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 MB
  • 2022-04-12 发布

2019高中化学第1部分第二单元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讲义(含解析)苏教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酸碱中和滴定1.在酸性、碱性试剂保存时,对瓶塞有何要求?提示:碱性试剂用橡胶塞,酸性试剂和强氧化性试剂用磨口玻璃塞。2.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哪些?提示:主要是带玻璃活塞的仪器如容量瓶、分液漏斗等。3.强酸、强碱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据此可得出恰好反应的什么关系?提示:H++OH-===H2O,可得n(H+)===n(OH-)或c(H+)·V(H+)=c(OH-)·V(OH-)。[新知探究]探究1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1)酸碱中和滴定的含义:利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去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通过测定反应完全时消耗已知浓度的酸(或碱)的体积,从而推算出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浓度的方法。(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①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②恰好中和反应时满足关系:n(H+)酸=n(OH-)碱。③一元强酸、强碱间的关系:c(待)=。探究2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及使用(1)仪器n(2)滴定管的使用:[必记结论]1.滴定管的优点是易于控制所滴加液体的流量、读数比较精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最后一位是估读值。2.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使用时不能混用。酸式滴定管可用于盛装酸性或具有强氧化性的液体,碱式滴定管用于盛装碱性液体。3.中和滴定中有关仪器的洗涤:滴定管在使用前经检查不漏水后再进行洗涤,须先用自来水洗(必要时用特殊试剂洗),再用蒸馏水洗,然后再用待盛液润洗2~3次,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能再用待盛液润洗,否则会引起误差。4.要注意滴定管的刻度,“0”刻度在上,往下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试剂。[成功体验]1.想一想,连一连。n解析:酸式滴定管下端是玻璃活塞,盛放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下端是带有玻璃球的乳胶管,只能盛放碱性溶液。答案:A—(1)—a、d B—(2)—b、c2.在一支25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1的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然后以0.1mol·L-1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A.大于20mL     B.小于20mLC.等于20mLD.等于5mL解析:选A 若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准确了解滴定管的刻度特征,如图,滴定管下部有无刻度线部分直至尖嘴底部,故盐酸实际体积大于20mL,因此需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20mL。[新知探究]探究1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以用NaOH溶液滴定盐酸为例)(1)滴定的准备:①滴定管:查漏、洗涤、润洗、装液、调液面、读数。②锥形瓶:洗涤、装液、加指示剂。(2)滴定操作:①从酸式滴定管中放出一定体积的盐酸于锥形瓶中,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把锥形瓶放在碱式滴定管下面。n②用左手控制碱式滴定管橡胶管内玻璃珠,右手不断旋转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及滴定流速,当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记下刻度。③按上述操作重复2~3次。探究2 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突变和滴定曲线1.pH的突变在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对于强酸强碱的反应,开始时由于被中和的酸(或碱)浓度较大,加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的影响不大。当反应接近终点(pH≈7)时,很少量的碱(或酸)就会引起溶液pH突变,酸、碱的浓度不同,pH突变范围不同。2.滴定曲线酸碱滴定曲线是以酸碱混合过程中滴加酸(或碱)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pH为纵坐标绘出一条溶液pH随酸(或碱)的滴加量而变化的曲线。例如:以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1HCl溶液为例,其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必记结论]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关键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1)因量筒是粗略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仪器,因此本实验不用量筒,而用滴定管。(2)滴定管是精确测量溶液体积的仪器,读数时需估读,记录数据时,记录到小数点后2位。2.选取适当的指示剂,准确判断滴定终点(1)对指示剂的要求:变色要明显、灵敏,且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要尽可能与恰好完全反应时的pH接近。(2)石蕊溶液因颜色变化不明显(紫色与蓝色不易辨别),且变色范围过宽,一般不作滴定指示剂。(3)强酸与强碱之间滴定一般选用甲基橙或酚酞。n[成功体验]3.[双选题]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如右图甲、乙,从下表中选出正确选项(  )锥形瓶中溶液滴定管中溶液选用指示剂选用滴定管A碱酸石蕊甲B酸碱酚酞甲C碱酸甲基橙甲D酸碱酚酞乙解析:选C、D 酸碱中和滴定中一般不选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A项不正确;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液,B项不正确。而C、D两项不管是滴定管的使用还是指示剂的选用都正确。4.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B.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解析:选B 由滴定起始时pH=1可知盐酸的浓度为0.1mol·L-1,A错;曲线a起始时溶液pH=1,可知是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曲线;酸碱中和滴定操作中可选用酚酞或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新知探究]续表nnn[成功体验]5.(江苏高考)硫酸镍铵[(NH4)xNiy(SO4)m·nH2O]可用于电镀、印刷等领域。