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加减法初探 63页

  • 6.36 MB
  • 2022-06-14 发布

摄影构图加减法初探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谁在黑名单中——摄影构图加减法初探之三(2010-06-3007:24:22)转载标签:阿咚阿咚的镜头摄影探讨休闲分类:数码像素—影   谁在黑名单中——摄影构图加减法初探之三    终于写到正题了。先声明一下,本篇中的图例只是就图论图,不考虑拍摄人所处条件的限制、或者是摄影装备的限制。很长,谢谢你的耐心。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你已经摄影了,肯定听说过这句话。如果你还没摄影、但打算开始摄影,那么就记住这句话吧——“摄影是减法”。\n   网上有不少关于“摄影是减法”的论述,我摘抄一段:“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这是对绘画、摄影各自艺术创作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其艺术创作特点整体把握的一种形象描述,是对绘画、摄影艺术创作的原则指导。”   绘画比较好理解,一张白纸,你往上涂抹,每一笔的增加都是有目的的,一笔笔地添加直到作品的完成。添加——加法。摄影这样理解,所有元素已经存在,为了突出主体、突出主题,要对画面中存在的元素进行取舍。取,已经在了,不用理会。舍,就要减去。减去——减法。       与一些摄友就有关摄影构图的一次正式交流中,我曾经这样表述过:    任何一种艺术的美妙表达,似乎都暗藏着一种规律。    这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着普遍意义的审美认同。   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变化莫测的,而规律却厮守着永恒、简单。这倒也好,让我们有信心去靠近她。    我们的表达越是靠近这种规律,越是有更多的人喜欢和欣赏。反之,如果有一个表达被更多人喜欢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容易地从这个表达中看到这种规律的存在。     所以,对于摄影前辈们已经把“摄影是减法”定性于“规律”,我的态度是去理解和遵循。但问题是:    1.为什么要“减”了就能突出主体、突出主题?    2.如何判断哪些画面中的元素是应该列入被“减”的黑名单?    3.用什么技法“减去”那些该“减”的?\n       这里最难的是拍摄时如何能想到哪些是不需要的元素,哪些是应该减去的元素。特别是一些对于画面干扰不大元素,是否应该去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拍摄者个人的表达想法和审美观。 【图1】大头像显然是“减法”感念的结晶。但这些环境元素被减干净了的、主体特突出了的影像的意义何在让我纠结。似乎只有大家都熟悉的面孔、或部分人熟悉的面孔、或长相特殊的面孔(比如少数民族的、比如满脸褶皱的农民等待)才能生存。 \n  【图2】所以我以为在思想方面已经不必讨论那些减得特干净的大头像、大花朵(长焦或微距)、大鸟(长焦打鸟)、昆虫(微距)的特写类的作品,他们的身上只剩比基尼了,没有什么再要减了的。  \n【图3】减有时需要控制。当我用过曝的方式得到这幅图时,一直到后来博上发片,我都很得意,减到极致了。当这次重新琢磨“减”的问题时,忽然感觉这幅图没有什么意义,经不住看……有点像……一个身材平平的女孩穿着件比基尼。我现在认为“减”也要有度。 \n【图4】我这里又找了一张当时拍的,我把她比喻成穿百褶裙的姑娘。比较一下,本文后我设立一个调查选项,烦请大家尽量不要受我的影响,告诉我你更喜欢哪一张。         好,继续。 对于下面的图中的电线,几乎可以肯定所有的摄影人都会心生厌烦,这时候被要“减”的元素是相当明确的…… \n【图5】要减掉的元素也许并不像这破电线这么明目张胆。   但,事情好像远不是电线那么简单。下图中右侧的那块石头就比电线温存得多。  \n【图6】木屋、土路、积水、栅栏、远山的黄叶、漂浮的云彩已经构成了优美的图画,马匹成为视觉中心……那石头有用吗?它没有干扰吧,或者干扰的力量是如此的小。  \n【图7】但石头实在没用,前景中泥泞的地面似乎也不要那么许多。也许我拍照的时候可以像下图那样取景…… \n【图8】这样!故事依然完整。\n【图9】从构图看也大致满足了摄影平面构图的一般规律,主体在三分之一处,地面水中栏杆倒影和地面上栏杆形成较为明显的具有透视感的引导线,让视觉中心明确。\n再看一个例子:【图10】这实在是一幅本身凌乱、也让心情凌乱的图。主体应该是那个乞丐。图左上角的“美容美发”有些扎眼。难道想表达这个乞丐去美容美发店吗? \n【图11】也许构图的时候就应该把美容美发店舍去。像这样,似乎凌乱依然。美容美发店晾晒的毛巾让人猜测…… \n【图12】把美容美发馆晾晒的毛巾都去除,情况有所改观。可是图片左侧晾晒的衣物和墩布似乎地位大幅度提高。还有右上角远方偷拍的游客增加着旅游感…… \n【图13】接着裁剪,……也许当初这样构图就好了。蜿蜒的路表达他已经走了很久,那土家菜馆的中也许是一次失败的行乞,前面的路不清楚,走一步算一步吧。悲凉感也许会这样体现出来。    很抱歉,上述的这幅图是我随手拍的,当初没有任何想法。我想用这幅图说明,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脑子就应该动起来,思索着表达的目的和方式,也许那样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一些不必要的元素直接减去。    \n下面一个例子:【图14】看狗的红衣人和狗应该是这幅图片的主要角色,而且对于陌生人看这张图片,狗是更重要的角色。那什么元素多了呢?(这里关于陌生人的提法是与第一篇图片表达中所阐述图片的表达依赖于观片者的认知有关。红衣人是我的朋友,我相信他看见此图会很快把注意力放在图中自己身上,特别是面部。对于熟悉这位朋友的观片者,狗主角的重要性也会降低。)\n【图15】左侧的门联和背身走的两个人都有些抢眼,也许他们是不该在画面里的。\n【图16】门联可以简单地减去了,可那俩个人还在。但图成立吗?我认为依然成立。     举这个例子,我想要说明,也许你拍摄的时候考虑不了那么多,特别是好抓拍,时机是一瞬间的事情。人要走了,狗也就走了。想想看,【图10】我们已经把狗定义为主角,它走了,还拍个鬼。所以抓拍以先拍着了为上,其它该减的元素如果你平时多实践,那一瞬间到来的时候你会处理得更好。       这里留下一个思考:如果真没有那两个人的背影会更好吗?在下一篇中我还会去和大家谈论类似的问题。 \n  【图17】 图中黄圈中的二人的视线方向与其他多人的方向区别明显。在一幅图片中,方向特殊、或形状特殊、或姿态特殊、或色彩特殊的元素必定会吸引观片者的视线。图中右下角红圈中的头及其影响画面的美观。  \n【图18】  利用裁剪“减去”上述黄圈和红圈所标示的部分,图片的关注中心显然明确了很多。    这个图例表述了一种干扰元素的类型,它们在图的外围,使用“剪”便可为“减”。这些我们甚至拍摄的时候用更换镜头、调整镜头的焦段、或者挪动拍摄的位置,都可能会得到全面或部分的解决。当然最好不要出现下面这张图的情况。那是我2009年在新疆拍的,如此的剪裁实在是对于像素的一种浪费。\n【图19】图幅的60%都被裁去,肯定是在拍摄时构图出了问题。     上面所探讨的主要是拍摄时候的想法对于“减”的理解和应用。实际拍摄中我们还会遇到另外的问题,会有些不注意的地方出现干扰,那就是我在第一篇所谈的二维图片与三维视觉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干扰”——减法中我们更应该去注意的问题。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01ba70100jjyt.html?tj=1)-谁在黑名单中——摄影构图加减法初探之三_肉头阿咚_新浪博客   二、干扰何来? \n    应该注意到,从相机镜头里、从图片上看到的景致和眼睛直接看到的并不一致:眼睛盯哪儿哪儿清楚;可镜头里或图片上的景致已经被限定了远近的清楚范围(景深),清晰度已经不单单由我们自己的眼睛说了算。