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父母必读 126页

  • 161.00 KB
  • 2022-06-16 发布

(幼儿教育)父母必读

  • 1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教会孩子“我”和“我们”的区别2.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3.父母需要知道的几点4.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5.塑造丈夫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6.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适应社会7.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8.给孩子一个空间9.交流--全身心地去感觉10.让孩子认识自我11.让孩子自己学习12.品尝自己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13.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14.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五个法则15.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16.别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17.父母对自己的要求18.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19.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教会孩子“我”和“我们”的区别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在学校的餐厅里打工,主要是负责收拾碗碟杯子,把食物的残渣倒进桶里,然后把碟子送到厨房。\n  有一天,我端着一大堆咖啡杯子走进厨房的时候,因为实在太重了我没有拿住,结果一下子全部摔在了地上。我立刻绝望了,这下没法再打工了,这时管理员走到了我的跟前,他担心地问我:“你还好吗?”  我连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  管理员接着对我说:“今天真是不走运的一天。”然后就走了。  当天晚上,我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妈妈,我在家里一不小心打碎了碗碟还要受到责备,但是在异国他乡打碎了好几个杯子却受到别人的安慰。”  我接着写道:“美国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潜力大概就在这里吧!”  从那之后,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位管理员的身影,于是,我做事更加认真,因为管理员的安慰使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怀着这样的记忆,在结婚后,我希望孩子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关怀与给予是生活中最好的武器。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观念,从他们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让他们分担家务,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  在日本的时候,为了减轻家务的负担,我们雇了一个日本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叫彩子,她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仔细。  但是,在这个女孩来到我们家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所有家务都有人做的情况下,孩子们经常把自己应当做的事也交给了彩子。以前从学校回来后,自己清扫房间,一起准备晚饭。但是现在他们开始偷起懒来。起床后,连被褥都懒得整理了。几天后,我觉得不能再让他们这样下去,于是把他们都叫到跟前。\n  “彩子来到我们家,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她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你们却胡乱地使唤她。我非常感谢她,我想在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前提下,送她去学校上学,你们要帮助她。”  “那么谁来打扫我们的屋子呢?”孩子们惊讶地追问我。我没有回答他们,对不知所措的彩子说:“房间每天不用打扫那么多遍,晚上放学回来打扫一次就行了。可能对你来说很辛苦,但这也是为了你好,你要坚持下去。”  按照我说的,我带她去打字培训学校报了名。从第二天起,早晨她和我们一起从家里出发,在学校里上完课后,下午回到家里做家务。  出乎意料的是,彩子把房间打扫得更干净了。2年后,彩子结束了在学校的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打字员,不久她离开了我们家。一个小小的关怀,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已经步入中年的彩子,现在还常常给我打电话,问候我们全家。虽然她每次都向我说谢谢,但是,其实从内心里我也很感谢她。如果没有和她的相遇,我的孩子们怎么能学会如何关心别人、为别人付出呢?因为彩子的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别人,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两个女儿成为维护委托人权益的律师,而彼得成为一名出色的CEO,在他的带领下,职员们精诚团结,为了公司的理念努力奋斗着。没有给予就不能生存\n  为他人付出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因为有的时候,给予和关怀会涉及到自己的直接利益。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的年代,为别人付出往往会被认为是傻瓜。这只是一些鼠目寸光之人的想法,实际上,没有付出、给予和关怀,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21世纪是个人主义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而在这个时代,更需要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的人。也就是说,需要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能够同别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将个人意见综合起来的能力。  