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63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古人特别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2.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A.农民社会地位低下B.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3.下图是1957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两面刻铭:正面为“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背面为“上郡武库”。该器物A.属于民营手工业品B.在市场上流通较广C.由官营手工业制造D.由个体生产者锻造4.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A.成为齐国财政的主要来源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5.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记述出处“世善农稼,好货殖”《樊宏传》“世以货殖著称”《李通传》n“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仲长统传》A.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C.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D.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6.《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由此可知,汉朝A.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B.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C.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D.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7.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8.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9.唐朝时期,定州需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各50匹,岁贡数量远比一般的州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当时定州A.经济地位较高B.产业结构完整C.丝织规模较大D.经济较为繁荣n10.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11.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B.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12.潮州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海禁政策有利于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B.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C.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D.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13.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1840年1860年1894年土布消用棉纱量620.9万担628.6万担612.4万担洋布消用棉纱量2.5万担3.5万担143.4万担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C.传统经济解体缓慢D.自然经济优势明显14.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茶叶出口数量变化图(单位:万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nA.自然经济已经丧失统治地位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C.经济作物在国内种植较普遍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1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规范了开平煤矿的科学管理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D.打破列强对中国煤矿的垄断16.1910年,著名实业家张謇提出了“棉铁主义”,认为中国应提倡发展自己的棉铁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并在“棉尤宜先”的思想下创办了大生纱厂。这一主张A.推动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攻策B.体现了维护国家利权的要求C.激发了民族企业家设厂热情D.开启了与西方“商战”思想17.某同学整理某主题材料,里面包含“保兴面粉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永利制碱公司”等,这个主题可能是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18.始创于1921年的国产灯泡亚浦耳原名为神州,后借鉴德国“亚司令”的“亚”、荷兰“飞利浦”的“浦”,创造了“亚浦耳”品牌,才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这一现象体现了A.品牌成长需关注民众的消费心理B.国货质量欠佳难以获得国人支持C.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冲击D.亚浦耳市场拓展取决于广告宣传19.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的重工业企业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陆续增设了11家重工业企业或筹备机构,而这些企业均远离沿海,大部分设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内地省份。这一做法旨在A.平衡全国工业布局B.为持久抗战做准备nC.带动民营经济发展D.建立国家工业体系20.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B.经济形态④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C.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21.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保证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C.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建立起人民公社的体制22.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23.有学者指出:“把(中国)大跃进描述成一个仅由极左政策造成的灾难实在过于简单,以致歪曲了历史经过。这一说法无视水利、乡村工业和资本化副业三方面的巨大进步,而这些n正是后来乡村发展的关键。”该学者意在说明A.应理性审视“大跃进”运动B.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繁荣C.“大跃进”运动的成绩巨大D.中国城乡经济的联系增强24.1962年到1965年,我国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些措拖A.有利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城镇商品经济体系C.重蹈“左”倾错误的覆辙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共52分)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摘自王兆成等《历史学家茶座》材料三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类型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9.1%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n个体经济71.8%7.1%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现代经济”是指运用现代科技于生产活动的经济社会,在现代经济展开以前的经济称为“传统经济”。中国之采用现代科技从事生产活动,始自19世纪中叶之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及与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诚属不幸;但就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放较多的口岸与外国贸易也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借此与西方接触的增加,也使西方的现代科技得以传入,而用之于中国工矿交通各方面的发展,清末七十年的经济也因而得以较快速地转型。尽管此一时期的一切活动距“现代经济”的目标仍然甚远,但毕竟跨出了一步。——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n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摘编自《宋代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原因探析》等材料二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来。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先后筹建。——摘自中华网材料三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摘自《195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壮大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及影响。(8分)n2018-2019学年(下)期中考试高2021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D【解析】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D项正确。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排除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2.D【解析】材料“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的意思是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并且认为施肥是农民应该作的,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在强调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重农抑商、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等其他选项的信息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的,故ABC三项错误。3.C【解析】材料“战国时期器物……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上郡武库”反映了该产品由战国时期官府管理生产,故C正确;民营手工业品由私人经营,产品面向市场,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该产品由个体生产者锻造,故D排除。4.B【解析】“主要来源”一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抑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属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没有涉及到其他手工业部门,故C项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管仲改革将关系国计民生的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起到“抑商”成效,在不增加税种的情况下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起到“富国”成效,故D项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本题选B。5.D【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田庄庄主“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等信息,可以推知东汉时期的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A项;材料中的田庄庄主“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落实,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6.C【解析】由材料‘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可知,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区域性n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故选C。