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总复习(上)课件x 208页

  • 19.04 MB
  • 2022-06-14 发布

小学奥数总复习(上)课件x

  • 20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上)小学奥数总复习\n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单位“1”转换\n知识点梳理基本步骤:1、确定单位“1”,2、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3、确定乘除法,4、统一单位“1”。在题目中常常出现几个不同的单位“1”,这时需要将它们转化为统一的单位“1”,以便于比较和发现数量关系。\n典型例题精讲例1.妈妈买来一桶油,第一次倒出全部的,第二次倒出余下的,还剩下6千克,求这桶油原来共有多少千克?\n解析整体对应式:6千克+第一次倒的+余下的→“1”第一次倒出,单位“1”是这桶油第二次倒出余下的,单位“1”是(1-)=的即是全部的×=解:6÷[1--(1-)×]=12(千克)答:这桶油原来12千克。\n例2.甲校人数是乙校人数的,乙校人数是丙校人数的,甲校比丙校少450人,求三校各有多少人?\n解析统一单位“1”,抓住中间量“乙”。甲校人数是乙校人数的,单位“1”是“乙”,乙校人数是丙校人数的,单位“1”是“丙”,可以转化为,丙是乙的。乙:450÷(-)=750(人)甲:750×=600(人)丙:750×=1050(人)\n例3.商店运来白菜和土豆共630千克,运来白菜的与土豆的一样多,商店运来白菜、土豆各多少千克?\n解析方法一:按比分配解决白菜×=土豆×白菜××=土豆××白菜:土豆=11:10白菜:630÷(11+10)×11=330(千克)土豆:630-330=300(千克)\n方法二:统一单位“1”以白菜为单位“1”,土豆是白菜的÷=630÷(1+)=330(千克)630-330=300(千克)答:运来白菜330千克,土豆300千克。\n例4.新光小学有音乐、美术和体育三个特长班,音乐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的,美术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的,体育班有58人,音乐和美术各有多少人?\n解析2+5=73+7=10解答:58÷(1--)=140(人)140×=40(人)140×=42(人)答:音乐班40人,美术班42人。\n例5.甲乙两户共养鸡2700只,如果甲卖出所养鸡的,乙卖出300只,则两户余下的只数相等,两户各养鸡多少只?\n解析看图分析\n解答2700-300=2400(只)1-=2400÷(1+)=1500(只)2700-1500=1200(只)答:甲户养鸡1500只,乙户养鸡1200只。甲户养鸡:乙户养鸡:\n例6.兄弟四人合修一条路,结果老大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一半,老二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老三修了另外三人总数的,老四修了91米,问这条路长多少米?\n解析统一单位:以总路程为单位“1”老大修了总路程的老二修了总路程的老三修了总路程的=420(千米)答:这条路长420米。\n例7.哥哥和弟弟共有人民币10.8元,哥哥用去自己钱数的75%,弟弟用去自己钱数的80%,两人所剩的钱正好相等,哥哥原来有多少钱?\n解析哥哥的钱×(1-75%)=弟弟的钱×(1-80%)哥哥的钱×25%=弟弟的钱×20%哥哥的钱:弟弟的钱=4:5哥哥:10.8÷(4+5)×4=4.8(元)弟弟:10.8-4.8=6(元)答:哥哥原来有4.8元钱。\n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抓不变量\n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步骤1.要找准单位“1”2.是要看所给“量”3.要决定乘除法4.是乘法知道“1”5.要除法求出“1”6.是“量”“率”要对应特别提示:画线段图是解题的关键,画图时,要先画单位“1”\n典型例题精讲例1.小强和小明各有图书若干本。已知小强的图书本数占两人图书总数的60%,当小强借给小明20本后,小强和小明图书本数的比是2:3。两人一共有图书多少本?\n解析小强借给小明20本之前;小强和两人图书的本数比是:60%=3:5小强借给小明20本之后;小强和两人图书的本数比是:2+3=52:520÷(3-2)=20(本)共有书:20×5=100(本)\n例2.一批葡萄运进仓库时的质量是100千克,测得含水量为99%,过一段时间,测得含水量为98%,这时葡萄的质量是多少千克?\n解析刚进来时,100千克葡萄含水量99%,葡萄干的含量是1-99%=1%,100×1%=1(千克)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含水量为98%,葡萄干的含量是1-98%=2%,葡萄干的质量不变,1÷2%=50(千克)答:这时葡萄的质量是50千克。\n例3.某校六年级上学期男生占总人数的54%,本学期转进3名女生,转走3名男生,这时女生占总人数的48%。现在有男生多少人?\n解析方法一: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在变,只有六年级的总人数不变,本学期转进3名女生,转走3名男生之前,男生占总人数的54%,转走之后男生占总人数的1-48%=52%总人数:3÷(54%-52%)=150(人)现在男生:150×52%=78(人)\n解析方法二:用比例解决解设:六年级有学生X人,男生54%X,女生46%X.(54%X-3):(46%X+3)=52%:48%200X=30000X=150现在有男生:150×52%=78(人)\n行程问题——相遇问题\n知识点梳理解答行程问题的基础,在于正确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如下关系:路程=速度×时间S=VT时间=路程÷速度T=S÷V速度=路程÷时间V=S÷T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类型,解答相遇问题要紧紧抓住“速度和”这个关键条件。