最近,各个企业对21世纪的领导者提出了一个“servantleadership”的概念。“servant”即仆人,“leadership”即领导能力。“servantleadership”即“仆人领导力”的意思。这意味着,今后受人关注的领导者不一定是那些会下达指示,具有领袖气质的人,更多的是可以为整个团队的未来和个人的成长服务,维持相互间协作的人。  现在是强调个性的时代,但是能够将个性和特性整合在一起的领导者才是未来领导者的发展方向。根据著名的时事杂志《财富》调查,在世界排名前100强的企业中有1/3的企业把“仆人领导力”战略,作为经营哲学。  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与“我们”的关系,不能将目光只停留在个人的利益上,在索取的同时,也要学会给予别人。给予不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但在当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给予别人是一个重要的生存武器。\n  我们的社会,现在只强调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事实上,强调自我、排斥别人的教育,将会把孩子推向一条不归之路。  妈妈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也脱离了社会的现实。好吃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从不会教育孩子和朋友一起分享;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往往会拉着孩子找到人家不依不饶地“讨公道”,甚至会在别人家里动手打架。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会谦让与关怀别人,在步入社会后,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有可能会成为引发冲突和矛盾的导火索。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呢?从小事中寻找教育方法  我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们学会关怀他人、给予他人的呢?  孩子们小的时候,美国流行饲养宠物。孩子们缠着我给他们买一只宠物荷兰猪。最终,禁不住孩子们的央求给他们买了一只。  “荷兰猪是有生命的动物,和你们平时玩的玩具不一样。你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它。”但是,尽管孩子们很喜欢这只荷兰猪,却没有好好照顾它。他们把它关在脏脏的笼子里,还总是忘了喂食,对荷兰猪的死活也漠不关心。于是,有一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没有晚饭吃了。你们不好好照顾荷兰猪,好几天没有喂它了。你们也饿一顿,体会一下小荷兰猪是多么的痛苦吧。”\n  孩子们全都沉默了。他们很快给小荷兰猪换了一个清洁的新“住处”,还给它的窝里放上我们吃的野菜,水槽里加满了水。  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培养他们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习惯。我让他们明白自己小小的付出,会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有一天,我对正在擦洗厨房水池的彼得笑着说:“彼得,谢谢你!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你这样帮妈妈,妈妈心里很高兴。”看着妈妈的笑脸,彼得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想,在那一瞬间,彼得肯定也明白了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从那以后,彼得不只是对我,连爱丽丝和南希的事也乐于效劳了。  关怀别人、给予别人并不一定非要做出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举动。带领孩子们去养老院或者孤儿院做义务劳动当然是关怀别人的体现,但我们毕竟不可能每天都去这样的地方献爱心,所以,关怀别人、给予别人最基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得以体现。  在释迦牟尼轶事中有这样一个“无财七施”的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n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让孩子明白:不经意的称赞、善意的目光、小小的牺牲和谦让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  现在,你可以做出结论了:是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扮演一个踩着别人向上爬的光杆司令,还是成为在充满关怀与给予的生活中获得力量的孩子呢?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  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我们家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单独建了一个书房用来学习。通常吃完饭后,如果没有什么事,我就会去我的书房写论文,或准备第二天给学生们上课的讲义。孩子们也经常在我旁边看书或者做作业。  有一天,学习了一会儿后我在院子里散步,忽然发现在角落里有什么东西。走进一看,竟然放了满满一堆酒瓶子。\n  我的心一下子被提得老高,我和丈夫因为身体原因,一辈子也没有沾过酒。这些酒瓶是谁喝完放到这里的呢?这肯定是谁偷喝了酒,怕被人发现藏到这里的。  美国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烟酒,我的孩子们哪一天出于好奇心去尝试一下也是正常的。  我首先怀疑的是彼得,作为刚上高中的男孩子,肯定想去尝试一下喝酒的感觉。当我问书房后面的酒瓶是不是他放的时,他露出很惊讶的表情,一个劲儿地摇头。最后,我把孩子们都叫到了跟前,用平静的语气问他们酒瓶的事。  “我们都不知道。”  尽管我再三追问,孩子们还是这样回答。我本来以为肯定会有一个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最终谁也没有承认,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既然没人承认,我也不能冤枉了孩子们。仔细考虑了一会儿后我对他们说:“妈妈相信你们。”  我是想用我的信任来对他们提出警告。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在妈妈面前撒了谎,他会因为我的信任,而产生负疚感,这将是最大的惩罚。  