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44 KB
- 2022-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将答案写在答题栏,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2.交卷时,只交答题卡。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C.戏剧发展推动奢侈风气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3.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nC.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5.清政府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反映的实质是()A.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B.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6.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A.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B.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7.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8.16世纪至19世纪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殖民者对美洲人的屠杀B.外来疾病在美洲的传播C.殖民者对美洲的不断征服D.欧洲人在美洲分布广泛9.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图(1500—1900年)。其中第③段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nA.出台《航海条例》B.发起奴隶贸易C.蒸汽动力的出现D.推行大企业制10.下图是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和第一架飞机的历史图片。他们当时使用的动力分别是( )A.柴油机和汽油机B.蒸汽机和电动机C.蒸汽机和内燃机D.内燃机和电动机11.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②蒸汽机的使用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③蒸汽机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④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2.看到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的资料,你会联想到的历史现象是()A.列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厂B.农工商总局的成立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3.“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这种社会n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这里的“两重意义”指()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B.民族工业产生,民主革命的兴起C.自然经济解体,反帝反封民主革命兴起D.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14.观察下表,表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A.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B.手工制品、原料、机器产品C.机器产品、原料、手工制品D.原料、机器产品、手工制品15.“开平煤矿产的煤,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还投放市场。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很快打开销路,并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材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彻底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C.使中国实现了富强D.彻底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16.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下面叙述有误的说法是()A.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主要集中在沿海C.在夹缝中艰难成长D.为民主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1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在()A.土地改革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1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n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19.1957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A.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B.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D.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20.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的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局面的原因是()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21.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中把1984年国家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比喻为“弓”;把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比喻为“弦”。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应是()A.深圳B.珠海C.海南D.上海浦东22.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辛亥革命时期的变化n2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24.“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美国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A.电影对青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C.电影成为美国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D.电影提升了美国青少年的审美情趣25.“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C.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D.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26.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升B.妇女在近代得到解放C.报道不符实际,《申报》主要报道政治新闻D.反映出封建礼教受到很大冲击27.(题文)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n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28.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不包括()A.建立福利国家B.刺激投资和消费C.限制私人资本发展D.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29.1933年,为了保证美国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方法与措施,罗斯福政府()A.实行美元贬值策略B.颁布工业复兴法C.建立失业保障制度D.签署劳工关系法30.下表是胡佛担任美国第31任总统时期,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部分措施。据此,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A.胡佛始终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B.扭转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局面C.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D.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有效模式.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n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材料一: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获利颇丰。闻将续到一座,设肆于天津孔道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从1895年至1898年的4年间,新增加的商办企业,其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约有62家,资本总额约为1247万元。……1895~1913年新开设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则有549家,资本额共达120288万元……据统计,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达15%。——《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在1930~1934年五年之中,(广东)全省开工的丝厂由121个减少到37个,生丝出口由4.7万多担下降到不足3万担。这里面也包括陈启沅的继昌隆,因为30年代末有人到简村进行调查,发现那里已无一丝厂存在,而当年继昌隆的厂址,已还原为陈氏遗族的住宅了。——吕学海《顺德丝业调查报告》n(1)结合材料一,说明贻来牟机器磨坊在创办和经营上的特点。(3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3)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的原因。(7分)33.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胡佛总统(1929—1933年在任)的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萨缪尔森则强调危机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促成的,胡佛始终强调危机起源于欧洲,而欧洲学者强调美国对欧洲的冲击。——卢文璞《世界现代史》材料三: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危机期间下降40%,1932年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20世纪)20年代曾获得经济大师称号的胡佛这时被人们称作“饥饿总统”,在美国当时流行一首歌谣:“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据材料归纳美国人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基本观点。(4分)(2)材料一、二反映出当时美国人对危机的看法在哪些方面达成共识?它们有何共同缺陷?(4分)(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前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2分)n九台区师范高中、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BDABC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AABABCC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BADCBCB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共40分)31.(15分)(1)(7分)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等。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2)(8分)问题:社会转型缓慢;新兴阶级成长和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中西方差距拉大;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乡村危机;大规模社会动荡.探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了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32.(15分)(1)(3分)从西方引进机器生产;采用雇佣劳动;获取了丰厚的利润。(2)(5分)历史现象:从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亡。(3)(7分)现象:广东丝业呈现一片萧条,生丝出口一落千丈,包括陈启沅的继昌隆在内的丝厂纷纷倒闭。n原因: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机器缫丝业效率高,遭到手工缫丝业者的强烈反对;战争的影响(如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等)或者国内政局动荡。33.(10)(1)(4分)梅隆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遏制,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弗里德曼认为美国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萨缪尔森则强调危机是偶然事件引起的。胡佛认为欧洲的危机影响了美国(2)(4分)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危害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缺陷:都没有认识到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2分)正如前面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那样,对经济危机缺乏本质的认识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