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34 KB
  • 2022-04-12 发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灯笼》说课稿  一、植根单元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本文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表现旧中国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的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这一特点。  二、依据文本说目标  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作者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散文语言非常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杂芜。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用于品味课文语言,启发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上下,读出情味意味。  它所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对早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作者表达得很曲折而有层次,大半篇幅抒写怀念之情,最后由从对过去的怀念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要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将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以“灯笼”为小的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把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三、以学定教说策略n  1.朗读体味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现文中的美点。  2.圈点评注法。指导学生圈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体会,做好批注。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探索、交流。  四、立足课堂说设计  教学过程由四个主要板块组成:1.整体感知,2.美读评注,3.话题讨论,4.品味语言。  (一)整体感知  导入: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顺着“灯笼”这条线索,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发现,初步感知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二)美读评注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初步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围绕“灯笼”这一主题,加强美读和圈点评注,引导学生具体体会。  环节一:理清灯笼之缘  1.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找到能总括全文的一句话。  2.用短语概括文章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环节二:了解灯笼之俗  引语: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有关家乡风俗的描写段落,并大声朗读,品味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采用自选展示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领会融情于景和事的写作方法。  环节三:体会灯笼之情  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学生自读文章,体会最让人动情的地方,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n  环节四:理解灯笼之愿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感受:“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领会作者愿投身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  (三)话题讨论  整合本单元的资源,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1.以《灯笼》为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以“浅谈‘民俗文化’的特性”为话题,学生交流、讨论。可用“我从______看出民俗具有_______特性(或价值)”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特性:形象性、大众性、传承性、寄托性等。  2.结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试着从下列方面去品味:  1.结合富有特色的精彩语句语段发现时代特色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品味语言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感情基调有何特点。  3.与表达方式的运用相结合,体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  五、总结全文说板书  《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板书设计为:n    六、基于实际说反思  1.注重学生自读能力培养;  2.突出本文人文性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