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16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十二周实战演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n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 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A.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C.n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1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n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n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水手张炜(1)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2)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3)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4)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5)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6)水手啊,人类的水手。n(7)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这艘拥挤的船已不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8)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9)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10)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11)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12)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13)作家处于童稚状态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14)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15)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16)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17)水手啊,人类的水手。(18)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想和梦呓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19)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20)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21)水手啊,人类的水手。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nA.“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題,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B.“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象征手法,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D.这篇散文中“水”意蕴丰富,它洁净、温柔、无情、滔滔不绝,作者以此有力地烘托了水手的形象。8.“水手啊,人类的水手”文中多处出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9.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韦澳,字子裴,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温曰:“元裕端士,若轻之邪?”澳曰:“然恐无呈身御史。”竟不诣元裕之门。周墀节度郑滑,表署幕府。会墀入相,私谓曰:“何以教我?”澳曰:“愿公无权。”墀愕然,不喻其旨。澳曰:“爵赏刑罚,人主之柄,公无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举其职,则公敛衽庙堂上,天下治矣,乌用权?”墀叹曰:“吾先居此,得无愧乎!”擢考功员外郎,进学士称旨,改京兆尹。帝舅郑光主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太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会户部阙判使,帝以问澳。曰:“臣老矣,力疲气耗,烦剧非所任者。”帝默不乐。出谓其甥柳玭曰:“吾不为时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务,必以吾他歧得之,何以自明?今时事浸恶,皆吾辈贪爵位致然。”未几,授河阳节度使。懿宗立,宰相杜审权素不悦澳,坐吏部时史盗簿书为奸,贬秘书监,分司东都。就迁河南尹,辞疾不拜,逾年卒,赠户部尚书,谥曰贞。澳在河阳累年,宣宗遣使以簿纸手作诏赐澳曰:“密饬装,秋当见卿。”盖将以为相也。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其八月,帝崩,不果相。为学士时,帝尝曰:“朕每遣方镇刺史,欲各悉州郡风俗者,卿为朕撰一书。”澳乃为《处分语》。后邓州刺史薛弘宗中谢,帝敕戒州事,人人惊服。(摘编自《新唐书·韦澳传》《旧唐书·韦澳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nA.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B.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C.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D.第进士/复擢宏辞/方静寡欲十年/不肯调御史中丞/高元裕与其兄温善/欲荐用之讽澳谒己/温归/以告澳/不答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幕府,指节度使幕府,其编制是法定的,幕府官员一般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B.敛衽,本指整理衣襟,表示恭敬。在文中意思接近于“垂拱”,指不需亲自处理事务。C.内署,皇帝的近侍机构,唐代也称内侍省,参用宦官和士人,是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部门。D.宸旨,宸,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引申为帝王的代称,故称皇帝的旨意为宸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澳洁身自好,不汲汲于职位。高元裕想推荐他,他却不愿因此登门拜访高元裕;皇帝想任命他担任户部判使,他却因担心影响官场风气而婉言拒绝。B.韦澳为人正直,执法不避权贵。皇帝舅舅的属官横行不法,不缴朝廷赋税,韦澳秉公执法,直到太后代缴赋税,韦澳才将其释放,使京城豪强敬畏收敛。C.韦澳明晓政体,熟知法度风俗。他建议周墀不要滥用权力,而应让百官各行其职;认为执法应一视同仁;撰写关于各地风俗的书籍,其内容让时人惊叹。D.韦澳能力卓异,才干为人所重。周墀认为韦澳见识高明,能胜任宰相之职;宣宗打算秋天去见他,任用他为相,可惜因为宣宗突然去世,他未能担任宰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置以法。帝曰:“可贷否?”(2)因问辅养术,澳具言金石非可御,方士怪妄,宜斥远之。