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2-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学前儿童亲子活动的基本类型模式研究根本目的是运用科学抽象方法,从大量原型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分类,从而进行模式识别、模式评价、模式推广、模式构建,有模式的这种“简笔画”式的认识成果来指导和改进工作。对若干原型作一定的模式分类以后,模式便成为一种标志,一种认识的压缩形式。人们可以根据某一原型所归属的模式,了解其基本特征而不必作冗长的叙述;还可以根据不同模式的优劣得失进行模式的重新构建。在进行模式识别、模式评价后,对其中值得推广模式应当怎样建立,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广这种模式,这就是策略问题。模式的确立实际上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个性到共性的这种方法论的运用。最后的目的就是要指导亲子活动正确顺利有序的开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亲子活动模式的构成要素即亲子活动的目的、亲子活动的内容和亲子活动的方法出发,以不同的视角对亲子活动模式作些探讨。(一)家庭亲子活动的类型1、养育型父母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子女,主要满足幼儿基本的生活上物质需要,缺乏对其进行知识和人格的培养,教育功能明显不足。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条件不足父母之所以主要养育孩子,而忽略对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孩子的生活,即主要用于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的品质。有的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教育孩子,但他们可以满足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如工作压力大,没有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由于家庭原因而仅仅完成养育孩子的功能,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和子女的交往受很大的限制。(2)能力有限有的父母的确也想教育好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实施,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如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或有生理缺陷等(3)方式不当\n现代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幼儿无限制的溺爱,不切实际地满足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只重视幼儿生活的需要,而往往忽略对幼儿的心理品质、人格培养。将注意力集中在物质方面,很少关心孩子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很少关注教育孩子的方式。2、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而由此进行的亲子活动涵盖了专制型和权威型两种形式。相对而言,权威型比专制型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较多的所谓”理性”色彩。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对待孩子,如批评、指责孩子,指挥、命令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是我的,我爱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不顾孩子的感受,需要孩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失去了独立和个性,成为被动服从的机器。当然其中有的父母是自己孩子着想,但是他们采取了一种不合理的方式,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良好愿望,这没错。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旧成才,无视幼儿的生理条件和智力水平,给孩子安排了五花八门的学习内容如弹琴、画画、学外语、背诗词等等,压得孩子没有喘息的机会。家长接孩子时,首先问孩子今天老师教了些什么,若孩子能讲出来,家长便挺高兴。反之,有的家长便对自己的孩子很失望,骂孩子笨,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越早上小学越好,为此不顾幼儿实际情况,想方设法让学龄前儿童提前上学,影响幼儿正常发展。时兴超前教育。一些家长虽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提前上学,却暗地里给孩子“开小灶”,不顾幼儿实际情况,教他们学小学课程,使幼儿压力甚大,极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凡此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对于幼儿智力发育并不能起到什么促进作用。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后果。3、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为中心的而进行的亲子活动涵盖了放任和溺爱两种教养方式。二者之不同点在于:溺爱有爱得太多和过分的意思,它比放任表现出较多的直接关爱;放任有不管和管得少的意思,它比溺爱表现出更多的“自由”的色彩(有时甚至是忽视)。【1【1】吴玲.亲子关系结构下父母的教养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Vol.31NO6,707】\n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无论是对与错给予的都是赞赏,很少对其作出是非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父母给予鼓励和赞赏,做出错误的行为也同样给予鼓励和赞赏,因此孩子无法形成是非观和价值观,这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蛮不讲理、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的不良习惯。溺爱型。溺爱有爱得太多和过分的意思,它比放任表现出较多的直接关爱,但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作为国际学术界的一种主流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违法犯罪行为与早期家教中过多的拒绝、惩罚高度相关。有研究者以劳教人员为被试,得出劳教人员父母的抚养类型与常模有显著差异,而溺爱型居于第一位。”聚类分析的结果,无论是父亲的抚养方式,还是母亲的抚养方式,溺爱型人数最高,达53.3%和55.3%。”【1】如果说,在过去,在国外,人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由于早期家教中过多拒绝和惩罚的话,那么,在当今,在中国,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的泛滥,在于“关心”过多,在于纵容放任。另外有的家庭对幼儿过度保护采取较多的限制,如不让孩子外出,不让孩子和他人交往,不让孩子独立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结果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的个性。作为一种亲子活动模式,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及其教养方式尽管在世界各国和诸文化中均有表现,但它在现时代的中国如此“泛滥”,应该说具有特殊的背景。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建的家庭观念浓郁的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广泛实行以一对夫妇只生一胎为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孩子由于“妈妈只生我一个”而成为独生子女进而成为“宝宝”。在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习惯于被人宠被人爱,不少孩子成为“四二一综合症”患者(四个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个长辈——爸爸妈妈,一个孩子);而“同在一个屋檐下”,大人们却是“当牛作马”,并且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在中国,在许多家庭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已成为一种“共识”;为人父母者即使再苦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让孩子独自拥有好的东西,孩子渐渐地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有研究者曾将上海父母与日本父母的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父母强调父母要爱孩子、关心孩子,而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和尊重孩子作为做好父母的首要条件;而所谓爱孩子、关心孩子,在这些父母眼中就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正是这一次次的理所当然将一个个幼纯心灵步步引向歧途。4、民主型\n父母对待孩子能够理解、摸透,支持孩子的兴趣,满足合理需求,并且尊重孩子处理自身事物的方式和结果,始终与孩子保持亲密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成为朋友,这种民主的家庭拥有天下最大的幸福。孩子的权利得到了尊重,孩子的家庭成员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孩子与父母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孩子的各种正当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大大增强,孩子的亲情感也更加浓厚。家长始终要把自己处于一个“参谋”的位置,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包办,可适当给孩子提建议。家长时时都要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孩子。要有“孩子每一天都在进步”的认知,并且适当地鼓励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犯了小错误时,要主动为孩子找台阶下。如,孩子把装开水的杯子打翻了。家长可以说:“水太烫了,所以杯子被打翻了”。或者说“妈妈没有提醒你,不全是你的错。”这样的语言比“你毛手毛脚,真笨。”的斥责,更能使孩子接受,孩子听了也会感激父母为自己分担责任。无论是家长自身遇到了什么麻烦,还是孩子遇到了什么挫折,家长在孩子面前都要多说鼓励一类的话,千万别说泄气话。这样,孩子可以从家长的坚强中提升自我的信心,锻炼自我的意志。坚持引导式教育,要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父母的这种理解和尊重孩子民主意识,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