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21 KB
  • 2022-04-12 发布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时间:8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汉书·景帝纪》记载的这则诏令,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A.中央集权制度B.以农为本思想C.重农抑商思想D.聚族而居习俗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4.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B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C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D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C.统治者“不抑兼并”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8.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B.商业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开展D.亚洲人口的膨胀9.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B.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C.新兴资产阶级已代替土地贵族D.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10.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设立,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政策变化B.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C.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变化D.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11.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延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反映了欧洲()A.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C.形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n12.《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闭关锁国政策解除D.清政府主动融入了海外市场13.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14.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进行生产,它“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属于近代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1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6.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曾奏请清政府:“设有闭关绝市之时,不但各厂废工坐困,即已成轮船,无煤则寸步不行”,如“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惟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这反映出李鸿章()A.认为矿业决定洋务成败B.呼吁抵制西方经济侵略C.力促清廷兴办近代交通D.意图开办商办民用企业17.《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18.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是()A.中华民国的建立B.中华民国政府提倡国货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19.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工业类别时间1935年1941年资本总额(万元)占全国总资本比例资本总额(万元)占全国总资本比例冶炼业47.40.19%13570.737.01%机器金属业415.51.66%4402.710.6%纺织业12170.348.53%5884.714.17%食品工业6159.824.56%2726.66.57%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B.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D.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20.“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优先发展重工业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了公私合营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21.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n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C.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22.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被打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23.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出现如上现象的原因是()A.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制政策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24.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逐步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终结了几十年的票证制度。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B.体现了特区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精神C.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意味着社会主义商品体系基本建立25.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17分,27题14分,28题18分)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材料二(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藉,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7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4分)n(3)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古代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6分)27.(16分)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6分)n2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6分)(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8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3分)n高一历史(文)答案一、选择题1—5BBAAD6—10DABDA11—15ABAAB16—20DADBB21—25BDDBC二、非选择题26.(17分)(1)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3分)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4分)(2)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4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27.(16分)(1)积极影响: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2)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6分)(3)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分)28.(17分)(1)类型:“传导型”国家。(2分)理由: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起步打下基础。(4分)(2)转变: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发展。(答到外国资本主义、洋务经济等亦可)(2分)影响:经济方面,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工业演变,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例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促进中国工业化;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演变,如维新变法主张发展君主立宪制;文化方面,由传统夷夏文化观变为向西方学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6分)(3)原因:国家不独立;战争和内乱不断;农村萧条。(3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