(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n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注释: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15.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自述心声:在纷扰的世间,,保持人格的高洁;即使身处诱惑,也要活出自己的独立姿态,即:____,__.(2)庄子的《逍遥游》描述大鹏展翅的气势和高度是:____,__。这与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有异曲同工之妙。(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开头通过描写祖国的____,实为下文的回忆张本:遥想当年戎马生涯的气势,真是____。三、语言文字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经过 的开发,便会引爆乡村旅游。因此,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 。然而,( ),它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对农民来说, 和抛家别亲地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没有支撑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产业是核心。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文化是灵魂。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时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n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 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匠心独运应运而生流离失所耳濡目染B.别具匠心油然而生流离失所潜移默化C.匠心独运应运而生背井离乡潜移默化D.别具匠心油然而生背井离乡耳濡目染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现今的田园综合体,则在单一的旅游功能上更加丰富B.现今乡村旅游活动,则在单一的旅游功能上更加丰富C.现今的田园综合体协同乡村旅游发展D.现今的乡村旅游协同田园综合体发展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洽当的一项是A.没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支撑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B.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C.没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D.没有比较高的生活待遇,人心必背;田园综合体没有产业支撑,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20.高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请以XX中学校图书馆的名义拟写一则催还图书的通知,告知学生需在6月1日前将所借学校图书全部归还。要求内容合理,格式正确,语言得体,不超过100字。21.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6)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四、材料作文n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十二周语文参考答案1.D题中A项,主客倒置,应为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据岂在多杀伤”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B项,“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错误,因果倒置,“使”之后为“果”,“使”之前为“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的文意应该是“两因一果”,“两因”除了“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以外,还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C项,“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错误,张冠李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故选D。2.2.CC项,“先破后立”错。而且文章虽然是按照“总-分-总”思路展开论证的,但结尾只是总结强调了以防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中国战略文化,并未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故选C。3.3.D题中D项,本句表述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思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一种改革创新文化,不是“和”文化。故选D。4.C5.D6.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依据。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中,“实现了‘n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表述错误。材料二中正确的表述是“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选D。6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7.C题中C项,“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驾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曲解文意,原文是在强调即使可能会遭遇挫折,但“水手”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最终会取得胜利,会赢得光荣和尊严。故选C8.(1)这里的水手实指作家,文章把社会比作一条船,作家就是这条船上的水手,向往历险,不因恐惧而逃避,勇敢坚定,是人类中的英雄。(2)作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牺牲精神的人,他们为了人类免受困难,奋不顾身。(3)世界嘈杂,垃圾铺天盖地,作家在动荡不安和苦难中坚守者最后的领地,为人类保存希望。(4)该句运用反复和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水手的深情呼唤和强烈赞叹。9.(1)有冒险精神,用于在上回的激流中搏斗,勇敢坚定;(2)长于行动,敢于经历,真实记录生活中的欢乐和痛苦;(3)有使命感,保护弱者,守护人类,寻求希望;(4)淡泊荣辱,认清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5)知性、自尊、成熟;(6)有独立的精神世界。10.C“十年”修饰“不肯调”,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温归以告”的意思是“韦温回来后告诉韦澳”,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澳”做“不答”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澳”前断句,排除选项A,故选C。句子翻译: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韦澳正直、清静、寡欲,十年不肯调迁。御史中丞高元裕和韦澳的哥哥韦温交情很好,想举荐任用他,暗示韦澳拜谒自己。韦温回来后告诉韦澳,韦澳没有回答。11.CC选项“是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部门。”