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50 KB
- 2022-06-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林建生\n一、什么是课例分析?课例分析即课堂教学分析,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项核心活动。即: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反思。\n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小动物过冬》课例分析青蛙是怎么过冬的呢?请同学们先读一读4,5自然段,小燕子怎样问的?小青蛙又是怎样回答的?再说一说。(出示句子):燕子接着问小青蛙:“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了?”指名读。指导体会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燕子怎么称呼小青蛙的?说明什么?(指名读;同桌读。)问:青蛙怎么回答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钻到泥土里(出示句子):小青蛙说:“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指名读。问:青蛙为什么要冬眠?生:因为青蛙是两栖动物,它的身体表面很光滑,(学生争着说没有毛和羽毛),它是变温动物,身体体温调节能力很差,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如果它不冬眠,它就会冻死的。冬眠时,它就降低新陈代谢,尽量用已有的养分来生活,不吃也不喝。到了春天再醒过来。指导。“吃得饱饱的”是什么样子?谁能再读一读。“来年冬天”,相机理解“来年”师:青蛙要睡多长时间?\n[评析]真的为这些小小的孩子惊奇,思维这么活跃,知识也非常全面,令人惊叹!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具体:“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的培养与训练仍是当今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尚“沉睡着”的学生的语感唤醒,使它成为不断活化和强化自身语言活动的新能源,就需要获得开掘这种能源的持久动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动力首先来源于通过备课所获得的语感的心理体验。备课的语感心理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所产生的亲和力正是培养语感的前提。这种情感是宽广、博大、无私的爱。只有心中装满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一旦架起情感的桥梁,知识的传递、语感的培养才能畅通无阻,阅读教学随即增大了施教的可接受性。有时,在这种融洽、宽松、友好、热烈气氛的激发下,师生还会突发奇想,诱发出一些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好思路、好方法、好语言、阅读教学就会处于“实、活、新、情”的最佳状态。如果没有这种体验,上课就不会有成功的信念、教学的直觉、敏锐的语感、真实的情感、灵活的教法,就难以找到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更难以得心应手、驾驭自如了。\n二、课例分析的意义“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课堂教学分析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教学的研究者。\n1、促使我们的思考向纵深发展。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3、促成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提升。二、课例分析的意义\n1.课例分析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 .课例分析是总结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3.课例分析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4.课例分析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三、课例分析的功能\n四、课例分析文本的基本结构:1.课例的背景——主题首先应该描述课例分析的背景,本课例分析的意义。2.课例的叙述——关键事件交代焦点人物或事件以及当下对相关理念的研究现状。3.课例的分析——思考、观点\n五、课例分析的方法课例分析的步骤一般为:1.确定主题: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或困惑,用分析、归纳等方法,确立研究主题。2.课堂观察:(1)课前会议,根据需要确立观察点(分析、归纳法)(2)课中观察,(观察、记录法)(3)课后分析,(统计、分析法)3.分析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观察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4.组织撰写: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对事件的背景进行描述,重写主要事件以及反应,检查行动的结果,为下一步课例研究作好准备。\n课例分析的结构要素:(1)背景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2)主题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3)细节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4)结果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n语文课例分析框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从四方面来构建语文课例分析框架:1、课例分析的内容(解决分析什么的问题);2、课例分析的视角(解决分析的角度问题);3、课例分析的方法(解决怎么分析的问题);4、课例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n六、课例分析的内容(一)目标定位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教学目标是否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否体现新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n(二)内容组织分析教学内容重点是否突出,难度是否适当,组织是否得当,拓展是否合理,主要环节安排是否合理,衔接,过渡是否自然流畅。六、课例分析的内容\n(三)能力培养分析我们的教学是否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写作)的习惯是否体现;是否倡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发表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六、课例分析的内容\n(四)师生关系分析是否做到师生相互尊重,教学民主;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六、课例分析的内容\n(五)教学方法,手段分析是否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设计有创意,合理使用教具及多媒体。(六)教学效果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高,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是否和谐。(七)实用价值六、课例分析的内容\n七、课例分析撰写的一般程序(一)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课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对这些课例的分析可能会涉及到下列问题:课例描述了什么样的问题?涵盖哪些内容?你对这些课例有何认识?在你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n(二)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在对课例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可以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这些课例读起来怎么样?你理解了他要表达的内容吗?从撰写者的角度看,内容表达得清晰吗?课例中描写的细节细致吗?课例中包括了哪些组成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七、课例分析撰写的一般程序\n(三)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任何课例都是围绕一定问题展开的,经过前面的分析,教师可以对课例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调动大家的思维考虑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是完全可行的。