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95 KB
  • 2022-04-12 发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分层训练新人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中石兽分成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山门圮于河圮:倒塌B.竟不可得竟:竟然C.转转不已已:停止D.渐沉渐深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2.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非/木杮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尔辈/不能究物理3.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朝(朝代)的纪昀。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B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D.竟不可得。(最后没有找到。)文言文翻译基本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就是说以对译为主,实在是直译不通时采用意译的办法。翻译的步骤是:①解词,②串意,③顺意。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再将词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使整个语句顺畅起来,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2.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n3.文从字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山门圮于河(倒塌)(2)湮于沙上(埋没)★6.翻译下列句子。(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7.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8.石兽为什么会在河的上游被找到?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原因。答案:因为石头物性坚硬沉重,沙性松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必然冲击石头底下的泥沙,泥沙被冲走了,成为坑洞,等冲到石头陷进一半之时,石头必定向上游方向反倒过去。像这样反复冲刷,石头又再转动,天长日久,石头于是逆水而上了。n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鬼怪)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稍微增加)赋敛,以祠灵山(山神),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本来,原本)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难道)不欲雨乎?祠之无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答案: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B.C.D.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阅十余岁(经过,经历)②棹数小舟,曳铁钯[划(船)]③竟不可得(终了,最后)④天不雨久矣(下雨)n★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服为确论。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2)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译文: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13.【甲】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遇到问题不能主观臆断,要从实际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言之成理即可)14.【乙】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自身难保,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增加百姓负担。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爱国忧民(关爱百姓)、机智善辩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从两方面作答)参考译文:【乙】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人占卜干旱的原因,说(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用来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本来就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老天长时间不下雨,头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它没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不可以。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它有什么好处呢?”素材挖掘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道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多角度考虑问题。《东坡志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收藏家有一幅出自唐代大画家戴嵩(sōng)之手的《斗牛图》,他视若珍宝,时常取出炫耀观赏。有一次,一位农民看到了,在一旁窃笑;那人斥道:“你笑什么?你也懂画?!”农民说:“我虽然不懂画,n牛可是看得多了。牛在打架时,力气用在角上,它的尾巴都搐(chù)进两腿之间。可这画上的牛,正斗得起劲,而它们的尾巴却都翘了起来。画错了,所以我觉得好笑!”烈马飞奔,马尾高扬;两牛相斗,牛尾紧搐。如果违背了生活真实,不但显不出它们的神态,还会闹出笑话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