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99 KB
  • 2022-04-12 发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达标检测(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含解析)岳麓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达标检测(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某一运动,使得“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使欧洲有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这一运动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智者运动D.资产阶级革命解析:选B 文艺复兴主要提倡人性,反对禁欲,没有涉及世俗权力,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使地方世俗权力摆脱了天主教的束缚,故B项正确;智者运动是古希腊智者学派所发起的运动,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为主要目的,世俗的封建政权也是其革命的对象,故D项错误。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行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B.践行“因信称义”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D.主张政教分离解析:选B 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所坚持的政治和宗教主张,他娶修女为妻正是在践行自己的宗教主张,故B项正确。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解析:选B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教会腐朽的结果,并非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4.962~1806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之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这个阶段的德国(  )A.首倡了文艺复兴B.发生了宗教改革C.结束了民族分裂D.完成了工业革命解析:选B 首倡文艺复兴的是意大利,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n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德国结束民族分裂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是20世纪初,故D项错误。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  )A.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解析:选D “因信称义”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有利于打破宗教文化的垄断,故D项正确。6.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 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打破教会的精神垄断无关,故A项错误;新教思想倡导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教强调“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7.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解析:选D 在材料中对于上帝的信仰(即宗教)与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世俗生活)相提并论,故D项正确。8.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权威来代替一个旧权威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n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解析:选C 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故A项错误;路德宗与加尔文宗都属于新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更多体现的是教派的纷争,而非信仰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路德宗与加尔文宗体现谁的利益问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圣经与上帝在西方人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生到死都在基督教影响之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恩格斯说,在基督教产生时,它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一种思潮、一种文化运动,它的兴起又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它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的思想与人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相联系,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积累下来,又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充满特色的内容。同时,也正因为早期基督教是被压迫人民的宗教,又根基于民众之中,所以,它才能在那片苦难的大地上站稳脚跟,屡压不息,赢得信众。——摘编自许鸿棣《论早期基督教的性质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当一个“异端”被送进监狱时,他会受到许多酷刑的折磨。例如,一个叫托马斯·萨默的商人被抓住私藏德意志新教领袖马丁·路德的著作时,他被用乱石砸死。——摘编自唐纳利、丹尼尔·迪尔《人类酷刑史》材料三 这福音(《圣经》)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须借助于机构来实现。——摘编自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基督教产生的情况并分析其能赢得众多信徒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有何变化。(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马丁·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阐释了产生的情况,第二、三句话阐释了原因,分别从中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而马丁·路德则主张“因信称义”。答案:(1)情况:被压迫者的运动,兴起于人民群众之中。原因:基督教的思想与人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相联系,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n(2)变化:控制和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工具;追求“权力”和“金钱”,成为教会窃取财富、维护权威的工具;从精神上控制、从物质上搜刮民众。(任答两点即可)。(3)不同: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或灵魂得救必须通过买“赎罪券”,为教会做贡献);而马丁·路德则主张“因信称义”(或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完全可以通过对《圣经》的认识,直接同上帝对话,只要信仰上帝、信仰《圣经》就能得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