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速度和一甲速度=乙速度\n典型例题精讲例1.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824千米的两城相向出发,6小时以后还相差200千米没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求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n解析解:824-200=624(千米)624÷6=104(千米)104-48=56(千米)答: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n例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n解析甲、乙两车的速度差:56-48=8(千米)甲、乙两车的路程差:32×2=64(千米)甲、乙两车的相遇时间:64÷8=8(小时)A、B两地间的距离:(56+48)×8=832(千米)答:A、B两地间的距离是832千米。\n例3.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个村后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王和小张的速度各是多少?\n看图解析\n解答二次相遇,小张和小王一共行了三个全程:6×3=18千米行驶一个全程用40分钟,行驶三个全程共40×3=120分=2小时小王行驶的路程是6+2=8千米,用2小时,小王速度是:8÷2=4千米小张2小时行驶18-8=10千米,小张的速度是:10÷2=5千米。答:小王速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驶4千米,小张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n例4.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地120米,相遇后,他们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150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n看图解析甲、乙二人两次相遇一共走了三个全程。第一次相遇距离A地120米,说明甲乙走一个全程时,甲走120米,速度不变,走三个全程,甲共走120×3=360米。走一个全程多150米。360-150=210米答: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210米。\n例5.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点,甲在A点,乙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点离A点有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有60米,求这个圆的周长?\n看图解析甲、乙二人走半个圆时,第一次相遇,甲走80米,相遇后,又走一个圆,二次相遇,共走3个半圆,甲走80×3=240米,走了一个半圆多60米,所以半圆长240-60=180米,圆周长180×2=360米\n例6.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在两地之间往返行驶(到达另一地后就立即返回),他们在离甲地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地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地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n看图解析\n解答二次相遇时,小张行了:3.5×3=10.5千米相距:10.5-2=8.5千米两人第四次相遇,共行2×4-1=7个全程小张行了:3.5×7=24.5千米24.5÷8.5=2个全程余7.5千米即第四次相遇时,小张行了两个全程多7.5千米,第四次相遇点与乙的距离:8.5-7.5=1千米\n例7.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甲走90米,乙走75米,丙走60米。甲、丙从某长街的西头、乙从该长街的东头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相遇后恰好4分钟乙、丙相遇,那麽这条长街的长度是多少米?\n看图解析甲、丙的路程差:(60+75)×4=540米甲、丙速度差:90-60=30米甲乙相遇时间:540÷30=18分全长:(90+75)×18=2970米\n练习: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和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n行程问题——追及问题\n知识点梳理运动的物体或人同向而不同时出发,或不同地点出发,后出发的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追上先出发者。这样的问题叫做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三要素:“追及路程”、“速度差”和追及时间。             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是: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n典型例题精讲例1.妹妹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哥哥比她晚8分钟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去追妹妹,哥哥每分钟骑行200米,哥哥几分钟可以追上妹妹?