在这一步骤,每个教师讲出自己曾遇到过的一些问题,而其他教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讲出自己遇到的另外一些问题。尤其对那些两难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课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课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七、课例分析撰写的一般程序\n(四)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眉目清晰就尤为必要了。七、课例分析撰写的一般程序\n(五)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教师在头脑风暴中提到的各不相同的论题,经过归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结构。接下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围绕自己曾经提出的论题撰写课例初稿。初稿的篇幅不必太长,可限定在2000字左右。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七、课例分析撰写的一般程序\n(六)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可以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3—4位教师围绕一位教师写的课例进行讨论,另一种是3—4位教师同时展示自己的课例,围绕这3—4个案例进行讨论。这样一个阶段有些类似于课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讨论既要关注到课例的内容,也要关注其表现形式,为每一课例的修改提出具体的建议。七、课例分析撰写的一般程序\n八、课例分析的写法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6、其他事项\n课例分析一、解读与处理教材二、确立教学目标三、有效教学设计四、组织课堂对话五、课堂学习评价六、学生学习指导\n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课例一]:《鱼游到了纸上》学习、理解课文中的一段话:“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学生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师:大家见过“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教师请几个人回答。)谁能说说它们的意思?生:“工笔细描”是用笔很仔细地画。生:“工笔细描”是用毛笔慢慢地画。师:对!用笔很仔细地、一笔一笔地、把每个地方都画精细,画准确,这就是“工笔细描”。想看看“工笔细描”的画吗?生:“想”。(师出示一幅金鱼工笔画,学生发出赞叹声。)师:你看过画家“挥笔速写”作画吗?谁来说说什么是“挥笔速写”?生:(边说边做手势)“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画。……\n“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存在的问题:一、将解读教材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本阅读不论什么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后就不能以一般的阅读欣赏的眼光看待,而是要为语文教学所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构筑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服务。不能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终极目标,把字词解释和划分段落、概括大意和中心思想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课例二]:《称象》师:假如你在场,你有更好的办法吗?生1:造一杆大称,用大吊车来称。师:你真聪明,你还知道用现代化工具。生2: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为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师:(非常高兴)你更聪明。生3: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师:(欣喜异常)你是最聪明的孩子!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课例三]:《滥竽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对南郭先生进行评价:生1: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也很聪明的。师:为什么?生: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吹竽的动作装得像模像样,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现,不是很聪明吗?师:听你这么说,老师也觉得有些道理。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生2: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家合奏的机会,混了进去,很聪明。生3: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缗王爱好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听独奏,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避免了出洋相。生4:……师: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见解,让老师也觉得耳目一新!(板书):聪明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存在的问题:二、教材解读不深入,肤浅化解读文本时随意性大,就文本读文本,忽略了作家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忽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实际立意,忽略了文本思想应有的深度,没有走进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与作者对话,文本解读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存在的问题:三、教材解读概念化、伪圣化,脱离儿童视界习惯于照搬教参,习惯于用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观照文本,从崇高的思想上去看待文本。这种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达成状态的高下。专家建议:教师解读教材不妨从“四读”入手:一、“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势,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课例四]:《一夜的工作》某老师在组织学生交流特别打动自己的语句的过程中,抓住“极其简单”这个词大做文章:“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吗?是摄政王的宫殿,当时会有哪些陈设?当它成为我们周总理居住的房子,应该有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后)师:当这座房子成了总理的办公的地方,只见室内——(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生:不简单。师:为什么不简单?生1:周总理这个人不简单。生2:周总理的品质不简单。生3:性格不简单。生4:精神不简单。师:精神不简单!说得多好!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生1:敬佩。生2:崇敬。生3:佩服,师:好。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子。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专家建议:教师解读教材不妨从“四读”入手:二、“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文章一旦被编入教材体系之后,它所体现的除了思想内容之外,更多的、更主要的还是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要素。