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00 KB
- 2022-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n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解读第三学段(5~6年级)(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n二、阅读题的常见题型1.看拼音写汉字或为汉字选择正确读音。2.为句子加标点。3.找近义词、反义词4.解释词语或者用词语造句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6.为短文分段、概括段意或者为段落分层概括层意7.归纳主要内容\n8.找出中心句或者总结中心思想9.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10.分析重要句子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11.结合生活或自身实际谈体会、感想。\n阅读理解考察的核心能力:1.概括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3.抓课文重点句子的能力4.领悟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的能力5.联系生活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n答题步骤一、认真审题,略读题目二、通读全文,标记信息三、原文定位,解答题目注: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n\n\n阅读后问题: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妙趣横生——闻名于世——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3)“板桥体”的特点是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5、综观郑板桥的一生,你从文章中找找看,他给我们留下来什么宝贵的财富?\n献给母亲的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轻轻)摘下献给妈妈,作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摆腰,春花遍地露笑脸。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yi)、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当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当我们遇到风浪时,是妈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n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跳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塔凉棚,在寻找着,疑视着,盼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壁,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坚强)的性格,上进的精神。这是什么?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们妈妈难道不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吗?\n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3分)2、将文中第5自然段的错别字用修改符号改出来。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4、短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2分)5、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概括要简洁)(2分)(1)(2)(3)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顺序写的。6、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1分)\n解题技巧一、理解词语深义题型1: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内容。答:联系上下文,找出指代内容。题型2:根据语境填写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答: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检查是否与上下文匹配。题型3:词语是否可以替换?答:(1)进行判断,一般不能替换、删掉。(2)分析词语含义,以及原词时句子的意思(3)分析省略或替换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4)下结论。\n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n二、琢磨句子含义1、联系文章的主旨2、结合前后文语境3、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n三、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按地点的变换顺序分段\n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段意合并法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要素综合法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课题扩展法\n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n七、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n独臂男孩秋末的一天,天冷极了。我因为担任一只幼儿组球队的教练,这天要和球队进行一次训练。因为天气太冷,孩子们都穿着旧夹克、羊毛衫,戴着手套。我让孩子们坐在球场边的木长椅上,首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相互熟悉一下。自我介绍之后,我决定考考孩子们,看他们是不是真的都相互熟悉了。我要求他们自己一个个自己站出来,把12个球员的名字一一说出来。这对6岁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得从长椅的左边走到右边,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还要伸出右手握一握。阿里克斯第一个站起来,分别和迪伦、迈克尔、沙拉、比尔握手。阿里克斯做得挺不错的。可是,当他走到最小的孩子本面前的时候,尽管他叫出了本的名字,还向他伸出右手,他却并没有伸手回应。阿里克斯和我还有其他孩子都看着本,本还是把收藏在夹克衫的袖子里。“本,你为什么不和阿里克斯握手?”我问道。本看看我,又看看阿里克斯,没有说话,也没有把手伸出来。“本,怎么了?”我再一次问。\n又过了一会,本终于站起来对我说:“教练,我没有右手。”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拉开夹克衫的拉链,把右肩脱了出来。我看见,本()像别的孩子一样有右肩。()从手肘以下什么都没有了。一时之间,我不知该说什么。孩子们已经一窝蜂围过去,七嘴八舌说开了。“嗨,你的手怎么回事?”“是受伤了吗?”本被孩子们围在中间。他索性把外衣脱了,一边把断臂给伙伴们看,一边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受伤的。等伙伴们看够了问够了,这个6岁的男孩平静的告诉他的伙伴们“我是少了一只胳膊,但是你们别以为我和你们不一样。”从这天起,在这个球队里,本就不再是个独臂男孩,而只是个男孩,一个名叫本的男孩!\n1、联系文章内容,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看到本没有右手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一个词来描写孩子们围拢来的情状,你找找是哪个词。能说说这个词用在这里的好处吗?3、“我是少了一只胳膊,但是你们别以为我跟你们不一样。”这句话是谁说的?它实际上是想告诉小伙伴们什么?4、你觉得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5、作者想通过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看到本没有右手,你想对他说点什么?\n父亲留下的书香我家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我父亲别无(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zuì)_____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n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lín)__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他享受到(ɡǔxī)__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n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2.在文中()里选择正确的字写在下面。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别无嗜好:(2)忧心忡忡:4.文章第一段第二句中两个“书香”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5.文中[]里恰当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表示____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6.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1)“秉承”能否改为“继承”?为什么?(2)父亲的精神”指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从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n我与母语我三岁时,中国话讲得还不太好,就和父母到了日本。在日本生活了几年,我日语说得(gungualanshu),中文都差不多忘光了,甚至连用中文打招呼,有时都不知道怎么说了。七岁那年,我又随父母去了美国。刚到美国时,我天天学英语,背单词,甚至读英语小说。半年后,我就有了许多美国朋友,能和他们正常交流了。可是,我的中文更差了。于是,爸爸让我到“星期日中文学校”学中文。有一年春节前,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过新年》。我写道:“中国新年,我们一起放火,然后大家在一起吃饺子。”大家都笑话我,其实我是想说:“我们一起放(bianpao),然后大家在一起吃饺子。”还有一次,老师让我解释“白痴”的意思,我回答说:“白痴就等于吃了不付钱。”大家笑得更厉害了,我的脸直发烧,心想:不好好学中文真不行啊!三年后,也就是2001年年底,我回到了北京,在中关村一小上学。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学习环境,我对语文产生了(nonghou)的兴趣。班主任孟老师讲语文课十分生动,能吸引学生。课上,我怕答错问题不敢举手,她(guli)我大胆发言。我回答错了,她就耐心帮我改正,同学们也不笑话我。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好中文的信心。有一次 为了感谢老师的帮助 我给老师鞠了一躬 老师说 行了 免礼吧 什么叫免礼 我赶紧问同学 哎 就是让你平身 他的话更让我 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 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师和父母都这样鼓励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在一两年内学好母语。\n1.写出文章注音的词语。2.通读文章,你能说说什么是母语吗?那作者的母语是什么?他还会哪国的语言?2.短文中作者不理解的词你知道吗?请写下来:平身:免礼:3.给短文第六自然段加上标点。4.作者学习母语的时间虽然不长,可还学会了不少歇后语、成语、格言、警句,请用“”划下来,并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⑴把下面歇后语补充完整:孔夫子搬家——上鞋不用锥子——小葱拌豆腐——隔着门缝吹喇叭——⑵作者会用“”格言鼓励自己学好母语。5.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6.哪几个自然段记叙了作者学习母语的趣事?请简单概括。7.请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