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对他说“我信任你,这次做错了,下次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远比大声的责骂更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得到别人信任的人,在犯了错误的情况下,会更加自责。他会审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进行反省,并决心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这件事之后,孩子们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妈妈的“\n我信任你们”这句话,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除了必要的场合,他们一点烟酒都不沾。有时需要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半夜和朋友们去闲逛,也没有在学校里惹是生非。有时我甚至担心他们是否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枯燥。我问他们对妈妈有什么不满,他们笑着说:“妈妈这样信任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我们不会有其他想法。比起妈妈的生活来,我们的生活要丰富多了。”  当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小时候的南希经常说谎,还会告姐姐和哥哥的状。  我从没有当面指责过她,即使知道她在说谎,我也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孩子做什么,有她自己的理由。了解了孩子做事的理由,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要马上去训斥他们。最好过几天再婉转地向孩子表达,让他们感觉不到压力。  “我知道你们中有一个人总是说谎。不久前,她跑到我这里说了很多事情,但都不是事实。说谎话是不对的,不过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说。”  这样婉转的批评比严厉的训斥更加有效果。犯了错误的孩子会改正自己的错误,没有犯这样错误的孩子,也会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n  当然,聪明的孩子们不会认为妈妈这么说,是因为没有察觉出他们的错误。他们明白妈妈没有直接指出错误,是给予了自己充分的信任。他们会自觉地改正,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我将酒瓶事件一追到底,不管三七二十一责备说谎的孩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会使我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采取一些策略。有时候需要对孩子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即使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也要给予孩子信任,孩子应该是在妈妈的信任中成长的。\n父母需要知道的几点 父母需要知道的几点5-1.英语教育妈妈不必成为“英语博士”现在,韩国越来越多的妈妈开始学起了英语,尽管对她们来说这已经有点晚了。妈妈们希望能够在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辅导孩子。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以便迎接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现在学习英语已经成为韩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我认为,妈妈没有必要为了培养孩子学习英语,自己也成为英语专家。  在美国,很多韩国移民子女因为不会英语,在学校里被同学孤立。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极其不利,为此,在美国我开始用英语和韩国语进行“双语教育”。  起初,我是为了帮助那些英语不够熟练的孩子尽快适应美国的教育环境,后来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发挥集体的智慧,创建了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我事业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不断向美国政府递交请愿书,向他们诉说了第二代移民的苦衷,最终美国政府第一次破例将移民子女的语言教育问题纳入了预算。我的语言教育工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n  我所教的学生们的父母,有很多是中年才移民到美国的,所以大部分不会英语。不过这有没关系,父母不会英语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有的还非常幼小,甚至还不会自己上厕所,经常尿裤子,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后,这些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却十分令人吃惊。  更神奇的是,孩子们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后,学起英语之外的语言,也驾轻就熟。通过英语的学习,他们领悟了学习外语的方法。无论是学习哪个国家的语言,孩子要熟练掌握外语必须遵守几点原则。在掌握了这几点原则后,别说英语,就是学习第三国、第四国外语也不在话下了。找一个学习的帮手  现在的韩国,幼儿英语培训学校、各种英语童话书、英语磁带随处可见,铺天盖地。从教学质量上来说,无论哪一所英语培训学校、哪一本英语教科书都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  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材内容,关键是这些书是否能被孩子所吸收,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于实践。  在学习英语时,家长应该为孩子找一个学习的帮手,也就是找一个能够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人。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完新的内容后,总是忽视了复习和应用。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即使孩子在课堂上学得再熟练,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那么孩子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n  学习帮手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学英语,更重要的是起到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作用。