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85 KB
  • 2022-04-12 发布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七次试题(含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文科历史试题1.《国语》记载:“故有虞氏褅(dì,祭祀)黄帝而祖顼;……夏后氏黄帝而祖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神话中黄帝曾经的居所),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A.贵族政治体系的形成B.宗法制度逐渐确立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初具民族认同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可知,有虞氏、夏后氏、周穆王都认同黄帝为祖先,说明中国早期已有民族认同意识,D正确;材料信息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祖先的认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虞氏谛(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周穆王)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2.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秦汉以来“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治理模式,是宗法制的影响,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故C选项正确。“家国相通和家国一体化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n前提条件,故A不正确;家国天下是从国家角度叙述的,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故B选顼错误;宗法制无法确保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排除D。【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③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3.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点。根据题干“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文官对皇权非常维护,防止皇权被后妃、外戚所掌控,故A正确;题干不是反映集体统治,而是士大夫集体维护皇权,故B错误;题干不是反映舆论监督,故C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分散相权的信息,故D错误。4.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nD.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可以理解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如果只学习诗文,不过是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呢?”进一步强调“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不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与社会实践项结合,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就可以理解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B正确。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当时空洞的文风,A不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的义利观,C不正确。实用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显然D项错误。【点睛】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顾炎武的观点是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是经世致用的推动者,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注重实际运用。他的观点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A.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B.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D.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向外国派驻公使可以就近方便及时地办理外交事务,这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在清廷中属于思想较为开放的官员,其主张向外国派驻公使也并非守旧思想的体现;B选项错误,这一要求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C选项错误,派驻公使与摆脱不平等条约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n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使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所以“个人”一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广为流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前,不是“个人”一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广为流传的原因;D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迅速发展,其与个性解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下图为建国初期的商业广告。据此推断,当时A.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B.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C.物全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D.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中广告反映了当时百货公司即宣传了产品的种类齐全、价格低廉,又响应了国家“增产节约”“抗美援朝”的口号,故D项符合题意。A项,图片反映“货全价廉”“整批零售”的产品推销政策,未体现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故排除。B项,图片并未体现对产品功效的宣传,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2年建国后我国开展全国群众性以经济为主的"增产节约运动",统购统销政策于1953提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n8.下列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981458.0元4.23%223.4元16.78%1982494.5元7.97%270.1元20.90%1983525.9元6.35%309.8元14.70%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建立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经济格局C.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农业土地流转承包,工业变革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探索,并没有全面展开,所以这一时期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正确。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时间是从1980年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B错误。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条件发生在21世纪初,与题干不符,D错误。9.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A.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D.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发展n【答案】C【解析】【详解】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认识是针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提出的来的。启蒙思想家为了宣扬理性,将知识揭示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从以上材料可以知道,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是为了当时的需要而进行的,也就是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所以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知识”在不同时期的解释不同,不能体现后世解读更加全面,A错误。对后世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的发展,排除D。10.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斯大林说:苏联建设的资余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另外征收农业税。这表明苏联A.用行政力量保证高积累多投资B.采取独立自主手段发展经济C.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重大挫折D.采用和平赎买手段发展经济【答案】A【解析】n【详解】根据“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另外征收农业税”可知斯大林强调运用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本的积累,故选A项;采用独立自主手段发展经济不是题意的主旨,故排除B项;题意中的内容不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重大挫折,故排除C项;采用和平赎买手段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手段,故排除D项。【点睛】对利润和农业税进行征收的是政府,所以体现了苏联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12.阅读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图表,从中可以看出A.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B.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C.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D.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科技的知识点。根据表格內容可知,1926年后,美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数量不断增加,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说明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漸转移到美国,故B正确;根据题干“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在二战以后,这一说法不符合1901-1925年间的史实,故A错误;表格内容无法体现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C错误;根据表格內容可知,1926年后,美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数量不断增加,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说明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n转移到美国因此不能得出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D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应工组织生产。——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如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惑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摘编自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呈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答案】(1)特点:与世界同步;出现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商人文化产生);渗透城乡;集中在传统部门。影响:推动城市化;商人地位提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原因:政治环境(政策支持);思想意识(思想解放);大农业影响;移民政策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因素:专制政体的阻碍;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传统观念的束缚;严格的户籍管理。n【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从商业革命的兴起范围、商业文化及涉及区域、部门进行归纳概括即可,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雇工组织生产”从商人地位、城市化推动及新的生产方式进行阐述。(2)一问根据材料二“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结合所学从政府政策、思想意识、移民影响、贸易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即可;二问结合所学并对比西方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从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思想观念、政府政策及对民众的自由限制等因素进行阐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评分标准分值要求n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答案示例:论题: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阐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有利于保护侨民利益。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后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总而言之,在外力的逼迫下“朝贡外交”体制被打破,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解析】材料反映了1861年至1946年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信息,紧扣设问要求“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概括主题。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等可概括主题为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根据主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前的外交史实(朝贡外交、没有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史实(设立总理衙门、设立领事馆、外务部)等方面论证主题即可。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n材料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帝饮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卸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四,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情。——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从传统向近代外交转变;传统与近代外交杂糅(中西结合);人员选拔制度的随意性;人事组织的临时性;使节制度的不稳定性;制度化。(2)影响:有利于外交近代化;为中国对外交涉提供制度保障;开阔了视野;改善国家形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由于制度的缺陷,其外交效应是有限的。【解析】【详解】(1)问根据材料“….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只是临时的任务…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从使节制度化、近代化、选拔及组织的随意性进行进行归纳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使节制度改革为适应近代外交需要而产生,故可从推动外交近代、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形象分析其积极意义,同时应从使节制度的临时随意性认识其外交效能的不足之处。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送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园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改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n——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答案】(1)内容:不承认用武力改变现状;不得损害美国的既得利益;不能破坏国际条约;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获取的利益。(2)原因:面临严重经济危机: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不大;西太平洋美国海军力量弱于日本。【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可知“史汀生主义”的内容之一是不承认用武力改变现状,不得损害美国的既得利益;依据材料“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可知“史汀生主义”的内容之一是不能破坏国际条约;依据材料“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可知“史汀生主义”的内容之一是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获取的利益。(2)结合1931年日本侵华的国际背景、美国国家政策、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等相关所学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盛行、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较小、西太平洋美国海军力量弱于日本等角度分析作答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购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n(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答案】(1)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以载道,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士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2)热心教育,兴办学校;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对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点睛】本大题属于典型的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如对于“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的解答,应当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哪些部分是阐述范仲淹文学创作主张的,然后再看阐述了几个问题,划分为几个层次,最后对每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据此回答本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