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1 KB
  • 2022-04-12 发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说: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1978年1949年1956年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国民经济调整等重大史实。教学难点: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情境导入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1、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问:造成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n②稳定物价;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材料三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采取什么方针,为什么?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原因: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③外部原因: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化”);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改”)。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工业建设:经济建设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n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原因:①个体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大机器生产的要求;②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提出任务——《论十大关系》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正确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秋)背景:“一五”计划快速推进,三大改造顺利完成。内容:①形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②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经济建设方针:坚持“既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评价:符合实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3、探索失误——三面红旗表现:(1)总路线: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商业工作等问题。会上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宣布1958年要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上年钢产量翻一番。会议还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在n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决议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大跃进”本来是希望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没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罕见、能使世界震惊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新纪录。“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后果: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③人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④造成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错误实质:①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②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③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错误原因:①急于求成,摆脱落后的心情迫切;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③受苏联模式影响。问: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党和中央政府如何解开这个局面?4、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①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市场贸易、停办集体食堂);②提出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核心)、巩固、充实、提高。结果: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隐患: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相结合n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的劫难与调整(1966~1976)问:1967年、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为什么下降?“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年代国家财政收入比上年1966558.7亿元+24.4%1967419.4亿元-25%1968361.3亿元-13.9%1973809.7亿元+5.6%1975815.6亿元+11.9%1、“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1966-1968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调整完成,国民经济出现复苏3、1975年。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经济形势好转“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教训:①要正确把握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