大部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是在不断犯错、改正错误、再犯错、再改正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对所犯错误的正确认识,可以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人们对所犯的错误,通常印象最深刻,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记忆,甚至比一次性记住的效果更好。  谁来做这个帮手呢?帮手没有必要是英语方面的专家。初期的英语学习中,帮手的主要任务是检验学习成果,所以不必有多么高的英语水平。但重要的是,这个帮手要能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外语时的胆怯心理,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害怕犯错误,那么一旦犯了错误则会极大地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学习帮手一定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打消他们害怕失败的心理,让孩子把英语学习看作一种乐趣。  学习的帮手可以是近邻、亲戚,也可以由妈妈直接来担任。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您就可以在身边找到很多好的学习帮手。但是,如果妈妈认为只有英语专家才能帮助孩子学习英语的话,那么恐怕就很难给孩子找到学习帮手了。  培训学校和家庭教师是孩子学习英语的第二种选择,但前提是要保证培训学校或者家庭教师能够促进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孩子能够起到真正的辅导和督促作用。  不要死记“a、b、c、d……”\n  在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课堂上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们反复地听英语磁带。这些磁带里录有不同水平和不同内容的英语句子。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反复听这些磁带,有时还要求他们回家去听。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反复地听,熟悉英语句子的结构和单词的发音,对英语首先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  这就和婴儿学说话一样,婴儿在学说话的时候,最先就是从“听”开始的。不管孩子们自己愿不愿意,每天都会听到大量的对话,孩子们听惯了这些对话,对人们所使用单词的发音、句子的结构和语言环境就产生了感性上的认识。不知不觉地,孩子们渐渐明白了人们对话的内容,然后就尝试着去说,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学习了说话。因此,学英语要先从“听”打开突破口。  现在,韩国的一些妈妈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刚一出生就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孩子连母语——韩国语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时候,就不厌其烦地在孩子们面前“a、b、c、d……”地教他们学英语。这样对孩子英语入门没有任何意义,对他们来说这些字母不过是一些图画和记号罢了。  在还没有熟悉英语的语言环境时,就开始死记硬背单词,也没有什么作用。通过不断地听英语句子,在熟悉了句子的结构和发音之后,再挑出句子中的单词,将拼写、发音和意思一起记忆也为时不晚。之后再通过单词的替换,记忆更多的单词,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Whereisaschool?”\n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句子。在孩子反复听这个句子并熟悉了句子的结构和发音之后,再让孩子去学习这句话对应的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记住这些单词后,还可以用其他单词去替换“school”,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单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对英语的句子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很容易掌握。而且通过这一过程,孩子还能更好地掌握英语的韩文意义。有时候看到周围的人在教孩子英语时,将韩文的意思也告诉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在学英语的时候,就像是鹦鹉学舌,只能当时模仿一下发音,而英语的韩文意思也会很快就忘记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孩子依赖韩文意义学英语,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不够。必须背诵需要熟记的内容  对于学习英语是否需要背诵这个问题,目前存在很多争议。  有些妈妈会问这样的问题:“对还不熟练的英语,孩子们需要去强记吗?幼儿英语教育一定要背诵吗?”  实际上,根据我英语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对幼儿学习英语,背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于是,又有许多妈妈问我:“让孩子去背诵那么多东西,不会产生副作用吗?这会不会埋没了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这些妈妈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记忆力已经发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只要感兴趣,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记忆知识轻而易举。  在孩子听一个句子的时候,如果对句子内容感兴趣,孩子会很快记住整个句子的读法和内容。\n  从未在外国生活过的孩子,如果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通过适当的辅导和反复的听说练习,孩子可能有一天会忽然用地道的语调说出整句整句的英语来。因为孩子会将感兴趣的东西100%地储藏在大脑里。  孩子的记忆有无限的潜力。认为过度地记忆会使孩子丧失创造力、产生抵触情绪的认识是错误的。孩子抵触学习不是因为过度地要求他去记忆知识,而是因为此前的错误学习方法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记忆,那就绝对不会妨碍他创造力的培养,适当的记忆,反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小时候,父亲曾经教我一首英文诗。