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43 KB
- 2022-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让学前班幼儿爱上口算的教学策略----------中山镇中心小学罗朝慧【内容摘要】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训练要从幼儿抓起,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组织计算活动,既注重学习的过程,又注重学习的结果,让幼儿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幼儿熟练的口算技能,进一步引导幼儿用所学口算技能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兴趣。〔关键词〕学前班口算教学策略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事实表明,基本口算熟练,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速度就慢,正确率就低。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3至6岁的幼儿天生就具备学习文化的能力,儿童在6岁以前就可开始读、写、算的练习,因为这是儿童学习的敏感期,过了这个时期再学习就会感到困难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教师应重视口算教学,注重幼儿基本口算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计算器进入课堂的今天,许多学生的口算能力明显减弱,我们更应该重视基础口算训练。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让学前班幼儿爱上口算呢?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一、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组织计算教学。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在此基础理论上,新课程9\n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原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扫清障碍,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使数学变得容易的一条途径。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组织计算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本着面向全体幼儿,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幼儿,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开展口算教学做好必要的复习和准备,以便顺利地开口算教学。例如:开展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必须有正确点数10以内数量的物体的能力,能准确认读和书写1至10各数,能正确地进行按物点数、按数点物。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幼儿都能正确无误的点数。因此,教学新知识前做些必要的复习铺垫。又如:在即将学习的加减法口算中,必然会涉及到0,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幼儿充分认识0的实际意义。在认识0的实际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9\n实物演示,引导幼儿点数容器中摆放的实物,依次递减,直到容器中没有实物,以此来认识0的实际意义:0表示物体的个数(一个物体也没有,就可以用0来表示。例如:0支笔,0个苹果。)二、联系幼儿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空间和机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情境中蕴含问题,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能调动幼儿认知——情感系统的协调作用,让幼儿在情境交融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充分的发展。例如:教学5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能使幼儿充分认识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为幼儿初步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幼儿恰当地利用实物和学具的操作,练习写分合式,弄清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教师也可以请幼儿表演生活情境,再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幼儿解决。如:爸爸摘得3个苹果,妈妈摘得2个苹果,一共摘得几个苹果?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并用分合式表示出来后,(打手势)问:一共摘得几个苹果?(5个)引导幼儿认识5是总数,2和3是部分数。再引导幼儿看实物图将分合式补充完整。通过操作和练习,引导幼儿说出: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得到的是总数;从总数中去掉一个部分数,得到的是另一个部分数。这样,为幼儿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打下了基础。三、口算教学,应开展实物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幼儿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必须要重结果。不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判断、比较9\n和动手操作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既注重学习结果,又注重学习过程。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利用实物操作或演示,充分利用幼儿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当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必然对口算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0的加法时,教师要为幼儿准备一个容器,数量在10以内的小棒。教师也要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10根筷子(当小棒)。教师演示、提问、引导幼儿观察计算:0+1=?出示透明的空容器,提问:容器中有几根小棒?(0根)+1要怎么办?(幼儿答后)教师操作:将一根小棒放入容器中,请幼儿观察:得到几根小棒?幼儿说得数,教师板书得数,再操作演示:0+2=?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看算式独立摆弄容器和小棒计算,幼儿说得数,教师指导订正并在黑板上填写得数:0+3=3;0+4=4;0+5=5;0+6=6;0+7=7;0+8=8;0+9=9;0+10=10,再请幼儿读算式,并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规律。(0加哪个数就得哪个数),然后教师说算式,幼儿一个一个口算。对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及能正确回答的幼儿,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又如:9\n引导幼儿用快捷的方法进行口算。比如:通过计算和观察3+6=和6+3=;2+4=和4+2=之后,提问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发表意见,最后引导幼儿找出规律。(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号旁的这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而且发现:用“大数+小数”算起来要快一些。)由此引导幼儿总结出快速口算的妙招:遇到“小数+大数”,可以用“大数+小数”的方法计算更快。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口算活动,训练幼儿熟练的口算技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而且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鼓励创新。如果采用单一的口算训练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培养幼儿口算技能时,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口算训练。(1)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口算的快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每个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口算活动之中,这样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口算的快乐。