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5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和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华美篇章。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加强传统熏染。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注重经典滋养。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同时,也要加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营造,有利区域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保护,有利遗产同依附环境的整体统筹,有利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建立完善。n(摘编自《人民日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个重要蕴含,就是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华美篇章。B.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要素文化生态的关键,是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自身规律。C.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生态建设要倚重文化传统。D.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且滋养心灵,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加强传统熏染、注重经典滋养、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营造文化生态。B.文章以农事节气、生态伦理、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事实为依据,旨在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C.文章指出要注重经典滋养,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并提出了加强对接、引导等具体的措施。D.对于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文章首先分条阐述,然后总体概括。角度分明,层次清晰,很有针对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强传统熏染,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素。B.注重经典滋养,要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以农村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C.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符合我国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D.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兼顾区域的差异性,又加强自然、人文、社会的共性,保护了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十一”旅游黄金周,也是不文明旅游高发时段,除了吸引密集关注的刻字情侣,顺手检索还可看到“游客在景点随意丢弃垃圾、吸烟打牌”“郑州植物园内草木被毁”之类的新闻。不文明旅游,所在多矣。每当此时,再祭出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竟有陈词滥调之感。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早已屡遭诟病。有人总结了几种不文明旅游的类型:随意攀爬型、乱刻乱画型、乱扔垃圾型、不文明合影型。若用心观察,几乎每一个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游客在景区任性而为,几乎成为一种旅游亚文化。本质来说,不文明出游频发,是国民精神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出现了断层,上世纪五六n十年代的欧洲、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出现过此种情况。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摘自《新京报》社论)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中国人有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公民钱包鼓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正是由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便后不冲厕的中国游客多了,境外的旅游胜地才会出现用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手扔垃圾”“请便后冲厕”的警示牌……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有一些境外旅游中发生的不和谐或“歧视”事件,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有关。餐间相互敬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喝酒是一种品味或享受。饮酒适量,举止不失态,才是教养有素之人应有的风度。有中国游客就因为在飞机上或餐厅里喧闹饮酒遭到制止而起争执。所以,出境文明旅游的要求中,就包括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你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肯定会出现“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n现在全国上下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公民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摘自葛晨虹《专家建言:文明旅游需要引导》)材料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这不仅是连续第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旅游,也是第一次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基础,整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建设为主,可概括为景点旅游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且游客以自助游为主,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旅游业必须要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近几年,我国公民出境游出现了一些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有游客个人素质问题,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从每个公民做起。(摘自《新京报》《“供给侧”“文明旅游”成两会热词》)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完美诠释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B.出境文明旅游,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C.材料二中,绝大多数人在旅行途中都有过不文明的表现,但能认识到错误,愿意改正。D.旅游不文明现象已经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国务院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旅游。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文明旅游在黄金周期间高发,如随意攀爬、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绝大多数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B.