\n解析路程差:40×8=320(米)速度差:200-40=160(米/分钟)解:320÷(200-40)=2(分钟)答:哥哥2分钟可以追上妹妹。\n例2.A、B两地相距1200米。甲、乙两个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8分钟相遇;若同向行走,60分钟甲可以追上乙。甲从A地走到B地要用多长时间?(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n解析\n例3.两条公路呈十字交叉。甲从十字路口南1350米处向北直行,乙从十字路口处向东直行。同时出发10分钟后,二人离十字路口的距离相等;二人仍保持原来速度直行,又过了80分钟,这时二人离十字路口的距离又相等。求甲、乙二人的速度。\n解析速度和:1350÷10=135(米)速度差:1350÷90=15(米)甲的速度:(135+15)÷2=75(米)乙的速度:135-75=60(米)答: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走75米和60米。\n例4.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他又立即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时几分?\n解析——解法1小明8:08从家出发爸爸8:16从家出发爸爸的速度是小明的几倍:(4+8)÷4=3爸爸走4千米所需的时间:8÷(3-1)=4(分钟)爸爸的速度:4÷4=1(千米/时)解:爸爸所用的时间:(4+4+8)÷1=16(分钟)16+16=32(分钟)答:这时是8时32分。\n解析——解法2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爸爸骑的距离:4+8=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8分钟少骑行24-16=8(千米),可以得到摩托车的速度是8÷8=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所以这时是8点32分。\n例5.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在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看图分析解析:指向4点时,时针和分针角度差:4×30-0=120度可以当做行程问题分针每分走360÷12÷5=6度,时针每分走30÷60=0.5度速度差为6-0.5=5.5度120÷5.5=240/11分钟再经过240/11分重合\n例6.马路上有一辆身长为15米的公共汽车,由东向西行驶,车速为18千米/小时。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有甲、乙两个人在练长跑、甲由东向西跑,乙由西向东跑。某一刻,汽车追上了甲,6秒后汽车离开了甲。半分钟后,汽车遇上了迎面跑来的乙,又过了2秒,汽车离开了乙,问,再多少秒后,甲乙两个人相遇。\n看图解析\n解析先把“车速”化为每秒18×1000÷3600=5(米)甲的速度为每秒:5-15÷6=2.5(米)乙的速度为每秒:15÷2-5=2.5(米)汽车离开乙时,甲、乙两人之间相距:(5-2.5)×(0.5×60+2)=80(米)甲、乙相遇时间:80÷(2.5+2.5)=16(秒)\n例7.如图,一个圆周长为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n解析A第一次和B相遇时间:30÷(10-5)=6秒,以后每次相遇时间间隔为:90÷(10-5)=18秒,所以A、B相遇的时间6,24,42,60,78,96,114,132,…。B第一次和C相遇时间:30÷(5-3)=15秒,以后每次相遇时间为90÷(5-3)=45秒,所以B、C相遇的时间为15,60,105…。所以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n例8.快、中、慢三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追赶前面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钟、10分钟、12分钟追上骑车人。现在知道快车每分钟行400米,中车每分钟行320米,那么,慢车每分钟行多少米?\n看图分析24003200骑车人4分钟800米\n行程问题--流水行船\n知识点梳理(一)基本概念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古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n(二)计算公式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由公式(1)得:水速=顺水速度-船速,船速=顺水速度-水速由公式(2)可以得到:水速=船速-逆水速度,船速=逆水速度+水速。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得到: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n典型题例1.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n解析顺水速度:208÷8=26(千米/小时)逆水速度:208÷13=16(千米/小时)船速:(26+16)÷2=21(千米/小时)水速:(26—16)÷2=5(千米/小时)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n例2.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解:从甲地到乙地,顺水速度:15+3=18(千米/时),甲乙两地路程:18×8=144(千米),从乙地到甲地的逆水速度:15—3=12(千米/小时),返回时逆行用的时间:144÷12=12(小时)。答: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12小时。\n例3.