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5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回延安》教学设计在民歌的热土上播撒诗的种子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它是一座北国边塞之城,它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既有壮丽的历史画卷,也有光照日月的红色经典。如果说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朝圣之地,那这个地方不能是北京,不能是上海,也不能是广州、深圳,它最应该是延安。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政治抒情诗《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二、资料链接 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 革命的延安: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n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 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三、教学活动 活动一:一读诗歌,显韵味 这首诗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渗出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美感。 ——臧克家谈《回延安》 1.读准口语化的读音。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liǎo。 满心话登时dēngshi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东山的糜子méizi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树梢树枝树根gēn根gen,/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gāo羔gao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白生shēng生sheng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2.读出动情处的重音。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n 3.读好特殊句的节奏。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活动二:二读诗歌,品美句 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 两行一节的小小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多么丰富啊! ——臧克家谈《回延安》 1.语言美,品不尽。 读出激情、恩情、盛情、喜情、豪情…… 品味比喻之妙、拟人之美、排比之势、夸张之奇…… 请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喜爱这两句,你听_____,它运用了______,生动地写出了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的情感。 预设引导: 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排比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n 2.何谓“比兴”。 比:是比喻,形象生动,情感深挚。 兴: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 例: ①运动场上彩旗飘,体育健儿真英豪。(上句发端,营造氛围,引出下句要说的事物) ②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下句关系切近,兼有发端与比喻双重作用)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下句关系切近,兼有发端与比喻双重作用) 3.信天游,民俗风。 这首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了浓郁的陕北民俗风情。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小曲子”,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生产全靠脚夫牵着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歌唱自娱,这就是“信天游”的由来。随时间的迁移,成为了陕北人表情达意的民歌。它还渗透进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年节用歌声来庆祝,婚嫁用歌声来助兴。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贺敬之的《回延安》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成为传世的经典。 活动三:三读诗歌,赏特色 诗人对延安的生活太熟悉,对信天游的调子太热爱,受到的影响太深厚,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 ——臧克家谈《回延安》 1.民歌味,陕北情。 请赏读信天游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说说它与《回延安》的相似之处。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n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快给亲人喝。 为民亲人热炕上坐/痴心的话儿围着亲哥哥。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 小结:“信天游”的特点 ①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节内押韵,或数节一韵。 ③语言上,常用叠词,方言口语,七言为主,可长可短,节奏自由。 ④艺术上,善比兴,多修辞,贴切自然。 男女生分别齐读两首信天游民歌,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蓝花花 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 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儿)唯有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蓝花花好。 横山里下来游击队 对面夹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游击队。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 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哥哥结个婚。 2.学比兴,写诗歌。 请同学们运用“比兴”手法,和老师一起,共同创作一首小诗。n等待花儿等待绽放的娇艳,____等待____的____,____等待____的____,____等待____的____, 谁不在等待幸福,等待美,等待爱。 预设引导: 老师等待桃李的芬芳/农民等待田野的丰收/医生等待病人的康复 四、课堂结语 今天,我们随同诗人贺敬之火热的诗歌回到圣地延安,理解了诗作采用陕北民歌的写作方法,领会了诗歌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愿同学们,能从中华民歌民俗中汲取更多的写作养料,为祖国的民俗文化代言,传扬我们的民风民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