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课例五]:《大江保卫战》在教学本文时,教师针对文本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众多英雄抢险的群体场面、第四自然段着重写四连连长黄晓文铮铮铁汉本色的点面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两段内容的比较,了解了在对人物众多的场面进行描写时,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全面具体反映事情的真相,生动表现群体人物的特点。并将此作为语言实践训练点,让学生联系刚刚举行的运动会进行练笔。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专家建议:教师解读教材不妨从“四读”入手:三、“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三读”教材,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课例六]:《鱼游到了纸上》(语段同课例一)(学生朗读后,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语)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那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自然段,虽然你不大清楚“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但你可以体会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把这些词语划出来。(生再次默读课文,动笔划词,体会。期间,教师提醒学生“把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片刻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从哪些词语,你可以猜出“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生:我从“一丝不苟”可以知道“工笔细描”的画法画得很细致,很仔细。生:我从“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可以知道“工笔细描”画得非常慢,很细心。生:我从“每个部位”可以知道“工笔细描”要把所有细小的地方都画得很到位,很像真的一样。生:我从“很快”知道“挥笔速写”画得很快,很迅速。生:…………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专家建议:教师解读教材不妨从“四读”入手:四、“四读”,和自我对话,形成教学风格。教师还应在透彻、全面、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参照前人对文本的解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产生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1.1如何解读和把握教材\n教材内容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重要的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教材内容与其他知识载体相比较,更能为教学服务。因为教材中包含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精华,其内容反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方面,并且经过教育学观点精选而加以重构,担负传递经验,使个体尽早完成社会化的历程。所以说教材内容是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使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课程的“物化形态”。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正因为教材的重要性,许多教师会不自觉地把“教材的内容等同与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忠实执行(我的眼里只有你)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内容牵着走,不考虑为了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去教?反正随着课文情节的起始和结束组织教学。二、没有选择(乱花渐欲迷人眼)新课程提出了“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从“教教材”转向了“用教材”,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第一,缺乏教学内容的概念意识。第二,缺乏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面对来自教材的众多信息,没有能力取舍、加工、转化,于是只能什么都讲,或者什么都不讲。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课例一]:《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教学片段:1、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2、交流。(这时学生的交流很随意,有的讲这一句,有的讲那一句,反正都很美。教师只能跟着学生的交流,随机地出示相关的语句,在每一位学生交流之后便说:“很好,那你能读出槐乡的美吗?”于是学生一句一句读过来。最后,教师说:“让我们一起读出槐乡的美吧!”学生大声齐读第一自然段。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课例二]:《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教学片段:1、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感受最美的句子。2、交流。在学生讲到有关句子的时候,教师都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并且在每一位学生交流基础上都有意推进理解,于是他的板书出现了很多学生要学的知识内容;总分总结构、叠词的妙用、精美的比喻、整齐的对偶、从远到近、拟声词;形态美、色彩美、味儿香……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4、练习:(1)仿写句子:……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首先,要明确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其次,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创生恰当的教学内容。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一、比较与精选:语文本体关怀下的取舍教师要通过重组、加工来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课例三]:《秋天的怀念》——窦桂梅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得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他瘫痪在床,行走在轮椅上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生:我读到了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师板书:苦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二、寻觅与探究:学生本位关怀下的优化所有的课程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还要关乎言语智慧,审美情趣,价值情操的提升。[课例四]:《春联》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文时把它视为学生体悟发展的一个参照,从而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几个活动板块:1、说过年、议春联由过年贴春联谈起,打开课本,找一找,看谁找得又快又多。2、贴春联、评贴法贴一贴,评一评。纠正贴法。3、读春联、赛吟诵选择你喜欢的一幅春联进行吟诵比赛。4、说发现、议意蕴(师一面随机引导理解春联中一些难理解的字词,一面在解联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作表现性的诵读。5、拼春联、写春联、赏春联分组,学生自己拼对;每组选一同学写,一同学吟诵;一同学解说联意;一同学说其妙处。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三、激活与创生:生活本源关怀下的吸纳1.2教材内容就等同于教学内容吗\n二、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n三、教学案例的种类: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宏观的;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2、微观的;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3、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4、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5、偏重理论分析;6、偏重实践描述。