图片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三维空间,不同的元素似乎被舍去了双眸可以判断的距离。这样主体外的一些元素很轻易地和主体在一个空间维度中牵扯观片者的注意力,而当这些元素对主体不支持的时候,或对主题不支持的时候,或对于画面违背平面构图美学规律的时候,它们便成为了“抢戏”的干扰因素。    另外,由于大多数图片的尺寸比我们肉眼实际看到的现实世界小的多,肉眼原始的视角很轻松地就覆盖了图片的全部,这样就为那些本来游离于主体、主题之外的元素提供的“抢着戏”更有利的条件。    很显然,去掉那些干扰,减,就能帮助摄影者营造出某一种轨矩,让观片者按照摄影者自己的本意去关注图片的主题,或者更有效地增加图片的美感,或者让观片者在某些合理的方向上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当我们用三维的目光审视世界的时候,要有能力想象出在二维的图片上让观片者的视线集中在我们要表达的主体上以突出主题,这就需要摄影(包括拍摄和后期)时,对于那些可能使观片者在不调整肉眼焦距、只是微微改变眼球的角度便能映入眼帘的、从而分散了对于主体关注的元素实施“外科手术”。或许,某些元素对主题或主体并没有伤害,但他们破坏了摄影者本人思维中对于画面整体美感的认知,于是这些元素同样会被列如讨厌的“干扰因素”的黑名单中。    三、谁在“黑名单”里? \n   当朋友们聚会吃完饭后、想在包间里屏风前合影的时候,我们似乎天生就知道喊服务员把桌面的那些残羹冷炙收拾一下。那些杯盘狼藉不会和我们一起高喊“茄子”,只会在画面中增加凌乱,我们把它们“减去”了。这就是减法。当我们看到摄影人拍花,在花后面衬块黑布,那也是在做减法呢。简单吗?摄影的“减法”似乎不是这么简单。    我把需要减的元素分为二类:干扰元素,可有可无的元素。其中干扰元素是应该尽量用“减法”抹去的。  (一)干扰元素   1.按干扰元素的性质分:   A1.分散观片者注意力的非支持性元素:最常见的是重叠、不恰当位置的醒目(高光、或色彩艳丽、或形状等。   B1.对图片平面构图美感起破坏作用的元素:由于每个摄影人对平面构图美感的差异,有些元素的舍去经常会存在争论。   C1.A1+B1:如果一个元素被摄影者认定既分散注意力又破坏片子的整体美感,或者这张片子不会被拍摄,或者拍摄后无法用后期改进,片子会被废弃。    2.按干扰元素的位置分:   A2.外围元素:干扰元素并不在主体的重叠位置或者很靠近的位置,拍摄者可以通过改变拍摄的位置、角度尽量躲避之。对于拍摄后的图片也可以较为轻松地用剪裁的手段“减去”干扰元素。   B2.内部元素:面临更多的问题是一些干扰元素依然保留在画幅中,而且显然我们用简单的裁剪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n   内部的干扰元素包括三种:a.前部元素;b.同焦面元素;c.后部元素。我个人感觉c发生的最多,其次是b,这可能与我们日常肉眼的关注方式有关,拍摄时我们紧盯主体,容易忽略主体以为的东西。    3.按干扰元素可解决的方式分:  A3.非技法可处理的:也许就像让服务员收拾好前面桌子上的剩菜剩饭一样简单。  B3.需使用技法处理的:或者是在拍摄中,或者是在后期中可以用技法减去的干扰。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本质性的东西就是第一类。换句话说,要列入“黑名单”的就是具有第一类干扰元素性质的元素。以下举些实例。例子中人像为多,但请务必注意,在拍摄其他物体的时候,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定要以此类推。一些实例我还加上了一些解决的想法,尽管在后面的文字中还要专门论述,此处点出一二,后面就不再赘述,这是博客的排版方式使然。再次申明:大多数图片不考虑拍摄者当时的条件限制,只是就图说图。感谢共乐壶天、追光逐影、庚王虎、肉头阿咚提供图片。      其实对于外围可裁掉的元素我们多数人会有一种天生的感觉,不必太过担心。更多的烦恼却来自于画面中不好裁去的部分,其中最多的就是那种重叠带来的干扰。我想,这个时候你可能开始理解我要提前阐述图片二维性的缘故。  \n【图20】这是一个最典型的重叠干扰的范例。