某同学为测定硫酸镍铵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准确称取2.3350g样品,配制成100.00mL溶液A;②准确量取25.00mL溶液A,用0.04000mol·L-1的EDTA(Na2H2Y)标准溶液滴定其中的Ni2+(离子方程式为Ni2++H2Y2-===NiY2-+2H+),消耗EDTA标准溶液31.25mL;③另取25.00mL溶液A,加足量的NaOH溶液并充分加热,生成NH356.00mL(标准状况)。(1)若滴定管在使用前未用EDTA标准溶液润洗,测得的Ni2+含量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氨气常用________检验,现象是________。(3)通过计算确定硫酸镍铵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及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与计算能力。(1)若滴定管未用EDTA标准溶液润洗,则EDTA标准溶液会被稀释,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增大,使滴定结果偏高。(2)氨气是碱性气体,溶于水生成弱碱(NH3·H2nO),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3)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Ni2+、NH、SO的物质的量,然后由Ni2+、NH、SO的物质的量确定结晶水的物质的量。答案:(1)偏高(2)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颜色由红变蓝(3)n(Ni2+)=0.04000mol·L-1×31.25mL×10-3L·mL-1=1.250×10-3moln(NH)==2.500×10-3moln(SO)===2.500×10-3molm(Ni2+)=59g·mol-1×1.250×10-3mol=0.07375gm(NH)=18g·mol-1×2.500×10-3mol=0.04500gm(SO)=96g·mol-1×2.500×10-3mol=0.2400gn(H2O)==1.250×10-2molx∶y∶m∶n=n(NH)∶n(Ni2+)∶n(SO)∶n(H2O)=2∶1∶2∶10硫酸镍铵的化学式为(NH4)2Ni(SO4)2·10H2O6.(高考组合题)(1)(山东高考节选)利用I2的氧化性可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做法是将钢样中的硫转化成H2SO3,然后用一定浓度的I2溶液进行滴定,所用指示剂为________,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浙江高考节选)Ⅰ用重铬酸钾法(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可测定产物Fe3O4中的二价铁含量。若需配制浓度为0.01000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50mL,应准确称取________gK2Cr2O7(保留4位有效数字,已知MK2Cr2O7=294.0g·mol-1)。配制该标准溶液时,下列仪器中不必要用到的有________(用编号表示)。①电子天平 ②烧杯 ③量筒 ④玻璃棒 ⑤容量瓶 ⑥胶头滴管 ⑦移液管Ⅱ滴定操作中,如果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解析:(1)该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2SO3+I2+H2O===4H++2I-+SO,可以用淀粉来检验碘单质是否完全反应,当碘过量时,溶液会变蓝。(2)①配制时需用K2Cr2O7固体质量为0.01000mol·L-1×0.250L×294.0g·mol-1=0.7350g,实验时要用到的仪器有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不需要的是量筒和移液管。②实际反应的溶液体积小于读数,所以将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n答案:(1)淀粉 H2SO3+I2+H2O===4H++2I-+SO (2)Ⅰ0.7350 ③⑦ Ⅱ偏大7.(福建高考节选)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常用的还原剂。在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I2溶液,使维生素C完全氧化,剩余的I2用Na2S2O3溶液滴定,可测定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生的反应:C6H8O6+I2===C6H6O6+2H++2I-2S2O+I2===S4O+2I-在一定体积的某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amol/LI2溶液V1mL,充分反应后,用Na2S2O3溶液滴定剩余的I2,消耗bmol/LNa2S2O3溶液V2mL。该溶液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解析:由题目给出的两个离子方程式知,n(I2)=n(C6H8O6)+0.5n(S2O),即aV1×10-3=n(C6H8O6)+0.5bV2×10-3,则n(C6H8O6)=。答案:———————————————[关键语句小结]————————————————1.强酸、强碱相互滴定时,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2.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时,滴定管一定用所盛液体润洗,而锥形瓶不能润洗。3.强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准确测定酸、碱溶液的体积,准确判断滴定终点。4.中和滴定操作记忆口诀:左手塞,右手瓶;一边滴,一边摇;眼向下,别上瞧;颜色变,等等看;半分钟,记数据。5.滴定管读数时,仰视读数,视线偏低,读数偏大;俯视读数,视线偏高,读数偏小。n  [例1] 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准确称量8.2g含有少量中性易溶杂质的样品,配成500mL待测溶液。称量时,样品可放在________(填编号字母)称量。A.小烧杯中   B.洁净纸片上   C.托盘上(2)滴定时,用0.2000mol·L-1的盐酸来滴定待测溶液,不可选用________(填编号字母)作指示剂。A.甲基橙       B.石蕊C.酚酞D.甲基红(3)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铁架台上垫一张白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下表数据,计算被测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mol/L,烧碱样品的纯度是________。滴定次数待测溶液体积(mL)标准酸体积滴定前的刻度(mL)滴定后的刻度(mL)第一次10.000.4020.50第二次10.004.1024.00解析:(1)称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腐蚀性强的试剂时,样品应放在小烧杯中;(2)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应选甲基橙、酚酞、甲基红等颜色变化较明显的指示剂,石蕊在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不明显,易造成误差;(4)根据c(NaOH)=分别求第一、二次的值,再求平均值,解得c(NaOH)=0.4000mol/L,w(NaOH)=×100%=97.56%。[答案] (1)A (2)B(3)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便于观察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减小滴定误差(4)0.4000 97.56%酸碱指示剂的选择:n1.