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81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林则徐提出对“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以打击英国鸦片贩子,争取各国商人。他认为,“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制夷,使其相向相睽(背离)”。这表明林则徐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为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而努力C.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D.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对英国鸦片贩子和正规商人区别对待可知,林则徐对敌斗争讲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C选项符合题意。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A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林则徐注重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市场,D选项排除。2.“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正确;虽然《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但并未实施,故不是主要依据,A错误;《资政新篇》的发展资本主义,也没有实行,故C错误;拜上帝教是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旗帜,并不是减少近代化阻力的依据,D错误。3.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n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中可以看出,上海是个“县衙”,地方机构级别比较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有“清朝县衙”的信息,说明清政府对上海还具有一定的控制权,排除A、B两项;太平天国时期并未占领上海,只是进攻到上海的郊区,因此C项史实错误。4.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恶棍、流氓”。美国公使庇护“恶棍、流氓”的依据是A.口岸贸易权B.海关管理权C.洋人传教权D.领事裁判权【答案】D【解析】【详解】“恶棍、流氓”代表的是在中国犯罪的美国人,美国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恶棍、流氓”则是指美国以国家的名义包庇在中国犯罪的美国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美国从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即美国人在中国犯罪,由美国的领事根据美国的法律来裁决,故选D;题干所述是指司法方面的内容,而AB指的是经济方面的特权,C指的是文化方面的特权,故ABC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领事裁判权这一概念的理解。n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B.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C.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西方主导性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材料强调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A项正确;依据“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B项错误;依据“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B.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D.官府种植与夷争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来看,材料中的主张是想通过占领和控制鸦片市场来减少白银外流,即利用市场来维护经济安全。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中的“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来看,没有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也不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排除B、C项;从材料n中的“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可以看出,官府没有种植鸦片,排除D项。7.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该是合法的正当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所以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是维护正当贸易而形成的,这就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材料是在掩盖战争的本质,不是肯定战争的正义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性质分析解答。8.《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反映出:A.普通民众缺乏国家民族的意识B.普通民众早已习惯于隔岸观火C.当地政府不准许下层民众参战D.政府与民众尚未形成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国人对外国侵略的冷漠,说明当时国人并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民族意识不是很强,A正确;鸦片战争是近代最早的西方侵略中国的战争,故“早已习惯于隔岸观火”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地政府不准许下层民众参战”,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统一战线”问题,排除D。n【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有学者统计,1840年中国GDP居世界第一,却被一支只有4000人的英军打败;1890年,中国GDP约为当时日本的五倍,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北;1900年中国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八国联军攻陷。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中国近代战败的原因是A.中国当时政治结构落后B.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C.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D.军事落后以及盲目自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840年中国GDP居世界第一,却被一支只有4000人的英军打败……1900年中国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八国联军攻陷”,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并不差,但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已经实现工业化,中国却仍然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说明中国近代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数据,中国近代战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落后,“政治结构落后”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信息与“闭关锁国的政策”“军事落后以及盲目自大”无关,排除BD。10.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n【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11.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12.1898年,如果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他能够①去上海租界拜访好友②在重庆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广州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n【详解】本题实际考察1898年时西方列强已经取得的在华特权。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租界;开设工厂的特权始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建立教堂的特权始于1844年的《望厦条约》;而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和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的内容;故①②③正确,故选B。13.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A.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B.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D.受国内政局的变化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1913年孙中山主张内阁制,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袁世凯政府统治之下,实行内阁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趋势。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1913年主张内阁制,这一变化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社会主流民意无关,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所问“这一变化根本原因”。联系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是因为当时革命党人掌握领导权,即将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主要由革命党人把持。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专制倾向越来越明显。孙中山希望通过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从而出现材料信息反映出的变化。14.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依据是A.民族资产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B.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C.民主革命对象与领导者均发生改变D.第一次历史巨变的历史任务顺利完成【答案】B【解析】n【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B选项符合题意。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是在三大改造之后,A选项排除。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C选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D选项排除。15.八七会议决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由此可知,八七会议A.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根据“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可知八七会议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故选A项;八七会议将斗争矛头对向资产阶级的决议不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的内容,故排除C项;题意中的决议明显不符合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要求,不是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全面贯彻,故排除D项。【点睛】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阻碍,所以要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反帝反封建是首要任务。资产阶级属于可以争取的对象,不应该成为重点斗争的对象。16.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英国人泰莱认为,“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谁要是公开表示亲日,那必定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表明,抗日战争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C.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推动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n【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属于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故C错误;材料“谁要是公开表示亲日,那必定会成为过街老鼠”反映了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日的决心,推动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故D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谁要是公开表示亲日,那必定会成为过街老鼠”,学生应该抓住时间范围“抗日战争时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17.1949年元旦,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人类历史亦翻到更光荣灿烂的新页,……整个亚洲大局,将于今年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A.