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2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过关检测(八)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广西桂林、贺州联考)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高中教材版本课文表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Ⅱ)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人民出版社(必修Ⅱ)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岳麓书社(必修Ⅱ)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 [材料认为鸦片战争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三种教材未提及二者的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也曾发生过众多战争,但自然经济并未解体,故C项错误;三种教材都认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D项正确。]2.(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20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C.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D.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D [根据题干可知“抽租股”给农村的地主和佃农增加了负担,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民族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抽租股”是强迫性的,对小农经济起破坏作用,故C项错误;商办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之一,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3.(2019·云南昆明适应性训练)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n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B [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给企业减负,而不是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给企业减负,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国内关卡的税收,而不是海关关税,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给企业减负,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4.(2019·山西太原模拟)1936年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商定,拨付专款,用于重工业建设。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这表明国民政府( )A.积极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B.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C.加紧对南方红军军事围剿D.开始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A [由材料可知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国民政府通过发展重工业以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发展重工业而非对红军的围剿,故C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民族企业大举西迁,故D项错误。]5.(2019·甘肃兰州模拟)在1895年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时铁路总里程达到9618公里。这一现象说明( )A.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运输业B.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D.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B [清政府并没有重视铁路建设,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商人积极投身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里程的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有利于铁路建设发展,但不是铁路里程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出现在晚清时期,与辛亥革命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6.(2019·山东日照质检)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00133.5240.4275.5372.9520.4A.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nC [材料数据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川、康、滇、黔、湘、桂等六省工业指数逐年增长,这就为持久抗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结构,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故B项错误;六省工业指数和战时体制建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7.(2019·山师附中高三二模)难民垦殖是抗战时期救济难民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即“寓救济于生产”的举措之一,1942年部分垦荒区域如下表:垦区名称垦民人数已垦地亩面积陕西黄龙山垦区35860176959江西安康垦区215139959四川东山垦区6602035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A.将难民看成了国家的重累B.充实了粮食和增强了凝聚力C.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受到了国人安土重迁的影响答案 B8.(2019·山西晋城模拟)据上海面粉同业人工会的报告:“自1948年6月起,各厂次粉壅积,资金呆滞,本会多次电呈粮食部,请求准予自由转口,并推请代表进京向部请愿。部以与行政院七月八日颁行调剂民食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不符,未予批准。”由此可知( )A.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B.美国的商品涌入中国排挤了国货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了民族企业D.战争环境加剧了民族企业的困难D [材料强调的是1948年民族企业发展困难而非通货膨胀,故A项错误;1946年11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涌入中国,与材料中1948年6月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面临的重重困难而非官僚资本的压榨,故C项错误;由材料“1948年6月起,各厂次粉壅积,资金呆滞”可知解放战争爆发,战争环境加剧了民族企业的困难,故D项正确。]9.(2019·重庆名校联考)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nA [据材料内容可得出都属于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A项正确;“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不是女性自己追求的结果,无法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列举了三个史实,无法得出“普遍”的说法,故C项错误;“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不能体现反清的政治色彩,故D项错误。]10.(2019·浙江嘉兴测试)1905年3月,有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声明: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这反映( )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D [材料仅为这一学者的声明,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先进习俗取代了落后习俗,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纲常礼教应为三纲五常等内容,材料是关于丧葬礼仪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说明该学者倡导现代文明与习俗,故D项正确。]11.(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C [材料涉及报道中法战争的内容,没有体现中法战争的危害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人们通过《申报》了解中法战争的信息,没有涉及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宣传中法战争的内容,无法推断出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D项错误。]12.(2019·重庆调研)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B.社会舆论受教会控制C.开始介绍西方政治生活D.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D [材料介绍西方,不能体现“崇洋”,故A项错误;教会办的报纸报道新闻,不是控制舆论,故B项错误;1879年介绍西方并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1879年是清政府时期,考虑政府和民众感受,故D项正确。]n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也是我国近代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在缴纳2.5%(即进口税率的一半)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二 1928年7月25日,宋子文、马克谟分别代表中美双方,签署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以前进出口货物税率撤销作废,翌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1929年,国民政府就实行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如火柴、水泥、玻璃、肥皂、毛织品等)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废除子口税、过境税、常关税,以促进国内贸易。总的说来,1929年以前的关税率约为4%,1930年上升到10%;1931~1932年为15%。关税收入(包括进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28年为1.34亿元,1930年为2.92亿元,1931年为3.88亿元。——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近代低关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则改革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13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主要是讲述近代中国关税的发展情况,其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结合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带来的影响分析归纳,从这几个角度回答,一是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二是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三是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影响;四是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宋子文、马克谟分别代表中美双方,……条约规定中国以前进出口货物税率撤销作废,翌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得出实现关税自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政治——形式上完成统一;经济——长期战争,国库空虚。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得出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据材料二“1930年上升到10%;1931~1932年为15%。关税收入(包括进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28年为1.34亿元,1930年为2.92亿元,1931年为3.88亿元”,得出增加政府收入;据材料二“中国实行关税自主”,得出加快国家主权独立的进程;再结合所学,从外交方面进行思考,得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答案 (1)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促进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2分,任意四点即可,每点3分。)n(2)背景:形式上完成统一;长期战争,国库空虚;实现关税自主。(每点2分,6分。)影响: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加快国家主权独立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答出两点得5分,答出三点得7分。)14.(2019·河北邯郸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农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制手工机器1873年2.6—*37.4—58.31.71903年26.80.20.217.214.732.98.01910年39.10.20.513.111.928.36.81920年36.40.92.88.212.331.28.31930年45.10.13.43.512.227.17.4——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中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的情况确定选题角度,如“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其次,根据论题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如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反映出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或者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洋务运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实业救国思潮等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最后,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 (示例一)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3分)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9分)(示例二)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3分)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n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9分)(“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