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范文 33页

  • 299.78 KB
  • 2022-06-15 发布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美术教案范文  一年级上册  课题:神奇的口袋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材简析:本课是引导学生初识美术工具和材料,可让学生尝试使用一下,或看一看、摸一摸各种绘画的效果。教师要准备好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颜料。  (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教师搜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中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  教学活动设计:  (1)引导阶段:\n  教师在课前利用旧衣服自制一挎包,放入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上课时让学生上来抽奖:抽出一样来让其他人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都掏出来后,教师选几样常用材料当场操作、示范。并出示不同材料所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  (2)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学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3)收拾与;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课后拓展:  寻找自己家中或周围可用来绘画、粘贴、拓印、拼贴编织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美术创作。  教学评价:  (1)是否认识一些主要的美术工具材料。  (2)能否大胆运用美术工具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3)是否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札记:  在展示每一种美术工具材料后,我都出示一张用此工具材料做的画让学生看看、摸摸,加深他们对这种工具材料的了解,学生看得很投入,在练习中能够大胆的画出第一笔。\n  课题:大家都来做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通过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上课的方法进行。要提前一节布置学生准备材料。  教学重、难点: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2)思考与讨论阶段: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n  (4)收拾与: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课后拓展: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教学评价:(1)是否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  (2)能否课前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及名家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3)教学中能否强调集体合作精神。  (4)就地取材,会利用废旧物品或当地物产,如:小石头、沙、泥、贝壳??运用于主体造型之中。  札记:本课教材要求学生们准备的工具材料太多,而这对刚刚上了一节美术课的新生来说很难做到。在上第一个班时,我提前多准备了一些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选择,教学效果不错,但总感觉这些材料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达不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目的。于是在上第二个班时,我启发学生用铅笔盒、书、本子、笔、橡皮等书包里的文具来摆图案。学生们讨论一番后,用书本摆出了电视塔、大火车、大楼??用铅笔、彩笔、橡皮、粉笔头装饰上了窗子、门、塔尖甚至是太阳、轮子,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用上了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圆片等。他们高兴极了:“原来文具也可以摆出画来!”我借机告诉学生:“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要善于就地取材。”这下学生们又有了新发现:“水壶也可以盖房子!”“扎头发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绢叠成各种形状也可以摆上。”??于是地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漂亮,学生充分体验到了造型的乐趣。\n  《美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书包里的材料了,引导他们轻松愉快地找到可利用的材料,就更容易达到《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融为一体。”  的要求了。  课题:彩线连彩点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  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教材简析:  本课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但不要讲定义,只引导学生具有用点线面造型的意识,边画边说,引导学生感受点和线能组合成不同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  教学准备:  (1)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  (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n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  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  3、出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材料不同、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2)发展阶段:  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  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  课后拓展:尝试在同一内容中用单线、涂色及剪贴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物体形象、体会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评价:  1、能否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2、能否用其中一种形式自由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3、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画面所表达的意图。\n  札记:本课在演示点和线的关系时我利用了一个简单的教具:在一张蓝色KT板上并排扎上三个彩色长头图钉,问学生:“这是什么?”“三个点”然后我在这三个图钉之间又扎上了许多图钉,“呀,变成一条线了。”接着我在板上随意的扎上一些图钉,请学生用毛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哇,三角形!”“太阳!”“五星!”??孩子们再在欢快的游戏中了解到了“点多了可以连成线”。我又鼓励学生用图钉扎出各种图形,他们在摆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限制自然的考虑到了有疏有密,我趁机鼓励他们在画画时也要表现出疏密关系。利用了这间小小的教具,让我少费了许多口舌,也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  课题:淅沥的小雨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n  (1)引导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发展阶段:  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  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n  札记: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课题:闪光的烟花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  2、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材表现烟花。  