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6.91 KB
  • 2022-04-12 发布

江苏省无锡市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无锡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模拟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如果说郡县制之下的社会稳定性在于权力的集中以及基层社会中的宗族伦理治理方式,那么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在于A.财富大小B.血缘亲疏C.等级秩序D.权力高低【答案】C【解析】【详解】分封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等级的地方制度,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性取决于等级秩序,C正确;财富大小和权力高低不是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原因,A和D项错误;血缘亲疏是宗法制依据,B错误。【点睛】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与“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相符合的思想是A.克己复礼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君舟民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庶人安政”的措施,“庶人安政”导致“君子安位”,显然概括了君臣关系,与荀子提出“君舟民水”思想相符,D正确;A是孔子倡导维护周礼思想;B是道家无为思想;C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点睛】君舟民水“一词原见《荀子·哀公》篇,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是n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隐含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3.有一种字体,具有以下结构特点: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据此判断,该字体是A.B.C.D.【答案】D【解析】【详解】隶书最大特点是字形瘦长,素有蚕头燕尾之称,依据材料“字形扁方”“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可知是古代隶书,D是隶书,符合题意;A是小篆字体;B是草书;C是楷书。n【点睛】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4.“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依据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同时加强皇权,D正确;尚书省管辖六部,A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决策权在皇帝,门下省负责的审核,B错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C错误。【点睛】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5.下图为邮票《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部分)。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产于河南禹县神垕镇,因纪念夏禹大会诸侯的古钧台而得名。由于钧瓷的高超艺术造诣,北宋徽宗年间,指定它为御用品。由此可知,钧窑属于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间手工业nD.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精美手工业品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钧瓷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依据“高超艺术造诣”“指定它为御用品”可知是官营手工业,A正确;家庭手工业主要是供应家庭消费,B错误;此时的民间手工业产品不如官营手工业精美,C错误;工场手工业此时尚未出现,D错误。【点睛】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6.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A.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B.闭关锁国的合理性C.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D.重农抑商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合理性,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小农经济抵抗性,不是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积极性,D错误。7.英国学者柯文楠对近代中国某革命运动的基本看法是:“(这)是一场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局限性,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据此判断,这场“革命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n【答案】A【解析】【详解】“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其政权制度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没能实现农民阶级平均主义思想,A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八国联军,没有提出平均主义思想,B错误;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阶级为主力,C错误;国民革命不符合“千百万穷苦农民”信息,D错误。8.《纽约时报》1911年11月6日载文:“中国的统治者……学到了苦涩的一课,明白了一个古老守旧的东方国家与一个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东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材料中“苦涩的一课”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东方国家与一个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东方国家之间”可知是清政府与日本的战争,此战是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B正确;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战争,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仅是与日本作战,C错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9.近代学者认为“泰西革命之所以成功者,在有中等社会主持其事;中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者,在无中等社会主持其事”,中国革命的前途“惟有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才有成功希望。近代中国“中等社会”的革命目标是A.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人间天国B.推翻皇权专制,建立君主立宪C.推翻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D.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工农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革命”“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可知这里的“中等社会”应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主张推翻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正确;A是太平天国运动;nB是维新派主张;D是无产阶级主张,不符合题意。10.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的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时期迁出他乡种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1880—1911年156011838A.现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B.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显示晚清时期迁出人口较多,“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增多,而从事传统种田的减少,说明传统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D正确;现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改革开放之后,A错误;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错误;表格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C错误。11.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发现了“五四”后十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出现等史实。这些史实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B.人民民主制度确立发展C.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D.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五四运动”后女性争取婚姻自由等现象增多主要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冲击,A正确;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影响民众思想变化,C正确;五四后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与材料现象有关,D正确;五四运动后十年正是国民大革命以及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民主制度确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B错误,符合题意。n12.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在一份有关中国革命的“决议”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但是,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共产国际的这份决议推动了中国A.国民大革命B.土地革命C.全面抗战D.解放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说明共产国际主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可知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这一决议倡导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A正确;土地革命路线是针对国民党,B错误;全面抗战是1937年以后,时间不符合,C错误;解放战争是国共第二次对抗,不是合作,D错误。13.1927年11月后,诸如“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等词语频繁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出现。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完全放弃了俄国革命模式B.开始认识农民革命的力量C.“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D.