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26 KB
  • 2022-04-12 发布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 正视发展挑战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2.知道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调整。4.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能力目标1.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利用资源。2.提高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重点1.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特点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难点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2.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影响。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认识情况。2.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典型材料。学生准备:1.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价。2.预习新课。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教师展示幻灯片:n2017年全球人口76亿,预计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6亿,2050年将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如何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看一下我们国家这些问题的状况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解决的?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过渡语】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问题是怎样的呢?1.我国人口现状特点(1)基本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2)新的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2.我国人口问题及对策(1)问题(三个不会根本改变)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2)对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3.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1)计划生育及作用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少生四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所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2)生育政策不断完善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n【知识拓展】“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两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事实上,“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对生育意愿的调查也显示,在已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主要原因是现有“一孩”家庭,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少且必然不断下降。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某些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在二孩人数增加的情况下,2017年出生人口仍低于上一年,显而易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教师总结:“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我国生育政策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推出必要的补充、配套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这将有助缓解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劳动力短缺等潜在问题,保障人口的代际更替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良性运转。(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过渡语】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社会上有很多人一辈子什么也不干,完全是消费者。人口的增多,人类生存和发展会消耗大量资源并对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1.我国的资源问题及影响【过渡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1)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5最上面的“相关链接”,然后作出小结。教师总结: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2)问题影响及解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2.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影响【过渡语】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1)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一些地方、一些区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n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2)环境问题影响A.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B.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三、课堂小结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对整个人类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协调的新路子。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好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全社会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并为越来越多的公民所认可。究竟我们该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呢,这是我们下次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知识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2.知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措施。3.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4.能够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性。2.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观念。2.树立科学发展观。3.增强走绿色发展道路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重点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措施。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如何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难点1.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做法。n教师准备:1.课前上网查阅有关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制作成课件;2.精心备课。学生准备:1.观察身边存在的破坏自然和生态的现象及问题;2.提前预习新课。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教师展示幻灯片: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并称为中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贵州等11个省市。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7年7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切实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规划确立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2018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之年。教师总结: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透过规划中确立的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要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知识拓展】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过渡语】我国对采矿等行业明文规定要实行生态补偿和修复机制,并以法律手段加以保护实施,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呢?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n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9至80内容,让学生了解并归纳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知识拓展】绿色渐化为发展主色调 雄安新区带来环保机遇“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新区的建设进程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从2017年4月1日的设立,到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在“千年大计”的政策支持下,一个生态文明样板城市即将诞生。千年发展,生态先布局一个区域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的思路做选择,只要把生态环境搞好了,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自然会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充满活力。在过去的近一年里,雄安新区规划消息不断,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要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雄安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之初保护好生态资源。新年伊始,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表示,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致力于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具体而言,从白洋淀水域环境的治理到大规模森林绿化计划的启动,均是雄安新区的生态优先战略布局的体现。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根据最新透露的规划建设动向显示,雄安新区规划正在从编制阶段向实施阶段过渡,绿色环保成为一大关键词,行业相关企业将进入实质受益期。(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做法(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何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知识拓展】习近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2017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高度契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既反映了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高度期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全国人民一道,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期望蓝天、白云、洁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人民的期盼,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正如他反复强调,“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必须承认,现阶段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短板。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11月,习主席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指出:“希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015年3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解决好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问题,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必须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3月,习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年5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倒逼了政绩观的加速改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越雷池一步。2013年9月,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政绩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责任追究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警钟长鸣。教师总结:世界环境日只是一种强化,我们每一天都应该坚持环保。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让我们一起努力,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推动者,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2)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n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知识拓展】张应龙: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中国绿色时报2018年1月15日报道(记者韩莹)“一个英雄无法改变生态,只有让全民都成为英雄,治沙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新一代治沙榜样张应龙践行的人生诺言。张应龙生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区的神木县,他用10年时间,创新治沙用沙模式,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的路子。2002年,张应龙辞去北京某外企副总职务,放弃年薪高达20万元的工作,回乡造林治沙。他先后承包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源头各丑沟流域42.8万亩荒沙。为治沙,他曾独自困守沙区40多天。为治沙,他花光个人积蓄,卖掉县城房产。十几年来,造林治沙巨额的投资让他几度一贫如洗,张应龙却不后悔。他说:“坚信自己最初的抉择是正确的,一定要干下去。”为探索一条治沙新路,他走访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专家学者和治沙能手。根据承包区流沙深厚、土壤贫瘠、降水量少的特点,提出以灌木、乡土树种为主打树种治沙,用沙蒿障蔽固定流沙,用紫穗槐等豆科植物保水增肥,用樟子松、长柄扁桃形成稳定的作业区。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实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铺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长柄扁桃等主打树种,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张应龙完成了角色转变,从林业外行成为治沙专家,完成荒沙治理面积35万亩,栽植树木2500多万株,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现在,张应龙承包的荒沙治理区生态条件已有很大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野生动物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三、课堂小结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共筑生命家园,走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