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2-04-12 发布

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临川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D.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可知,周朝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故选D。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形成,排除A;分封制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缺少时间对比,无法得出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的趋势,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抓抓材料“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2.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n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的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3.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国民革命运动C.反割台斗争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可知,起义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D。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出现政府和人民的联合行动,排除A;国民革命运动不符合材料中“象征性、鲁莽的行动”的形容,排除B;反割台斗争反抗的对象是日本,并未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需要把材料和历次斗争的特征结合比对作出解答。4.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这一专题时,自制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A.2处B.3处nC.4处D.5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条“中共领导”说法错误;第二条中的“确立了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说法错误,应是中共二大;第三条中的“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挥部”说法错误;第四条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说法正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应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五条说法错误。故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抗日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三大战役5.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D.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知,在报告女王之前内阁内部已经形成一致性意见,故选C;由材料可知,国王此时还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不符合统而不治的说法,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王对首相的任命,排除B;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需学生根据英国政体的特点再结合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作出判断。6.新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其历程的曲折和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该国最终确立的政体是A.议会制君主立宪B.二元制君主立宪nC.总统制民主共和D.半总统半议会制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指的是法国,其最终建立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民主共和,故选D。议会制君主立宪的典型代表是英国,排除A;二元制君主立宪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排除B;总统制民主共和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的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在对各个政体特征的理解基础上作出判断。7.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A.第一个国际工人协会的建立B.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D.第一个宣誓冷战政策的提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设问“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可知,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故选C。第一个国际工人协会的建立还未有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排除A;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指的是巴黎公社,也未有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排除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此时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早已开始,排除D。8.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中国古代n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休耕制”、“尽地力之教”、“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等可知,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的状况,排除A;单从材料无从得知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农户的直接控制,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休耕制”、“尽地力之教”、“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等的意思,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9.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A.保证财政收人B.杜绝土地兼并C.调整赋役制度D.推广租佃经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是中国古代缴纳赋税的重要依据,唐代之所以对土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目的在于保证其稳定的财政收入,故选A。中国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现象,但不会杜绝,排除B。调整赋役制度只是表现,其目的在保证其财政收入,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租佃经营,排除D。10.14-18世纪,我国工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产量大增,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得到广泛种植。上述经济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私营手工业占居主导地位B.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D.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n【解析】【详解】由材料“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产量大增,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得到广泛种植”可知,14-18世纪中国吃的种类增加,其直接影响是民众在衣食结构上发生了重要变化,故选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工商业市镇的兴起都属于间接影响,故排除ABC。【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区别,直接——事物的发生不必通过第三者(与间接相对),间接——事物的发生需要通过第三者(与直接相对)。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不同点是A.生产规模B.地域分布C.生产方式D.资金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不同点在于明代的“机房”主要是手工劳动,民族工业是机器生产,这属于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故选C。生产规模不是最大不同点,排除A;从地域分布上看,都在沿海地区,排除B;资金来源上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渠道更多,但不是主要区别,排除D。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A.宗教信仰B.西方商品C.西方技术D.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可知,它最有可能指的是西方商品,它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故选B。宗教信仰属于思想上的产物,排除A;西方技术和民主制度都是中国学n习西方的两个重要内容,但它们都不如商品跟百姓生活的关系密切,排除CD。【点睛】题目问的是最有可能,故要把选项内容进行比较,搞清楚谁是最主要的、谁是直接的、谁是间接的等等问题,然后从中选择最优答案。13.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即《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但在随后的十年里,美国的工业垄断组织却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中小企业的利益C.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D.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但在随后的十年里,美国的工业垄断组织却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可知,即使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但也无法抑制垄断组织的发展,因为其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排除A;反垄断法的现实意义在于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防止它们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破坏自由市场,而非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排除B;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反垄断法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表示转折的部分,就一般而言,转折之后通常是材料解读的重点。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塞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所谓“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马塞的“法国式计划化”实际上是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D.新自由主义的现实反思【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n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可知,法国实行的是计划指导性经济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故选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的描述不匹配,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放弃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全球绝大多数政党所采取的政治和经济趋向,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的调整,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对各国经济模式的特征有准确的把握。15.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A.“福利国家”制度弊端B.国家干预的减少C.经济发展中的虚假繁荣D.信息技术的扩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中选择一个”可知,这项政策主要针对“福利国家”制度弊端,即我们所熟知的懒人经济,故选A。由材料“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中选择一个”可知,国家干预并未减少,排除B;这项政策与经济中的虚假繁荣无关,排除C;信息技术的扩展有利于增加新的就业就会,明显不会成为针对对象,排除D。【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中选择一个”,再联系选项进行因果关系推导即可作出解答。16.“悟空:‘师父,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这有何用?’师父:‘为师听你说的情况,估计有N种可能,如果他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这是①家;如果他是怕别人撞到他,这是墨家;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按规定就得打灯笼,这是②家;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何必问,这是③家。’”这则有关诸子百家的幽默故事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A.儒道法B.道法儒nC.儒法道D.法道儒【答案】C【解析】【详解】如果他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而打着灯笼走路,契合儒家与人为善的精神;按规定就得打灯笼,契合法家以法制为核心、讲究规矩的精神;想打就打何必问,道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意释家;故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儒法道,C项正确;ABD均不能形成对应关系,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各学派的思想特征。17.下列语言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是A.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即使你被逆境所困,只要你心中有光,你同样可以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浪漫主义风格特点的掌握。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是激情的夸张,其中只有B是对现实的描写,故选B。18.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汉代以后,故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n19.