\n四、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和方法。\n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个人内省)。\n3、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包含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n四、教学案例的功能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 .案例是总结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n五、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n六、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案例的基本构成:1.叙述型2.片断型3.比较型4.图表型5.绘画型\n七、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4、针对要点、具体分析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n案例1:(叙述型)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n(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有关评价方面的)(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分析教学案例主要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也是重要依据。)(四)针对要点,具体分析(评价的标准、功能、过程、主体性等)(五)语言表述、全面准确\n案例分析示例: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激励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n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n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3、评价内容综合化4、评价标准分层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n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n评价的标准、功能、过程、主体性等: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n案例2:(比较型)两位老师同时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n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n问题?(整体阅读、提取信息。)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针对信息、正确判断。)\n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联系理论、对号入座)\n分析:(针对信息、具体分析)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n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n语文课程理念之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n案例3: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n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n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n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n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n八、案例分析与评课1、语文课例分析是学术化的观课评教。它不同于人们所熟见的“评课”。语文教学界目前所通行的“评课”,缺乏学术含量。“评课”其实是站在评课者的个人立场对课例加以“评判”。\n“点评”或“简评”一般都讲三点,即“优点”“缺点”和“亮点”。这三点,又往往单看教师的“教”而不顾学生的“学”;只看其教学方法而很少将之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时虽将其上升为教学理念,却又往往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或个人化的教学艺术上。\n2、教师评课只看热闹,而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反思,不能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理解和评价语文课例研究,面对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是对教学实录的分析、阐释、评析和研讨。准确的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效的听课,需要听课者掌握观课评教的门道。\n我们需要专业的训练,我们需要听课的门道,我们需要发明探测教师、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办法。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分析课堂教学案例,是个较有效的选择。\n九、语文课例分析的五种样式1.名课研习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和语文教师研习。\n如“流向”,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从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最终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和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n展开—流程的疏导处同是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年级都可以上。诀窍在课堂教学流程的疏导处。换句话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节和生成的。\n2.课例研讨由一堂课延伸而来,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n如“主题教学”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n3.课例评析评议比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n4.课例兼评分析语文教学的某种现象,兼及对一些课例的评议。\n5.课例综述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题(作文和口语交际等)的教学作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n关于阅读教学的新思考一、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对话”《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n“文化对话”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教师与教材与原著、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多维对话。依托教材,引导学生与时代特征、作者思想、民族文化、现实生活的对话更为重要。\n构建以“对话”与沟通为主流形态的教学新平台——语文的人文性决定着“对话”应是阅读教学最合理的表现形态。\n“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的教学。\n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一方面是释放语文教学文化内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使了阅读教学走向了一个新的平台。\n(一)具有对话的心态是展开对话阅读教学的前提。“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与思维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n1、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2、要积极营造学生愿意对话的阅读氛围。3、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大胆的对话。