甲、乙两港相距360千米,一轮船往返两港需35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花了5小时.现在有一机帆船,静水中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这机帆船往返两港要多少小时?解:轮船逆流航行的时间:(35+5)÷2=20(小时)顺流航行的时间:(35—5)÷2=15(小时)轮船逆流速度:360÷20=18(千米/小时)顺流速度:360÷15=24(千米/小时)水速:(24—18)÷2=3(千米/小时)帆船的顺流速度:12+3=15(千米/小时)帆船的逆水速度:12—3=9(千米/小时)帆船往返两港所用时间:360÷15+360÷9=24+40=64(小时)。\n河流中相遇问题车辆相遇问题:单位时间内路程和等于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路程=时间×速度和在河流中甲、乙两船速度和。推导: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结论:两船在水中的相遇问题与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n水上追及问题车辆同向:路程差=速度差×时间两船同向:路程差=船速差×时间推导: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结论:水中追及问题与在静水中追及问题及两车在陆地上追及问题一样。如果两船逆向追赶时,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n例4小刚和小强租一条小船,向上游划去,不慎把水壶掉进江中,当他们发现并调过船头时,水壶与船已经相距2千米,假定小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那么他们追上水壶需要多少时间?\n解析速度差=船顺水速度-水壶飘流的速度解:路程差÷船速=追及时间2÷4=0.5(小时)答:他们二人追回水壶需用0.5小时。\n例5.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2千米,两船从某河相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n解析解:①相遇时用的时间336÷(24+32)=336÷56=6(小时)。②追及用的时间(不论两船同向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336÷(32—24)=42(小时)。\n例6.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n看图解析\n解析\n例7.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由甲至乙是顺水行驶,由乙至甲是逆水行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千米/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的时间比为2:1。某天恰逢暴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9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n解析平时:T逆:T顺=2:1,所以,V逆:V顺=1:2,设平时水流速度为V水,所以平时逆水航行速度为8-V水,平时顺水航行速度为8+V水,(8-V水):(8+V水)=1:2,所以V水=8/3km/h,暴雨时:水流速度为:2V水=16/3km,所以逆水航行速度为:8-2V水=8/3km/h,顺水航行速度为:8+2V=40/3km/h,V逆:V顺=1:5,T逆:T顺=5:1,T逆=9÷(1+5)×5=7.5小时,8/3×7.5=20千米答:甲乙两港相距20km。\n例8.有甲、乙两船,甲船和漂流物同时从河西向东而行,乙船也同时从河东向西而行。甲船行4小时后与漂流物相距100千米,乙船行12小时后与漂流物相遇,两船的划速相同,河长多少千米?\n看图解析\n解析因为漂流物的速度就是水流的速度,甲船顺水航行,速度=船速+水流的速度,4小时相距100千米,就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就是船速。而乙船12小时与漂流物相遇,乙船是逆水行驶,与漂流物的速度和就是乙船的速度。乙船在静水中行驶的路程就是河长。解:船速:100÷4=25(千米)河长:25×12=300(千米)答:河长是300千米。\n工程问题——一般工程问题\n知识点梳理1、计算有关工程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问题叫工程问题。2、工程问题中有整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它们讨论同样都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3、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一般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通常用单位“1”表示。4、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n典型例题精讲例1.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需要15天,乙单独做需要12天,丙单独做需要10天,如果甲、乙、丙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n解析把一批零件看成单位“1”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丙工作效率:三人合做需要的天数:答:甲、乙、丙三人合做4天可以完成。\n例2.一件工作,甲做9天可以完成,乙做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先做了3天,余下的工作由乙继续完成。