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  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  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的应用。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烟花。  第一节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大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等。学生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哪儿见过烟花,都有什么样子的。\n  2、引导学生回忆烟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势表演一下烟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是从中间向外放射)  二、掌握、创作阶段;  1、观察书上烟花的照片,说说它们的形状象什么?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的大纸上,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画画烟花。其他同学在自己桌子上用水彩笔或彩线摆出烟花的形状。  3、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4、教师将五、六支彩色铅笔绑在一起花烟花,出现一种五彩斑斓的效果。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特殊的绘画效果,如:在彩纸上画,用深色油画棒涂满底色后再用硬物刮画等。  5、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添加上人物、建筑物,增加节日的气氛。  作业完成后,贴在教室的墙上,互相评价、欣赏。  课后思考:除了绘画,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来表现烟花?  第二节  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材料粘贴的烟花的作品。  学生:彩纸、绒线、塑料绳、纸搓绳、扣子、种子等,剪刀、胶水、色彩工具。  一、引导阶段:\n  1、出示用彩色绒线粘贴而成的烟花的画,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2、请每一位带了绒线的同学剪下一小段来送给老师,教师将其剪成一样长短,贴在蓝色的纸上做成漂亮的烟花。(这其实是演示粘贴烟花的步骤。)  3、欣赏教师带来的作品,请学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制作的烟花。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烟花?  2、将学生发现的可以制作烟花的材料归一下类,如:  线状的:绒线、塑料绳、纸搓绳等。  点状的:扣子、种子等。  面状的:彩纸等。  3、引导学生将彩纸剪成条或撕成小片,体会通过加工可以改造材料的性质。4、举一反三:还有哪些材料即可以是线状的又可以是点状或面状的?  三、实践阶段:两人合作,涂色做底或用彩纸做底子,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烟花。  四、收拾: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桌面,保持环境卫生。  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烟花。  札记:在制作烟花时,有一位同学用橡皮泥搓出了条和点来利用橡皮泥本身的粘性粘在本子上;还有一位同学将一张宽纸条一头搓起,使其成为由线状渐变为面状的材料,\n  人教  版新  课标  小学  美术  一年  级上  册全  册教  案  1.课题:神奇的  口袋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2)教材简析:本课是引导学生初识美术工具和材料,可让学生尝试使用一下,或看一看、摸一摸各种绘画的效果。教师要准备好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供学  生欣赏。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3)课前准备:\n(1)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颜料。(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3)教师搜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中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4)教学活动设计:(1)引导阶段:教师在课前利用旧衣服自制一挎包,放入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上课时让学生上来抽奖:抽出一样来让其他人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掏出来后,教师选几样常用材料当场操作、示范。并出示不同材料所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2)发展阶段鼓励学生学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3)收拾与;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5)课后拓展:寻找自己家中或周围可用来绘画、粘贴、拓印、拼贴编织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美术创作。(6)教学评价:(1)是否认识一些主要的美术工具材料。(2)能否大胆运用美术工具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3)是否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札记:在展示每一种美术工具材料后,我都出示一张用此工具材料做的画让学生看看、摸摸,加深他们对这种工具材料的了解,学生看得很投入,在练习中能够大胆的画出第一笔。2.课题:大家都来做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n  (2).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用一种行为艺术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通过走出教室到校园里上课的方法进行。要提前一节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教学重、难点: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3).教学活动过程:(1)交流阶段: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体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课后拓展: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  图形的练习。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4).教学评价:(1)是否在课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2)能否课前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及名家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发。(3)教学中能否强调集体合作精神。\n(4)就地取材,会利用废旧物品或当地物产,如:小石头、沙、泥、贝壳??运用于主体造型之中。札记:本课教材要求学生们准备的工具材料太多,而这对刚刚上了一节美术课的新生来说很难做到。在上第一个班时,我提前多准备了一些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选择,教学效果不错,但总感觉这些材料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达不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目的。于是在上第二个班时,我启发学生用铅笔盒、书、本子、笔、橡皮等书包里的文具来摆图案。学生们讨论一番后,用书本摆出了电视塔、大火车、大楼??用铅笔、彩笔、橡皮、粉笔头装饰上了窗子、门、塔尖甚至是太阳、轮子,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用上了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圆片等。他们高兴极了:“原来文具也可以摆出画来!”我借机告诉学生:“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要善于就地取材。”这下学生们又有了新发现:“水壶也可以盖房子!”