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知能强化练(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9·百校联盟模拟)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弻,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A [与材料中“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弻,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是皇权加强而非受到了制度化制约,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故C项错误;材料中“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2.(2019·广东惠州模拟)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C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C项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错误。]3.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C [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内阁只n具备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宰相具备一定的决策权,据材料内阁只有建议权,故D项错误。]4.(2019·广东五校模拟)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已经威胁到皇权D.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A [根据材料中“内阁稽查六科,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时期,内阁职能不断强化,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A项正确;此时内阁的权力虽然相当于宰相的权力,但是并不是等同的,内阁始终只是皇权的附庸,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并没有行政权,故B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是加强皇权专制的工具,并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内阁虽然可以稽查六科,但没有取得中央监察权,故D项错误。]5.(2019·广东揭阳模拟)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 )A.君主专制强化B.皇权逐渐衰弱C.内阁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A [由材料“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说明宦官代行皇权,首辅对宦官谦卑,说明君主专制强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首辅对宦官态度谦卑,实际是对宦官背后的皇帝谦卑,因而不能体现皇权衰弱,故B项错误;明朝设立的内阁仅作为咨询内侍机构存在,不可能取代六部的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首辅对宦官的态度,未体现宦官的权力情况,故D项错误。]6.(2019·重庆模拟)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 [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材料“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说明蒙古经济与中原经济的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n都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7.(2019·吉林模拟)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A [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故D项错误。]8.(2019·福建厦门模拟)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D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腐情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官吏不敢贪而清廉,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了两个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故D项正确。]9.(2019·河北衡水模拟)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A [根据材料中“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n和皇权的关系,且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是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10.(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观点出处不有东林,乾坤崩塌久矣!东林岂亡明者?攻东林者亡之也汪有典(史外)(东林)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凡生长其地、宦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靡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遥制朝绅,迫扶台辅,夷跖唯其所造。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虽(东林)宪成等主持清议本无贻祸天下之心,而就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也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A.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B.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C.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D.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B [根据材料和所学,东林党存在的时间为明末,与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并无关联,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门户之名立矣。遥制朝绅,迫扶台辅,夷跖唯其所造。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和“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也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得出东林党虽成立时出于好意,但以结党为形式,与阉党斗争,致使明朝政治流弊丛生祸及社稷,反映出明末党政剧烈政治黑暗,故B项正确;三段材料汪有典肯定东林党的积极性,许重熙批判东林党的党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一分为二评价了东林党的得失,材料并未涉及内阁制度与阉党乱政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是对东林党的不同评价,没有涉及宋明理学是否被统治者认可,故D项错误。]11.《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D [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同理,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n12.(2019·广东佛山模拟)清入关前,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仿明制度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A.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B.有利于君主专制C.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D.有利于社会稳定B [材料中体现了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变为六部及内阁,这一转变与政府决策科学性无关,故A项错误;六部及内阁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利于皇权的集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皇太极仿明朝制度的做法可以体现清政府的汉化,但顺治帝的做法则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不能体现加速满族的汉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仅涉及皇帝与官员权力,与社会稳定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山西晋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等材料二 在十八世纪英国内阁的运行已经形成如下政治制度惯例: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如果无法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辞职。十九世纪的内阁完全与王室权威脱离了关系,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国王将行政权力让渡给内阁,而内阁又从国王身边分离了出去,国王的权力只能在理论和法律上得以存在,实践中国王的影响力伴随着行政权力的转移而逐渐被削弱并趋于消亡。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上,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及“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n——摘编自李秋成《十八世纪英国内阁在宪政中的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内阁相比英国内阁的特点,说明19世纪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解析 第(1)题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得出皇帝的内侍机构;由材料一“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得出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受到皇帝的控制;身份特殊。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得出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由材料一“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得出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由材料一“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得出易出现内阁弄权。第(2)题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如果无法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辞职”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集体负责。第二小问变化,由材料二“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得出内阁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国家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由材料二“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得出内阁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完全对下议院负责。答案 (1)特点: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受到皇帝的控制;身份特殊。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易出现内阁弄权。(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2)特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集体负责。变化:内阁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国家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完全对下议院负责。14.(2019·福建漳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n首先要认真读清楚题目要求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此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找到突破点,分析材料是强调制度的渐变和制度的继承发展,可从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的发展分析,重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答案 (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示例二)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