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4 KB
  • 2022-06-13 发布

【小学数学课件】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探索和矫治doc课件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探索和矫治摘要研究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及产生的原因,寻求符合心理学原理的策略,尝试在数学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中进行保持注意、记忆方法、复习方法、主动参与、激发数学兴趣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数学教学更适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使儿童的数学能力、心理素质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数学课心理障碍矫治1问题的提出信息社会,使得当代少年儿童竞争意识增强,危机感增大。学校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具体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又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经验的支撑。许多时候还是习惯于“应试教育”。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不容乐观。种种矛盾集中反映在少年儿童身上。造成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增大。由心理危机导致的儿童出走、凶杀等恶性事件也时有所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校教育,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教育中都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小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常发生哪些心理障碍,如何结合新教材进行知识构建方面的心理教育;小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哪些内容容易遗忘。如何结合复习课进行记忆方法、遗忘规律方面的心理教育;如何在数学活动课中激发兴趣,培养协作精神,为创造思维开发宽松的环境。研究的目标:了解、分析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寻求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初步探索出在数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提出当前数学教学一些不适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地达到数学教学的双基目标。3研究的过程\n3.1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小学生基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前后涉及两个转换时期。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换和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换。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任何违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儿童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3.2对数学课中“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根据《心理学》中的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适应良好就是心理健康。由此推之,一切适应儿童心理发展,适应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和行为通称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进行渗透性和个别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得到正常发展,以适应进一步数学学习的需要。3.3策略研究对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要特别谨慎,因为这些儿童不仅仅是顽皮、好动、懒惰这些表面现象,他们有轻微的脑神经功能失调,许多行为是不由自主和无法控制的。如果一味批评、指责,只能加重症状发展。教师要从关心、爱护、接近他们入手,对这些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过高。要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在学习的简单环节上让他们尝试成功,并开发他们的动手动口能力,使生理因素由于教育的改善而向好的方面发展。对心理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要从培养学习责任心入手,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身上的优点,用数学家成长的故事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成功,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顽强的毅力。要做好克服困难和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于学习技能缺乏的学生,要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如:对一年级新生缺乏学前数学准备,可通过数学游戏、操作学具、观察课本插图等途径指导学生充分联系(数数、数和物的对应、比较数的大小、语言表述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的知识前要做好旧知识的铺垫。对后继学习的知识要注意渗透。(如在学习数的计算时要注意数量关系的渗透;在教加法时要注意乘法的渗透;在数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防止高分掩盖下的低能。\n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还有待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善。也有待于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善。4实施数学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4.1新授课的学习过程与心理教育目标学习过程;教学步骤;心理教育目标;注意预期,引发注意;导入目标,收敛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激活知识基础;指导准备性学习,了解新旧知识联系;激活旧知识,产生学习愿望;选择性知觉,指导学习新教材;选择知觉对象,提供直观形象;有选择的感知,呈现有组织的材料;构建新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一个新知识结构;理解新旧联系,促进正迁移;练习与矫正,提供基本、变式练习实现反馈快矫正;反馈调整后继学习,成功而激发自信;回顾与小结,检查目标达成,指导归纳梳理,理清学习思路,梳理知识脉络。4.2尝试与体会引发学生课堂注意和保持注意的教育。新课开始前五分钟,不少学生的注意不能迅速集中到学习中心上来,半节课以后,又有许多学生显示出疲劳或坐立不安,影响了新授课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的注意理论告诉我们,新异、对比度强、活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任务的目的、意义理解越清楚,越能引起和保持注意。新课开始,教师用鲜艳的挂图,活动的教具,新颖的教学课件,引发学生注意或用生动的语言创设问题情景,以迅速收敛学生注意。如:第七册教学“年、月、日”。教师用问题引发学生注意“谁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04年3月8日。再问,“这里哪些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擦去了2004、3、8这些数字,只留下“年、月、日”,教师趁势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把学生的注意迅速引向学习的中心)。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这一特点,在数学课中引入游戏性活动以巩固知识,轻松学习气氛;或用有节奏的拍手表扬某些同学的突出表现,也是保持学生注意的好方法。高年级学习中教师把一系列技能目标不断向学生推出。结束时用练习和小结检查目标达成情况,也有利于保持较持久的注意。\n如九册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师先板书“三角形面积计算”(最终目标)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推出:认识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态度目标);学会用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操作目标);③说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思维目标);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思维目标);⑤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代入计算(应用目标)。结果:加强导入的研究,促进了学生的注意。低段的游戏活动,高段的目标指引教学,都有利于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新旧知识联系的教育。新授课前的复习性练习,由于目的不明确,只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复习,可有可无。造成部分学生由于准备不足,使新知识学习不牢固,容易以往。教育:教师在新授课前通过作业、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某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准备状况,设计好铺垫性练习。