当时,父亲先一句一句地读给我听,然后给我简单地解释每一句的意思。  我对诗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将它记到了脑子里。即使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能将那首诗完整地背诵出来。那之后,父亲又用相似的方法教我背了许多首英文诗。在背诵的过程中,我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如成人,不能保证孩子一天都能集中注意力去记忆知识。教孩子再多的东西,即使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的话,也吸收不了。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幼儿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天只要学习一个句子,经过反复地记忆,最后能够正确地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万万不可求多求快。中国古代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n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随时复习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背诵、复习,孩子的英语每天都会有喜人的进步。学单词以动词为主  越小的孩子,越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孩子把一本童话书看了又看,那就说明孩子对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掌握了孩子的这个特点后,可以利用这一点,使孩子更快更容易记住英语单词。  小孩子都不喜欢安静地待着,一天之中几乎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在教孩子英语单词的时候,先教孩子动词比教名词的效果更好一些。吃、喝、玩、睡、说……这些动词更能引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动作,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边做示范边教给孩子,孩子在做动作的时候也学会了英语。  在吃饭的时候,边做吃饭的动作边告诉孩子“eat”是吃饭的意思。每次吃饭的时候都重复这个词,不知不觉地,即使妈妈不说,孩子也会一边说“eat”一边兴高采烈地吃饭了。这比只教干巴巴的名词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熟悉了动作之后,可以将词汇的范围扩大到形容词。如“angry”、“pretty”、“beautiful”等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单词。随后,再教孩子副词、名词。有些心急的妈妈总是盲目地先教孩子名词,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名词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学习达不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孩子有可能会厌倦这样的学习。\n巧妙利用录音机正确掌握英语发音  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妈妈要避免一个错误,那就是轻率地教孩子不纯正的发音。在教发音时妈妈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孩子掌握标准的发音后,再学习其他内容。  我建议妈妈们利用录音机来教孩子的英语发音。通过听标准的英语录音,孩子可以正确掌握成年人所听不出来的细节部分。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注意语音的学习,那么像“L”和“R”这样困扰韩国人发音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正确的发音对孩子学一口地道的英语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接触的不是纯正的发音,就学不会纯正的英语。长大后,再想改过来就十分困难了。有的妈妈想直接由自己来教孩子英语,这就要求妈妈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劝这些妈妈们还是利用录音机来完成这项工作吧。在孩子6岁后再学习语法  韩国式的英语教育中有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偏重语法。实际上,在熟悉句子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不用教语法自然也就会了。  在美国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我也为语法教育问题花费了不少心思。语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将每个词连成句子的道理。就像是解数学题一样,掌握了解题的思路,就可以轻松地做题了。\n  但是,对小孩子来说是很难明白语言中抽象的道理。我认为,在教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听力还是口语,开始得越早越好。但只有一项例外,那就是语法学习。现在,小学已经开始普遍设立英语课,我认为孩子学习英语语法最早要在6岁之后开始才比较合适。  我在这里所指的语法学习不是说如“否定词”怎么用、“过去式”是什么样的填鸭式教育。而是指在对话中,通过对句子的反复练习,让孩子自己领会每一个单词应通过怎样的语法使用。  “I’mhungry.Areyouhungry?”  “No,I’mnothungry.”  “Yes,I’mhungry.”  在这段对话中出现了三个“I’m”。通过反复地练习,在熟悉句子内容的过程中,即使不用详细解释,孩子们也能自己领会第一人称“I”要和表示第一人称动作的“am”一起使用。  学习语法的时候,孩子的年龄要能跟得上这种形式的学习。同时,在授课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要通过循序渐进、反复地练习,让孩子自己去领悟。\n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不要强迫孩子????最近,“良师益友”一词被广泛远用到各个地方。在企业里为了有效的组织管理,不断强调“良师益友”的必要性。在宗教团体、社会团体以及国家单位中,许多人面临的困难恰恰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良师益友”,因此现在要求社会各层的领导都要有一个好的良师益友即顾问。??????“良师益友(mentor)”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一位叫做孟托(mentor)的人。