\n气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①在课文的支持下能否作出多种的回答?②问题的表达方式是否易于学生的理解?③这些问题能不能激起学生表明自己立场的需要?\n案例4:《一夜的工作》参与讨论:师: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先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生:“我”是后来知道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n(二)以商谈的姿态开展对话阅读。1、师生之间商讨进入的方式。(有效的策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有一个“前期理解”文本的过程。)2、师生双方随时可以发生“对话”,(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当前阅读状态的了解与把握,可为下一步的开展深入对话奠定基础。)\n案例5:《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句子:“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探”字学生可以有多种的理解:①“探”体现了人多而挤,与上文的“挤”相照应。②“探”字表现出了这对青年夫妇想多看一眼总理灵车的心理。③“探”字写出了这对青年夫妇急切想看到总理的焦急心理。\n案例6:对二年级学生进行量词训练的教学片段:师:都说英语难学,其实,外国人学汉语更难。(学生不解地看着老师)今天有个“老外”遇到了难题,咱们也来帮一帮他好吗?生:好。(好奇地看着老师)师:(模仿外国人说话口气)中国小朋友,我说“一个人”这个词错了吗?生:没错呀!师:可是我说“一个灯”(手指教室里的电灯)为什么别人会笑我呢?生:咳!那是一盏灯,不能说一个灯。师:嗯?一盏灯!我!(举起一支笔)这是一盏笔?生:(全班哈哈大笑,争着说)不对!不对!是一支笔呀!师:(做恍然大悟状,随后指着教室里的物品)这个呢?这个呢?(学生根据“老外”的要求,依次说出一块黑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扇窗户期间有学生说错,老师让其他同学帮助纠正过来)师:哇!你们中国话怎么这么复杂,我头都晕了。(学生自豪的大笑)\n(三)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允许学生多元解读阅读文本。如:《小猴子下山》告诉小读者不要学小猴子的“朝三暮四”。努力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它永远要获取最好的,即使是结果一无所获,也值得。\n又如指导朗读《问银河》时:一些学生高声地读。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一些学生轻声地读。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n允许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在深层次上的启示意义是:问题一: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交流?问题二:教师在促进这种对话、交流活动方面将有何作为?\n案例7《白鹭》教学片断:(学生读第七节)师:我认为这里的“钓”可以改成“捉”,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 。孙老师说错了没有?生: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钓”是在那里等待着鱼过来,而“捉”是主动去捉鱼。师:你的意思是说“钓”是等待,“捉”是主动出击。生:是这样的。师:再说说原因。生:因为“钓”是等待鱼上钩,而“捉”是主动出击去捉鱼。师:怎么没有掌声?还有,生:我觉得“捉”是一种动态的美,“钓”是一种静态的美。生:我觉得静态的美更好一点。师:白鹭在那里钓鱼,表面是等待着鱼,实际呢?生:希望鱼块上钩。师:难怪你要说静态的好。“捉”比较忙乱。生:我觉得钓鱼比较闲静,像人一样,是拟人化的写法。生:我觉得用“钓”的话,显得白鹭悠然自在。师:无忧无虑,等着鱼儿上钩,姜太公还要一个鱼竿,可白鹭不要竿和钩,只要悠然地等着鱼上来。我改的“捉”远远不如“钓”,所有的味道都在一个“钓”字上。\n点评:在这一片断中,孙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用“钓”好,还是用“捉”好,巧妙激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白鹭的“悠然”。此时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孙老师躬身走入学生的世界,侧耳聆听学生的声音,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意放飞学生的思绪,因而课堂处处充满灵性,处处涌动真情,“教学相长”得以很好的体现。\n因此,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及艺术经验,由此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再创造作品的兴趣,并使学生与作品的对话能得以深入,最终使学生在这种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n二、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三个超越”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n1、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n(1)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要扩大阅读量。(2)就教材而言,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n2、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1)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课堂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2)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n3、超越教师—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1)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方的互动。(2)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n(3)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4)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n挖掘教材中的美l、词句美2、人物美3、意境美\n挖掘教学过程的美1、节奏美。2、情趣美。3、交流美\n挖掘教师的美1、教态美。2、情感美。3、语言美。4、板书美。\n案例8:二年级《一粒种子》(出示句子:种子把身子挺一挺。)师:小朋友们,谁能把“挺一挺”这个动作来表演一下,好吗?(请学生上台表演“挺一挺”的动作)师:演得像不像?(略停顿)还是先请大家来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挺一挺”告诉了我们什么?(生读句子,有的还边读边在挺自己的身子)生:老师,“挺一挺”这个词语在告诉我,种子在生长。生:还告诉我们,种子每次把身子挺一挺的时候,就长大了一点,最后挺一挺就钻出泥土了。生:应该说是种子在用力地挺,拼命地向外面钻。师:说得真不错,请小朋友们按着这样的理解——一边挺一挺身子,一边再有精神地读读这个句子,好吗?!\n点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动态发展的生长过程。这种生长不仅仅是语言或知识上的机械叠加,而更关注地是孩子本身在对语言的理悟能力上或身心健康上的成长。透过本教例,我们无疑也受到了这样一次真正的“触动”:\n其一、语言是有生命的。如何使原本静默的教材语言变为鲜活的有声有形的可视语言,这是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关键。“挺一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着一种很浓的生长气息,怎样让孩子领到这层意思,本教例给予的一点启示是:可否结合类似于体态语言之类的辅助方式来加以理解。因为,孩子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理解是亲切而又自然的。\n其二、朗读是动态的。让孩子们“一边挺一挺身子,一边朗读句子”,类似的镜头似乎常有所见,得像本教例如此,把语言的理解与朗读的品味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的经典之作却实属难得。这样的朗读不仅是只滞留于一种本身意义上的“朗读”,更可贵的是,带给人们这样一种觉悟:在指导孩子读好句子的同时,却不经意地就揉合进了关于朗读姿势和习惯的意识。这种朗读无疑超越了“读”的本身,因为它更关注地是孩子一种终身受用的东西,那就是身心的成长和学习习惯的培养。\n概而言之,本教例彻头彻尾地涵盖了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理念:种子在生长,孩子的朗读在生长,孩子的身心更在茁壮生长。