在训练幼儿口算能力的过程中,往往要从摆学具过渡到数手指,再过渡到脱离手指计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算。那么,教师就9\n必须经常性地组织幼儿开展口算训练,在力求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计算的速度,最终脱离手指计算直接说出得数。为了提高幼儿口算的速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幼儿开展“开火车”或“口算接龙”、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要求人人都要算,并且请幼儿集体或个人判断口算结果是否正确,并用激励性语言互相鼓励,如:“棒!棒!棒!你真棒!”或“对,对,对,请坐下。”如果不正确,就请幼儿说说该怎么算,教师随机帮助出错的幼儿再算一次,学会正确计算。这不仅能督促每个幼儿自觉口算,而且也能促使幼儿快速口算,并体验到口算的快乐,甚至于主动请教师为他们准备口算卡片进行口算,使他们对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对于口算有些困难的幼儿,要注意多给一点儿时间,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自我鼓励,评价时多关注其进步的一面,多一些鼓励,这是使他们前进的无穷动力。(2)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分组开展口算练习,有效提高幼儿整体口算的正确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教师也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提高幼儿整体的口算能力,那么就必须合理利用幼儿这一教学资源,互相帮助,促进幼儿整体口算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口算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的个体差异也是存在的,我们如何有效提高幼儿整体口算的正确率呢?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解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分辨能力,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团结协作的学习机制,因此,9\n在课堂上开展“开火车”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口算有困难的幼儿分到各组,每组4至5人,并且委派一位口算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开展口算训练活动,教师为各组提供口算卡片和学具,让他们互相帮助,尤其是要帮助算错的小朋友学会正确计算,这样能有效提高幼儿整体口算的正确率。(3)通过开展口算竞赛活动,让幼儿获得口算的成功感,有利于培养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兴趣。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是通过学习来取得好成绩,最终使自己能超过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4岁后的幼儿能够明显地表现这种动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一动机,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口算竞赛活动,口算正确的奖励一朵小红花,不正确的就没有小红花。教师准备一些口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道口算题,幼儿一个一个轮流抽题并口算,大家评价,答对的幼儿奖一朵小红花,对于口算有一定困难的几个幼儿则可以通过特设进步奖或鼓励奖来开展活动,等到重大节日时根据评比结果颁发奖品。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根据比赛结果给予及时奖励,培养集体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通过竞赛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也能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兴趣。五、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指导幼儿用所学口算知识技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有这样的描述:“9\n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强调了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教师要让幼儿将所学的口算运用于日常生活,让幼儿感受到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联系幼儿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提出适宜的实际问题,让幼儿主动地用所学的口算技能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一般来说,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近,对完成任务比较有信心。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农村生活、城镇生活如:购物、乘车等生活问题开展口算训练。例如:爸爸摘了5个梨,妈妈摘了3个梨,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几个梨?首先,要引导幼儿说说:讲的是什么事?知道了些什么?(爸爸摘了5个梨,妈妈摘了3个梨,并且板书数字:53);要算什么?要算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几个梨,就要把爸爸摘的梨和妈妈摘的梨怎么办?(打合拢的手势)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板书:+)引导幼儿读算式并算出得数。幼儿算出得数后,教师板书得数,并引导幼儿口答一遍。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设计和引导,让幼儿用所学口算加法技能轻松地解决生活问题。又如:妈妈买回来10个桔子,小明吃了4个,还剩几个?先引导说说:讲的是什么事?知道了些什么?要算的是什么?9\n提问并引导幼儿分析数量关系:妈妈买回来10个桔子,小明吃妈妈买的桔子,吃完了吗?(没有)没有吃完,肯定还剩着。那么,这10个桔子就分成了怎么样的和怎么样的?(吃了的和剩下的)。教师边提问边用分合式来表示,并引导幼儿说出10是总数,把总数10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吃了的(已经知道:4个),另一部分是剩下的,不知道?(需要我们算)读分合式:10分成4和几?提问:求部分数怎么算?(从总数中去掉另一个部分数)教师看分合式打相应的手势,再引导幼儿说说该用什么方法算?(减法)幼儿说算式并算出得数,教师板书。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料,引导幼儿编简单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幼儿用所学口算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幼儿感受到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口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方法,能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口算的欲望。总而言之,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重视学前班幼儿口算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让幼儿爱上口算,对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将起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教法研究》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王万喜(编著)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周卫勇(主编)李雁冰(主审)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陈清蓉、吕世虎(主编)4、《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智贤、林崇德(著)5、《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姚梅林(主编)6、《现代中小学幼儿教师实用教学方法》云南民族出版社李黎明杨必俊(主编)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8月15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