公元前1200年,古希腊伊塞卡国国王奥德修斯在出战特洛伊战争之前,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他最信赖的朋友,那个朋友的名字就叫做孟托。??????孟托在奥德修斯奔赴战场的足足十年当中,既是王子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又代替奥德修斯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同时他还是和王子一起探讨人生的倾听者。战争结束后,当奥德修斯回来时,在孟托的悉心照料下,王子已经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青年。?????这时良师益友(孟托)已经成为智慧与信赖的象征,他意味着引导人生方向的指路人。也就是说,良师益友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就是值得信赖、追随和模仿的对象。??????每次听到良师益友这一词时,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来。??\n????小时候有一天,父亲将刚从小学放学回来的几个孩子叫到一起说:“你们已经长大了,今后在外边的时候会用到钱。我现在把钱放到篮子里,你们需要多少就拿多少。”??  接着,父亲把钱放到我们面前的篮子里,又把篮子放到了客厅一边的桌子上。??????这对当时我们幼小的心灵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我们的心里一阵迷乱,将一捆钱放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这个现实呢???????那之后,我们兄妹每次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去篮子里拿。渐渐的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种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想要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去买了。”??????但奇怪的是,每次真的想去买的时候,那种欲望却消失了。人们看到好东西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占有欲望。但是真的下决心去得到它时,不知什么原因,那股占有欲忽然变得微不足道了。??????每当我心里有这种变化时,就会想起父亲对待钱的态度。在我眼里,父亲不是那种吝啬钱的人。幼时的我们感觉父亲对钱总是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似乎在说“那不过是一张纸片,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枷锁。”??????不久后的一天,父亲问我:“炳惠呀,你不想买点什么吗?”??????如果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脱口而出要这要那。但是,这次我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父亲没有说话,微微的笑了笑。??\n????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从没有因为篮子里的钱而出过什么问题。既没有人要求,也没有人监视我。我们几个孩子都是需要多少拿多少,谁也没有更多的欲望。?????我们学会了自制与自立。当我们开始了各自独立的生活后,我们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经济上我们对自己负责,在其他方面我们也不依靠他人。??????虽然父亲在英国有过留学的经历,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辛苦学来的东西一点派不上用场。回国后,父亲积极的帮助独立运动家进行独立活动,被日本警察定为可疑人物,连外出都不自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书,父亲总说:“不学习就赶不上祖国前进的步伐。”??这就是父亲对我们采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从没有强制要求他的子女们去学习。只是我们经常能在他堆满书籍的书房里,看到他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父母当作镜子\n????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不满20岁的时候,就来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独立求学生活。父亲深深的了解:与其强迫性的教育孩子,不如以身作则。孩子们现在已经明白了父亲在篮子里放钱的用心良苦,明白了父亲孜孜不倦读书所起的表率。尽管父亲连一句强迫的话都没有说过,但是,正是在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宣布不要父母一分钱的我,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瞬间,就宣告所有的事情今后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我马上就判断出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做。我的坚强令许多人瞠目结舌。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但是对我来说,对我的留学生涯不会造成任何障碍。??????我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有时因为学的太苦也曾想放弃,但是每当想起爸爸在深夜读书的样子,我就立刻重新振作起来。??  伴随着对父亲的记忆我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同丈夫邂逅结婚后,养育孩子成为我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孩子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想起这些我甚至会惊出一身冷汗。但是,我也有机会得到回报,我就像一面明亮干净的镜子一样,照出孩子们的影像。将懵懂的孩子培养成才,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为此我坚持两个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每一件事。??????就像我的父亲那样,除了要求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外,我从未强制要求他们做什么。而且我在生活中,努力的做每一件事。我想只要让孩子们看到我努力的样子,他们就会变得勤奋。??\n????在饱受艰苦生活折磨的那段时光里,每当我想打退堂鼓时,是孩子让我的心平静下来。