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2-04-12 发布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地理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地理中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来源于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A.侵蚀和搬运作用弱B.搬运和沉积作用强C.风化和侵蚀作用弱D.沉积和内力作用强【答案】A【解析】【详解】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说明月球上的外力作用对尘埃的侵蚀作用较小,搬运作用弱,对尘埃的磨蚀少,A正确。月球体积、质量较小,不能形成较厚的大气层,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力侵蚀弱;无固态、液态水,无流水、冰川、海浪侵蚀,沉积和内力作用对尘埃的尖锐程度不构成明显影响,B、C、D都错。故选A。【点睛】该题以月球为背景材料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角度新颖,要求学生对月球表面的地理环境有一定了解,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是月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还需要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的含义。地质队员在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在某处发现大量海螺化石,请根据海螺化石照片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图甲照片中石块所属的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B.沉积岩C.侵入型岩浆岩D.喷出型岩浆岩3.图乙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A.①②B.④⑤C.③⑤D.⑦⑧4.该海螺化石从开始形成到重现地表,大致经历的地质过程最有可能是nA.地壳下沉、沉积、地壳抬升、侵蚀B.地壳下沉、侵蚀、地壳抬升、沉积C.沉积、地壳下沉、侵蚀、地壳抬升D.侵蚀、地壳抬升、地壳下沉、沉积【答案】2.B3.D4.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2题详解】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层理构造明显,常含有化石,其他岩石是受内力作用影响,不能含有化石,B正确。【3题详解】图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⑦⑧,岩浆不能直接形成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D正确。【4题详解】海螺化石是地壳下沉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形成岩石后,经地壳上升运动,随山体到达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下出露地表,海螺化石从开始形成到重现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地壳下沉、沉积、地壳抬升、侵蚀,故A正确。【点睛】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物质循环。“地狱之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叫作达尔瓦兹的小镇附近。1974年,地质学家在该地意外发现一个地下洞穴,里面充满了可燃性气体。将气体点燃后,大火竟燃烧了40多年仍未熄灭。下图为“地狱之门”景观及地质构造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5.“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B.②地nC.③地D.④地6.图示区域除可燃性气体外,还可能蕴藏着丰富的(  )A.铁矿资源B.石油资源C.地下水资源D.有色金属资源【答案】5.D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只要掌握地质构造与矿物之间的关系即可正确作答,难度不大。【5题详解】“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燃性气体通过断层向外泄漏。故选D。【6题详解】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可燃性气体密度小,在最上层,石油在下层,再下层为密度更大的沉积物。故选B。下图中,各坐标轴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7.若用此图分析地形对聚落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则最可能呈带状分布的是(  )A.C地B.D地C.H地D.G地8.若用此图分析城市的起源,则与尼罗河谷地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答案】7.D8.D【解析】试题分析:【7题详解】n聚落呈带状分布,主要是地形区位较差,而河流、气候条件较好。【8题详解】若用此图分析城市的起源,则与尼罗河谷地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应该是与尼罗河谷条件相同,即地形、河流条件较好,但气候条件较差。考点:主要考查了三维坐标图的判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的判读方法。下图为某地深洼地景观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9.图示岩石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10.形成图示深洼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A.风化作用、流水作用B.流水作用、地壳运动C.风化作用、冰川作用D.地売运动、冰川作用【答案】9.C10.B【解析】【分析】该题组考查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9题详解】结合图例,图中岩石是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选C。【10题详解】图示深洼地形成于岩层裂隙处,岩层裂隙一般是地壳运动岩层张裂的结果;裂隙处流水溶蚀作用明显,长期溶蚀形成深洼地。故形成图示深洼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流水作用和地壳运动。选B。n【点睛】地表形态的形成多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1.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2.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A.年降水量变化小B.气温年际变化小C.盛行风向变化小D.一年四季变化小13.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①、②两地B.①、③两地C.③、④两地D.⑤、⑥两地【答案】11.C12.D13.B【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1题详解】图中①地位于巴西高原的东南,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大量降水,沿岸有巴西暖流增温增湿,该地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C正确。【12题详解】年轮是因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的,图中②处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变化小,因此没有年轮,D正确。n【13题详解】图中①地受地形和洋流影响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带;③受地形阻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非地带性的温带荒漠带,B正确;②位于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④位于40°~60°大陆西岸,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位于30°~40°大陆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⑥位于20°~30°大陆西岸,是热带荒漠带。【点睛】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读“某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4.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15.与甲区域比较,乙区域该气候类型的分布A.纬度高,受海陆位置和暖流影响B.纬度高,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C.纬度低,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D.纬度低,受地形和季风环流影响16.导致甲、丙两区域气候特征差异的直接原因是A.海陆位置的差异B.洋流的差异C.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D.纬度位置的差异【答案】14.A15.A16.C【解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4题详解】图中气候类型大体分布在25°~35°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自然带是亚热n带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15题详解】图中乙地受海洋和日本暖流影响大,冬季气温高,分布纬度高,A正确;甲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较低,分布纬度高。【16题详解】图中甲地背靠世界最大大陆,面向最大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最典型,甲、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正确;两地都位于大陆东岸、沿岸都受暖流影响、纬度位置相当。读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7.关于P、Q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均集中于夏季B.植被均为落叶阔叶林C.降水量差异主要受地形影响D.P-Q体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18.与图中Q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A.B.nC.D.【答案】17.C18.D【解析】试题分析:【17题详解】根据图中纬度及海陆位置判断,P地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的季节分布均匀,A错。根据图例,Q地年降水量300mm以下,植被主要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B错。由比例尺可知P、Q两地实际距离在100km左右,但降水量差异巨大,应是受地形阻挡,使得西风气流难以向东深入,图示东部地区位于背风坡而使得降水量急剧减少,C对。两地的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应为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错。【18题详解】图A的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应是温带季风气候,A错。图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图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C错。图D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对。【考点定位】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差异。读“北半球某大陆西岸的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19.该地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有(  )nA.