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11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玉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20—31班)一、选择题1.正常进行分裂的哺乳动物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0∶2∶1∶2,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A.有丝分裂时期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有丝分裂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和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nnn2nnDNA数目4n4n4n2n2n2n2nn染色单体4n4n4n2n2n2n00同源染色体nn000000【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2:1:2,B正确;C、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0:2:2,C错误;n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D错误。故选B。2.下列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RNA自我复制过程相同的是A.转录B.逆转录C.翻译D.DNA自我复制【答案】C【解析】【分析】RNA复制时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C-G、G-C、U-A。【详解】A、转录是以DNA为模板,产生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C-G、G-C、T-A,A不相同;B、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产生DNA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T、C-G、G-C、U-A,B不相同;C、翻译是mRNA与tRNA之间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U、U-A、G-C、C-G,C相同;D、DNA自我复制,产生新的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A-T、C-G、G-C、T-A,D不相同。故选C。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①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②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③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④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最多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是观察有丝分裂的好材料。【详解】①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①正确;②经解离后的细胞已经是死细胞,不能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②错误;n③制片的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③正确;④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④错误。故选C。4.某细菌产生的InIc蛋白可以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利于细菌在人类细胞间快速转移,使人类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InIc蛋白和Tuba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C.该细菌能在人细胞间快速转移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有关D.该菌细胞膜与人类细胞细胞膜结构相似,都具有一定流动性【答案】D【解析】【分析】细菌无内质网,InIc蛋白为细胞膜上的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无需内质网的加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主要是DNA,A错误;B、Tuba蛋白是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加工,B错误;C、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D、所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均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D。5.关于图示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发生图示生理过程的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B.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反密码C.该图表示的是转录和翻译D.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的【答案】Cn【解析】【分析】据题图可知:图示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的核糖体。【详解】A、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在同一时空进行的,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A错误;B、mRNA上的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因此在tRNA上不都能找到对应的反密码子,B错误;C、该图表示原核生物一边转录一边翻译的过程,C正确;D、图示过程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D错误。故选C。6.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的菠菜叶可用作光合色素提取的材料B.研磨时加入CaCO3可防止色素被破坏C.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的目的是增加色素的含量D.分离出的四条色素带中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叶绿素a【答案】D【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成熟的菠菜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作光合色素提取的材料,A正确;B、研磨时加入CaCO3可防止色素被破坏,SiO2使研磨更充分,B正确;C、重复多次画线,纸上单位面积色素浓度越高,也就是说线条越清晰。只画一次的话,四种色n素的分层线不明显,实验效果便不好,C正确;D、分离出的四条色素带中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故选D。7.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的甲、乙两种细胞器及在这两种细胞器中所进行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产生的ATP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B.甲乙细胞器进行相关生理过程中产生的[H]是同种物质C.该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改变光照强度一定会改变甲细胞器中生理活动的强度【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器甲是叶绿体,细胞器乙是线粒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详解】A、叶绿体甲光反应产生的ATP被暗反应消耗,不能从叶绿体中运出,且线粒体乙产生的ATP也不能被甲利用,A错误;B、叶绿体甲进行光合作用过称中产生的[H]叫做还原型辅酶II,线粒体乙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叫做还原型辅酶I,B错误;C、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外界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正确;D、当光照强度达到饱和后,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过程不会改变,D错误。故选C。8.下列有关“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都自由组合B.将人成熟的红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分离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C.分离溶解在无水乙醇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nD.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都是在纺锤体的作用下完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1、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2、纸层析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时采用的是纸层析法。【详解】A、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B、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器,B错误;C、分离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分离溶解在无水乙醇中的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C正确;D、纺锤体的作用只是把已分开的染色体拉向两极,不能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故选C。9.下列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的中心体可参与纺锤体的形成B.