乙需要做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n解析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甲做3天完成的工作量:余下的由乙做需要的天数:(天)答:乙需要做4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n例3.一房屋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合盖,需要24天完成,现由甲队先盖6天,再由乙队盖2天,共盖了这间房屋的,如果这间房屋由甲队单独盖,需要多少天完成?\n解析工效和:1÷24=合盖2天:×2=甲队的工作效率:(-)÷(6-2)=甲队单独盖所用的天数:1÷=60天\n例4.某工程先由甲单独做40天,再由乙做28天就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35天就完成了,如果先由甲单独做30天,再由乙接着做,乙还要工作多少天才能完成?\n解析甲乙工作效率和: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做30天完成的工作量:剩下由乙做需要的天数:答:乙还要工作42天才能完成。\n例5.一项工程甲单干50天完成,乙单干75天完成,两人一起合作,中间乙休息了几天,这样从开工到完成共用了40天,求乙休息了几天?\n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40天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乙工作的天数:乙休息的天数:40-15=25(天)\n例6.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30天完成,两队合作期间甲队休息了3天,乙队也休息了若干天(两个队不能同时休息),结果用16天完成任务,乙队休息了多少天?\n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工作的天数:16-3=13(天)甲13天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乙工作的天数:乙休息的天数:\n例7.有甲乙两项工作,张明单独完成甲工作要10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亮单独完成甲工作要用8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用20天。如果每项工作都可以由两人合做,那么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要多少天?\n解析张明完成甲的工作效率:张明完成乙的工作效率:李亮完成甲的工作效率:李亮完成乙的工作效率:共同完成甲工作效率和:共同完成乙工作效率和:张明和李亮完成甲工作:张明和李亮完成乙工作:共需要的天数:李亮完成甲工作,张明完成乙工作张明8天完成的工作量:剩下的工作共同完成:需要的天数:8+4=12(天)方案一方案二\n例8.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10天,乙单独做需15天,如果两人合做,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只能完成原来的,乙只能完成原来的。现在要求8天完成这项工程,两人合做的天数尽可能少,那么两人要合做多少天?\n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合做时甲的工效:合做时乙的工效:甲乙合做时的工效:解设:甲乙合做X天。答:甲乙合做5天。\n例9.搬运一个仓库的货物,甲需要10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15小时。有同样的仓库A和B,甲在A仓库、乙在B仓库同时开始搬运货物,丙开始帮助甲搬运,中途又转向帮助乙搬运。最后两个仓库货物同时搬完。问丙帮助甲、乙各多少时间?\n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丙的工作效率:把整个工作量看做“2”完成需要的时间:甲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丙帮助甲用的时间:丙帮乙所用的时间:8-3=5(小时)答:丙帮助甲3小时,帮助乙5小时。\n速算与巧算---分数拆分\n识点梳理一、简便计算方法:\n二、裂项求和的规律:\n典型例题精讲例1.\n解析\n例2.\n解析\n例3.\n解析\n例4.\n解析\n例5.\n解析\n例6.\n解析\n例7.\n解析\n例8.\n找规律\n例1.的积中有多少个奇数字,多少个偶数字?思路分析:如此大的因数,不可能按一般方法列竖式去乘,一定存在着某些规律,使问题得到简化。我们可以从“简单”入手去寻找规律:\n不难发现:积中有数字1、0、8、9,其中1和8的个数相同,比左边因数中1的个数少1,积中0和9只有1个。所以积中有700个奇数字,有700个偶数字。\n例2.一个数列1,2,2,3,3,3,4,4,4,4,5,5,5,5,5……,那么1997第1次出现在第几项?思路分析:这个数列中1有1个,2有2个,3有3个,4有4个,……,1996就有1996个。1~1996这些自然数中一共的个数是:\n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说明1996这个自然数结束后,这个数列中已有1993006个数,1997第1次出现在它后面,所以1997第1次出现在第1993007项。\n例3.计算思路分析:……\n根据这个规律,把原式拆分后,再利用加、减抵消的方法进行简算。\n例4.已知最简分数可以表示成:试说明分子m是1993的倍数。\n思路分析:此题所有加数的分母是个自然数列,调整一下写,可以是\n从这个结果看,无论括号中的结果是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知道积的分子m一定是质数1993的倍数。\n例5.在一个圆周上标出一些数,第一次先把圆周二等分,在两个分点旁分别标上和,如图(1)。