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91 KB
  • 2022-06-09 发布

学前班科学教案【三篇】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前班科学教案【三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n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即使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但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动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n  活动反思  刚开始实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持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个现象是很感兴趣的,不过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但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实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好玩的纸球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报纸,积极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纸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使幼儿具有一定的玩纸的经验。\n  教具准备:报纸、小篓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活动过程  1.自由玩报纸,积极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教师引导: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么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折叠、抛、投掷、跨跳、顶在头上玩等)  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报纸的玩法。(幼儿把报纸放在地上,找张椅子坐下来)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能提供充足的报纸,接着,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我们带着自己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散了,不圆了。  教师:玩了一会儿,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来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教师出示材料)我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n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投篮。  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投篮的那个架子是不动的,很容易投。现在,我来当篮球架(老师把小背篓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谁有本领把球投进我这个小背篓中来,好吗?  活动反思  (一)崇尚简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简约化,是指对科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资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各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简化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意味着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探究操作,有充足的空间体现自我;教师有充足的机会促动生成,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幼儿。  1.材料简单实用。  本活动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报纸,幼儿在折、团、固定纸球等活动中,建构了关于报纸的相关经验,体验到了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所以,科学探究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注重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过程简洁明了。\n  课堂是幼儿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表现教师才艺的场所。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简单有效。简单的设计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和建构出新知。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简。本活动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纸球的不同方法。这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并对教材的重、难、疑点实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的一个大致框架。  3.内容简约充实。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一般是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物体或现象实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精力也很有限。所以,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在自由玩报纸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报纸变成纸团的方法,进而自不过然地导入固定纸球的环节,内容虽然简约,但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快乐的。  (二)回归本真  本真课堂中的“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时也是指幼儿的童真。本真课堂应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应让幼儿得到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创造。  1.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独自玩报纸、两两合作玩报纸、集体玩报纸,到自己探索报纸变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环节中自己选择材料固定纸球。幼儿的体验是充分的、真实的,是幼儿自己对真实的材料实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而获得的真实体验。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和创造方式,即时肯定他们独特的体验与表现。如在自由玩报纸的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独特玩法即时肯定,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  2.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n  自由是生命存有的形式,是获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追求。本活动中,从幼儿兴奋的神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探索是自由的、快乐的。一张张报纸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了他们喜欢的篮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滩排球……他们实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篮比赛。当幼儿在比赛中持续地搓、揉纸球时,教师即时地点拨,激起了他们固定纸球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他们自由选择材料,采取独立或两两合作或请教师帮忙的办法固定纸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纸球再去实行投篮、足球射门等比赛,从中体验到自由创造、获得成功的快乐。影子的“眼睛”  幼儿对影子这个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所以我们经常会展开相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使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相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实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n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实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协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n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实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使用猜测的方法实行验证,并实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能够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n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实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协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实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实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但有利于促动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而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协助幼儿准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一、提问应服务于活动目标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展开持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个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己原先的各种猜测,通过持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准确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二、提问应促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n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同”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持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积极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三、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  提问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理解,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持续推动幼儿对于“影子”的理解,如“什么方法能够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使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准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