那时,白天我是一名教授,晚上我是一个主妇和妈妈,还得作为一名学生写论文。我咬紧牙关,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因为过于辛苦,我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每年都要住一两次院。??????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从未出去喝过酒,下班后我就呆在家里。就像当年父亲那样,我总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绝不强制要求什么,对未来的生活努力拼搏。这些对孩子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体现出来。当我学习的时候,他们在我身边一起看书,并且打赌看谁读的书最多。很快,他们成为附近图书馆里有名的“书虫”。南希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将打字当作一种游戏,最后,我所有的讲义都是她打出来的。因为她跟我呆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她成为读书最多的一个孩子。?? 每次已经长大成人的三个孩子回忆起幼年的时光,感觉当时对他们来说学习不是一种任务,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晚上,当他们看到妈妈默不做声的坐在书桌前看书,他们也会很自觉的去学习。就像我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样,他们也是在我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像一面镜子。     \n      父母首先成为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宝贵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没有任何关系。??????我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今后孩子们生存的社会感到很是忧虑。我们在高喊榜样的重要性的同时,却意识不到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榜样。??????在孩子的心智稳定之前,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在没有给孩子展示正确的生活态度之前,怎么能强制要求他们成功,超越别人呢。??????许多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条件使母亲们感到不安。??????无论是几千年前、现在,或者今后,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就在父母本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会效仿父母不同的行为。就算是早晨起来看报纸的样子,在孩子的脑海里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n????在父母苦口婆心讲学习如何重要,解释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能够理解并真正的遵守呢。如果孩子能够接受,那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对一个九、十岁的孩子来是不太容易接受的。??与其苦口婆心的说服孩子,不如妈妈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妈妈的用心良苦。?作为母亲,不能只考虑孩子怎样做才能长大成才,还应该考虑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塑造丈夫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妈妈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并不是妈妈的能力不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要承担多种角色:孩子的朋友、避风的港湾、生活的顾问……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有角色冲突的时候,而且妈妈总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成长。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也会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在丈夫的帮助下,我才最终出色地履行了为人母的职责。  丈夫在孩子们面前是力量的象征,像一面坚固的盾牌一样保护着孩子。当我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无所适从的时候,丈夫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指明了方向。  我和丈夫还有孩子们构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可以维持着一种平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顺利地度过了被称为“叛逆时期”的青春期,逐渐长大成人。  很多妈妈感到养育孩子非常困难,我经常对这些妈妈说:“\n要在孩子面前树立爸爸的威信,爸爸是处理你和孩子关系的一张重要王牌。”  但遗憾的是,在韩国社会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爸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了。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爸爸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1天平均不到1个小时。在参与调查的爸爸中,大部分人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43.5%)。”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一直忙于工作,和孩子见面的时间都没有,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不能尽到父亲的责任吗?孩子如果有一个忙碌的爸爸,就只能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成长吗?  我的丈夫可以说是一名一线工作人员,一年365天中有280天在外面参加学术会、报告会和演讲。在家里,小到在墙上钉个钉子,大到修理家用电器这些本应由丈夫来做的事,大部分都由我来做。孩子和爸爸在一起交流对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父亲是个“局外人”。