对革命道路有了新的认识【答案】D【解析】【详解】“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体现出与传统城市中心暴动论不一样的看法,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有了新的认识,D正确;材料中认识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了俄国革命模式,A错误;材料中“割据”思想并不能说明开始认识农民革命的力量,B错误;“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C错误。14.下图为中国近代一幅宣传画,下列最符合此画寓意的标题是nA.“国民齐心共革命”B.“将革命进行到底”C.“团结抗战到底”D.“中国是我们和日本战斗的第一个盟友”【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中两个拳头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说明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决心,C正确;A是国民大革命,与材料漫画对象不符合,排除;“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C错误;“中国是我们和日本战斗的第一个盟友”出自美国言论,显然不符合材料漫画主旨,D错误。15.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某份文件的“序言”中提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下列有关这份“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B.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C.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D.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可知出自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当时中国没有宪法,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A正确;此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并不是建国以来经验总结,B错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符合题意,C错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并不是n进一步完善,D错误。16.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的文章,并增加了由毛泽东拟定的新标题《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还加了一段按语:“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来。”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学术问题需要A.坚持百家争鸣B.强调阶级斗争C.坚持百花齐放D.提倡兼容并包【答案】A【解析】【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主要针对学术领域,“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体现出学术领域允许争鸣,A正确;阶级斗争的强调是文革时期主题,B错误;百花齐放主要针对文学艺术领域,C错误;提倡兼容并包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7.《他改变了中国》写道:“‘解放思想’的三个关键时期:1978年(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战胜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使改革充满活力;改革所有制对经济进行重组的‘新时期’。”与上述材料第三个“关键时期”密切相关的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五大【答案】D【解析】【详解】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材料第三个时期的“改革所有制重组”信息,D正确;A是提出伟大改革开放政策,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解读。18.2018年7月13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时强调:“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n平统一进程。”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B.“一个中国”原则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其中一国就是坚持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B正确;A和D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基本政治制度,C错误。19.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为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联合国使用多种语言制作了一批图片和音视频作品,“谢谢中国,感谢您的服务和牺牲”是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深厚情谊。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A.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B.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中国为世界维和行动作出的贡献,维和行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特点,C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A错误;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建国初期,B错误;材料体现出是新时期外交活动,不是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D错误。20.有人评论壁画《圣母升天》:“画中圣母双臂张开,凌空而起,在活泼的小天使的簇拥下扶摇直上,仿佛为一种激情所驱使,张开双臂接受来自天国的拥抱,我们再也看不到一丝禁欲主义的影子。”由此可见,该画风蕴含了nA.人文主义的情感B.理性主义的严谨C.现代主义的奔放D.现实主义的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画中圣母双臂张开,凌空而起”“看不到一丝禁欲主义的影子”体现出个性的解放,说明《圣母升天》蕴含了人文主义的情感,A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B错误;材料中的壁画体现出人文主义,不是现代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C和D项错误。21.“神圣的安娜,请帮助我,我愿成为一名修道士!”这是一位年轻人在1505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立下的誓愿,并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这一改变在以后几十年里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动摇了中世纪天主教一统宇内的绝对权威,开辟了一个诸多教派并存的新时代。据此判断,这位“年轻人”主张A.否定宗教信仰B.宣扬信仰得救C.主张三权分立D.批判专制王权【答案】B【解析】【详解】“动摇了中世纪天主教一统宇内的绝对权威”可知与宗教改革有关,应该是马丁路德,他倡导德意志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主张,B正确;宗教改革不是否定宗教信仰,A错误;C是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主张;D中批判王权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在欧洲各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国家处理君主制的经验常常为人称道。17世纪末,这个国家用法治的方式与君主划清权限关系,找到了一个既保留君主又让君主服从n于议会控制的巧妙办法。“这个国家”指的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7世纪”“既保留君主又让君主服从于议会控制的巧妙办法”可知是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此制度下保留国王,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A正确;法国经过大革命摧毁王权势力,B错误;德国保留的是皇帝,皇帝权力至高无上,C错误;俄国是保留沙皇专制,D错误。23.下图是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机器人的想象画:一台冒烟的蒸汽机,正带动着人形的机器,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与这副想象画同时期的发明最有可能是A.轮船B.汽车C.电灯D.飞机【答案】A【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蒸汽机”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工具发明,A正确;汽车、电灯和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不符合题意,B、C和D项错误。24.有学者说:“这本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这本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四月提纲》C.《和平法令》D.《土地法令》n【答案】A【解析】【详解】《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故A项正确;《四月提纲》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提出民主革命新道路文献,B错误;《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都是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文献,不符合材料主旨,C和D项错误。25.某位丹麦物理学家认为,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能级,当原子吸收能量,原子就跃迁更高能级或激发态,当原子放出能量,原子就跃迁至更低能级或基态,原子能级是否发生跃迁,关键在两能级之间的差值。据此判断,该物理学家的认识得到了哪一理论的启发?A.经典力学B.相对论C.进化论D.量子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理论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电子轨道量子化,“原子放出能量”信息可知这一理论得益于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D正确;经典力学是研究常规状态下力学现象,A错误;相对论是研究宏观物体高速运动下力学现象,B错误;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现象,C错误。26.《洪堡的礼物》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有评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空虚的精神生活的矛盾,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苦闷。洪堡的遭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整个文化界的精神危机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苦难。下列作品与《洪堡的礼物》风格相近的是A.nB.C.D.【答案】D【解析】【详解】现代主义文学体现出现代人精神危机、彷徨与苦闷,材料中论述的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特点,《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D正确;A是浪漫主义文学;B和C是现实主义文学。27.