第二次把两段半圆弧二等分,在分点旁标上相邻两分点所标两数的和,如图(2),。第三次把4段圆弧再二等分,并在4个分点旁标上相邻两分点旁所标两数的和,如图(3),。如此继续下去,当第八次标完数之后,圆周上所有已标的数的总和是多少?\n思路分析:第一次等分和是第二次等分和是第三次等分后,和是第四次等分,……\n各次总和分别是每一次总和都是上一次的3倍,因此和是一个公比是3的等比数列。\n例6.如下图虚线框中的9个数的和恰好是162,请你像这样用一个长方形框出9个数,其和恰好是1998,其中最大的数是多少?\n思路分析:\n作业:1.把自然数中的偶数2,4,6,8……依次排成5列(如下面所示),把最左边的一列叫做第一列。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2468 16141210 18202224 32302826问:数“1986”出现在第几列?\n所以1986出现在第2列。\n数论问题\n知识点梳理我们常见的形式有数字谜,计数,行程,综合应用题等。涉及到我们学过的因数、倍数、余数、分解质因数、整除性等知识点。所以要求同学们一定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才能灵活应用。解决数论题目的主要方式就是——分解质因数(把合数表示质数乘积的形式),我们一定要有分拆、分解、分类讨论的思想意识。\n一、整除的特征:(1)2的倍数特征:末位数是0、2、4、6、8的数.(2)3、9的倍数特征: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数或9的倍数.(3)5的倍数特征:末位数是0或5.(4)4的倍数特征: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5)8的倍数特征:末3位数是8的倍数.(6)11的倍数特征: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是0或11的倍数.\n二、分解质因数:指的就是把一个合数表示成质数乘积的形式的过程。唯一分解定理:那么N的因数个数n=(1+p1)×(1+p2)×…(1+pn)三、辗转相除法辗转相除法主要针对两个较大数求最大公因数而言的。就是用其中较大数除以较小数,得余数r1;接下来每一步都用上一步的除数除以余数r2…以此类推,直到除尽为止,最后一步除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n典型例题精讲例1.9600共有多少个因数?\n解析9600=因数个数=(7+1)×(1+1)×(2+1)=48(个)\n例2.七位数A1994BC能被9,5和8整除,试确定数字A、B、C的值。\n解析(1)此七位数可被5整除,则个位必须为0或5;此七位数又可被8整除,则个位数"C"一定是0.(2)七位数可被8整除,则后三位数"4B0"可被8整除,故B只能为0、4或8。(3)七位数又能被9整除,则各位数字之和可被9整除.故当B=0时,A=4;当B=4时,A=9;当B=8时,A=5.所以符合条件的七数为4199400、9199440或5199480。原数:A1994BC\n例3.求2821和1519的最大公因数。\n解析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2821÷1519=1……13021519÷1302=1……2171302÷217=6(2821,1519)=217\n例4.有一个三位数,被4除余1,被5除余4,被7除余2,这个数最小是多少?\n解析设这个数为X,X÷4=A……1X÷5=B……4X÷7=C……2每个算式中,每次商减一,余数就增加一个除数,这样可以得到同余是“9”,再求4、5、7的最小公倍数是140,再加9等于149。\n例5.要使185×84×135×52×()乘积的末五位数都是0,()中应填入的自然数最小值是多少?\n解析要使乘积末五位都是0,就要使这五个因数中有5个2和5个5。所以要把这四个数分解质因数,看缺少几个5和几个2,括号里就填出它们的乘积。解:185=5×37共有4个2和2个5135=5×27缺少3个5和1个284=2×2×215×5×5×2=25052=2×2×13答:括号里填250。\n例6.有一个整数,用它去除70、110、160所得的三个余数之和是50,这个整数是多少?\n解析把三个数加起来的和减去50,把所得的差分解,可以求出这个整数。70+110+160-50=290290=29×10这个整数就是29。\n例7.四只同样的瓶子内分别装有一定数量的油,每瓶和其他各瓶分别合称一次,记录千克如下:8、9、10、11、12、13。已知四只空瓶的重量之和以及油的重量之和均为质数,求最重的两瓶内有多少油?\n解析每个瓶子称3次,所以把称量的结果之和除以3得到各称量一次的和。8+9+10+11+12+13=63(千克),63÷3=21(千克),21=19+2,所以油重19千克,四只瓶子共重2千克,每只瓶重2÷5=0.5千克,最重的是13-0.5×2=12千克。\n例8.商店有6箱货物,分别重15千克、16千克、18千克、19千克、20千克、31千克,两个顾客买走了其中的5箱,其中一个顾客买走的货物质量是另一个顾客的2倍,那么商店剩下的这箱货物重多少千克?\n解析因为拿走的一定是3的倍数,把所有的数加起来,再减去20才是3的倍数,所以,剩下的是20千克。15+16+18+19+20+31=119千克1+1+9=1111不是3的倍数,11-2=9,9是3的倍数。答:剩下的是20千克。\n例9.两个自然数的积是5766,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1,求这两个数。\n解析两个数的乘积等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所以,用它们的积除以最大公因数等于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除以最大公因数,将得数分解质因数,再乘以最大公因数就是所求的这两个数,注意讨论符合条件的数可能不止一组。5766÷31÷31=66=2×3=1×61×31=31,6×31=186;2×31=62,3×31=93答案有两组:31,186和62,93,\n例10.某校2012年的学生人数是个完全平方数,2013年的学生人数比上一年多101人,这个数字也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该校2013年的学生人数是多少人?