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 M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历史背景二、发展历程1.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2)主张: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伦理观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个人修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基本主张陆九渊(南宋)(1)思想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方法:“发明本心”n王守仁(明中期)(1)思想核心:“致良知”(2)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三、地位和影响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2.影响(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进步性: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1.理学和心学及儒学的关系(1)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2)“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2.王守仁心学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王守仁将一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2)实质:要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一切反抗意识,让人们甘心服从封建统治。3.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这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n主题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史料探究]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1)材料一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探究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探究说明其“新”在何处。提示:(1)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根本性质:客观唯心主义。(2)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归纳总结]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对点训练]1.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nC.重理轻法D.格物致知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儒佛的融合,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可知宋明理学的内核是佛学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格物致知,故D项错误。主题二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史料探究]材料一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陆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1)材料一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守仁有何不同?二者有本质区别吗?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2)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归纳总结]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不同点: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以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对点训练]2.《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n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D.王守仁继承了朱学的衣钵解析:选B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其在本质上都属于儒学思想的范畴,在世界本原、人性等方面都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两宋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探究“理”的方式上不同,朱学主张“格物致知”,而陆学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这是一种治学方法方面的差异,故B项正确;强调知识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这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故C项错误;明代理学大家王守仁是批判发展而非继承了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考点一程朱理学命题角度:1.程朱理学的背景、内容。2.程朱理学的影响。[典题例析][例1]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题思路][答案] C[题组冲关]1.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n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C.具有典型主观唯心主义特征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得出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一致。2.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解析:选A 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散为万物”,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理包含阴阳二气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理是天地万物本原,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动底是阳,静底是阴”,阴阳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二陆王心学命题角度: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2.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典题例析][例2]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解题思路][答案] C[题组冲关]n3.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物皆有理”B.“格物致知”C.“发明本心”D.“致良知”解析:选D 材料中的故事说明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因此只要“致良知”就能克服私欲,故D项正确。4.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守仁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是少几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王守仁格物便在朱熹格物穷理基础上,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D项在材料无体现。————————————————[课堂小结·建通史]—————————————宋明时期之关键词——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官僚制度、思想体系走向成熟[文化上](1)“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伦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2)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n(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政治上](1)宋代“二府三司”,相权分割,皇权加强。(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宋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中央集权。(3)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4)宋代谏院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上](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2)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南宋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控,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课时达标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解析:选D 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得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D项正确。2.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n解析:选D 材料重在追溯理学的源头,不涉及宋代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理学属于儒学范畴,与佛教思想分属不同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唐宋儒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治宋必始于唐”,反映了理学的历史渊源,故D项正确。3.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解析:选C “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可见没有对正统地位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可见不仅是吸收佛道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的世俗化和大众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其世俗化和大众化,没有提及哲理化,故D项错误。4.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解析:选B “汉唐儒学”也有强调三纲五常的内容,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的本原,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的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封建神学”主要体现在西汉以后,所维护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儒学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后,就有“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5.“梅兰竹菊这四个节操的象征物,也越来越多的被男人用作女性的名字。”与此现象有关的是( )A.天人感应B.文以明道C.存天理,灭人欲D.明学术,正人心解析:选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强调的是天与人的一种类似臆造的关系,这显然不是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故A项错误;“文以明道”,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文是用来阐明道的”,这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节操的极端强调正是其主张最集中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学术,正人心”等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n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解析:选C 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生活于明代,故C项正确。7.民国《歙县志》中的人物共有九卷,烈女传就有四卷,几乎占到一半,烈女人数从唐代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进步思想出现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理学正统地位强化D.专制皇权日益加强解析:选C 明清进步思想中比如李贽,主张男女平等,与题目中烈女人数的不断增加是不相符的,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与题目中烈女人数的不断增加不相符,故B项错误;理学在南宋时确立为正统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与题目中烈女人数的不断增加相符,故C项正确;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是理学思想的强化,故D项错误。8.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权力的失控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解析:选B 服饰的变化与专制权力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服饰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唐宋服饰特点的变化主要与程朱理学的盛行有关,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材料“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不符,故C项错误;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要素;②该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要求: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求和特征,对“理学”进行概念表述。(18分)解析:根据题目中历史概念的组成部分(时间、人物、背景、发展演变、特征、影响)等角度直接进行阐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对宋明理学的产生时间、代表人物、背景、发展演变、特征、影响的六个方面进行直接阐述即可。答案:(1)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合一盛行;唐宋一些儒学n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2)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3)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方法是格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南宋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陆九渊:南宋心学代表人物;主张:心即理也,理是万物的本原;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途径:克己私欲,回复良知。(4)评价: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