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 ②往滴定管内注入标准溶液③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④滴定 ⑤洗涤A.⑤①②③④      B.③⑤①②④C.⑤②③①④D.②①③⑤④解析:选B 中和滴定的顺序一般为:查漏、洗涤、润洗、注液、滴定。1.误差分析依据(一元酸、碱的中和滴定)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式分析,c待测=,当用标准酸溶液滴定待测碱溶液时,c标准、V待测均为定值,c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标准的大小。2.常见的误差分析(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n[例2] 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导致结果偏低的是(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浄后,再用待测液润洗2~3次②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③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④摇动锥形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⑤滴定时,锥形瓶里加入少量蒸馏水稀释溶液A.只有③B.④⑤C.①②③D.③④解析:选D ①中相当于向锥形瓶中事先加入了一部分NaOH,会多耗用盐酸,导致结果偏高;②中气泡体积充当了标准盐酸溶液,导致V(HCl)偏大,结果偏高;③中滴定前仰视使V(HCl)初偏大,则ΔV(HCl)=V(HCl)末-V(HCl)初偏小,结果偏低;④中使NaOH溶液溅出,则使V(HCl)偏小,结果偏低;⑤对结果无影响。(1)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①凡有利于标准液体积增大的因素都会使测定结果偏高,如滴定后仰视。反之,会使测定结果偏低,如滴定后俯视。②凡有利于待测物质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因素都会使测定结果偏高,如用被滴定液润洗锥形瓶。反之,会使测定结果偏低,如摇动锥形瓶时有液体溅出。n(2)中和滴定读数误差分析的关键①滴定管的读数方法:液面、眼睛在两边,刻度在中间,三点(见如图A、B、C)成一水平线。②学会画图,读数误差可以通过图示表明,滴定管读数时,仰视读数,视线偏低,读数偏大;俯视读数,视线偏高,读数偏小。2.[双选题]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为指示剂,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均正确B.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待测液润洗C.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D.未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解析:选CD 由计算公式c(HCl)=分析,造成结果偏高的原因是V(NaOH)偏大。[课堂双基落实]1.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滴定管下端连有橡皮管的为酸式滴定管B.在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开关C.滴定前应首先排除尖嘴部分的气泡nD.滴定过程中两眼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解析:选C A是碱式滴定管,B右手操作锥形瓶,D两眼观察锥形瓶内颜色变化。2.(海南高考)用0.1026mol·L-1的盐酸滴定25.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右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  )A.22.30mL       B.22.35mLC.23.65mLD.23.70mL解析:选B 滴定管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仪器,每一小格为0.10mL,零刻度在上,刻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故读数为22.35mL。3.向盛有10mL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图像能够体现溶液的pH变化情况的是(  )解析:选C 原溶液为NaOH溶液,pH>7,A、B错误,当向其中逐滴加入盐酸时,pH会减小,当接近中和反应终点时,pH突变,而后pH不断减小并趋于不变。4.(2015·广东高考)准确移取20.00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B.随着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D.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解析:选B A项,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需用待装液润洗才能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B项,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锥形瓶内溶液中c(H+n)越来越小,故pH由小变大。C项,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去,说明达到滴定终点,应停止滴定。D项,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所加标准NaOH溶液量偏多,使测定结果偏大。5.某学生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轻轻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3)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下所示,则起始读数为______mL,终点读数为______mL;所用盐酸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解析:在求c(NaOH)和进行误差分析时应依据公式:c(NaOH)=。欲求c(NaOH)须先得出V[HCl(aq)]再代入公式;进行误差分析时,要考虑实际操作对每一个量即V[HCl(aq)]和V[NaOH(aq)]的影响,进而影响c(NaOH)。(1)考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规范操作。(2)考查由于不正确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内壁附着一层水,可将加入的盐酸冲稀,中和相同量的碱,所需盐酸的体积偏大,结果偏高;用碱式滴定管取出的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一旦确定,倒入锥形瓶后,水的加入不影响OH-的物质的量,也就不影响结果;若排出气泡,液面会下降,故读取V酸偏大,结果偏高;正确读数(虚线部分)和错误读数(实线部分)如图所示,故读取V酸偏小,结果偏低。(3)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答案:(1)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半分钟内不变(2)D (3)0.00 26.10 26.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