美国历史上的某部法案,“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从而限制了垄断,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下列叙述与这部法案有关的A.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C.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D.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法案,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福利国家问题,Bn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推行,D错误。28.“他在政治上对过去的许多冤假错案进行频繁昭雪;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集体领导体制原则;实行权力下放;在经济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开垦荒地……”材料中的“他”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B【解析】【详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领域,实行垦荒措施,实行企业所有权下放,B正确;斯大林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领导终身制,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C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政治领域开始到经济领域,最后失败,D错误。29.1947年5月3日开始实施的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但近年来日本安倍政府一再表达修宪野心,试图重获交战权,使日本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日本修宪的主要目的是A.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获得亚洲地区主导权C.军事实力持续增长D.拒绝反思二战的责任【答案】A【解析】【详解】今年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上升,实行修订宪法,其主要目的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A正确;日本修宪不是想获得亚洲地区主导权,B错误;.军事实力持续增长不是材料中目的,C错误;材料中目的与拒绝反思二战的责任无关,D错误。30.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该国际金融组织是n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欧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世界银行主要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选项A为世界银行,A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B错误;世界贸易组织不提供贷款,主要是贸易纠纷处理,C错误;欧盟属于区域性地方组织,D错误。二、判断题:31.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答案】正确【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得以确立,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题正确,选择A项。32.下图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答案】错误【解析】【详解】材料中军事行动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是三大战役胜利,本题错误,选择B项。33.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n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正确【解析】【详解】公元前509年,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登记制度,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本题正确,选择A。34.“1498年,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16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50多处贸易商埠。”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英国人。【答案】错误【解析】【详解】达·伽马是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亚洲的印度,后来葡萄牙人沿着航海线路地方建立众多贸易商埠,本题错误,选择B项。3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政策,虽然有助于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其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答案】正确【解析】【详解】1918年为了取得国内战争胜利,苏维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该政策,引起了政治和经济危机,本题正确,选择A。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6.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汉·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n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3)据材料三,归纳宋太祖调整商业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经济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古代中国影响商业思想(政策)的因素。【答案】(1)政策:重视商业。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2)思想:重农抑商。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3)措施:规范商税征收(立税则);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思想:工商皆本。(因素:经济基础的变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巩固统治的需要;社会思想领域的变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重视商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可知富国强兵。(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重农抑商;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榜商税则例于务门”可知规范商税征收;依据“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可知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可知工商皆本;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政治和思想角度思考回答。37.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汇,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n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是什么?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面对“变局”又提出了何种对策?(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领悟”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实践。(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的典型事件及其基本主张。(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领域变化的主要特点。【答案】(1)对策:师夷长技以制夷。对策: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2)背景: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物:康有为。实践:戊戌变法。(3)事件: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4)特点:向西方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及所学新思想萌发回答;第二小问依据19世纪后半期可知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n(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以及所学晚清民族危机从政治、经济以及阶级力量变化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近代制度变革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第三小问实践结合所学可知是戊戌变法。(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张回答即可。(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国人学习西方特点从被动到主动以及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38.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由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提出:“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担负起“责任”,在欧洲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3)“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举例说明“冷战”的消极影响。(4)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迟迟不愿摒弃“冷战”思维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当今中国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其最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是什么?【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2)行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3)标志:苏联解体。说明: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如德国、朝鲜等;爆发了地区性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导致了核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4)原因:国家利益(试图构建“单极世界”;称霸世界)。环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依据冷战背景从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回答。(2)依据所学从冷战政治、经济和军事表现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冷战”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导致国家分裂、局部热战以及核危机等回答。(4)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美国迟迟不愿摒弃“冷战”思维的最主要原因是想称霸世界;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最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