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0 KB
  • 2022-04-12 发布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专题04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04探究世界的本质1.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规律可循。因而,在刑事审判中,必须尊重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在案件事实认定上,要严格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认定被告人有罪必须依靠证据,不主观臆断,不轻信经验,不心存侥幸。上述材料表明在刑事审判中应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完全服从规律,听从规律安排③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④从实际出发,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②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是听从规律的安排,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应该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故排除。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2.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C.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A项正确;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问题,C项与材料不符合,排除;物质是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而非万事万物的总和。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3.加州理工科学家通过对猕猴进行实验,揭示了人脸识别的具体神经元活动过程。实验表明,对脸部的识别是由大脑中200多个不同神经元共同编码完成的,每个神经元会对一张脸不同特征的参数组合进行相应。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③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④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①错误,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通过实验揭示了人脸识别的具n体神经元活动过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同时也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故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④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本题答案为C。4.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倾心畅谈,大杯痛饮。我希望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从哲学角度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③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④选项表述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通过题目中的表述可以得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共性”的朋友;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故①②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A。【点睛】易混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永恒性等存在的前提。5.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第二步一空间实验室阶段,为第三步即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用行动告诉世界没有“不可能”。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①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一质变一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②尊重客观规律,就可以把“不可能”转化成“可能”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办事情的必要条件④实现既定目标,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上升性。②选项表述错误,要把“不可能”转化成“可能”一方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题目中,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办事情的必要条件,实现既定目标,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故③④入选。选B。n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6.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认识和改造规律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调和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变、创造、消灭;③错误,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是可调和的,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故本题答案为C。7.不同的时代,诗歌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D【解析】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体现绝对运动,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体现相对静止,故D符合题意;A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B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题干涉及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而C涉及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这种“智慧”表现为:nA.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B.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C.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D.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答案】D【解析】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材料中“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说明要尊重客观规律,“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排除。9.(题文)近年来,贵州省长顺县巧用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形成了山上种果林,山下种葡萄,果林下养鸡,葡萄园观光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长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这说明: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②能否转变思维方式决定事情的成败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使农民脱贫致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贵州省长顺县巧用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形成了山上种果林,山下种葡萄,果林下养鸡,葡萄园观光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①③适合题意;思维方式不起决定作用,②是错误的;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10.从2017年7月1日起天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950元调整为2050元,时薪由11.2元调整为11.8元。最低工资上调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生活水平和企业税负及盈利能力等诸多情况。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上调最低工资综合考虑当地诸多情况,是因为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答案】C【解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n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上调最低工资需要综合考虑当地诸多情况,这是因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C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江及其支流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地,也是商洛、安康、汉中等陕南三地市水电产业最为密集的能源富集区。但如今,这些被视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小水电”相关项目,却被质疑恶意套取国家技改补贴资金。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保和水患隐忧。就陕南“小水电”的环保问题,当地多位学者呼吁,陕西应制订“小水电站生态安全管理”相关法律,并依法强化对“小水电”的生产安全、生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以减少其环保和次生危害。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有的地方政府仅仅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什么难事,有发达地区的现成经验,人家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是个一劳永逸的简单活儿。(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汉江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的看法。(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评析个别地方政府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答案】(1)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阻碍作用。汉江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必然会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保和水患隐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汉江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是违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汉江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必然会影响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2)①个别地方政府不注重实际行动,没有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个别地方政府认为“人家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错在照搬别人的做法,没有把别人的经验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③个别地方政府把照搬别人的经验当成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没有认识到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真理。n【解析】本题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认识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1)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你对材料中汉江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的看法。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是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汉江地区“小水电”过度开发、无序建设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2)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评析个别地方政府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个别地方政府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注意解答时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组织答案。【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12.材料一 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地震,如哥伦比亚西南部地震、智利伊基克地震、中国云南省鲁甸县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地震的发生会造成地面升降、裂缝、山崩、堵塞河道形成湖泊、道路扭曲、河流移位等,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也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材料二 地震造成的伤害和苦难使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然而,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1)请你运用“世界的物质性与运动”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2)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科学家坚信能够找到准确预测地震方法的依据。【答案】(1)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地频发地震,地震的发生造成了地面升降、湖泊形成等。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正是由于地球上山山水水的不断运动,才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n(2)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地震的运动也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找到一种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解析】本题以科学家坚信能够找到准确预测地震方法为背景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世界的物质性与运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与运动”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解答本题要认真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关键的语句,再从中概括出相应的哲理。题中材料“地壳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体现了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2)本题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科学家坚信能够找到准确预测地震方法的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材料中提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从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角度分析思考。【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