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明道德之善的情怀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B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不具有求科学之真的精神,故D项排除。20.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直接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B.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推翻满清”就是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结合起来来看就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排除A;民族独立是指拥有主权的政治体所包含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权,属于民族主义,排除C;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指导革命进程,进而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nD项不能从材料直接反映出,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21.“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B.胡适、陈独秀的推动C.白话文的自身价值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意在强调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白话文得以推广,选D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不涉及制度环境的大变化方面的信息,排除A;由材料“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可知,材料是强调白话文不是胡适、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白话文的自身价值,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根据“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说明白话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2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B.完全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C.全面吸取了苏俄革命的经验教训D.坚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答案】A【解析】n【详解】由材料“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可知,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故选A。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非超越,排除B;毛泽东注意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因此未对苏俄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吸取,排除C;材料说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可知,毛泽东注重联合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排除D。23.1949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A.是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排斥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C.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D.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阐述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故C正确。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两者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排除A;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排除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于邓小平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24.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八大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的情况下召开的,所以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n为党的指导思想,故A正确。一国两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而十五大在1997年召开,排除B;三个代表属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十五大无关,排除C;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不符合十五大,排除D。【点睛】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准确识记中共重大会议的主要内容。25.“十六世纪不仅很熟悉这一切丑恶的现象,并且也对人文主义者这一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厌倦。这些人不能不为他们所犯的罪恶和此前落在他们头上的过分的荣誉而付出代价。他们的恶运要求那个国家的最伟大的诗人以一种冷静的和极度轻蔑的声调来描绘他们。”这段话旨在说明当时欧洲A.文艺复兴的衰败已不可避免B.人文主义者崛起的原因C.宗教改革带给人们新的希望D.民众充满悲观厌世情绪【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十六世纪不仅很熟悉这一切丑恶的现象,并且也对人文主义者这一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厌倦。这些人不能不为他们所犯的罪恶和此前落在他们头上的过分的荣誉而付出代价”可知,文艺复兴的衰败已不可避免,故选A。B项与材料意思刚好相反,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宗教改革,排除C;由材料可知,人民厌恶的是人文主义者,而不是厌恶世界,排除D。26.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论丛》中曾经指出,18世纪的欧洲:“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自然科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欧洲逐渐从宗教迷信中走出,自然科学获得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是在坚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故B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选Bn项。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A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的兴起虽以科学发展的思想启迪为条件,但其主张理性主义,批判了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进一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验室欣欣向荣本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排除。27.在对物种研究的过程中,达尔文始终恪守“自然界没有飞跃”这一古老的格言。这表明达尔文坚信物种变异的A.遗传性B.偶然性C.自然性D.渐进性【答案】D【解析】【详解】“自然界没有飞跃”表明物种的变异是一个细微的、缓慢的渐进过程,故选D。遗传性又称继承性,指抽象的、较大的对象所具有的包括静态属性及动态操作的性质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即类与子类之间属性的传递,与题意无关,排除A;偶然性是对于一件事情,因各种原因无法预测其未来,而只能通过大量的观察来统计其结果,以概率来描述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方法,一般以必然性相对,与题意无关,排除B;自然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变化所引起的自然行为,与题意无关,排除C。28.“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n29.“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A.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B.揭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C.摆脱了罗马教会对本国的控制D.是科学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来看,这些解释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作品更容易被本国普通民众接受,有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故答案为A项。文艺复兴运动在14世纪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匹配B项;仅从材料分析,无法反映本国已经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个人并不能代表国家,排除C;D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30.罗丹说:我服从自然,从来不想命令自然,我惟一的欲望就是像仆人一样似的忠实于自然,下列风格与之一致的作品A.《格尔尼卡》B.《日出印象》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自由引导人民》【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忠实于自然”可知,罗素主张的风格是现实主义,A项属于立体主义画派,排除;B项属于印象派,排除;C项属于现实主义,正确;D项属于浪漫主义,排除。【点睛】本题抓住“忠实于自然”这个题眼,再结合各个画派的特征即可作出解答。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n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材料三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怎样反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失败的?n【答案】(1)主要因素:历史传统的影响;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君主某种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启蒙思想提供的理论依据;英国民族的心理需求;“光荣革命”的推动等。(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3)反思: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的政治制度、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英国具有议会传统”“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可知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从材料“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可知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从材料“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可知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主要是指既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同时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体。(3)从材料“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中可以概括出答案。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城市第一层级是在全国市场体系网络中具有中心或枢纽意义的大都市,如长安、洛阳以及唐中叶以后的福州等。第二层级是覆盖较大区城性市场的中心城市,如成都、广州、幽州等。第三层级是具有幅射、吸纳周边市场的州县治所。隋唐时期,一大批商业都市脱颖而出,形成为都市群,进而构成了一个四通入达的商业网。——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n材料二(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商业新发展的表现,说明它没有推动中国走向工业文明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点:经济功能增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商业都市群形成。有利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唐以后抑商政策松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2)表现: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区域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加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压制:闭关海禁政策阻碍。(如答“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亦可)【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第一层级是…在全国市场体系网络中具有中心或枢纽意义的大都市…第二层级…第三层级…一大批商业都市脱颖而出,形成为都市群”从城市功能、数量规模及分布特征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唐代政局、经济发展、商业政策及交通运输进行阐述。(2)一问,根据材料二图片“山西商人”“茶、粮、手工业品、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贸易区域变化、农产品商品化、区域商人出现、区域生产专业化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政府商业政策进行分析阐述。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n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2)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影响: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保留了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多元化。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关于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n乡村民间可依旧历”、“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保留旧历,可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等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二“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可知政府推行新历,主要原因可从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