错误,是“掌内府衣物的官署”。故选C。12.DD选项“周墀认为韦澳见识高明,能胜任宰相之职”错误,根据原文“宣宗遣使以簿纸手作诏赐澳曰:‘密饬装,秋当见卿。’盖将以为相也。”可知,是宣宗认为他能胜任宰相之职。故选D。13.(1)皇帝问韦澳什么缘故,韦澳详细禀奏他的罪状,并且说一定依法处置。皇帝说:“是否可以宽恕呢?”(2)(皇帝)顺便问他辅助养生之术,韦澳详细地说了金石之药不可服用,方士怪诞狂妄,应逐斥远离他们。n赋分点:(1)故:缘故。具:详细。奸状:罪状。贷:宽恕。(2)因:顺便。御:服用。怪妄:怪诞狂妄。斥:逐斥。14.B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故选B。15.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17.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匠心独运: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不能用于形容制造工具等。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此处语境是形容“这股大潮”,应选“应运而生”。“背井离乡”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流离失所”指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语境为“农民进城务工”,应选“背井离乡”。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到好的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此处的语境是指人在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应该用成语“潜移默化”。故选C。18.A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文话题“田园综合体”,交代的内容是关于“乡村旅游”之事,括号后的“它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说明功能增多,故选A。19.C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比较高”不能修饰中心词“待遇”,可将“待遇”改为“水准”;二是语序不当,“支撑产业”应改为“产业支撑”。A选项语序不当,“支撑产业”错误,应改为“产业支撑”。B选项搭配不当,“比较高”不能修饰中心词“待遇”,可将“待遇”改为“水准”。D选项搭配不当,“比较高”不能修饰中心词“待遇”,可将“待遇”改为“水准”。故选C。20.示例:通知n各位高三同学:毕业离校在即,为了规范学校图书馆资产管理,请同学们于6月1日前将从学校图书馆所借图书归还到对应书库,办理还书手续。请予以配合并相互转告。XX中学图书馆X年X月X日21.(1)端午节(2)上元节(3)重阳节(4)除夕夜(5)清明节或寒食节(6)七夕此题考核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诗句中的描述分析,第(1)句从“艾符”“蒲酒”可以看出是端午节;第(2)句根据“铁关金锁彻夜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第(3)句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第(4)根据“两岁欲平分”可知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即我们常说的”除夕夜;第(5)句根据“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或寒食节;第(6)句,根据“金针穿罢”“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描述,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可知是七夕(乞巧节)。22.“化”之一术打开手机,各类公众号上都告诉你“化腐朽为神奇”,便真以为所谓的“腐朽”能化作“神奇”了。把卷纸筒做了笔筒,废纸剪剪做了手工艺品,自以为“腐朽”化为了“神奇”,实际不过是换了角度,转化思路。常说,化什么为什么,前提是有资本、有条件,不然的话,怕只能化惊涛为骇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克服不了没有条件。我们常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恰恰正是有条件,只是我们转化思路,就能化无为有。《流浪地球》中,人类看似没有条件了,但能源、空间站都是条件。所以能够做出牺牲,保全地球,所谓创造条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似没有条件了,但“邻之厚,君之薄”这就是条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不然,便无物可化,更别提化什么为什么了。n倘客观条件有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展现了,这时候“化”之一字的为例便体现出来了。如何化?往往是最困难的一步。我有笔、有纸,但能化笔纸为好文章吗?往往可能性不大。所以须得是“有志与力”“巧妇”才能更巧妙地化。这时候便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化”不是蛮干硬干——一刀下去骨头没断刀劈了,这显然不叫化。转化分解,逐个击破。古代文人往往有这个本领,因为话说得不好怕被砍头,所以先说“我好看呀,但人家都骗我”,再说“您好看呀,您强啊,所以被蒙蔽了”。拐弯抹角一通,大王没生气,话也说明白了。这叫“化”,叫“讽谏”。比起强硬的死谏这是更见效也更合乎逻辑的转化。一个道理,还是烛之武,几个道理往这儿一摆:越国鄙远,难;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郑能供其乏困;阙秦利晋——齐了,秦就退兵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齐了,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流,化腐朽为神奇。化之一术,其实根本上是中国哲学留给后人的思想。《庄子》中大樗的化废为宝,《孙子兵法》里的化险为夷,都是一个道理,包括《庖丁解牛》用最小的损害做同样的事,以及《赤壁赋》中“物于我皆无尽也”。小至解牛,大至伦理精神、生命信仰,中华文明无一不体现一“化”字。其实质在于转化——不极端,不惊不躁,将条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骨子里是君子人格。化是策略,是手段,是术,而术之所为则为道,有道方不至于将化滥用、邪用。愿当代的年轻人,将化之一术,用于正道,用于大道。【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险为夷”,已经表明了“化”的神奇力量。这必须是正面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这正是考生应该一直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智慧”,词语的感情色彩已经告诉考生,这是让你歌颂“化”的伟大力量和神奇作用“‘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干戈、惊涛和腐朽,对应的分别是玉帛、细流和神奇,前者是负面的状况,后者则是理想的结果。从负面的状况到理想的结果,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化”的力量!显然,考生不可以仅仅就事论事,而应当将“干戈、惊涛和腐朽”和“玉帛、细流和神奇”这类东西细化,看到它们的比喻义,向人类社会生发,联系人类社会,思路自然就打开了。参考立意:(1)万物皆可“化”,化解构建和谐社会;(2)“化解”是人生的智慧;(3)可采用记叙文的方式写“化腐朽为神奇。结构示例:n引用材料的内容,得出文章的观点:“化”的智慧,然后从“化”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化”是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化”是变通的智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采用比喻句进一步形象论证“化”的智慧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