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3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阳市一中2019年春期高三年级第十五次目标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B.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C.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D.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C项正确;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都不是实行礼制的主要目的,故B和D项错误。2.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都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地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的是地方政权,不是中央政权,A错误;东汉时期贵族政治显然属于不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B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n3.唐代宰相召开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表明A.门下省职权范围的扩大B.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C.尚书省的地位得到巩固D.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的政治体制在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省分权制衡的体制向中书门下兼掌决策行政的体制转化。中书门下作为宰相裁决政务的机构,是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是超然于三省之上的相府。中书门下系由以三省为依托的政事堂改变而来,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三省依然存在,但其机构建制和职权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中古时期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门下省的职权范围受到限制,故A错误。尚书省的地位下降,不是巩固,C错误;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D错误。4.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区。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B.政府政策的变化C.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显然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变化,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后是1840年之后,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地位逐渐被新开放的上海城市代替,A错误;清政府财政收入依然是以农业税收为主,C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后之后,D错误。【点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帝颁布谕旨给闽浙总督:“晓谕番商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口n岸。”这一谕旨的颁布,说明清朝开始对外国商船的来华贸易,开始采取广州一口通商政策5.清朝官员认为:“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这反映出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普遍流行B.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C.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D.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而是强调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A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朝官员担心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朝官员害怕留美幼童不能坚守中国传统,而受到西方风俗影响,说明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这是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体现,D项正确;6.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这说明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说明对于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故答案为C项。历史评价没有历史叙述客观,排除A项;历史事件的多元化影响是指某一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突出体现其主观性,排除D项。7.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一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n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A.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B.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C.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D.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中央坚决和腐败分子以及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作斗争,并不能说明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和“左”倾现象严重,故排除A、C项;中共中央发出了和腐败分子以及不良倾向作斗争的通告,但没有体现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可知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8.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美国电影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大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已经为美国认同;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关系的发展,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无法体现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电影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排除D。9.按罗马法律规定,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n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过程中,即使是忽略了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这表明罗马法A.主要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B.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C.基本上是旧有习惯的沿袭D.繁琐的程序缺乏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依据材料“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可知罗马法重视程序,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得出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项法律沿袭了旧有习惯;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程序,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在启蒙运动期间,沙龙、图书馆、咖啡厅都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有效渠道,为逃避追查,出版的启蒙著作有许多用的是笔名、假出版社和假印刷地点,甚至有不少书籍还标明是在“北京”印刷的。可见当时的法国A.言论自由的环境渐趋成熟B.启蒙思想日益为民众接受C.大众传媒尚远离民众生活D.崇尚中华文化已蔚然成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启蒙思想成功躲避追查和得到有效传播。说明启蒙思想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躲避追查等信息相反,排除;沙龙、图书馆、咖啡厅成为传播途径,说明是“结合”而非“远离”,C项排除;仅仅靠材料中“甚至有不少书籍还标明是在“北京”印刷的。”无法得出D项说法,排除。11.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n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12.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授权政府“对于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这表明美国A.推行利己主义外贸政策B.强化政府干预经济职能C.积极维护公平贸易原则D.借助WTO规则维护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美国国会立法授权政府保护本国产业。其结果是有利于美国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是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史实,史实性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立法保护本国产业,与C项说法不符,排除;D项史实性错误,WTO是1995年成立的,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据郑寅达《德国史》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n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共同成果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特点:①发展速度,世界领先。②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③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④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2)成果:①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②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③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原因:①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走上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亦可)。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③科技创新。