由于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导致中国人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C.境外的旅游胜地出现的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便后冲厕”等警示牌,说明中国人旅游的文明程度需进一步提高。D.材料二显示,在旅行团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尊重当地风俗,其次是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记住一棵树 非鱼n跑,继续跑。那时你还叫刘秀。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身后是嘶喊声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跑,继续跑。远远地,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使劲咽了口唾沫。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跑,继续跑。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肚子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咬噬着你的胃壁。仰头,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你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你扔掉手里的棠梨,长叹一声。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陶罐。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出现?妇人微微一笑,问你:“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你点点头:“可是……”妇人说:“我知道。”你看见妇人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不一会儿,罐里传来阵阵清香。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吃吧。暂且可充饥。”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吞了陶罐。那一刹那,你忘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人的踪影。你仰天长啸:“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跑,继续跑。此刻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随你的只有风。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宽大的衣袖:“拿下去。”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酸甜温暖还在。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过多少的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村里没有此人。”派了更多的人,再找,n依然是没有这个人。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梢上升起来。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吗?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你下诏,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齐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我,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记得罐煮梨。”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你沉默良久,冲着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了。(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的原因。B.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了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D.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突然出现和消失及刘秀的感叹。8.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9.请找出小说叙述刘秀故事的行文特点,并说出其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江敩(xiáo),字叔文,济阳考城人也。敩母,文帝女淮阳公主。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曰:“此小儿方当为名器。”少有美誉。桂阳王休范临州,辟迎主簿,不就。尚孝武女临汝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迁安成王抚军记室、秘书丞、中书郎。敩庶祖母王氏老疾,敩视膳尝药,n七十余日不解衣。及累居内官,每以侍养陈请,朝廷优其朝直。寻转安成王骠骑从事中郎。顺帝立,随府转司空长史,领临淮太守,将军如故。转太尉从事中郎。齐台建,为吏部郎。太祖即位,敩以祖母久疾连年,台阁之职,永废温清,启乞自解。永明初,仍为豫章王太尉谘议,领录事,迁南郡王友,竟陵王司徒司马。敩好文辞,围棋第五品,为朝贵中最。迁侍中,领本州中正。司徒左长史,中正如故。五年,迁五兵尚书。明年,出为辅国将军、东海太守,加秩中二千石,行南徐州事。七年,徙为侍中,寻转都官尚书,领骁骑将军。王晏启世祖曰:“江敩令重登礼阁,兼掌六军,慈渥所覃,实有优忝。但语其事任,殆同闲辈。天旨既欲升其名位,愚谓以侍中领骁骑,望实清显,有殊纳言。”上曰:“敩常启吾,为其鼻中恶。今既以何胤、王莹还门下,故有此回换耳。”郁林即位,迁掌吏部。隆昌元年,为侍中,领国子祭酒。郁林废,朝臣皆被召入宫,敩至云龙门,托药醉吐车中而去。明帝即位,改领秘书监,又改领晋安王师。建武二年,卒,年四十四。遗令俭约葬,不受赙赠。诏赙钱三万,布百匹。子蒨启遵敩令,让不受。诏曰:“敩贻厥之训,送终以俭,立言归善,益有嘉伤,可从所请。”赠散骑常侍、太常,谥曰敬子。(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四十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B.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C.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D.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敩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宴赏/留连日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簿”,古代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主簿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B.“庶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庶”即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C.“豫章”,古代区划名称,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所写的“豫章故郡”即沿袭此名。D.“六军”,晋世以来,谓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此日六军同驻马”中的“六军”一词与此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敩出身贵族,自幼受人赏识。他的母亲是公主,在小时候被皇帝召见,皇帝对他非常赏识,因此留下了美名。B.江敩忠孝两全,侍亲行为至诚。他被皇帝任命为东海太守、吏部主官等职,n为侍奉庶祖母和祖母,辞官而归尽心照顾。C.江敩精通文艺,担任军中要职。他喜好文学辞采,精通对弈之术,先后任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还掌管过六军。D.江敩仕途颇顺,死后仍被赏赐。他除了在安成王、竟陵王等处做官,还在朝廷任职,死后被皇帝赐予钱财和谥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曰:“此小儿方当为名器。”(5分)(2)敩贻厥之训,送终以俭,立言归善,益有嘉伤,可从所请。(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4.