\n解析设2012有学生人,2013年有学生人,(y+x)×(y-x)=101101=101×1y=51x+y=101x=50y-x=151×51=2601(人)\n最值问题\n知识点梳理一、积最大的规律(一)多个数的和一定(为一个不变的常数),当这几个数均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用字母表示,就是:如果a1+a2+…+an=b(b为一常数),那么,当a1=a2=…=an时,a1×a2×…×an有最大值。\n由“积最大规律”,可以推出以下的结论:结论(1):所有周长相等的n边形,以正n边形(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的n边形)的面积为最大。结论(2):在三度(长、宽、高)的和一定的长方体中,以正方体的体积为最大。(二)将给定的自然数N,分拆成若干个(不定)的自然数的和,只有当这些自然数全是2或3,并且2至多为两个时,这些自然数的积最大,而且不要出现1。\n例如:当和是14时(1)14=2+2+2+2+2+2+22×2×2×2×2×2×2=128(2)14=3+3+3+53×3×3×5=135(3)14=3+3+3+3+23×3×3×3×2=162(4)14=5+5+2+25×5×2×2=100\n二、和最小的规律几个数的积一定,当这几个数相等时,它们的和相等。用字母表达就是:如果a1×a2×…×an=c(c为常数),那么,当a1=a2=…=an时,a1+a2+…+an,有最小值。例如:面积为64的长方形和正方形8×8=6432×2=6416×4=64推论:由“和最小规律”可以推出,在所有面积相等的封闭图形中,以圆的周长为最小。\n典型例题精讲例1.外宾由甲地经乙地、丙地去丁地参观。甲、乙、丙、丁四地和甲乙、乙丙、丙丁的中点,原来就各有一位民警值勤。为了保证安全,上级决定在沿途增加值勤民警,并规定每相邻的两位民警(包括原有的民警)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现知甲乙相距5000米,乙丙相距8000米,丙丁相距4000米,那么至少要增加______位民警\n解析现在甲、乙、丙、丁和甲乙、乙丙、丙丁各处中点各有一位民警,共有7位民警。他们将上面的线段分为了2个2500米,2个4000米,2个2000米。现要在他们各自的中间插入若干名民警,要求每两人之间距离相等,这实际上是要求将2500、4000、2000分成尽可能长的同样长的小路。由于2500、4000、2000的最大公约数是500,所以,整段路最少需要的民警数是(5000+8000+4000)÷500+1=35(名)。\n例2.如图所示,在一个正方体表面上,三只蚂蚁分别处在A、B、C的位置上,它们爬行的速度相等。若要求它们同时出发会面,那么,应选择哪点会面最省时?(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预赛试题)\n解析我们可将正方体表面展开,如图,则A、B、C三点在同一平面上。这样,便将问题转化为在同一平面内找出一点O,使O到这三点的距离相等且最短。所以,连接A和C,它与正方体的一条棱交于O;再连接OB,不难得出AO=OC=OB。故,O点即为三只蚂蚁会面之处。\n例3.有三条线段a、b、c,并且a<b<c。判断:图5.94的三个梯形中,第几个图形面积最大?\n解析三个图的面积分别是:三个面积数变化的部分是两数和与另一数的乘积,不变量是(a+b+c)的和一定。其问题实质上是把这个定值拆成两个数,求这两个数为何值时,乘积最大。由等周长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原理可知,(a+b)×c这组数的值最接近。故图(3)的面积最大。\n例4.某商店有一天,估计将进货单价为90元的某商品100元售出后,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使这一天能赚得更多利润,售价应定为每个______元。\n解析卖价110时,利润为110-90=20元,售出500-10×10=400个,盈利20×400=8000元;卖价120时,利润为120-90=30元,售出500-20×10=300个,盈利30×300=9000元;卖价130时,利润为130-90=40元,售出500-30×10=200个,盈利40×200=8000元;卖价150时,利润为150-90=60元,售出500-50×10=0,可以盈利60×0=0;综上所述得,当售价为120时,获得最大利润9000元。\n例5.有10个人各拿一只水桶,同时到一个水龙头下接水。水龙头注满第一、第二、……九、十个人的桶,分别需要1、2、3、……、9、10分钟。问:如何安排这10个人的排队顺序,可使每个人所费时间的总和尽可能少?这个总费时至少是多少分钟?\n解析第一个人接水时,包括他本人在内,共有10个人等候,第二个人接水时,有9个人等候;第三个人接水时有8个人等候…第10个人接水时,只有他1个人等候。可见,等候的人越多(一开始时),接水时间应当越短,这样总的等候时间才会最少。因此,应当把接水时间按从少到多顺序排列等候接水。每人水桶注满时间从少到多排序:1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9分,10分。1×10+2×9+3×8+4×7+5×6+6×5+7×4+8×3+9×2+10×1=(1×10+2×9+3×8+4×7+5×6)×2=220(分)\n例6.自行车的前轮胎行驶9000千米后报废,后轮胎行驶7000千米后报废,前后轮胎可在适当时候交换位置,一辆自行车同时换上一对新轮胎,最多可行驶多少千米?\n例7.8个互不相等的非零自然数的和为56,如果去掉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那么剩下的数的和为44。问剩下的数中,最小的数是多少?\n解析8个不相同的非零自然数之和为56,平均数是56÷8=7,2个数和为14。去掉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和44,大数和小数之和是56-44=12,所有自然数在1-12之间,即可能是:1234567891011以上11个数中,8个数加起来和为56,并且和为12,小数和大数{只能是1和11},44÷6=7……2,就是说其它的6个数平均为7点多,2个数和为14的有:10和4,9和5,8和6,它们的和是42,比44少2,把5换7即可,这8个数是:1467891011。