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B.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D.中共将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答案】D【解析】1949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重大逆转,国民党政权将在大陆被中共取代,新政权的建立将改变东亚世界格局,故D项正确;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是1947年的战略反攻,故B项错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是1949年9月,故C项错误。18.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A.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B.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C.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D.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等信息来看,巴黎公社一方面确立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民主基础上的权n力集中,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故答案为A项。民主共和制度最早由资产阶级确立,排除B项;公社委员会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说明巴黎公社实行间接民主,排除C项;“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说明巴黎公社不是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19.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做过三种归纳和多次论述,但从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他所做的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A.作为历史科学的严谨性与缜密性B.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具有多样性C.断言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五种社会制度的变迁,不可跨越D.本质上与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唯物主义论一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研究的严谨性,“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研究在思维逻辑上的缜密性,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五种社会制度的变迁,不可跨越”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故排除。机械唯物主义论指用机械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现象,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都归结为物体在空间的机械移动,否认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研究是具体的、实事求是的,故排除D.20.“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是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从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的,n不是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俄国人民对斯大林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一战促进十月革命的爆发,排除D项。【点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美俄四国代表就《天津条约》的条款进行了谈判。四国代表认为容易达成一致的“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条款遭到清政府的极力反对,而四国代表认为可能需要进行艰苦谈判的“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条款清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仍有“天朝上国”思想B.四国代表和清政府在谈判中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致C.清政府认为“华夷有别”,拒决外国公使进驻“天子脚下”D.清政府认清了列强侵略本质,防范可能发生的侵略行为【答案】A【解析】【详解】在清王朝看来,华夷有别,自己是“天朝上国”,夷人怎么能随便到“天子脚下”来,反映了清王朝依然是抱着旧有的“天下观”不放,至于其他的则无关大局,对世界之变一无所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者思考角度的不同,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清政府没有认清列强侵略的本质,排除。22.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太平军积极参加抗英斗争B.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C.太平天国以反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近代化的开端【答案】B【解析】n【详解】题干想要表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原有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由此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而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以反清为主旨,故C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D也不符合史实。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必然导致西方与日俱增的渗透和控制……欧洲列强在中国各港口获取租界是它们施加经济影响的另一手段……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以往一向是自给自足、以田地为基础,但现在,它愈来愈依赖外国人控制的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此旨在说明A.洋务运动失败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C.欧洲列强通过设立租界达到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在振兴经济和改建军队方面的失败”和“这些租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可以判断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弄反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列强侵华之间的关系,错误。列强是通过修铁路、借贷款、控制中国海关等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D选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甲午战后列强对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准确掌握。24.“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答案】B【解析】n【详解】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南京条约》中中国丧失的国家主权,并回答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n【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根据《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南京条约》中部分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等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来分析出时代背景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材料“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来分析。(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曾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材料二孙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过去了一个世纪,它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摘自新华网材料三n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庚申圆明园之变”和“台湾既割”分别与哪两次战争有关?请列举中国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抗争与探索。(列举其中两件大事即可)(2)材料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是“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阐释。(3)材料三反映出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五四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开展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庚申圆明园之变”和“台湾既割”分别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有关。中国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抗争与探索,联系所学可以列举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2)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3)从材料中的“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可以联系所学,从五四运动对思想文化、无产阶级斗争、中共成立和民主革命发展进程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n27.20世纪是革命与战争交织的世纪,列宁曾说,“战争引发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二抗日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保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阶段。军事关键抗战开始时,红军总数3.2万人,结束时仅八路军、新四军有127万人,各解放区民兵近269万人。经济后盾抗日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使解放区渡过了难关,保存了革命实力。——节选自《抗日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战争”和“革命”分别指什么事件?并用史实说明两者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崭新的阶段”是指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俄国所爆发的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答案】(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关系: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促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俄国退出一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刺激了德国工人起义,加速一战的结束。(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崭新的阶段: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n(3)相同点: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都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都促进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同点:俄国革命走的是城市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农村道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根据材料“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并且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两者的范畴、指导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两者的相同之处;但是两者的革命道路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