未被虚化干净的远处荷花毫无疑问会争夺视线,即使是黑白片,近似的灰度也在主体花后形成强烈的干扰。  \n【图21】图中画圈圈的地方都是导致图面不干净的重叠干扰。 \n【图22】摄于2009年的9月,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干扰,虽然已经听说过了“减法”的说法,但所有的理解基本停留于字面。对于我目前的水平,黄圈部分的重叠干扰要用后期处理还是件困难的事情。可当时在拍摄的时候是很好解决的。我只要和后面的人说一句话就行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尽量在拍摄中解决减法的问题,后期减法是不得已的手段。    \n【图23】 神态抓的很好,如果能将主体的手势也纳入画面中会更有感染力。      图中主体头部右侧的饰盘是干扰元素。它从色彩、形状、清晰度都会掠夺观片者的注意力,但它对于会场环境并没有明确的支持。另外饰盘的框架也从主体的头部长出,形成穿刺感。     现场拍摄用局部补光并不现实,加闪光灯由于墙面较近也很难适用。解决的方法是用大光圈的人像镜头。但拍摄者未必有。最好的方式还是拍摄者应该离开自己现有的位置,换个角度去拍摄。当然现在利用后期调整将整个背景大幅度的压暗、虚化,也是一种可行的无奈的选择。  \n【图24】眼神、手势、姿态都好,可惜背景墙上的装饰线条刺中的头部,还有脑门上方的壁灯也能吸引观片者的视线。处理的方法同图3,如果将主体的背景置于右侧的浅色墙面可能会好得多。 \n 【图25】这是一种常见问题。一道明显的分割线从主体的要部(头部)穿过。类似的情况还有建筑的线条、河岸线、天际线、道路边线、电线、强烈的水波单道纹线……很多,不一一列举。    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通常是更改拍摄的角度或位置。比如此图,可以将镜头放低,前面的草坪适度多留一点以保持盎然的生机,将主体大部的背景置于阴影中。     \n【图26】这也是一个穿刺的典型例子。尽管花枝有些虚化,但依然给观者可能对主体刺眼的感觉。这可能是拍摄者突然发现的目标,而目标回头的一瞬已经在那个位置了。 \n 以下举几个“头上长树”类型的干扰。 【图27】背着电线杆,好大的力气。那男子的手好像还怕电线杆滑下去。 \n【图28】是什么让我们知道那条腿不是从这个女人的脸上长出来的?是我们已经认知的常识。但就摄影而言,那条腿无疑是种恶性的干扰。当然我们可以利用后期调整把本图背景的其他部分压暗,作为一种乐子去观赏二维空间给我们带来的趣味。 \n【图29】人头上固然不能长树,车头上也不能伸出灯杆。如果将车、杆同时舍弃,可能会降低这片草地车辆自由进入的场景。那么稍换下角度,一切便迎刃而解。  组合干扰: \n【图30】 这是我在河北一个农村拍摄的。图中右侧边的黑衣人连同他的影子成为干扰,对观片会有不利的影响。左侧的蓝天上斜挂的电线也对画面的美感有些影响。 \n【图31】 对【图30】进行裁剪,用photoshop去掉那个人的影子,图片观看的集中度大为提高。电线在这里对主体影响并不大,所以没有下功夫去除。但,摄影所谈问题依然存在:黄圈显示的部分是摄影中有关干扰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头上长树。而红圈显示的部分是人物的相互重叠干扰。当然,在这幅图片中,这两点缺陷的保留似乎对主体、主题影响不大,似乎还增添了自然。  \n【图32】 我和这组图片的拍摄者面对面地聊过这组片子。我个人的感觉在拍摄时拍摄者内心对如何表现主题是不明确的,而且不了解什么元素将干扰画面的美感。   (1)上面两幅图中左侧的电器控制箱显然对主体没有支持作用,而且占幅又那么大,是不好的干扰元素。拍摄时应该直接“减去”。   (2)上面两幅图下部应该多留一些,“空”的部分应该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以表达“悬空”的概念。在构图时“减去”这一块是不恰当的。假定是横片,我认为拍一副工作人员、蹦极者和跳台只占画面的四分一就够了,可以放在画面的左上角,其它四分之三的画面表现“高”和“空”;另一副片拍摄蹦极者紧张的面容,但依然会把腰带和工作人员的从容不迫拍摄进去。\n   (3)前三幅图中的背景不虚化,真实地表现植被和裸露的山崖更能体现“高空”作业的感觉。