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手册 4页

  • 35.50 KB
  • 2022-06-16 发布

幼儿教育手册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5岁小孩教育[摘 要]许多研究材料表明:4~5 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比2~3 岁时迅速得多。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好奇心强,提问多,想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就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对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家长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孩子5岁了,正处于幼儿期的完成阶段。与4岁孩子好奇、反抗的个性特点相比,5岁可以说是充满和谐与统一的美好阶段。第一部分 西方幼儿教育尽管世界各国关于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繁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原则大体上是一致的。一、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这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原则。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二、促进思维的原则:幼儿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  的思维方法。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类、比较。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奠定思考方法基础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幼儿教育只能在幼儿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汇集各种知识、印象,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这一活动过程是在成人指导下,靠幼儿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各种能给幼儿带来新感受的环境,以帮助他们从各种感受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许多国家址分重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广泛持久的兴趣。这是幼儿自我教育的动力。 四、重视能力培养的原则:学前阶段,应该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才具有价值。因而,教师不应该反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上而应该明白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来的原则:今天的幼儿教育不可能给予幼儿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答案。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n六、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许多国家提出“学前教育应为幼儿未来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发展。”幼儿的个性是在社会团体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得到发展的。心理学家瓦伦说:“幼儿的‘自我’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西方幼儿教师在给予幼儿个人活动机会的同时,还会给予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并教给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法。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n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在中国,很多小孩子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又哭又闹,从10点多一直到将近半夜1点钟。孩子不停地在企求妈妈:“你听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妈妈,我只想和你说对不起妈妈……”悲痛的哭声夹杂着妈妈的不耐烦:“你不闭嘴,我掐死你!我不要你了!”\n也许孩子很调皮,妈妈在严厉地教育她,但无论怎样,作为母亲真不该说最后两句话。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儿时受到一次不经意的伤害,会记住一辈子。教育孩子,给他鞭子的同时也要给他点糖果,让他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也记住父母是非常爱他的。这是中国父母最欠缺的地方,要么对孩子很严厉,要么对孩子很溺爱。课堂里经常有调皮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不听话爱捣乱,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样的中国孩子通常是班里孩子中身体最健康的,个头也最高大的。他习惯于在家中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爷爷奶奶或父母对他过分爱护。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教育”好自己。在商店门口,一位中国妈妈帮孩子撕雪糕纸,随手乱扔,这无形中给孩子发出一个错误信号,孩子可以不懂公德。以后妈妈们因孩子乱放玩具而抱怨有收拾不完的家务时,先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有一个电视节目“天线宝宝”。西方很多妈妈不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对孩子的智力和视力伤害很大。节目本身确实吸引宝宝们。孩子什么都不需要做不需要想,只要死死地盯住天线宝宝玩游戏就行了。这样的效果让我感到害怕,如此电视节目引发的后果,只能是剥夺了孩子主动创造生活的能力。中国妈妈们在选择国外儿童电视节目时一定要小心,先进国家也出垃圾。多给孩子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游戏、玩具和节目,西方父母给孩子选择玩具时常常很小心,而中国父母则易马虎。再说说西方教育,西方父母对孩子太温柔,给孩子太多糖果。在中国总能看见蹒跚学步或者顽皮的小孩子在路上摔跤,孩子会马上自己站起来,乐哈哈地接着玩去了。如果这是西方的孩子,非要哭得天翻地覆不可。中国妈妈抱着孩子就能在公园里遛弯,西方妈妈要准备好一大堆东西推上小车才会出门。很多事情上,孩子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有时候真的需要家长“踢屁股”。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西方家长总发愁“我们该怎么办”。可是在很多运动比赛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又过分严厉了。西方人热爱运动,但有些父亲对运动的热情过头,常在看完孩子的橄榄球比赛后生气地说:“你明明可以接住,你回去给我好好练习,我不想让你成为废物!”孩子根本没有在心理上准备好这样强度的比赛。再有就是芭蕾舞,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们得节食,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多西方孩子学会吃完饭后私下里再呕吐出来。孩子们照着镜子总觉得自己胖。中西方教育方式不同的地方实在太多,好比一个8岁的中国小男孩,听话懂事,但凭单手抓不住远处抛来的小球;同样8岁的外国小男孩,单手接球不在话下,但脾气暴躁没有礼貌。哪个小男孩更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