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B.明明是诗人不忍离开,却说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这是主客移位的手法。C.春风骀荡,景色宜人,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柳树枝头的黄莺鸣声悠悠,全诗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D.诗人视树、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15.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精巧,巧到一廊一檐都极具特色,其中以人腰比喻环绕的走廊,以飞鸟比喻突起的屋檐的句子是:“ , ”。(2)《六国论》中,“ , ”两句,以柴救火的引证论证了贿赂的弊端。(3)孟了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 ,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亡;“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 ,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振聋发聩 以古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B.震耳欲聋 以古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C.振聋发聩 以人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D.震耳欲聋 以人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兴亡”兼涉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B.“兴亡”兼涉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到个体道德修养诸方面的兴衰C.“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D.“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衰败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B.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C.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D.孟子所说的人近于“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20.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说明如何修改。(5分)通知各位家长:n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兹定于2019年5月5日在我校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传达今年高考改革的形势,通报第二次模拟考试情况,与大家磋商高考冲刺复习事宜。请务必准时到会。2019年5月5日×××中学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示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真谛。材料:心境 复习 谦逊不管风吹浪打 温故可以知新 虚心使人进步虚怀若谷 心如止水 查缺补漏 不耻下问 充耳不闻 亡羊补牢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一位军人出身的保安在值班时,发现一女子从11楼跳楼轻生,情急之下,他随手一接,结果两人都当场死亡。这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说,太无知,不要说那么重的一个人,就是半斤重的东西也足以致人死地。也有网友说,太不理性,你救得了她一时,能救得了她一世?太不值。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军人,救人危难,是其习惯和本能;再说,见死不救。那还叫人?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某一观点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n高二期中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 C2答案 D3答案 A4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结合材料二的图表内容分析可知,“绝大多数”错误,根据数据显示,只有50%。故选C项。5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项,“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是主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6答案 (1)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2)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3)社会舆论监督。(4)健全惩治恶习的法规。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分析,可得出: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由“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可得出:政府重视、旅游业管理加强的方法。由“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可得出:社会舆论监督,健全惩治恶习的法规的方法。7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的能力。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形成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也不对,对“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引出后面吃棠梨的情节。8答案 ①棠梨是充饥止渴的美味食物,在困境中的刘秀眼中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②棠梨是过去生活的象征,是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感恩,因为棠梨,刘秀才渡过了困境,因为棠梨,刘秀心怀感恩。③棠梨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雪白的棠梨花开放,棠梨树所在的村庄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答出一点得2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多重意蕴”的内涵。“多重意蕴”一般包含两个方面:基本意思和深层意思。“棠梨”在文中初次出现是一种救命的食物,让刘秀终生难忘。这也就让“棠梨”具有了另一层意味,即过去生活的象征。而结尾部分明显又有升华,“棠梨”又和太平盛世紧密相连。由此可得出答案。9答案 ①以“你”的视角来叙事,拉近读者和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增加亲切感;②以“跑,继续跑”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刘秀的故事,更有紧张感,展现了刘秀从陷入困n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③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并能更准确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关注“叙述”这个关键词,然后从记叙方式的各个角度来回答。首先从叙事人称角度(视角)来看,文章以“你”的人称来写,更便于故事的讲述。然后从情节安排来分析,这篇文章以“跑,继续跑”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更有画面感、紧张感。然后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文章在讲述中多处使用了心理描写和对话的形式,这样更利于表达感情,叙事也更集中。10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句中“风流”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数”是“屡次”的意思,修饰“宴赏”,后面不可断开,排除C。