所以,背景不应用大光圈虚化的方式“减去”。   (4)下左图应该更多留空,不应“减”得如此局促。如果是拍摄蹦极者面部恐惧的特写,那另当别论。拍摄蹦极者的恐惧感实际上是希望给观片人一个恐惧感,那么表达形式并不一定要用蹦极者的表情诠释。如果能有那种高、空、坠落的感觉,观片者自然会感受到恐惧——如果观片者是像阿咚这样恐高的人。   (5)最后一幅在取舍上也值得商榷。我们知道蹦极人是主体,但要知道这幅片子的主题已经不需要我们如何把主体表现得非常清晰。如果我拍,我是不会“减去”索绳这个陪体的分量,我会更多地展现索绳,就是说把索绳拍出更多的部分,希望用它的长度表现“高”。索绳会牵引着观者的视线抵达主体。另外,我依然会把远处的山、水拍清晰,感觉那样会更悬。  ■  特别要补充的一点,有时干扰并非来自于一些画幅中不重要的元素,而是由于我们拍摄的位置、角度、时机的不当,或者是拍摄的位置、角度、时机的限制,导致我们拍摄的目标主体和陪体之间互相发生干扰。  \n【图33】南非世界杯的裁判们似乎对肘击判罚的很重,图中的黄衣人是在肘击前面的摄友吗?不是。但在图片中这应该视为干扰元素。怎么改?我的看法不用改,这就是现场,混乱,相互干扰,再加上黄衣者后面的拍摄者,形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从主题出发,我更愿意视左边的姑娘是干扰者,应该裁剪去。 \n【图34】本图中红衣摄影人的头部与远方的风车叠加,形成主体与配体的相互干扰。 \n【图35】上调拍摄角度,风车与人的交互干扰消除了,但拍摄者(我)忽略了草原上的那条路正刺入主体的头部,依然形成的干扰。仔细观察图片,这个问题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能明白了吗?减法实际上不一定是减去某种元素,是要减去某种效果。那种效果的名字叫“干扰”,或者叫“无用”。        关于“减法”还没有写完,下一篇仍然会继续这个主题。不过我将把关注点放在“减法可能导致的其他变化”以及减法实施的一些技法上。    \n    谢谢能看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谢谢。昏头昏脑地写这么多,让人能看到底,哪怕是憋着气无可奈何地读下来,对我也是一种安慰。你们将来一定不简单,拍出来的画面一定是简单而又富有语言。 “后妻”的地位——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二(2010-06-2904:53:45)转载标签:阿咚摄影探讨后期休闲分类:数码像素—影“后妻”的地位——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二     这一篇讲摄影“后期”的地位,不是探讨后期的技术。   为什么要插这么一段?原因有三条:   1、摄影之减法是有可能要用后期处理的。比如人物红眼了,修一修。比如明星脸上皱纹斑点多了,磨磨皮。比如有个人在画面的边上碍眼了,裁了他。比如画面中一根电线毁了美感,涂了它……   2、不少朋友与阿咚探讨后期的重要性,或者用后期与拍摄比较询问哪个重要。更有甚者,当阿咚鼓吹后期的作用时,有人说阿咚不务正业。所以我想以此篇作为这个议题的终结。\n   3、容易写。这样我赢得点时间准备下一篇的正题。    拍摄和后期哪个重要呢?有人说“三分拍,七分做。”我觉得有些夸张。我目前的认识是,两者都非常重要。摄影创作是由拍摄+后期两个主要分过程组成的全过程。   阿咚人微言轻,我得找些佐证。如下:   1、后期不是有了数码摄影才出现的,在全胶片时代就存在,那个时候叫做“暗房”。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01ba70100jn1k.html)-“后妻”的地位——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二_肉头阿咚_新浪博客   2、数码相机已经将一些后期行为添加的相机的软件中,比如黑白的转化、饱和度的增减、锐度的高低等等。从理论上讲,数码相机软件中可以植入更多原来后期的通用性操作,比如天空局部压暗,可以设置一个电子渐变镜就能实现,而且还可以自由调整。