\n三、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主题”阅读教学主题—文化主题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n“主题教学”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n如何实践主题教学?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n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n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n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n四、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等;隐性课程资源诸如情感体验、教学智慧、学习环境等。\n一、基于问题生成的教学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n案例9:《两块银元》教学片断师:我们都已预习过《两块银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生:我想知道:“什么是银元?”生:还有,银元是怎么来的?生:还有,一块银元抵人民币多少?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因为老师身边正好有一块银元。教师拿出银元,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师:对于第二、第三两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和大家一起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共同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建议:(1)到阅览室查资料;(2)上网查询;(3)向专家、行家请教。\n评析:利用问题资源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教学中,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的提问环境,营造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好问是良好的学习品质。案例《两块银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过程。\n二、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把儿童情感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儿童学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一旦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于是学生也就会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n案例10:《升国旗》教学片断学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师:(展示国旗)这就是红旗。你们觉得它怎么样?生:我觉得它很美丽!……师:你们在哪里见过五星红旗呢?生: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我见到过五星红旗。生:……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奥运会上中国健儿获取奖牌后升起国旗的情景吧!(录像播放)师: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奖牌之后,升五星红旗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他们非常高兴,笑得非常开心!\n生:……师:运动员是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的,当他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时,观众席上的中国人表现怎么样?生:他们也非常激动!一面欢呼,一面挥动国旗向运动员祝贺。师:那时,你的心情又怎么样?生:我也很激动。那天,我看到孔令辉得了冠军,激动得跳了起来,就像自己得了冠军一样高兴!师:是啊!多么让人自豪啊!国旗代表着国家,它的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表达出自豪、激动的心情来。学生自豪、有力地读着“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n启示: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富有教学情趣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发展、需要,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入境生情,或借助实物、画面,呈现形象,产生探究感;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好奇心;或贴近生活,引发关注,唤起亲切感……学生进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注意力集中,认知心理、情感心理进入良好状态,强化了学习动机。当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心得的欲望,在实践中淘冶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n《升国旗》一课所蕴含的是一种道德情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教者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显然,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真切的,因而,学生的情感是真挚的,饱满的。他们的热情自然地在朗读中得以表达和宣泄。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创造机会,使学生享受成功。这不正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吗?\n三、基于课题探究的教学用课题探究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与语文相关的专题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这将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n案例11:《五彩缤纷话春天》学习过程(一)教学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点击键盘,进入网络世界,感受春的五彩缤纷,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接下来,就请大家点击“春”进入。(二)学生浏览,教师巡视教师一边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一边记下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机号,用于案例讲解、学习。学生时而瞪大眼睛,时而专心致志,时而电脑创作,时而网上冲浪,时而细细品味……他们无拘无束,主动钻研,各种灵感顿时闪现,及时创作,个个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n(三)学生学习交流、互评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有关中国划分四季的标准,四季的特点,尤其是春天有哪些标志。”生:“我喜欢散文,阅读了课件中的词、句、诗,里面不乏有古代、近代散文家的名篇名作,也有现代人的作品。其中,我比较喜欢朱自清的《春》,我还背了第一段。”于是,她非常有感情地朗诵了第一段。其他还有好几位同学也背下许多古诗、现代诗和短文。生:“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许多小动物都出来了。所以,我画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动物,如燕子带着孩子飞回北方来了;青蛙和蛇都被春风唤醒了;小鱼游到河面上来了等。”\n启示:小学语文课题探究活动立足于“语文”,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并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提高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基于课题探究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探究发挥各自首先在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题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引发感到兴趣的课题,还可以是学生从生活中所选择的与语文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探究任务。