比较B、D两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授官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当时袁粲是丹阳尹,看见江敩感叹道:“风流不会消逝,正体现在江郎身上。”屡次和他宴饮赏玩,日夜相伴。可见“风流不坠”句意完整,后面应断开。所以选D。11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中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判断答案。D项,“此日六军同驻马”中的“六军”指禁军。故选D。12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东海太守”是后来任职的,他当时任“吏部郎”;“侍奉庶祖母和祖母,辞官而归尽心照顾”错误,文中说“敩以祖母久疾连年,台阁之职,永废温清,启乞自解”,句中“祖母”应是指庶祖母,“庶祖母和祖母”错;“辞官而归”则于文无据,“启乞自解”意思是上奏请求辞官,文中并未提到最后有没有辞成功。故选B。13答案 (1)江敩小时候因为是外戚被皇上召见,孝武帝对谢庄说:“这个小孩子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2)江敩遗留下对子孙的训诫,要求用俭朴的方式送丧,遗言是出于善德,更是美好值得追怀,可以听从他的请求。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以,因为;方,将;名器,喻国家的栋梁。(2)得分点:训,训诫;送终以俭,介宾短语后置句,用俭朴的方式送丧;益,更。参考译文江敩,字叔文,是济阳考城人。江敩的母亲,是宋文帝的女儿淮阳公主。江敩小时候因n为是外戚被皇上召见,孝武帝对谢庄说:“这个小孩子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少年时就备受赞誉。桂阳王刘休范驾临当地,任命他做主簿,他没有赴任。他娶了孝武帝的女儿临汝公主,拜任驸马都尉。授官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当时袁粲是丹阳尹,看见江敩感叹道:“风流不会消逝,正体现在江郎身上。”屡次和他宴饮赏玩,日夜相伴。官职调为安成王抚军记室、秘书丞、中书郎。江敩的庶祖母王氏年老有病,他亲自安排饮食替她尝药,七十多天都没有解衣睡觉。等到屡次任内官,每每请求侍候奉养之职,朝廷也因为他值宿出色而加以褒奖。不久转任安成王骠骑从事中郎。顺帝即位,跟随安成王府转任司空长史,兼任临淮太守,将军的职位还和以前一样。转任太尉从事中郎。齐王朝建立台阁,江敩为吏部郎。太祖即位,江敩因为祖母连年疾病缠身,而台阁的职位,使他不能尽侍奉孝敬之情,就上疏请求解职。永明初年,仍然做豫章王太尉谘议,领录事,迁为南郡王友,竟陵王司徒司马。江敩喜好文辞,围棋达到第五品,是朝廷官员中最出色的。迁为侍中,兼任本州中正。司徒左长史、中正的职位还和以前一样。永明五年,迁为五兵尚书。第二年,出任为辅国将军、东海太守,加官秩为中二千石,管理南徐州事务。永明七年,调职为侍中,不久转为都官尚书,兼任骁骑将军。王晏向世祖启奏说:“江敩现在重新进入礼部,又兼掌管六军,享受这么优厚的待遇,实在是超乎寻常。但谈到他的职务,大概同平常之辈差不多。您的旨意既是想提升他的名位,愚臣以为担任侍中兼任骁骑,名望实在太清要尊显了,和纳言的身份不符。”皇上说:“江敩常常向我诉说,是为了他鼻子里的恶疾。现在既然已经让何胤、王莹回到门下省,所以就把江敩换了回来。”郁林王即位,江敩调动官职掌管吏部。隆昌元年,担任侍中,兼任国子祭酒。郁林王被废,朝廷大臣都被召入宫中,江敩走到云龙门时,假托是因为药力喝醉了酒在车里呕吐,才得以返回。明帝即位,改任秘书监,又改任晋安王师。建武二年,去世,时年四十四岁。留下遗嘱让人俭朴安葬,不接受赠礼助丧。皇帝下令赐给助丧钱三万,布一百匹。他的儿子江蒨遵从他的遗命,推辞不肯接受。皇帝下诏说:“江敩遗留下对子孙的训诫,要求用俭朴的方式送丧,遗言是出于善德,更是美好值得追怀,可以听从他的请求。”追赠散骑常侍、太常,谥号叫敬子。14答案 A解析 A项,“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错误,“好是春风湖上亭”中“春风”没有运用拟人修辞。15答案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这是针对炼字设题,考生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来答题。具体答题时,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n所谓“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诗人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既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16(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2)犹抱薪救火,薪不尽(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7答案 A解析 ①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没有声音大的语境,所以第一空填“振聋发聩”。②以古为鉴: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以人为鉴: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这里借鉴对象是重要的历史事实,所以第二空填“以古为鉴”。③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九合一匡: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结合“落实”的语境,第三空填“知行合一”。④长治久安: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这里是国家安定的语境,所以第四空填“长治久安”。18答案 C解析 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从”;B项,不合逻辑,按一般逻辑顺序,应从小到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个体道德修养”应调换顺序;D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衰败”改为“兴衰”。19答案 B解析 A项,语序不对,“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与“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调换顺序。补写句的前面是讲今天有责的匹夫的特点,据此可知C项无主语,D项和前文话题不一致,排除C、D两项。20答案 (示例)①“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删去。②补出具体开会时间。③将“传达”改为“分析”。④将“磋商”改为“讨论”。⑤落款处时间放在最后一行。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是应用文的改错,注意格式和用语。通知应该用语“简明”,“春光明媚,惠风和畅”抒情性强,不适合放到通知里面;“传达”和“形势”搭配不当;“磋商”不合语境,多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内容上,作为通知,应该标明具体的会议时间,故应补出开会时间;从格式看,落款处时间应放到最后一行。21答案 (示例)心如止水,充耳不闻,不管风吹浪打,道出了良好心境的真谛。查缺补漏,亡羊补牢,温故可以知新,道出了及时复习的真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虚心使人进步,道出了谦逊好学的真谛。n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仿写的句子涉及内容、句式、修辞、衔接,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仿写时,每句的核心是“道出了……的真谛”。根据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可以确定要表达的“真谛”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和“真谛”划分为一组,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2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军人出身的保安接跳楼的女子,二人同时身亡,然后是大家的评论。立意时注意选取角度进行分析。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理性面对危难,生命诚可贵;从军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有些东西比生命本身更可贵;从评论者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同类事件,使文章有针对性,同时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