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4.16 KB
  • 2022-04-12 发布

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含解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第1~2题。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2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答案1.C 2.D解析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东北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土壤以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为主。读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图(单位:万公顷),完成第3~4题。3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C.气候较为干旱D.耕地资源不足4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华大粮仓”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均占有耕地多B.机械化程度高C.农作物生长期长,单产高D.农产品品质优良,广受欢迎n答案3.A 4.A解析黑龙江垦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使粮食单产较低,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多,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大,粮食商品率高,成为“中华大粮仓”。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据此完成第5~7题。5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6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B.小麦和大豆C.水稻D.甜菜7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答案5.D 6.A 7.C解析第5题,林区不适宜发展舍饲养畜业,适宜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第6题,东北地区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第7题,三江平原开垦后以种植业为主,不宜发展放牧畜牧业。8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原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集约化畜牧业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D.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答案A解析东北平原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西部草原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应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第9~10题。9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森林资源优势 ③矿产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n10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面积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9.A 10.A解析第9题,农业基地建设需要依靠土地,林业基地的建设需要依靠森林。第10题,题干是“数量”优势,因此主要从面积方面进行分析,东北地区总面积、人均面积、宜农荒地面积都很大。11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甲地形区名称: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     ,B地适合发展    。 (2)图乙农业基地名称为      ,该基地的著名经济作物为      ,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       。 (3)(双选)近年来,图甲所示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D.工业废水灌溉农田(4)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冻土广布B.河流的汛期只出现在春季C.都有小麦种植D.黑土肥沃答案(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果业 种植业(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3)AC(4)C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发展条件与存在的问题。第(1)题,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可判断,A为辽东丘陵,B为辽河平原;丘陵区适合发展林果业,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第(2)题,图乙农业基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为三江平原,此区著名经济作物为大豆,n发展农业最大的优势为人少地多,即人均耕地多。第(3)题,注意审清题意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第(4)题,甲、乙两图所示地区相比,图乙所示地区有冻土广布、黑土肥沃的特点。两图所示地区河流汛期都有春汛和夏汛。能力提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B 2.B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甲地由林地变为湿地(水分充足),表明其海拔偏低,A项错误;丁地一直为林地,表明其海拔较高,耕地开发条件较甲地差,C、D两项错误;乙地、丙地在20世纪50年代为湿地,说明两地地势均较低平,要想开发为耕地必须排除水分,丙地地处河流上游,故开发条件好于乙地。第2题,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提高人均耕地面积,有利于大规模经营,①正确;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已从湿地转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必然导致三江平原湿地、林地的进一步减少,不利于环境保护,②错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③正确;农业的耕作制度主要受地形、热量、光照等多种因素影响,是难以改变的,④错误。故B项正确。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完成第3~4题。3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 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相对少 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n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3.C 4.C解析第3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与质量优无关。第4题,受气候因素的影响,玉米、小麦产量要高于水稻;水稻主要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也有分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据此完成第5~6题。5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C.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6辽河下游两岸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A.大豆B.玉米C.高粱D.水稻答案5.A 6.D解析东北地区的黑土因被冲刷变薄而肥力不断下降。辽河下游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广大。读某区域图,完成第7~8题。7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8关于A所在省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 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畜产品基地 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和低温冻害 ④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是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7.D 8.Bn解析第7题,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北部,分别适于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发展。第8题,东北的沼泽湿地应加以保护,而不应再开垦,还应部分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黑龙江大部分属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分条件较好。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图,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第9~10题。★9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10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⑤答案9.D 10.C解析第9题,某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中、美两国玉米带处在较高纬度,即热量条件相对较差,这是不利条件;地广人稀不是自然条件。第10题,某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应从劳动力、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广大;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交通运输都很便利;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由于冬季较冷,复种指数低。2016年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据此完成第11~12题。11湿地的功能或用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12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广大的原因是(  )①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 ②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 ③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洼连串 ④荒地多,人为影响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1.B 12.Cn解析第11题,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将径流变得较为平缓,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大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第12题,三江平原纬度位置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降水较多,蒸发弱,地势低平,故沼泽广布。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3~14题。13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14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答案13.B 14.A解析第13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第14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牲畜易地育肥,减轻了对西部草场的压力,有利于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材料二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及谷物单产(千克/公顷)比较(2006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310.200.100.020.070.040.10n单位面积谷物产量5377706659296929636664275322(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2)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3)为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你认为黑龙江省可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答案(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余粮多。(2)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不足等。(3)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为背景材料,考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不利条件及今后发展的措施。第(1)题,东北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余粮多。第(2)题,东北平原单产低是气候(热量)、技术及农业投入等原因造成的。第(3)题,粮食增产的措施包括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提高单产等。16下图为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A区域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B处为我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则B处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 (3)C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国家却决定不再开垦该区的宜农荒地,并且要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湿地,原因是什么?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改良作物品种等(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湿地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n解析第(1)题,A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且土壤肥沃。第(2)题,B处与美国“玉米带”相比,存在的差距是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作物品种有待改良等。第(3)题,三江平原(C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沼泽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