醋酸杆菌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蓝藻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大肠杆菌的核糖体是噬菌体衣壳蛋白合成的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蓝藻是一类原核生物的统称,包括蓝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和发菜。【详解】A、洋葱是高等植物,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A错误;B、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B错误;C、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错误;D、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在大肠杆菌内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正确。故选:D。n【点睛】掌握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0.某种小鼠的体色受常染色体基因的控制,现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鼠体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若F1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1黑∶2灰∶1白C.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D.F2黑鼠有两种基因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推测小鼠的体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F2体色表现型和比例推出F1和亲代的基因型。【详解】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符合含有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F1为AaBb,F2体色表现为9A_B_(黑):3A_bb(灰):3aaB_(灰):1aabb(白),F1与白鼠杂交,即AaBb×aabb,子代为1AaBb(黑):1Aabb(灰):1aaBb(灰):1aabb(白),B正确;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为1/16AAbb和1/16aaBB,占灰鼠(1/16+1/16)/(6/16)=1/3,C错误;F2黑鼠有四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是9:3:3:1的变式,推测小鼠体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再根据题意作答。11.将一萝卜去皮后切成大小相同的数个小条,测定长度后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几组,然后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一定时间后取出,再次测定每组萝卜条的长度并取平均值,得到关系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浓度之前蔗糖进入了细胞nB.a浓度之后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C.a浓度时,细胞内的蔗糖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相等D.图中萝卜条长度的变化说明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答案】D【解析】蔗糖属于二糖,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其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a浓度之后,萝卜条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即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a浓度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相等,C错误;除a浓度外,每一浓度下萝卜条长度均有一定变化,说明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渗透失水和吸水的相关知识。据图分析,当蔗糖溶液的浓度为a时,与细胞液浓度相等,萝卜条细胞内外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萝卜条长度与初始长度相等;当蔗糖溶液浓度小于a时,细胞吸水,萝卜条的体积增加;当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a时,细胞失水,萝卜条的体积变小。12.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图可表示初级精母细胞B.乙图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丙图一定有同源染色体D.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斜纹柱代表染色体、横纹柱代表染色单体、黑柱代表DNA。【详解】A、甲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A正确;B、乙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存在染色单体,B正确;nC、丙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且染色体数为2n和体细胞相同,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D、丁图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且染色体数为n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正确。故选C。【点睛】能够将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与柱形图一一对应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同时还需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13.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摩尔根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B.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所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C.赫尔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B【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所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B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但是还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n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4.某双链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5,用15N标记该DNA分子,并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子代DNA分子的7/8B.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条C.每个DNA分子含有氢键2400个D.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6000个【答案】A【解析】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因此复制四次后每一个DNA分子都含有14N,但是只有两个DNA分子含有15N,即含有14N的DNA分子占全部子代DNA分子的100%,A错误;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条,B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单链中双链DNA中(A+T)的比例相等,且双链中A=T,G=C,因此这个DNA分子中,A=T=1000×2×3/5×1/2=600个,则G=C=1000-600=400,则连续复制四次,消耗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400×(24-1)=6000个,D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含有A//T对600个,G//C对400个,因此每个DNA分子含有氢键数=600×2+400×3=2400个,C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的结构和复制的过程,根据公式先计算DNA分子中各种碱基的数量,再计算复制若干次后消耗的某种基本单位的数量。15.下列关于RNA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线粒体中含有mRNA、tRNA和rRNAB.ATP中的“A”在DNA分子中不存在C.RNA分子中有的含氢键,有的RNA具有催化功能D.RNA可以在细胞内运输某种物质,还可以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n【详解】A、线粒体中能进行转录过程,因此含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B、ATP中的“A”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称为腺苷,故在DNA分子中不存在,B正确;C、tRNA双链区域含有氢键,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正确;D、tRNA可以在细胞内转运氨基酸,细菌的遗传物质为DNA,D错误。故选D。【点睛】易错点:ATP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其中A表示腺苷,是由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16.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2型蛋白占的比例为A.1/3B.1/4C.4/9D.1/9【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称为基因表达。