“扎头发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绢叠成各种形状也可以摆上。”??于是地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漂亮,学生充分体验到了造型的乐趣。《美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书包里的材料了,引导他们轻松愉快地找到可利用的材料,就更容易达到《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融为一体。”的要求了。3.课题:彩线连彩点课时:一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n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教材简析:本课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但不要讲定义,只引导学生具有用点线面造型的意识,边画边说,引导学生感受点和线能组合成不同的图形。2.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3.教学准备:  (1)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  (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  4.教学活动过程;(1)引导阶段:  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  3、出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材料不同、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  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  (2)发展阶段:  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  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n  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课后拓展:尝试在同一内容  中用单线、涂色及剪贴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物体形象、体会不同的画面效果。5.教学评价:1、能否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2、能否用其中一种形式自由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3、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画面所表达的意图。札记:本课在演示点和线的关系时我利用了一个简单的教具:在一张蓝色KT板上并排扎上三个彩色长头图钉,问学生:“这是什么?”“三个点”然后我在这三个图钉之间又扎上了许多图钉,“呀,变成一条线了。”接着我在板上随意的扎上一些图钉,请学生用毛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哇,三角形!”“太阳!”“五星!”??孩子们再在欢快的游戏中了解到了“点多了可以连成线”。我又鼓励学生用图钉扎出各种图形,他们在摆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限制自然的考虑到了有疏有密,我趁机鼓励他们在画画时也要表现出疏密关系。利用了这间小小的教具,让我少费了许多口舌,也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4.课题:淅沥的小雨课时:一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1.教学目标: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教学重难点: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2.课前准备:(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3.教学活动过程:(1)引导阶段:\n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2)发展阶段:  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4.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教学评价:  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n札记: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5.课题:闪光的烟花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2、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材表现烟花。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2.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3.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的应用。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烟花。第一节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大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等。学生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4.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阶段: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哪儿见过烟花,都有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回忆烟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势表演一下烟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是从中间向外放射)二、掌握、创作阶段;1、观察书上烟花的照片,说说它们的形状象什么?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的大纸上,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画画烟花。其他同学在自己桌子上用水彩笔或彩线摆出烟花的形状。3、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4、教师将五、六支彩色铅笔绑在一起花烟花,出现一种五彩斑斓的效果。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特殊的绘画效果,如:在彩纸上画,用深色油画棒涂满底色后再用硬物刮画等。5、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添加上人物、建筑物,增加节日的气氛。作业完成后,贴在教室的墙上,互相评价、欣赏。\n课后思考:除了绘画,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来表现烟花?第二节5.课前准备:教师:各种材料粘贴的烟花的作品。学生:彩纸、绒线、塑料绳、纸搓绳、扣子、种子等,剪刀、胶水、色彩工具。6.课堂教学一、引导阶段:1、出示用彩色绒线粘贴而成的烟花的画,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2、请每一位带了绒线的同学剪下一小段来送给老师,教师将其剪成一样长短,贴在  蓝色的纸上做成漂亮的烟花。(这其实是演示粘贴烟花的步骤。)  3、欣赏教师带来的作品,请学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制作的烟花。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烟花?2、将学生发现的可以制作烟花的材料归一下类,如:  线状的:绒线、塑料绳、纸搓绳等。  点状的:扣子、种子等。面状的:彩纸等。3、引导学生将彩纸剪成条或撕成小片,体会通过加工可以改造材料的性质。4、举一反三:还有哪些材料即可以是线状的又可以是点状或面状的?  三、实践阶段:两人合作,涂色做底或用彩纸做底子,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烟花。  四、收拾: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桌面,保持环境卫生。  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烟花。  \n札记:在制作烟花时,有一位同学用橡皮泥搓出了条和点来利用橡皮泥本身的粘性粘在本子上;还有一位同学将一张宽纸条一头搓起,使其成为由线状渐变为面状的材料,组成的烟花独具特色。我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讶,也深感自豪。同时反思自己:在设计教案时是不是太小看这些学生了?有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呢?  6.