那么当你选择了这些方式拍摄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后期了呢?  3、数码相机中的单反相机的生产厂商在数据处理方面充分考虑了摄影者对于作品创作的需求,留有很大的空间用于后期。  4、从纯技术发展角度看,完全可以像“立拍得”那样实现在传统胶片机“即时出片”,但那样就缺了人为后期一个过程。摄影人不会答应,所以就没有市场,厂商就不会在那个方向上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所以我们在市场上也见不到类似的产品。   5、博客中一些摄影的老师级人物,他们都有精彩的后期哦:如广顺园主、郭亮村村民、蓝风、养龙、形色苍茫、和煦、小容……  6、老摄影汪端老师说:不后期?你拍它干什么!他说要后期, 后期是修补照片缺陷、创作艺术精品(特别是风光作品)的必须。   7、鉴于“几乎所有的数码影像文件都要经过软件处理才能到达相对理想的效果”,所有摄影比赛完全接纳有后期的图片。只是不能干“移花接木”的勾当。\n  8、有个摄影大师(我没记住他的名字,洋人)说:“拍摄49%,暗房51%”。   9、国际影展评委、美国著名摄影家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说:“没有经过处理的照片,我是不会给别人看的。”  10、伟大的美国摄影家亚当斯说:“底片是乐谱,印放是演奏。”亚当斯没有经历数码单反开始泛滥的时代,如果他还在,我依然相信他会说“拍摄是乐谱,后期是演奏。”   亚当斯死后将自己的原版底片赠与亚利桑那大学摄影创作中心,但规定,重新冲印的照片上必须加盖这样的戳印——“照片绝非安塞尔.亚当斯本人冲印的照片”。 ……   好了就到这吧,切记:首先要拍好,电脑后期不同于原来胶片时代暗房后期,那是再曝光、显影、定影的过程。电脑上的后期容易带来片质的下降。切记切记,没有好乐谱,怎么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切记切记,越漂亮的越好打扮;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下一篇进入正题谈摄影的减法。图片的表达——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一(2010-06-2807:42:46)转载标签:阿咚摄影探讨休闲分类:数码像素—影 照片的表达\n——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一  一、照片的二维性    在照片上看到的景致实际上与我们肉眼观察的真实世界并不一致。图片的空间维度只是二维的,而上帝赋予我们的双眸却能够看到三维世界。    那么照片依靠什么来展示三维空间呢?摄影人一直努力着借用隐藏在画面中的线条营造一种透视效果,或用虚实描述远近,或借助光影加强立体感。其实,他们都是依赖于观片者对现实世界视觉的已有认知,近大远小,近糊中实远虚。摄影人的努力只是为观片者在二维空间内“看到”三维内容提供便利条件。 \n 【图1】  你看到了什么?抽象的线条和图形在这个画布上分布,它们在垂直画面的方向上有远近之分吗?   没有!它们处在同一平面内。这就是二维空间上给我们的视觉效果。   如何在平面上表达三维的图像,绘画似乎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学过绘画,但我知道他们要学一个叫“透视”的概念。\n 【图2】 左边的立方体是我理解的绘画方式得出的结果,同时我认为照片也是这样反映世界。而我学的机械制图立方体要画成右边这样,这样是没有远近感的,可绘画能够给人以远近的透视感。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符合我们双眼看到的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我的意思是,绘画要借助观画者自身的对真实世界的视觉认知。    现在,我们把【图1】的抽象图形和线条还原为真实的图形和线条,我们会突然发现距离感出来了——\n【 图3】      我们知道远处的人比近处的人矮,所以两个穿红衣服的人在远处。      