【详解】基因A1、A2的表达产物N1、N2可随机结合,组成三种类型的二聚体蛋白N1N1、N1N2、N2N2,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N1占1/3,N2占2/3,由于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因此N1N2占1/3╳2/3╳2=4/9。故选C。17.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有关B.多聚体的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原核细胞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D.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网状结构;2、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3、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n【详解】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项错误;B、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B项正确;C、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而且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C项正确;D、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项正确。故选A。【点睛】正确区分细胞骨架、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以及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8.BrdU在DNA复制过程中能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由于含BrdU的情况不同,染色单体着色的深浅不同:当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染色单体着色深;当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染色单体着色浅,现将豌豆根尖分生区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对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进行染色、制片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此实验中,DNA中的碱基A可以与碱基T、BrdU进行配对B.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时,每条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深C.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每条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色,另一条为浅色D.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时,可能出现每条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浅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DNA是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根尖分生区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不同细胞周期中DNA和染色体的着色情况如下图所示:n如图,第一次分裂中期,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掺有BrdU,一条不含BrdU,故此时所有染色单体着色深;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每条染色体都有2个DNA,在4条链中,有3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BrdU,此时有1条染色单体着色深,1条染色单体着色浅。详解:A.BrdU在DNA复制过程中能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故DNA中的碱基A可以与碱基T、BrdU进行配对,A正确;B.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时,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都只有1条单链掺有BrdU,此时染色单体着色深,B正确;C.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有1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只有1条单链掺有BrdU,另外1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有2条单链掺有BrdU,故此时每条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色,另一条为浅色,C正确;D.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时,每条染色单体均着色深,不可能出现每条染色体中的染色单体均着色浅的细胞,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DNA半保留复制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题过程中,需要综合有丝分裂,DNA复制及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等内容,将知识点和图像分析结合可以更加直观。19.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脂肪、糖原、淀粉、纤维素等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B.细胞膜上的多糖都形成了糖蛋白C.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相比,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小D.血钙过高引起抽搐,说明无机盐有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作用【答案】C【解析】n【分析】水对生命活动的影响:a、对代谢的影响:自由水含量高--代谢强度强。b、对抗性的影响:结合水含量高--抗寒、抗旱性强。【详解】A、脂肪、糖原、淀粉等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而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不是储能物质,A错误;B、细胞膜上的多糖一部分形成糖蛋白,还有部分糖类和脂质(主要是固醇)结合,形成糖脂。糖脂和糖蛋白一样,对于细胞识别和细胞通讯有重要作用,B错误;C、自由水含量越高,新陈代谢越快,因此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相比,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小,C正确;D、血钙过低引起抽搐,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说明无机盐有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作用,D错误。故选C。20.某染色体为2N的动物一个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20个DNA分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细胞开始缢裂,则该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DNA数目分别为A.1020B.2040C.2020D.4040【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nnn2nnDNA数目4n4n4n2n2n2n2nn【详解】题中“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20个DNA分子”,表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说明此时着丝点没有分裂,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题中“细胞膜开始缢缩”,表明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综上所述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则该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DNA数目分别为20、20。21.下列对醋酸菌、酵母菌和HIV病毒共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nA.都能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生物体中的嘌呤数都不一定等于嘧啶数C.都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D.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都属于个体层次【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核酸(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HIV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即不能通过呼吸作用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醋酸菌和酵母菌均具备DNA和RNA,HIV病毒只具备RNA,在双链DNA中A=T、G=C,但在单链RNA中互补的碱基(A与U互补、G与C互补)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醋酸菌、酵母菌和HIV病毒中的嘌呤(A、G)数都不一定等于嘧啶(C、T、U)数,B正确;仅有HIV病毒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错误;醋酸菌和酵母菌均为单细胞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都属于细胞层次,又都属于个体层次,HIV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结构层次,D错误。