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9.58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水平检测(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题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3、4、5、6、7、8、9、10、11、12、18、26、28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3、14、15、16、17、19、20、21、22、23、24、25、27、29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地表环境中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要素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所示,中心要素(甲)是指( )A.森林破坏B.气候变化C.人口数量增多D.冰雪覆盖扩大答案 A解析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答案 C解析 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n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答案 C解析 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4.根据图示原理判断,能使区域自然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人类活动有( )①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 ②中亚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 ④华北平原大力开采地下水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A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原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持水土,使区域自然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①符合题意;中亚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易造成湖泊萎缩,加剧次生盐渍化和荒漠化,使区域自然环境向恶性方向发展,②不符合题意;长江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有利于提高湖泊的调节功能,有利于防治长江洪水,使区域自然环境向良性发展,③符合题意;华北平原大力开采地下水,易形成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面沉降,使区域自然环境向恶性方向发展,④不符合题意。读下图,完成5~6题。5.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答案 A解析 由题图可知,②可以转化为泥炭、煤等,应为绿色植物,故③为氧气,④为二氧化碳,①为动物。6.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n答案 D解析 ①②③④所述的地理原理均在图中有体现,都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据此回答7~8题。7.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乱砍滥伐答案 A解析 图中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8.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一致性D.多样性答案 B解析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砍伐,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流水侵蚀加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结合下图回答9~10题。9.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答案 B解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即空气中水分、杂质的含量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n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10.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答案 C解析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读下图,完成11~12题。11.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制约性C.整体性D.平衡性答案 C解析 据图可知,由于滥伐森林,导致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各要素发生了改变,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A.气候B.大气C.水文D.生物答案 D解析 图中生态环境失调是由于滥伐森林,森林属于生物要素。读图一和图二,回答13~14题。13.据各自然带在图一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n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答案 D解析 由图可知:O→b自然带呈现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热量为基础。所以,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14.据图二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非洲土地退化最大的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15.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大致由森林过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与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类似,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断减少,故沿X方向干燥程度不断增加,即A项正确。沿Y方向自然景观依次是针叶林、温带阔叶林以及热带雨林,这与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故沿Y方向热量条件应越来越好,而纬度递减。海拔越高热量越少。16.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答案 Bn解析 依上题分析,M地自然景观应该是森林景观,且M介于热带雨林和温带阔叶林之间,依据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地最有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东丘陵、西欧平原两地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景观,唯有江南丘陵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风光、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景观。读图回答17~18题。17.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 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为森林植被,图乙为草原植被,图丙为荒漠,从图甲到图丙水分条件越来越差,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8.在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为风成地貌,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中( )A.气候对地貌的影响B.水文对地貌的影响C.地貌对气候的影响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答案 A解析 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成地貌,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19~20题。19.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A.甲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乙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规律n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规律答案 A解析 甲图各自然带分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故A正确;乙图各自然带分异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0.某地水热状况与a地和⑥地相似,则该地(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答案 D解析 依据a地的积温情况可知该地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由⑥地年降水量情况可知该地的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故该地应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雨热同期,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我国没有热带草原带;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优越的南疆地区。读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1~22题。21.关于图中自然带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自然带J—E—D—A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自然带J—E—D—A的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③自然带D—B—C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④自然带D—B—C的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C解析 自然带J—E—D—A的更替,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D—B—C的更替,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22.H和L属于同一类型的自然带,在北半球分布较广而在南半球分布较少,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n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D.洋流答案 B解析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导致同一类型的自然带H和L在南、北半球的分布面积存在明显差别。读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材料,该地全年降水量为600~700mm,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读下图,完成23~25题。23.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答案 B解析 由年降水量在600~700毫米,且集中在夏半年,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B项正确。24.下列有关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B.与坡度呈正相关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n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故A项正确;土壤厚度与坡度呈负相关,故B项错误;土壤厚度与坡面光照波动变化,故C项错误;土壤厚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5.造成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B.阳坡植被生长状况好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D.阴坡坡度更大答案 A解析 由坡向的性质以及与土层厚度、植被覆盖率、坡度关系可知,阴坡温度低,蒸发量少,植被覆盖率高,故A项正确。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二、综合题(共50分)26.“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n(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4分)(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6分)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 第(1)题,湿地的形成从地形、气候、土质、河流等方面考虑,分析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对地表积水的影响。第(2)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等功能,湿地减少后,这些功能会减弱。27.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__气候。(4分)(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对应气候的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其气候是由于______________形成的。(3分)(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________。(2分)(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基础是________。(2分)答案 (1)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2)G、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解析 第(1)题,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相同,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第(3)题,D→C→B→A的更替表现为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在热量条件影响下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D→E→F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它形成的基础是水分。n2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6分)(2)季风环流影响黄土高原的发育,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对黄土高原形成的影响。(6分)(3)结合地形对季风的影响,分析秦岭、太行山等山地在黄土高原形成中的作用。(6分)答案 (1)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降低。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并且不断加长、加宽,平坦的高原面被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2)冬季风加剧西北地区的冷干程度,促进地表沙尘(碎屑物质)的形成;冬季风将地表沙尘(碎屑物质)搬运至黄土高原地区(沉降)堆积。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增强了流水侵蚀(地表径流),不利于黄土的堆积和保存。(3)山地截留了冬季风搬运的沙尘(黄土),导致了沙尘(黄土)的集中堆积(分布),山地阻挡了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使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更加干燥;既增加了黄土的物质来源又减轻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有利于黄土高原的保存。解析 第(1)题,从降水、地形、植被、地貌、土壤等角度分析。第(2)题,冬季风来自西北内陆地区,携带大量的沙尘;沙尘不断堆积,形成厚厚的黄土层,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增强了流水侵蚀,不利于黄土的堆积和保存。第(3)题,山地对西北风具有阻挡作用,促进了黄土的堆积。山地阻挡海洋暖湿气流深入,使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更加干燥,既增加了黄土的物质来源又减轻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29.读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n(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4分)(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呈南北狭长的分布特征,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2分)(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分)答案 (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2)洋流 地形(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解析 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自然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丁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