我们知道山比人高,山看上去比人还矮,一定是在很远的地方。      我们知道风车很大,但现在看上去很小,所以它们很远。      我们知道天很高,无论是否贴在头上,它都是很高的。        ……     所以我说——照片的第三维度是依靠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视觉认知。\n    (a)因为拍摄人在拍摄时直接感受了现场、随后也有现场记忆,容易忽略观片人的距离认知;(b)又由于照片的二维性,某些原本之间有距离很立体的元素却被帖在一起,看上去失去了距离;——从而形成视觉干扰。       有时这种二维导致的距离缺失也会被我们利用,如下图这位姑娘,站在鸟巢里拍照手持奥运主火炬的英姿。      \n     【图4】实际上火炬还离她二三百米远呢。可以注意到姑娘对面的游人大多数都在起着对画面的破坏作用。但拍摄的时候,由于肉眼焦距只是在姑娘和那个蹲着的拍摄者两个目标上,真实的距离弱化了其他人干扰的可能。可拍出照片来,二维空间不再给我们的视觉留情面。  \n【图5】利用二维的特性,再加上使用长焦,将景色压扁,使这一反映城市拥挤的主题更加突出。  \n【图6】观片者除了用对远大近小的认知判断“前后”和“距离”,遮挡也是判断“前后”的方法。图中的男主角虚化的身影遮挡了女主角的一部分身体,那么我们的视神经和脑海里故存的知识告诉我们,男在前女在后。如果两个人一起静态地站在与镜头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一个实、一个虚,那看上去会很不舒服。为什么呢?脑子里故存的信息不支持这种状态。   小结一下:图片是二维的,我们有双三维的眼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好,或者不好。我们摄影中要注意的是怎样克服“不好”,利用“好”。比如图六的虚化遮挡。 二、照片的宽容\n    相机不如我们的肉眼宽容。我们很多能看见的,它却看不到,比如图片有的暗部细节全无,可当时我们拍摄的时候是看见的。相机还会过曝,也会将一些我们肉眼能看见的细节曝飞了。   相机比我们的肉眼宽容。我们很多看不见得,它却巧妙的记录下来。比如你在漆黑的夜里,加上三角架,把相机打开B门(长时间曝光),你会发现相机居然记录了你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小结一下:我们的肉眼和飞蛾一样也有趋光性,我们可以利用照片的暗部特点去减弱或消除一些不想要的元素。我们可以利用过曝,突出那些还能留下画面中的元素。  \n 【图7】小剧场,演员后面侧面也是观众。我的眼睛是能很清楚地看见他们的。可我拍摄的片子黑暗已经把他们隐藏起来。  \n【图8】过曝丢失都是不重要的、或者是不好,何乐而不为? 三、照片的虚实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01ba70100jkie.html)-图片的表达——摄影构图加减法探讨之一_肉头阿咚_新浪博客   三维的眼睛是看哪儿哪清楚,不盯着哪儿哪就虚或者无。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不是这样,它已经把实的部分的前后距离定死了(景深),在景深之外的就是虚的。而大多数情况下,照片又比现实世界小的多,方寸之间我们的眼球不需要转动多少角度,我们的眼睛在一个近似焦距上就把虚实同时看了!\n    小结一下:视线是最容易被清楚的目标吸引,我们可以利用“虚”来解决一些我们不愿意停留在照片上的元素。 【图9】 如果将蜘蛛远处的背景全部都叠加在蜘蛛网和蜘蛛上,我们还能看见什么?幸亏镜头能够制造景深,能够虚化掉混乱。  四、照片的语言和语言\n    下面这幅图片我和被拍摄者有过探讨。我们先看一下:  【图10】 (1)从画面看,主人公的表情有些痛苦,大汗淋漓,面前还有个什么东西好像在骚扰他,他试图驱赶这个骚扰。\n   怎么回事?——   让我们看看这段文字说明:北京顺义发生的大面积密丝蒂咔果虫虫害,不但给当地水果种植带来危害,其成虫还开始扰乱人们的日常生活。      停,——请再看一下图片。      ……    然而,真相并不是如上所述—— (2)这幅片子首先让图片中的主人公(被拍摄者)感到快乐,他自己看懂了——因为他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  (3)拍摄这幅片子的人也觉的这幅片子很有趣,当然拍摄者自己很清楚当时是怎么回事。 (4)拍摄者将片子提供给另一个博友,那位博友也觉得抓拍的好,神太好,很有趣。因为那位博友也去的拍摄现场,也知道当时是怎么回事。 (5)上述的那位博友将该图片刊发在自己博客的一组图片中,配合着标明的博文的标题,配合着现场一些其他图片——于是,a.同去的博友看到此幅图片顿时感到了无穷的乐趣;b.认识图片中主人公,知道他们去但自己没有去的人;c.其他的看客也看明白了!  下面是才是真实的:\n\n【图11】    我相信您看懂了!他是在蝴蝶园里招蝶照蝶,蝴蝶喜欢上了他。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1.图片的语言虽然丰富,但它有依赖性。它依赖于观片者的知识、知道。组图的其他图幅先将一些信息告诉我们,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理解【图10】的趣味所在,即使我们和图片中的主人公不相识、不知道他去蝴蝶园去拍摄蝴蝶。   那么,这样一个特性使得图片中的一些元素可能会起到干扰主题或者帮助主题的作用。摄影者应该仔细地回避一些元素,或者利用一些元素。 \n【图12】即使不考虑构图的美观与否,左边的大箱子都毫无疑问地引起观片者的注意——它是什么?这个电器控制箱只能给没有这方面“知识”或“知道”的人两种选择——迷惑;揣摩。而图片中真正的主体的被关注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n【图13】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风电场大风车的巨大,但小汽车的尺寸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是有一个定式的。借用大家对小汽车尺寸的认知,等待着小汽车驶入画面,这样就可以给出一个参照,从而判断风车的巨大。 2.组图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相互可以起到支撑作用。   图片的幅面的有限的,我们要考虑单幅图片的简洁美观、主体(主题)突出,我们不希望繁杂的元素都挤在一个图片相互干扰,那么我们可以借用组图的特点。 \n3.图片与文字语言相互依存   有摄影者说:一图胜千言。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这种片面逐渐就会演化为不重视图片背景内涵的了解与探索,只满足表象的走马观花。  理由是:图片的理解依赖于观片者已有的认知,观片者的学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世界了解的领域不同、兴趣不同……等等,那么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文字语言告知他还不知晓的部分,使他能够理解拍摄者提供的画面。  同时,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思索的方式实际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指挥着摄影者拍出有思想的图片。语言在脑海里的淡化,只能最终反映到他的图片中,失去思想的图片当然也就失去文字语言支持的必要。  摄影作为一种传播文化,必然要具备传播媒体的整体性和与周边事务的关联性,缺少必要文字说明的画面肯定会出现难以安身立命的境遇。特别是新闻、人文纪实摄影,文字根本就是不可少的;风光摄影的文字也会帮助观片者理解片中景致的地域、时间、季节、历史等,感受如拍摄者亲临的自然之美。      就这样吧。回看了一下,真够啰嗦的,能够看到这的人将来一定不简单。感谢如嫂、庚王虎、阿咚提供图片。下一篇,说说后期的地位。    实在是有些枯燥,那就回答个小调查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