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75 KB
  • 2022-04-12 发布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下能力提升(二十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下能力提升二十一(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 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故B项正确。2.从1950年至196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有助于(  )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C.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D.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解析:选D 我们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这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故D项正确。3.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4.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n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解析:选A 1957年到196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也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5.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高校高中初中小学1957229218489125473001958791414424787776800195984141441669173740019601289469017115726500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解析:选C 根据图表,1958年,从小学到高校数量都有迅猛增长,这是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教育界开展大革命,违背了教育规律,故C项正确。6.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高考录取率的变化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76.028.724.65772.3A.在短时期内已经实现了普及B.已经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D.录取率是与经济发展一致的解析:选B 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增长到百分之七十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故选B项。7.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n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二、非选择题(22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材料二变调材料三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51%、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均有留学经历,都可以称为“海归”人士。(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利弊的概括与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钱学森之问”入手,考查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反思。第(2)问,依据教材列举新中国教育的成就即可。第(3)问,从材料入手总结比较,概括出留学教育的意义。答案:(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我国教育取得许多成就,但教育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扫盲运动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通过义务教育普及了青少年教育;通过“希望工程”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问题;通过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了公民的素质。(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