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4 KB
  • 2022-04-12 发布

高考历史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2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8·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B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 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2.(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 D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解析]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B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桔子就能赚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D项正确。3.(2018·广东惠州一模)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解析] 材料“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在理想状态下的小农经营规划:以粮食、经济作物等复合式的生产结构,进行多种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即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为农村家庭消费提供可能性,故A项正确;材料“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说明该方案强调的不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涉及精耕细作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了商品化经营,已逐步超出了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的范畴,故D项错误。n4.(2019·湖南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 C )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 根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牧业“兴旺发达”,排除A项;材料反映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D项错误。5.(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B.农业收入稳定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和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都买田置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这是因为当时两国的政权都与土地所有权有关;故商人买田置地的共同原因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而商人可以通过置地成为土地贵族,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A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买田置地,与农业收入稳定无关,而是通过置地成为土地贵族,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仅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策,英国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已经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已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6.(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联考)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C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解析] 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使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定窑的经历,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宋代瓷器发展鼎盛,还涉及了金元等朝代定窑的发展状况,故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D项错误。n7.(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B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江南经济的开发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对外贸易的繁荣[解析]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活跃状况,故排除A项;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的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大运河沟通涿郡和余杭,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南方在宋代才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由于对外贸易繁荣,故排除D项。8.(2018·河南安阳一模)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C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解析] 自战国重农抑商以来,这种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期间虽在某些时段有过不同程度的松弛,但从未被取消过,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对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过农业的衰败,故D项错误。9.(2018·广东肇庆一模)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材料反映出当时( B )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C.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解析] 根据材料中“盐引”的发放,可知政府并未扶植盐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说明明政府仍严格控制食盐,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食盐的买卖,不是生产,故D项错误。10.(2019·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联考)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微澜”的表现是( D )n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B.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纸币的出现D.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解析]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时期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故答案为D项。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排除A项;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排除B项;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白银大量外流,排除C项。11.(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C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解析] 汉代盐铁官营是指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与手工业技术水平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由于盐铁官营导致铁价格昂贵,人们无力购买,不能体现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官府垄断盐铁经营,导致强买强卖,破坏了商品经济的竞争机制,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盐铁官营对铁器买卖的影响,没有体现国家重农政策,故D项错误。12.(2019·广东揭阳模考)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D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解析] 唐朝时,多数来自东非的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这是唐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昆仑奴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排除A;材料反映唐朝时期昆仑奴在中国出现,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排除B;“昆仑奴……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说明,昆仑奴深受贵族富商欢迎,昆仑奴主要在商业领域劳动,并非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计52分)13.(25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n西周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3分)[答案] (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2)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n(2)根据材料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14.(12分)(2019·广东揭阳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反映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其故事梗概如下:清朝康熙年间(1671年),山东郯城西南方向归昌集外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任某和王氏。他们没有孩子,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这一年的某个时间,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但不久之后,艰辛逃跑路上的王氏遭情夫抛弃,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栖身于一座道观之内。1671年11月,王氏曾经的邻居高某来道观上香,在厢房中瞥见王氏,怒斥道士怎么可以收留妇人。刚好此时,已得知王氏藏身于道观的任某也来了,也许因为曾有积怨,任某与高某爆发冲突。经此一事,高某和道士把王氏送到任父住处,任某与王氏又生活在一起,直到第二年一月的一个雪夜,两人激烈地争吵任某掐死了王氏,后抱着其尸体朝高家走去,半路上突然传来犬吠声、更夫鸣锣声,任某放下王氏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任某及其父亲诬告高某和王氏有奸情并杀了王氏,知县黄六鸿很快厘清案情。根据大清律例,以死罪诬人理当处死,但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故事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答案] 可选的细节与历史现象: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清代前期农业存在雇工经营现象);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礼教受到了质疑与挑战);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传统农耕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较低,缺乏独立谋生的手段);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司法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示例:故事细节: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历史现象:清代前期农业存在雇工经营现象。说明:清代前期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在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少地或无地的农民靠为他人耕种田地为生,农业出现了雇工经营现象。评价:农业雇工经营现象的出现,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析] 根据材料,可提取一个故事细节: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清代前期农业存在雇工经营现象。说明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可从清代前期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使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雇工经营现象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农业存在雇工经营现象做出评价,可从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1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8分)[答案] (1)特点: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2)影响: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四分句意分别从服饰、风俗、商业观念及兄弟当分嫁女竞侈等信息概括特点。(2)联系明中后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方面分析其历史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