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A)(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我国西北沙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包括( )A.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B.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大C.外流河为主,河网密集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答案1.B 2.C解析依据图示,荒漠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网稀疏,以内流河为主。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D解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沙流携沙能力,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从而增加堆积。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倒灌的海滨低地区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第4~5题。n4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的破坏答案4.C 5.D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数值及地理事物的轮廓,可以判断a为宁夏平原,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比较旺盛,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引用黄河水灌溉,引起土壤的盐渍化。第5题,b地处于农牧过渡地带,人类活动强度大,过度开垦和放牧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第6~7题。6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7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其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的主要途径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答案6.A 7.B解析第6题,由“大风”“黄沙”“穷荒绝漠”等信息判断该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7题,人为原因是现代荒漠化的主要原因。n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对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甲乙8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9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A.A地B.B地C.C地D.D地答案8.D 9.B解析第8题,根据图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第9题,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B地。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遭到严重破坏。读图,完成第10~11题。10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n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什么关系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11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可能变好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0.A 11.A解析由图可知,亚马孙河流域大约50%的降水是由该区雨林中水汽蒸发(腾)所产生的,说明雨林促进了水循环,调节了水平衡。热带雨林被毁会失去调节大气成分、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导致众多的环境问题。读图,完成第12~13题。12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A.净化空气B.防风固沙C.保持水土D.保护农田13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①河水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积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12.C 13.C解析第12题,从图中相关信息不难看出森林起到固定表土、保持水土的功能。第13题,图中的森林被破坏势必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增加河水的含沙量,加剧河道的淤积程度,引发更加频繁的水患灾害。(2016全国文综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第14~16题。1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n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1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14.B 15.C 16.D解析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第14题,森林植被破坏后,其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减少,会使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从而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第15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其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蒸发(腾)量增加。植被恢复后,短期内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第16题,森林植被恢复后,降水的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总量减少。因为岩层向乙河流域方向倾斜,甲河流域的部分降水会转化为地下径流,汇入乙河流域,从而使甲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7~18题。17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18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n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答案17.B 18.D解析第17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18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和灌丛地比重相对稳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19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①沙尘暴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台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9.A 20.B解析第19题,a地区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地区为我国东南林区,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d地区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林区,而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是东北林区。第20题,森林破坏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同。e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若森林植被遭破坏,易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造成水土流失。二、综合题(共50分)21(11分)土地沙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荒漠化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读图,完成下列各题。n(1)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4分)a.陡坡开垦b.过度放牧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2)简述①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3分)(3)②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为防治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我国正在这些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 。(4分) 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c、b、a、d。(2)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气候异常。(3)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三北”防护林工程解析第(1)题,阅读因果关系框图可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粗放经营、不因地制宜和不因时制宜。过度放牧属于粗放经营,陡坡开荒属于不因地制宜,大风季节开垦属于不因时制宜,这些都会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退化,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第(2)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的自然特征和气候异常两个方面。第(3)题,②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过度开垦、不合理引水灌溉、过度放牧现象严重。22(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n(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体位于 (省区)。从自然区来看,该山脉以东是 ,以西是 。(3分) (2)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近年来土地沙化严重,试分析原因。(2分)(3)C地区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据图分析该地区荒漠化的特点及成因。(3分)(4)针对该区域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4分)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过度农垦,破坏植被。(3)特点:斑点状的荒漠化圈。成因:水井周围集中了大量牲畜,过度放牧。(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面积,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等。解析第(1)题,A山脉是大兴安岭,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第(2)题,科尔沁沙地是由于过度开垦形成的。第(3)题,呼伦贝尔草原的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分布在水井周围,集中连片的掘水工程使得牲畜数目迅速增加,大面积的草地被破坏。第(4)题,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23(12分)读巴西的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巴西的北部为什么人口稀少?(3分)(2)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为什么能保存下来大面积的热带雨林?(4分)(3)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答案(1)北部为繁茂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晚,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2)亚马孙河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均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生活在其中的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n(3)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即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等。解析第(1)题,巴西的北部是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开发历史短,平原地区气候湿热,因此人口较少。第(2)题,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能保存下来大面积的热带雨林,除了与开发历史晚、自然条件恶劣有关外,还与区域的发展阶段有关。第(3)题,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则是人类的开发活动。24(15分)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①地湿地的类型可能有 ,属于 (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3分) A.沼泽B.滩涂C.河流D.湖泊E.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F.水库G.稻田(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6分)(3)湿地具有很高的功能与价值,试分析图中湿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3分)(4)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3分)答案(1)BE 天然湿地(2)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3)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等。(4)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增加等。解析第(1)题,①地地处沿海,纬度低,且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湿地应属于天然湿地中的滩涂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第(2)题,②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落差小;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量充沛;河网密布;位于沿海,多滩涂。第(3)题,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n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等方面。第(4)题,热带雨林破坏后会使林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对温室气体吸收量减少,使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等。附加题(10分)25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县第一中学的同学,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当地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请你结合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某县土地利用构成。年份耕地林地草山草坡湖泊其他200045.5%4%8%2%40.5%201030.8%14%20.3%10.8%24.1%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坡度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土层厚度mm120818078714220有机质层厚度/mm282017151297(1)该县2010年与2000年相比,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建立了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试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原因。(5分)(2)由材料二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如何?(3分)(3)为扩大粮食生产,有人建议实行所有山坡梯田化,设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2分)答案(1)特点:耕地减少,林地增加,草山草坡增加,湖泊面积增大。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坡度越大,土层越薄,有机质层越薄。(3)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回答出两种即可)解析本题要从表格资料中提取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例如,由材料二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为坡度越大,土层越薄,有机质层越薄。南方低山丘陵区大部分地方坡度较大,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实行梯田化实际上就是陡坡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