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69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达标检测(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58年”“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我国相对落后,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外形势逼迫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C.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D.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C 材料表示了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对美国的心理冲击,没有信息表明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错误;美国没有建立过单极世界,故B项错误;“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等关键信息表明中国的国际影响扩大了,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解析:选A 根据“1958年”“加速实现”“提前并确定”等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但“1965年最终合成”,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助n推了科技发展,故A项正确。4.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吕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解析:选A 材料中中国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大幅增加,说明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A项正确。5.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解析:选C 材料中体现建国初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建国初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6.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解析:选D 1977年中美关系改善前,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为中国引进大量美国科技非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能力所及,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7.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n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解析:选D 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的新突破新发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正确。8.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外媒纷纷发表评论:《真理报》以红色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加加林》表示祝贺,并说这一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即“社会主义好”;《汉诺威汇报》则称“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 )A.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B.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C.“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往返成功D.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解析:选C “东方红-1”号是人造地球卫星不符合材料中的“中国人进入太空”,故A项错误;通信卫星也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神舟”五号将杨利伟载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符合材料中“中国人进入太空”,故C项正确;火箭的发射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材料二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n(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学森入选“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14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惊世两弹,冲霄一星”结合所学得出,钱学森参与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可知原因是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结合1950、1955年的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可知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第二小问,从“两弹一星”对我国国防力量和科技水平、国家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答案:(1)理由:钱学森参与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2)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