• 2.46 MB
  • 2022-04-12 发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著作《道德经》(《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主张(1)哲学思想:核心是“道”。①本原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③矛盾观: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推行“愚民”政策。n4.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2)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仁”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激烈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盘剥。在这种状况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其“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礼”的思想: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传统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约束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3)教育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教育权,孔子认为,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遭破坏,其重要原因就是贫困子弟无法享受教育,无法理解周礼的社会价值,因而提出“有教无类”。2.孔子与老子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老子核心思想“仁”“礼”“道”天命观念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世界的本原是“道”政治思想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无为而治”思想重心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影响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n主题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探究]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材料二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面目和善,微抬右手,正与对面的学生进行交流。孔子跪坐于席,弟子围于四周聆听讲学,且年龄悬殊较大。“杏坛讲学”是孔子轶事中极辉煌的一则,孔子的大圣大德,也因着众多弟子而发扬光大,在博大的东方文明中达到辉煌的绝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仁”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图文探究,《孔子讲学图》反映了孔子哪些思想主张或历史贡献?提示:(1)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孔子以自己的行动向学生传授“礼”;孔子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归纳总结]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2)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如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这是“仁”的具体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希望通过扩大教育对象范围,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明“礼”。[对点训练]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解析:选D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n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主题二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史料探究]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 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庞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1)梁启超是从哪些方面评价孔子的?据材料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2)结合材料探究,韩素音是怎样认识孔子的作用的?提示:(1)儒学创始人,中国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2)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归纳总结]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1)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2)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3)孔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的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4)孔子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点训练]2.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年份年龄大事记前548年4岁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n前517年35岁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前493年59岁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表中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A.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对“礼崩乐坏”局面理性反思C.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解析:选B 材料中“弑齐庄公”“父子夺位”,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A、C、D三项是对当时社会局面的反思,但不够全面,故A、C、D三项错误;对“礼崩乐坏”局面理性反思,包含其他选项,最为全面,故B项正确。考点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命题角度:1.孔子思想的核心。2.孔子思想体系的影响。[典题例析][例1]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题思路][答案] D[题组冲关]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  )A.尚贤尚同B.以德治国C.君轻民贵D.仁者爱人解析:选D “尚贤尚同”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最早的提出者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孔子后来也重申了该思想,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n“君轻民贵”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项正确。2.“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巩固专制统治B.和谐人际关系C.维护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独尊解析:选C 春秋时期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孔子赋予“儒”新含义的目的不是巩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是孔子的目的,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孔子的目的,故D项错误。考点二老子的思想命题角度:1.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老子思想的影响。[典题例析][例2]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于是倡导无为。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解题思路][答案] B[题组冲关]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老子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n解析:选C 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故A项错误;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4.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解析:选C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课堂小结·建通史]—————————————春秋时期之关键词——群雄割据、儒家道家始创、社会动荡转型[文化上](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哲学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2)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否定“天命论”,提出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政治上](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进入春秋时期。n(2)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3)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经济上](1)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各国进行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2)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3)春秋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致富。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业城市兴起。课时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史记》记载:“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编撰《诗经》的目的在于(  )A.弘扬传统诗歌艺术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维护分封制的存在D.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解析:选D 材料主要涉及礼乐教化,与弘扬传统诗歌和分封制无关,故A、C两项错误;孔子维护的是旧的奴隶社会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孔子编撰《诗经》主要为了礼乐教化,故D项正确。2.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了君主专制B.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C.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D.加强了思想控制解析:选B 孔子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这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错误;孔子的“礼”是“周礼”,是用来维护西周的宗法制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的动荡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未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所以孔子的思想并未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n3.《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选B 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不可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A项错误;被孔子修订整理后的《春秋》成为儒家经典著作,随着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其伦理教育功能日益显现,故B项正确;《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价值在于保存史料而非维护贵族社会,故C项错误;《春秋》的体例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故D项错误。4.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A.礼乐制度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D.孝悌之义解析:选D 题干中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对此孔子反问他守孝不满三年心里是否安稳,可见题干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故D项正确。5.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解析:选D 依据材料关键语句如“陈恒弑其君”“告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遭到拒绝”等,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但还不是全面崩溃,故A项错误;季孙本身就是宗法制的破坏者,拒绝出兵不是维护宗法制,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孔子要求出兵伐齐,是因为弑君事件破坏宗法礼乐制度,而不是暴政,故C项错误;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故D项正确。6.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n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B.韩非C.老子D.墨子解析:选C 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选择C项符合题意。7.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解析:选A 材料倡导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的政治思想。A项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B项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主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的意思是人民对于善政者是怀有畏惧的,对于善教则由衷爱戴,善政可让施政者得到财物,善教则可得到民心,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的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8.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解析:选A 题干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说明老子主张不能轻易用战争这种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出应该恬淡为上的人生态度;题干中“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认为胜而不美,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全国卷Ⅱ)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n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淡泊达观”“天资聪颖”“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对颜回的肯定、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方面回答。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