【点睛】易错提示:①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单细胞生物只有细胞、个体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②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但能繁殖产生后代,故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2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所用试剂和颜色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B.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C.酒精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A正确;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B正n确;C0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错误;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23.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F和f分别控制野猪的黑毛和白毛。现有一野猪种群,假设其中黑毛纯合子和杂合子各占30%和60%,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让该野猪种群随机交配,若没有突变和其他因素干扰,则子一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A.4:1B.3:2C.9:1D.1:2【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黑毛纯合子野猪的比例为36%,黑毛杂合子野猪的比例也是36%,则白毛野猪ff的比例为1-36%-36%=28%,都是白色个体无繁殖能力。【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野猪中FF=36%,Ff=36%,ff=28%,而ff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野猪中FF:Ff=1:1,即两种基因型各占1/2,所以它们产生的雌雄配子中F占3/4,f占1/4,因此子一代黑毛纯合子的比例=3/4×3/4=9/16,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4×1/4=1/16,即子一代黑毛纯合子与白色个体的比例为9:1,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实质,解答时要注意aa的个体是没有繁殖能力的,进而根据FF和Ff的比例计算后代的表现型比例。24.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的值变大B.红细胞运输氧气功能受损后,其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量不变C.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不变D.对某绿色植物进行遮光处理时,遮光后瞬间叶绿体中NADPH/NADP+的值变大【答案】D【解析】【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各种细胞器,其细胞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会因失水而变大,所以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n的值变大,A正确;B、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细胞呼吸的方式为无氧呼吸,红细胞运输氧气功能受损后,其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量不变,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由于没有着丝点的分裂,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不变故C正确;D、绿色植物遮光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减少,所以叶绿体中NADPH/NADP+变小,D错误。故选D。2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细胞衰老不同,细胞分化可使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B.在减Ⅰ间期,精原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加,代谢速率增强C.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时细胞核始终存在,DNA需进行复制D.衰老的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核体积变大【答案】C【解析】【分析】无丝分裂的过程: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详解】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的形态也发生变化,A错误;在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B错误;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细胞核始终存在,DNA需进行复制,C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D错误。故选C。【点睛】易错点: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均无细胞核。26.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致病基因位于核DNA上,乙病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病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nB.Ⅱ7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Ⅰ3和Ⅰ4C.Ⅱ6和Ⅱ7的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D.Ⅱ8和Ⅱ9的后代不可能患乙病【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典型图例判断遗传方式:“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详解】A、系谱图中I1和I5个体均正常,他们的女儿II5患甲病,可推知甲病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故A正确。B、根据A项分析,患者II7个体的甲病致病基因1个来自I3、-一个来自I4 ,乙病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所以II7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3 ,故B正确。C、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a,则II6的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II7的关于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II6和II7的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2/31/2=1/3,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1/3=2/3。由于Ⅱ7患乙病,根据乙病的特点,可推知Ⅱ6和Ⅱ7的后代一定患乙病,综合考虑,Ⅱ6和Ⅱ7的后代只患一种病(只患乙病,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2/3=2/3 ,故C错误。D、乙病致病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点,Ⅱ9不患乙病,所以Ⅱ8和Ⅱ9的后代不可能患乙病,故D正确。故选C。27.随着氧气浓度a-d的逐渐增大,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相应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条件下,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乳酸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C.C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所以无氧呼吸最弱D.d条件下,产物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答案】Bn【解析】【分析】植物种子萌发时,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当植物种子吸收的O2等于CO2的释放量时,植物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当释放的CO2大于O2的吸收量时,植物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当不吸收O2,只释放CO2时,植物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植物种子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产物中如果有CO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1:6;无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之比1:2:2。【详解】a条件下,O2吸收量为0,CO2释放量为10,说明此过程不进行有氧呼吸,CO2全是酒精发酵产生的,乳酸发酵产物中没有CO2,A错误;b条件下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的相对值是3,释放的CO2也是3,消耗的葡萄糖是0.5,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是8-3=5,消耗的葡萄糖是2.5,因此该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B正确;c条件下仍进行无氧呼吸,而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条件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D错误。【点睛】依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进行判断细胞呼吸类型: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②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③O2吸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