\n例8.A、B两人在沙漠中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携带一个人24天的食物和水,问:其中一人最远可深入沙漠多少千米后返回出发地?\n解析24÷3=8(天)24+8=32(天)32÷2=16(天)16×20=320(千米)两人共同走8天后,一人将8天的水和食物给另一人并携带8天的水和食物返回。则另一人共用24+8=32天的水和食物去探险。最远走16天后返回,所以最远可以深入沙漠320千米。\n课后作业一种货物有六个货站,4辆汽车先后经过这6个货站进行循环运输,每个货站所需装卸工人数如图所示,分别有4人、6人、4人、8人、5人、3人。为节省人力,装卸工可随车到各货站,有些工人固定在各站,有些随车流动,怎样安排使工人总数最少?最少多少人?\n比和比例——按比分配应用题\n知识点梳理(1)比的意义(2)比的性质(3)求比值的方法(4)化简比的方法认识比\n典型例题精讲例1.希望小学参加植树活动,把任务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84棵,这次任务三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n解析方法一:按整数份数来计算。总份数:2+3+4=9六年级比四年级多的份数:4-2=2每份棵数:84÷2=42(棵)一共植树:42×9=378(棵)方法二:用分数“量率”对应来计算六年级占总棵数的,四年级占总棵数的(棵)\n例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解析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2:1,总份数是3份,每组长和宽的和是24÷2=12厘米,每份长12÷3=4厘米,长占总份数的两份2×4=8厘米,宽占一份是1×4=4厘米,面积是长×宽=8×4=32平方厘米解:2+1=324÷2=12厘米12×=8厘米12×=4厘米8×4=32厘米答:长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n例3.某校原有科技书及文艺书共630本,其中科技书与文艺书的比是1:4。后来又买进一些科技书,这时科技书与文艺书的比是3:7,买进科技书多少本?\n解析进来科技书之前:科技书:630÷(1+4)=126(本)文艺书:126×4=504(本)进来科技书之后:每份文艺书的本数:504÷7=72(本)科技书的本数:72×3=216(本)新近科技书:216-126=90(本)抓不变量解题\n例4.六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参加的同学和未参加的比是3:7,后来又有30人参加,这时参加的同学和未参加的比是2:3,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n解析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变:30人参加之前,参加的人数是总人数的30人参加之后,参加的人数是总人数的30人所对应的“率”是30÷=300(人)抓不变量解题\n例5.大池有水890立方米,小池有水170立方米,若往两池中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小池水和大池水的比是1:3,求往两池中共注了多少水?\n解析两池水原来相差:890-170=720立方米加入同样多的水后还差720立方米现在小池有水:720÷(3-1)=360立方米往小池加水360-170=190立方米一共加水190×2=380立方米答:往两池中共注水380立方米。\n例6.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各装满盐水。第一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是2:3,第二个容器中盐与水的比是3:4。把这两个容器中的盐水都倒入另一个大容器中,那么,混合溶液中盐与水的比是多少?\n解析第一个容器中盐占盐水的,水占盐水的,第二个容器中,盐占盐水的,水占盐水的,混合后盐和水的比就可以求出。解:混合前后的总份数分别是:2+3=53+4=7(+):(+)=29:41答:混合后溶液中盐和水的比是29:41。\n例7.制造一个零件,甲需要5分钟,乙需要10分钟,丙需要8分钟,现在三人共同加工同一种零件若干个,结束任务时,甲比丙多做24个,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n解析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是;丙的工作效率是。则甲乙丙的工效比是::=8:4:5甲的效率占效率和的,丙的效率占效率和的,24所对应的率是甲丙的工效差:24÷(-)=136(个)答:这批零件一共有136个。\n例8.某俱乐部男、女会员的人数之比是3:2,分为甲、乙、丙三组,已知甲、乙、丙三组的人数比是10:8:7,甲组中男、女会员的人数比是3:1,乙组中男、女会员的人数比是5:3,求丙组中男、女会员的人数比。\n甲组中男会员占会员总数:甲组中女会员占会员总数: 乙组中男会员占会员总数: 乙组中女会员占会员总数:丙组中男会员占会员总数: 丙组中女会员占会员总数: 丙组中男女会员之比:解析\n例9.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的比依次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多少小时?\n解析路程总份数:1+2+3=6上坡路程:60÷6=10(千米)上坡所用的时间:10÷3=(小时)所用时间总份数:4+5+6=15所用的总时间:÷=(小时)\n课后作业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0千米。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