课题:美丽的印纹课时:二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材简析:本课第一课时通过不同物品的印纹游戏,使学生体会印纹的形式美感,并通过添加创作成画;第二课时通过简易的自制图章,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手、树叶等印出的印纹的肌理效果,并有意识的进行画面组织。教学准备:教具:范作数幅、白纸、水粉颜料、水彩笔,瓶盖等能盖印的东西。学具:白纸、水粉颜料、水彩笔、瓶盖等。3.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阶段:回忆冬天玻璃窗上布满水汽时用手在上面印手印的快乐情景。教师用大拇指蘸颜料在白纸上印出一个指印,再用水彩笔添画几笔,使其成为一个正在打球的小孩,导入课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二、发展阶段:1、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纸,让全班学生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用手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的表述自己手上纹理的特征及手蘸色彩、按印的感受。2、找找身边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印出漂亮的印纹?试着在自己的纸上印一下。通过尝试敲印找到出现纹理效果的原因——物体上凹凸不平的表面造成了神奇的效果。三、创作阶段: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注意色彩的协调及疏密的安排,还可以用水彩笔将印纹略作添加,或加上彩纸剪贴的物体,成为一幅幅有趣的画。\n教师指导评价要点:1、是否发现物体上的纹理与敲出的印纹之间的关系。2、能否简单的运用敲印的方法组织画面。3、能否团结合作、注意卫生。四、展示每组作业,引导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五、收拾与: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与整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自制简易的印章,并进行拓印,感受造型的乐趣。2、学习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制印章的技巧及拓印的方法,让他们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美术《春天来啦》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n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春天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2.感受与想象。  (1)听:乐曲《春天在哪里》。提问: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唱了什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出示课题:《春天来啦》。  (2)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印象中的春天。如: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花——粉粉的、粉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暴出了嫩绿的芽??  (3)看:MTV《春天在哪里》。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  (4)想: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  (5)看: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3.思考与表现。\n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看书上的色彩组合,或以课件展示色彩,让学生自由选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2)课件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尝试表现:按自己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如:用哪些主要颜色来表现春天?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4.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色彩整体倾向;(2)表现方法。  6.作业展示,互评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把学生的作业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请小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再让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7.课后延伸。  (1)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现春天吗?  (2)请学生到大自然里欣赏美丽的春天。  《处处有鲜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各样的鲜花,明白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n  2.初步学习花的简单画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描绘自己喜爱的花。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2.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花,抒发对鲜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表现技法和创造各种方法来大胆表现鲜花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花的构造、形态和色泽,收集自己喜爱的花的图片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花的图片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准备一些塑料花、绢花、纸花或盆花,准备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n(3)“有鲜花的装扮,春天多美呀!有鲜花的装扮,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鲜花不仅春天有,其他季节照样有。不仅花圃里有,公园里有,大自然里也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鲜花。”——揭题:《处处有鲜花》。  2.欣赏与感悟。  (1)播放课件,显示画面——优雅的客厅,窗明几净。  继续播放课件,显示画面——在前一画面的基础上,在茶几上多了一盆花。  提问:看懂了吗?哪一个画面更温馨?为什么?  小结: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2)提问:你见到过鲜花吗?在哪儿见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探讨、思考。播放课件,展示各个时节、不同地方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图片。  小结:鲜花给大自然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鲜花给大地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鲜花。  教师把一朵花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正、侧、背面的花。  提问:与你记忆中的花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构造、叶的形态。  (2)尝试表现。  依据自己的观察画出鲜花。  (3)归纳画法。  先画花蕊,再画花瓣,从中心入手,向外展开,有中心依托,就容易把花形画得准确,接下去画枝添叶,最后涂色。\n  (4)课件播放。  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书上或课外收集的),分析其工具、材料与表现方法的不同,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如水彩表现的花淋漓、透明、艳丽;摄影图片中的花真实、鲜艳;彩笔线描的花优雅;“没骨”法表现的花雍容华美等等。  4.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鲜花。  (2)教师提示学生表现花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逼真,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要抓住花的特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花卉的外形、色泽和叶子的不同形态。