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 MB
  • 2022-04-12 发布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章末检测试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章末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图,完成1~2题。1.上图能正确表达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答案 1.B 2.C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同一干湿地区的降水范围相同,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第2题,不同的干湿地区,对应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n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完成3~4题。3.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B.水热条件不同C.土壤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4.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土壤与植被B.水文与植被C.地形与气候D.地形与水文答案 3.B 4.C解析 第3题,地理界线P是秦岭—淮河一线,南侧主要种植水稻,以水田为主,北侧主要种植小麦,以旱田为主,原因是两侧水热条件不同。第4题,图示Ⅰ自然区为东部季风区,Ⅱ自然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Ⅲ自然区为青藏高寒区,划分的依据是地形与气候条件。(2018·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月考)徽派建筑是我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徽派民居的特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代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据此完成5~7题。5.徽派建筑群落中,民居普遍楼层较高且楼间距较近,其原因可能是(  )①建筑用地少 ②人口较多 ③方便生活起居 ④经济实力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n6.徽派建筑群落中户与户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隔开,设计马头墙的主要目的是(  )A.防风B.防沙C.防火D.防盗7.徽派建筑中,天井的现实作用是(  )①增强采光效果 ②加快排水速度 ③节省建筑成本 ④通风降低湿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5.C 6.C 7.D解析 第5题,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浙西部分地区,当地地形多山,建筑用地少,①对。人口较多,楼层高、楼间距近,利于节约土地,②对。公共空间小,生活起居不方便,③错。经济实力强,资金充足,④对。第6题,古代房屋之间太密,一旦失火,顺风而起,大火特容易顺着房柱向上蔓延。所以把墙建得高一点以利防火。第7题,徽派建筑中,建筑整体封闭性很强,而天井是建筑院落空间中唯一可以与外界自然相交接的通道。天井的现实作用是采光、通风、调温等,①、④对。(2018·山东省济宁市期末)读“我国某地1976年与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8.该地的农业要素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农业人口比重B.农业产值比重C.农产品商品率D.耕地面积9.下列地理因素或现象,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关联性较低的是(  )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C.城市化进程D.生态修复答案 8.C 9.B解析 第8题,据图可知,该地区1976~2016年城市化进程快,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类型由单一种植业转变为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耕地面积减少,但农产品商品率会提高。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另外,城市化进程也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与气候因素关系不大。n(2018·吉林扶余期末)读下图,回答10~11题。10.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国人口增长模式都属于现代型B.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C.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D.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11.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  )①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 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 ③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 ④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10.D 11.D解析 第10题,读图,甲是澳大利亚,乙是美国,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A正确。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B正确。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C正确。甲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乙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北部,D错误,选D。第11题,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大的原因是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所以范围狭小,①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大,②错。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③对。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小,④错。D对。“滴滴出行”是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据此完成12~13题。12.“滴滴出行”中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GIS ②RS ③GPS ④数字地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滴滴出行”带来的影响有(  )①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②节省资源、减轻城市污染 ③可替代城市公共交通 ④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n答案 12.C 13.A解析 第12题,“滴滴出行”需要对城市道路信息以及汽车位置进行收集,然后进行相关信息处理,最后反馈给司机所需信息。期间需要用GPS进行定位,用GIS进行信息收集、反馈、管理。故选C。第13题,由材料可知,“滴滴出行”是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滴滴出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同时减少了私家车辆的出行,节省资源,减轻了城市污染。但是“滴滴出行”众多的车辆也会给道路带来拥堵,尤其是在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的城市;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毕竟有限,不可能替代城市公共交通,故选A。早期可见光卫星云图是利用云顶反射太阳光的原理制成,图上亮度明暗反映了云的反射率的强弱。读图,完成14~15题。14.从该图可以判断(  )A.降水量中间少周围多B.亮白色处云层较薄C.多见于低纬北半球洋面D.多见于低纬南半球洋面15.该图像采集采用的技术是(  )A.RSB.GPSC.GISD.RS与GPS答案 14.C 15.A解析 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台风卫星云图,台风中心因为气流上升,降水多,四周降水少,因此A错;读文字材料可知,亮白色处云的反射率强,云层较厚,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是呈逆时针方向辐合,且台风是热带气旋,因此多见于低纬北半球洋面。第15题,图像采集采用的是遥感(RS)技术。n(2018·洛阳模拟)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区域借助GIS系统识别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一组图像资料。读图回答16~17题。16.图中(  )A.甲地宜大规模种植水稻B.乙河自南向北,流速较快C.丙地的城镇化水平最低D.丁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17.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  )①降水分布图 ②土地利用图 ③空气质量图 ④矿产分布图 ⑤人口分布图A.①②B.