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3)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激化,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崛起,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材料二中“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可以得出发展速度,世界领先;依据材料一中“‘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依据材料二中“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得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出: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根据材料二中“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得出: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2)第一小问的“成果”,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德意志的统一、代议制的确立、科技革命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分析即可。(3)紧扣设问中“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德国崛起的影响和n中国崛起的影响即可。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重新分割世界。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表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时间家庭总收入家庭总支出一幅大饼油条价格1958年971.2元798.26元4分钱1979年1568.3元1003.97元2角5分2000年30595.12元13705.18元5角2008年65872.45元39564.72元3元2018年112358.68元78546.23元6元——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的解读。(要求:材料数据之间有关联,自拟题目与选取的数据合适,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答案】示例:题目:改革开放推动国家大发展。解读:表中1958-2018年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总收入的变化大幅提高,说明总体上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国家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贺星允老人的家庭总收入在1979年以前的增长幅度有限,1979年之后几乎是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更快了;从支出后的剩余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1958年几乎没有剩余,1979年略有剩余,之后剩余的也是呈高速增长状态,这也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从一幅大饼油条物价的上涨150倍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结论:贺星允老人的家庭账本从一个侧面反映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大发展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与物质生活演变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根据材料可知,此表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此账册从1958年整理至2018年,从家庭总收入中可以看出来,在1979年之后收入迅速增加,家庭总支出也在1979年之后迅速增长,一幅大饼油条的价格也在1979年之后迅速增长,这些都主要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本账册中可以看出,不仅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水平上的变化,更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长。所以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的发展。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朝均田制分永业田和口分田,口分田可以买卖,地主通过兼并占有大量田地,然后再通过各种途径隐报田亩,或利用各种名义成为免征户;贫苦农民丁多地少,只好按丁纳税,加上胥吏为奸,除了逃亡作浮户以外,无以为生。安史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愈益严重,租庸调所入无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使户税和地税占到唐朝税收的很大部分。公元780年,杨炎实施“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摘编自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政府财政收入不稳定;阶级矛盾激化。(2)规范了税制,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了税源,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土地兼的日益加剧”得出:土地兼并激烈;依据材料中“唐朝均田制分永业田和口分田,口分田可以买卖,地主通过兼并占有大量田地”得出:均田制的瓦解;依据材料中“失地农民的逃亡愈益严重”得出:阶级矛盾激化;依据材料中“租庸调所入无几”“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使户税和地税占到唐朝税收的很大部n分”得出:政府财政收入不稳定(国家财政紧张)。(2)依据材料中“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实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保证国家赋税征收以及保证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二战后,虽未发生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风起云涌。朝鲜战争中,喷气式飞机首次得以大规模运用,空中加油技术运用于实际作战之中。越南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大量使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装备的可垂直起降的海鹞式飞机创下了不败的战绩;在美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中,第一次动用了隐形飞机;在海湾战争中,当今世界各种高新技术都不同程度地登上舞台进行了表演。但是战争的目的更加简约,一般不再谋求全面征服对手;战争规模变小,战争手段的采用受到节制;二战后技术兵器的广泛运用使现代战场的空间增大,战场日益由平面转向立体;战争目的未必要经过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才能达成,实现战役目标也不一定需要若干次战斗的积累,首战可能就是决战。——摘编自张海麟、彭训厚《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刍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风起云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冷战背景下美苏争霸(霸权主义肆虐);领土纠纷;民族宗教矛盾;大国势力的参与;历史遗留问题;争夺资源。(2)特点: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限性(战争目的、规模等受到限制);立体化(空间增大);节奏加快。影响:给某些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和平,影响国际关系;刺激了战争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影响世界经济。【解析】【详解】(1)由材料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局部战争的原因有:领土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还有:美苏霸权主义、民族宗教问题、大国势力的参与、历史遗留问题、争夺资源或能源等。(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喷气式飞机首次得以大规模运用,空中加油技术运用于实际作战之中”“确制导武器开始大量使用”“可垂直起降的海鹞式飞机”“隐形飞n机”“当今世界各种高新技术都不同程度地登上舞台进行了表演”得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战争的目的更加简约,一般不再谋求全面征服对手;战争规模变小,战争手段的采用受到节制”得出:有限性;根据材料中“战场的空间增大,战场日益由平面转向立体”得出:立体化;根据材料中“首战可能就是决战”得出:节奏加快。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世界和平的破坏、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战争技术的升级、对经济的破坏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春赴英国留学,1912年赴德国学术考察。1913年回国后,出任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四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员,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萧三、张国基等一批学者名流都曾是其在湖南任教时的学生。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问题》和专题论文《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等,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学史学科。他特别看重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处理,全面继承了湖湘伦理文化的精华,十分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服务现实,以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找到一条新的救亡和启蒙兼容的路径。——摘编自王泽应《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昌济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杨昌济的主要历史贡献。【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救亡运动高涨;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伦理学。特点:中西融合;经世致用;救亡图存。(2)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学史学科;培养先进人才;开阔国人眼界,促进思想解放。【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中“1871—1920”“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春赴英国留学,1912年赴德国学术考察。1913年回国”“出任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伦理学教员”“北京大学教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即可。主要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运动的高涨以及杨昌济本人的素养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特点”,主要从杨昌济的经历上可以得出:中西融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世致用、救n亡图存。(2)杨昌济的主要历史贡献主要从伦理学学科发展的角度、作为教师(授)对人才的培养、中西思想融合对人们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