其次,课题的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学生可在个体或合作的的创造性。\n《五彩缤纷话春天》是一个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了解春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理解和赞美。学生在乐中学,在求中学,轻松自由,思维活跃,课堂精彩纷呈。这充分显示了课题探究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课题探究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其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施展;而且将大大增强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性情,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n口语交际教学交际性例析\n《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九条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n口语交际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能力的最常见形式,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口语交际的诸多特点中,交际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离开了交际性,口语交际的实施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n一、话题选定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所选定的话题具有交际性。例如:《猜谜语游戏》以“猜谜语”为话题,就具有很强的交互性。\n1.交际目标分层。①教师出谜语让学生猜,猜对了奖励谜语卡。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投入学习过程。②请猜对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③学生出谜语,自主选择对象猜一猜,并说出是怎样猜到的,说的时候注意大方有礼貌。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④四人小组猜谜语、选出最好的谜语。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评价能力,在团队中逐步形成合作能力和大局意识。⑤将小组推荐的谜语贴在墙上让同学猜。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体会感受口语交际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n2.交际对象广泛。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有“对象”意识。只有交际对象广泛,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n3.交际形式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发挥他们在交际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n案例12:《我们的画》学生经历了评画、改画、说画的过程后,教师指导学生举办画展。师:现在,我就是“一年级图画展”的主办人(挂“主办人”牌)。谁想参加画展,就把画贴在黑板上。师:我们将从这些画中选出“最受欢迎的画”。师:现在要成立评画组,谁想当评委就要先在小组中自荐,然后大家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担任评委(给评委挂“评委”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就是“副评委”。师:每小组在评委的带领下选出最受你们欢迎的画,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并说出你们喜欢这些画的理由,最后由每组的评委总结大家的意见上台发言。获奖学生上台谈感受,台下学生随机提问。\n评析:有些话题本身缺乏交际性,容易上成以学生言语单向输出为主的听说训练课。因此,这类话题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交际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我们的画”在挖掘交际因素方面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n1.无中生有─创造交际契机。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报名参加画展”“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等教学环节,既有个别表达,也有小组交流,交际的形式比较丰富,使学生在言语品质上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这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打开了生生交际的途径。\n2.匠心独具──铺设交际“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能够诱发学生兴趣的交际“点”,教师应当匠心独具地在教学中铺设这样的交际点。\n3.穿针引线──形成交际“场”。口语交际中的“场”,指的是依附在口语交际活动之中并对其活动产生有力作用的交际要素。\n二、情境创设体现交际性案例13:《奇妙的动物世界》1.师生交际,交流互动。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动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动物世界》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除了录像里介绍的动物,还了解哪些动物的习性。2.组内交际,生生互动。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小动物;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3.全班交流,大家补充。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请发言的同学补充。\n案例14:《快乐拼图》1.情境设计。课前教师为每一组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图片。在提供图片时有意识地少放几种,为课堂拼图设置一定的困难,为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做好铺垫。2.情境展开。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图片,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生:老师,我想拼雪娃娃,可是缺少大圆。师:哎呀,少图片了,你说该怎么办呢?生:我可以拼别的图。生:还可以问同学借。师:问同学借图片还有些讲究呢,你能说说吗?生:问同学借图片要有礼貌。生:别人如果不愿意借,不要硬借。生:借的时候,要把自己为什么需要图片的原因告诉别人。师:是呀,借图片的讲究可多了,希望同学们注意这些问题,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甜嘴巴借到你需要的图片。课堂现象:缺图片的学生有的向周围的小伙伴借图片,有的离开座位向其他小伙伴借图片,有的一次就借到了图片,有的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图片,有的没有借到图片,同组的小伙伴商量换一种图形……\n评析:上述两个案例在表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特点时有以下共性:即教学中注重师生、生生间的言语交往,准确地将口语交际过程的展开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活动中。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而且对听的学生提出了“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的要求,并且要求“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补充。\n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形式上保证了口语交际活动双向互动的可能。第二个案例中,学生发现缺少图片后,先与教师进行了一问一答的言语交际;借图片过程中,小伙伴之间进行了你来我往的言语交流等等,这都体现了口语交际的交际特点。\n1.情境创设是否具有交际性。2.情境创设是否最优化。3.情境是否引发学生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