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评价与拓展。  (1)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并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扮演花匠评选出最美的花。老师给入选作品的作者颁奖——每人一朵鲜花。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栽种一盆花,观察、记录花的生长过程。  《彩蝶飞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蝴蝶的基本构造、对称特征及纹饰特点。  2.通过做做、玩玩,学习纸蝴蝶的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3.培养按程序学习、制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n  1.编写思路。  蝴蝶舞姿翩翩,纹饰亮丽,美丽动人,是学生乐于欣赏、喜于表现的内容。学习纸蝴蝶的制作,学生肯定喜欢。  纸蝴蝶的制作过程,是学生造型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动手做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做做、玩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同时也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的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对称的方法剪纸蝴蝶。  难点:做出式样、纹饰独一无二的纸蝴蝶。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32开大小的白卡纸、色卡纸、彩色水笔、废纸盒、剪刀  (教师)各种式样的纸蝴蝶若干只、各种蝴蝶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营造情境。  (1)课件演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蝴蝶群大规模迁徙以及各种蝴蝶图片等,动静结合营造蝴蝶王国情境,让学生具体感知蝴蝶的美丽(灵动之美、形状之美、色彩之美)。  (2)“蝴蝶飞呀飞,飞到我们课堂里来了。看一看,老师这里有几只蝴蝶,好看吗?”(教师演示纸蝴蝶。)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蝴蝶。\n  3.做一做——尝试制作蝴蝶。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发一只纸蝴蝶,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制作方法。  (2)归纳小结:根据蝴蝶形状的对称特征,折剪蝴蝶图形:①将纸对折后画上半只蝴蝶的轮廓线,注意别忘记画上触角(蝴蝶的身体中线须与纸折叠成的中线重叠);②沿轮廓线剪下。  (3)欣赏各种蝴蝶图片,分析蝴蝶花纹造型特征:①蝴蝶花纹:可用小圆点、瓜子形、曲线、短线等图形装饰纸蝴蝶,花纹、颜色两边须一致。②鼓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装饰蝴蝶。如:绘画形式、剪贴形式、复印形式??  4.玩一玩——让纸蝴蝶飞起来。  (1)纸蝴蝶为什么会飞呢?(仔细观察纸蝴蝶。)由于两边剪了两个小洞,手指套入小洞一紧一松,纸蝴蝶的翅膀就扇动起来,多有趣!  (2)指导学生用剪刀头剪两个小洞,大小以自己手指刚好能伸进为宜。  5.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制作一只漂亮的、独一无二的蝴蝶,给蝴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辅导要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纸张大小,尽可能地把纸蝴蝶制作得大一些;对画得快的学生可要求正反两面都配上图案;要求学生将剪下的废纸装入废纸盒中,保持桌面整洁。  6.评价与延伸。\n  (1)让学生拿着纸蝴蝶玩耍,比一比谁做的纸蝴蝶最漂亮,“飞”得最灵活。  (2)要求学生课后去大自然中或网上寻觅蝴蝶,了解蝴蝶知识,制作蝴蝶标本等。  《剪花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  2.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刻苦、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花边又称带状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它的特点是纹样的连续性。它的组织方法是以一个单元纹样反复排列连续而成的。上下方向连续的称为竖式,左右方向连续的称为横式。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花边图案的绘制技能,能独立描绘出较美观、大方的花边纹样,从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难点:解决花边的连接问题及图式变化问题。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收集的花边图样  (教师)多种花边图案纹样和单独纹样、课件\n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激趣。  (1)检查课前准备,稳定学生情绪。  (2)欣赏漂亮的纸蝴蝶,展示以蝴蝶为单独纹样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感受形式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画花边的兴趣。  2.联系生活,感知文化。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花边图案?装饰在哪些地方?  (2)在学生回答和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花边图案的基础上,播放课件,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花边,使学生充分感知花边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花边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寻找规律,引导探索。  (1)提问:欣赏了这么多的花边图案,你能说说花边的排列组合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找出每条花边的单独纹样,课件演示上下(纵向)、左右(横向)的基本排列组合方式。  (2)提问:谁能变动一下连续排列的规律,又变出一条美观的花边?  引导学生把横向的花边变成纵向的花边,纵向的则变成横向的。  (3)提问:这些花边的排列组合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动脑筋、想办法,再组成漂亮的花边?课件展示排列组合有错误的花边,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掌握花边图案的构成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排列组合中,教师及时作归纳,引出花边构成的基本规律。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容易理解和接受。\n  4.尝试实践,锻炼技能。  (1)提问:经过讨论,我们懂得了花边的排列组合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边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剪一条花边我们要分几步才能完成?  (2)引导学生尝试,从尝试中归纳出:折、画(单独纹样)、剪等基本步骤。从连接失败的作品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要注意花边左右或上下的连接点不能剪断。  5.作业辅导,完善实践。  (1)作业要求:用彩纸剪漂亮的花边;分小组完成用花边对一个组员的装饰打扮。  (2)辅导要点:折得是否平整,单独纹样的设计是否饱满、有无创新,连接点是否会剪断。  6.展示评优,课后延伸。  (1)每组被装扮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获得优胜。  (2)小结:我们可以用花边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3)延伸:除了用剪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绘制花边?  (提示:可以手绘,还可用印模印,用复写纸画??)  《印印画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在树叶上较均匀地涂色并印画的技能,培养学生对拓印的学习兴趣。\n  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树叶的形、色、纹之美,巧妙利用树叶组合成各种图形创造表现,进一步理解造型表现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