材料仅涉及“市”的划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有明确的规划,排除A;仅从齐鲁封泥无从得知各地城市是否完全一致,排除B;区域化的管理是为了规范商业活动,而不是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如果是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个不同的“市”了,排除D。7.D【解析】从材料中的“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来看,土地买卖现象严重,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基本取代”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家法律对于土地买卖的态度,排除C项。8.B【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工冶炼的铁器,但并不能说明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故A排除;材料反映了秦朝铁兵器很少,汉代冶铁官营,并且用煤作燃料,以水排鼓风冶铁,这些条件使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军事战争与冶金技术的关系,故C排除;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故D排除。9.C【解析】材料“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以及“岁贡数量远比一般的州要高出许多”说明此时定州丝织业不仅规模大,生产产品数量也多,C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定州经济地位和产业结构,A、B错误;D中经济繁荣不能从材料中得出。10.A【解析】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反映了宋朝对外商贸易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贸易行为的管理,无法体现厉行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外商要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否则要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无法体现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只是宋朝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的措施,无法体现商税成为主要收入,排除D。11.A【解析】材料观点认为田地是岿然而不变的财产,所以无论谁有钱就应买田,这一思想显然受到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土地对于民众的重要性,不是说明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C错误;资n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涉及该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12.D【解析】海禁松时,居民靠海便足以维持生计,科举谋生的意图则有所减弱,海禁严时居民不能再靠海生存,因此走向科举之路,表明海禁政策的宽严影响民众生存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体现了对民众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科举取士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全国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项;B项仅包含厉行海禁时进士登科出色,并未包含海禁松时进士登科变差的情况,不能涵盖全部题意,排除;海禁政策的松紧仅影响潮州,而不能影响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13.C【解析】分析材料中数据可以看出,洋布在中国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土布的比例越来越低,但土布消用棉纱量一直比较稳定,说明过程比较慢,体现了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比较缓慢。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洋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布的消费情况,不是生产情况,排除;D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经济优势的丧失,排除。14.D【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43至1871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故D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已经丧失统治地位,故A排除;材料数据未涉及对外贸易逆差,故B排除;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经济作物在国内种植较普遍,故C排除。15.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开平煤矿为清末洋务派开办的洋务企业。分析材料可知,李鸿章的举措是为开平煤矿减免运输成本,有利于增加利润,加强类似官办企业对发展的信心,故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开平煤矿的科学管理,故B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当时的中国不能实现民族独立,不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垄断,D说法错误。16.B【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张謇提出发展中国的棉铁工业,这就在客观上对列强经济的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体现了维护国家利权的要求,B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已放弃了抑商政策,并鼓励发展实业,A项错误;C项夸大了这一主张的影响,排除;D项错在“开启”的表述上,排除。17.Dn【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保兴面粉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永利制碱公司”等既包含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也包含洋务企业,但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代表,所以这个主题可能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故选D项;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办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排除A项;这些企业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故排除B项;这些企业中也包含洋务企业,而不仅仅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排除C项。1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产灯泡亚浦耳通过借用国外品牌改名,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这体现了“亚浦耳”在品牌成长过程中关注民众的消费心理,取得成功,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货质量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卷土重来的信息,排除C。“亚浦耳”之所以能打开市场是因为品牌名称的改变和质量的优良,而非广告宣传之功,故D错误。19.B【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工业建设与日本侵华有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的重工业企业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陆续增设了11家重工业企业或筹备机构”、“企业均远离沿海,大部分设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内地省份”可知为持久性的抗战做准备,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民营企业迅速萧条,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不具备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国际国内环境,故D项错误。20.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①②③④⑤具体是什么经济形态,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及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①是小农经济,②洋务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表述有误,不合史实。故选D。21.A【解析】从材料中时间“1953年10月”可知,当时是“一五”计划时期。材料中“实行‘统购统销’制度”,而且还将范围由粮食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保证。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不能体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排除;C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人民公社体制是1958年建立的,排除。22.D【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D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n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A项错误。23.A【解析】材料“这一说法无视水利、乡村工业和资本化副业三方面的巨大进步,而这些正是后来乡村发展的关键”反映了该学者认为“大跃进”运动在水利、乡村工业和资本化副业三方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说明对于“大跃进”运动应该理性审视,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其错误,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繁荣,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跃进”运动的成绩巨大,而是理性看待,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城乡经济的联系增强,故D排除。24.D【解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民公社集体经营模式的调整,故D项正确;题干属于纠正了“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城镇商品经济体系是改革开放之后,故B项错误。25.(20分)(1)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市镇经济繁荣;纺织业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6分)(2)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2分)(3)变化: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4分)因素:三大改造的完成。(2分)26.(12分)示例论题:西方的冲击促进晚清经济近代化阐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典型的传统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总之,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也逐渐觉醒,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过程中,经济也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n其他论题:西方的侵略与晚清经济的转型;西方的冲击与晚清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联系。25.(20分)(1)有利因素: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手工业经营方式灵活;官营手工业比例下降,民营手工业有生存发展空间。(6分)(2)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其发展;全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6分)(3)特点:和平方式,逐步过渡,与工业化同时并举(4分)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定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