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⑤答案 16.D 17.C解析 第1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丘陵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据支流流向判读乙河自北向南流,流速较快;丙地道路交通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丁地位于城市边缘,比戊路更宜建高速公路。第17题,在进行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时,还需要叠加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图、空气质量图、人口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和矿产分布图,对绿色宜居城镇发展规划影响不大。n由于精确农业优点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下图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读图回答18~20题。18.图中主要反映出(  )A.工业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B.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C.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D.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19.下列目的,借助精确农业系统不能实现的是(  )A.合理施肥B.农产品品质鉴定C.作物估产D.土壤状况调查20.根据“肥力电子图”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借助的重要手段是(  )A.GPSB.GISC.RSD.数字地球答案 18.D 19.B 20.A解析 第18题,图名是“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图中有GPS、电子图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故图中内容反映的是技术对农业的影响。第19题,通过土壤状况图可进行土壤状况调查,根据调查状况可分析出合理施肥量,产量图可以评估作物产量;但农产品品质鉴定借助图中技术是不能实现的。第20题,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需要精准定位,定位需要GPS来实现。二、综合题(共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n材料一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6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喀什地区蕴藏着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列,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材料二 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图甲)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图乙)。(1)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喀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基塘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3)试比较说明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答案 (1)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不同点:喀什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2)喀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n特色农业绿洲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水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且劳动力丰富。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位置。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方式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促进了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n解析 第(1)题,由图知,尼罗河中的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且该河段有多处瀑布,鱼类无法逆流通过。第(2)题,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均位于热带,气温差异不大。尼罗河鲈鱼的生存环境主要的变化在于湖与河的差异,应从生存空间和饵料两方面分析维多利亚湖的优势。第(3)题,可借用外来物种入侵的原理理解尼罗河鲈鱼对其他鱼类的影响;尼罗河鲈鱼的特点决定其捕捞方式与原生鱼类捕捞方式不同,其迅速繁殖,促进了专业捕捞业的发展,冲击了当地传统捕捞业。第(4)题,应从尼罗河鲈鱼本身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两个角度分析。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 下图阴影部分是渭河以北、黄土高原边缘的“旱腰带”地区,该区域十年九旱,农业专家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了与旱塬相适应的小麦良种,亩产由20世纪60年代的61.1千克逐步提高到现在超过450千克。(1)分析“旱腰带”地区小麦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2)早年“旱腰带”地区小麦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说明其干旱的自然原因。(3)现在“旱腰带”地区小麦单产大幅提高,推测除生物技术外人们还可能采取的措施。(4)简述在“旱腰带”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答案 (1)光照条件好;热量适宜;昼夜温差较大。大部分区域海拔为500~1000m,地形适宜小麦生长,土层深厚且富肥力。粉砂质黄土适合小麦根系发育。(2)降水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蒸发强烈;地形破碎,位于地形过渡区,地势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水容易下渗。n(3)修建水利工程,采取滴灌喷灌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精准农业,科学施肥。(4)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剧水资源短缺;陡坡开垦,加剧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不利于生态保护。解析 第(1)题,应主要从该地区热量条件、光照条件、昼夜温差以及黄土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降水量及其年际变化、蒸发量、地势起伏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黄土土质对下渗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旱腰带”地区小麦单产提高除了与生物技术进步有关外,还与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机械化水平与耕作技术、土壤肥力提高以及发展精准农业等有关。第(4)题,应主要从过度垦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4.深圳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南极科考与“3S”技术的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将在此次科考中确定选址。材料二 在南极中山站前使用探测仪器的科考队员。(1)南极科考队为科考队选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下列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理信息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答案 (1)GPS和GIS RS (2)Cn(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任举两例即可)解析 第(1)题,选址过程要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用到RS。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考点题点细目表考点题点题目序号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差异与区域发展1~7,10~11,21~23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影响8~9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1.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4~152.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18~203.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16~174.数字地球及其应用245.“3S”技术及综合应用12~13,2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