西风带逐渐北移,影响减弱B.信风带逐渐南移,影响增强C.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D.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北移,影响减弱20.关于该山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东坡山麓可见阔叶林带B.东坡雪线低,西坡雪线高C.西坡山麓可见硬叶林带D.同一自然带分布东西坡相差不大【答案】19.A20.C【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9题详解】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从图中可读出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不断减少;1~5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向北移,B、C错;西风控制下降水多,降水减少说明西风影响减弱,A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少,降水减少说明副热带高压影响增强。【20题详解】图中该山西坡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是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常绿硬叶林带,西坡山麓可见硬叶林带,C正确;东坡是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山麓不可能见阔叶林带;西坡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东西坡差异大。【点睛】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降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n地形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同一座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中,温度和降水的作用结果相矛盾时,降水起主导作用。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1.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实力增强②汽车性能改善③科技水平提高④为节省建设费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上图中AB示意某段高速公路,则A.该段高速公路沿东—西向延伸B.该段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形部位为鞍部C.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向斜D.①处可能有高架桥,②处可能有隧道【答案】21.A22.D【解析】【21题详解】受地形影响,过去的“之”字形路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经济力量不足,现在不在是“之”字形道路,是因为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逢山开道,遇沟建桥,A正确;与汽车性能改善无关,投资不会减少,②④错误。故选A。【22题详解】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为山谷,修建高速公路要架桥,②处等高线向低值凸处,为山脊,要修隧道,D正确,B错;该段高速公路沿东北—西南向延伸,A错;图中看不出岩层新老关系及岩层弯曲方向,无法判断地质构造类型,C错。故选D。【点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弱化。学生必须n掌握等高线、地质构造的基本判读方法。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3.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A.地质时期的冰期B.历史时期的温暖期C.地质时期的间冰期D.历史时期的寒冷期24.与现在相比,该时期(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海洋上部分岛屿消失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山地雪线海拔较低【答案】23.A24.D【解析】【23题详解】图中海岸线深入大海,说明此时地球温度低,海面大大下降,时间为1万年以前,属于第四纪冰期末,应为地质时期的冰期,A正确。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时期,海岸线靠近大陆一侧,C错。图中海岸线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不属于历史时期,故B和D错。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D对。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故ABC错,答案选D。25.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读图可知,与南京相比,成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nA.纬度更低B.山地阻挡冷空气C.海拔更低D.受西南季风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寒潮【详解】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受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几乎不受寒潮影响,B正确。二、综合题(共50分)2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质构造看,丁为_______;从地貌类型看,甲为_______,该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2)乙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主要形成原因为_______(地质作用类型),该地貌形成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为_______。(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_______(地质构造类型)有关。n(4)如果该图的陆地地处欧亚板块、东部的海洋地处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会形成_______、_______地貌。【答案】(1).背斜(2).山岭(3).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成山岭(4).冲积扇(或洪积扇)(5).流水堆积作用(6).由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7).断层(8).岛弧链(9).海沟【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质作用【详解】(1)从图中看丁地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甲地比两侧海拔高,地貌为山岭,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2)乙处位于出山口,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小,泥沙堆积形成,地质作用为流水堆积;从出山口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3)从图中看丙地和乙地两侧岩层不连续,为断层,说明泉的形成常与断层有关。(4)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形成岛弧链和海沟地貌。2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风带),其风向为_______,在其终年控制下形成形成的自然带是_______。(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n带。(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和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带。(5)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有_______和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6)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答案】(1).整体性(2).盛行西风(3).西南风(4).温带落叶阔叶林(5).热带雨林气候(6).热带雨林(7).副热带高气压带(8).盛行西风带(9).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亚寒带针叶林带(11).苔原带(12).该纬度范围为海洋(13).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14).热量(15).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16).水分【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详解】(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图中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盛行西风带,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4)C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5)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范围为海洋,没有陆地分布。(6)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南北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东西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28.读A、B、C三图,回答下列问题。n(1)据图A描述台湾降雨日数的分布特征。(2)分别说出图B中甲、乙两种损失的方式。(3)根据材料分析台湾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4)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要分析图C岛屿地形特征的东西差异。【答案】(1)中部多,东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2)甲为蒸发损失;乙为河流径流入海损失。(3)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岛屿面积小;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流急,迅速入海;水资源难以存储在岛内。(4)东部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形成山地;西部在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平原。【解析】【分析】试题考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地质作用【详解】(1)结合图例可看出,台湾中部降水20天以上,较多,东西部少;南北相比,南部多,北部少。n(2)图中甲损失的箭头从降水和径流、地下水之间指出,表示蒸发损失;乙损失的箭头从河流径流量和水库、河流引水之间指出,表示河流径流入海损失。(3)从图中看台湾的降水并不少,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可从蒸发量、储水条件来分析;从图中看台湾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岛屿面积小,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流急,迅速入海,水资源难以存储在岛内。(4)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台湾东部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形成山地;西部在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平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