教师还告诉学生:任何新知识、技能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原来知识越清晰、越熟练,越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已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法则,会通分。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计算。铺垫的重点应该放在理解加减法的本质特征上一一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相加减。设计了以下复习题:通分练习(技能准备);复习整数、小数、同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讨论这些法则有什么共同之处(知识、能力准备);启发学生思考: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应该怎么计算?(心理准备)。又如教“圆面积公式“运用的是等积转化的思想。学生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公式时也运用了这一思想,抓住这一共同点进行铺垫。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知识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方法上的准备);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尝试的欲望)。结果: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有利于记忆和应用,这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构建新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削弱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操作、思维、语言能力得不到良好的训练,导致“高分低能“的怪现象。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接受一个信息单用耳朵听能集注15%,单用眼睛看能记住10%,两者结合可达35%,可见,调动学生耳眼口协作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n新概念学习中,尽可能采取直观手段。如九册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点是用习题的形式出现的。第一次教学时教师把结论告诉了学生,然后让大家去量各个三角形内角和,结果得数五花八门。纠错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三只角撕下来,拼在一条直线上。提出两个问题。1、三只角之和与平角有什么关系?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怎么求第三只角?通过操作、练习、说理,学生终于明白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道理。把操作、讨论、展示思维相结合:如八册“长方形、正方形认识”教学时,教师先演示用萝卜削长方体,请学生观察什么叫面、棱、顶点?(削了三刀)。想一想再削几刀可以削成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宽、高相等可以削成什么图形?说一说(拿出自己的学具)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正方体和长方体相同在哪里,区别在哪里?填一填(完成特征的天表)。结果:由于学生明白了“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道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开始由“学会”转向“会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设计梯度练习,实现课内快矫正。新授课的巩固练习是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最佳时机。由于缺乏准备而出现两种倾向:新授课后,做书面作业(掩盖了学习上的“夹生”现象导致学生抄袭,矫正不及时);练习没有梯度,演化成低水平重复练习。教学大纲指出:课堂练习“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心理学研究指出:每次练习之后,学生如能及时知道练习结果,并对结果有所分析,就能将动作差距变为新的刺激,通过感知系统反馈回大脑中,促使知、动协调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在遗忘前复习(及时复习)的道理。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后,设计了这样的梯度练习:当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上底、下底是什么形状?(找出相应的学具给大家看);如果前后两个面是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哪些棱长相等?(同桌讨论);正方体的12条棱长相等,它的每个面积怎样(讨论检查);用细木棒做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框架,顶点用橡皮泥粘起来,需要多少个橡皮泥小球?几种长度不同的小棒?这些小棒总长度是多少(小组操作讨论,课堂汇报);把长方体盒子展开(学生操作)哪些面积相等(特别是指定部分学生练习在玻璃板上,通过幻灯片及时展示计算过程便于学生互相学习,即使纠正错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巡回,及时指导,及时表扬点滴进步。结果:有梯度的练习和及时矫正,完善了学习环节,防止了学习中的“夹生”现象,基本达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4.3复习课的学习过程与心理教育目标复习过程:教学步骤;预期目标;揭示内容和目标;问题导入;复习哪些内容,怎么复习;能从教材中理出复习内容,并掌握目标;基础训练:提示复习法检查掌握情况,利用线索提取知识运用记忆法、协作学习法;强化训练:推出梯度练习,训练综合运用,训练思维和语言,积极展开思维、讨论;主动吸取老师同学的方法;辨析梳理:指导辨析知识之间的异同梳理出知识之间的关系,用出声语言自我强化同学间互相启发,互相检查;总结:指导归纳与总结,用不出声语言整理知识网络;尝试与体会。学生缺乏复习的自觉性和复习方法,表现为有的临阵磨枪,边作业边翻书找定义,公式;有的只会死记硬背,学得很苦;有的学生只注意做,不注意记,懂得快,忘得也快。教师也有不重视复习课的倾向,指望用多练来达到巩固,形成了低效的学习,导致学生厌学。\n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激发学生及时复习与遗忘作斗争;分散复习(利用预习、回家作业前、课后小结、单元系统图)形成一个复习系统;“试图回忆和阅读相结合”是最佳记忆方法(心理学家盖兹人为:最好阅读与背诵的比例是20%阅读80%记忆);“过度学习法”在记住、学会的基础上在增加一定的学习量(心理学家维斯认为:过度学习以增加50%为效果最好);积极参加课内的讨论和反馈,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学习和优化知识结构;学习后要养成归纳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内化为不出声语言。4.4寓心理教育于数学活动课中数学活动课是日课表上排定的一种课型,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常常变化成作业课或自由活动课。通过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后,了解到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数学活动课,有利于低段儿童一些数学准备技能的形成,有利于锻炼学生动手动口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儿童数学潜能的开发。5研究结果与分析5.1促使心理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课题组教师较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理论知识,并在心理学应用与教学环节上进行经常交流,达到了许多共识,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合力。积累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5.2防止心理教育上的偏见和误导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归类,根据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渗透性教育和矫治策略。纠正了过去对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偏见,防止由于不正确的教育而导致心理健康障碍的加剧。5.3实现课堂教育的“较优化”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对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中的教学,如何适应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规律,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模式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有下列优点:有利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复习和记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和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激发和培养。5.4存在问题\n整个实验过程近一年,由于在理论学习和调查学生心理障碍情况花费时间过久,在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课堂的前后,学生的变化情况只是描述性记录,缺少数据的量化,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文献:①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1。②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③邹接飚,李宗国·小学教育精选文集-数学教学·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12-01。④汪刘生,郭要红主编·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