虽然孩子们总也看不到爸爸,但我总是跟他们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我总是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爸爸的地位。从这一点上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贤妻良母。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父母争吵的样子  在蜜月旅行的最后一天,丈夫对我说:“对不起,明天你自己回家吧,我还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讨论会。”\n  虽然有点不愉快,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是因为工作。最后,我还是自己拖着沉重的行李回到了还有三个孩子等待我的新家。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第一个晚上,突然从彼得的房间里传来了痛苦的叫声,我急忙跑到了彼得的房间,看到彼得正痛苦地在床上滚来滚去。我顿时手足无措愣在了那里。这时爱丽丝走了过来对我说:“彼得从小时候就经常这样,没什么大事。”  听了爱丽丝的话,我才从慌乱中清醒过来,赶紧给医院打电话,然后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像没头苍蝇似的跑上跑下,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忙了一晚上后,我委屈地掉下了眼泪。  但是,这只是个开始。丈夫不在家时,家里所有的活都是我来做。在墙上钉钉子这种小事就不提了,最费劲的就是修整院子里的草地。要把齐膝高的荒草修整成平整的草坪,我必须一个人从屋里把到我胸口高的割草机拖到院子里去。  有一天,丈夫又出差了,我需要把割草机拖到院子里去。但是那天我非常疲惫,无论如何也搬不动那个沉重的割草机。我家院子里还有几处小坡道,在搬的时候如果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机器一起滚下去。于是我就找了一条长绳子,一头拴在树上一头牢牢地拴在自己的腰上。  我一个人在院子里割了半天草,正想喘口气,门铃响了。是丈夫回来了,他带着坦然的表情,走进院子里来,我一看到丈夫顿时火冒三丈。  “我怎么这么苦命呀!你什么都不管,是不是把我当成家庭主妇了……”\n  当我要把长时间以来的积郁一下子爆发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全都跑了出来,他们亲热地喊着:“爸爸回来了!”  我立刻把丈夫的衣架递给了他,然后静静地走开了。虽然憋了一肚子的委屈,但是因为孩子们在场,所以我不能和丈夫发火,我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父母争吵。抚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有时候敏感得令人吃惊。万一当时我和丈夫吵起来,会对孩子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部分孩子本能地和妈妈更亲近一些。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总是妈妈在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们更偏向妈妈一点。如果妈妈在他们的爸爸面前大声吵闹,十有八九他们会对爸爸产生坏印象。他们可能会想“爸爸让亲爱的妈妈生气了,他是我们家的坏人。”  从那之后,我从不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大声说话。即使我们之间有问题,也会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解决,而且我在发完脾气后,通过和丈夫平静地交谈解决问题。  有的妈妈和丈夫吵架后,总是这样问孩子:“你站在妈妈这边?还是站在爸爸那边?”如果孩子回答“站在妈妈这边”,妈妈心里会得到很大安慰。我奉劝这样的妈妈赶紧放弃这样的做法。因为,这一瞬间,会使丈夫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适应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n  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仍将一事无成。即使孩子拥有发达的头脑、超众的能力,但若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别人面前缺乏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还是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最近,在汉城地区,有近40%的孩子沉溺于网络。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们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为了逃避现实,便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了虚拟世界当中。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一些综合性医院里,已经专门设立了人际关系门诊。  有人认为适应社会就是要性格温顺、心情保持愉快,其实不然。真正适应社会的能力是要使他人能与自己产生共鸣,可以同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孩子的这种能力不是哪一天就突然具备了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孩子幼年时,如果妈妈不去有针对性地培养他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当孩子真正步入社会后,就会因为不适应这个社会而遭到无情地淘汰。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妈妈应当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确保孩子和妈妈的感情  孩子在家庭中存在问题,在社会上也会出现问题。  孩子最先是通过妈妈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年幼的时候,妈妈是孩子的全部。如果感受不到妈妈的母爱,孩子对这个世界也会产生不满。\n  在妈妈那里有了挫折感,孩子会对整个世界持否定态度,陷入忧郁之中。他会认为这是一个令自己很痛苦的世界。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与别人的接触中总会存有戒备之心,无法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小时候和妈妈关系密切,形成默契的孩子,也会同他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做起事来会信心百倍。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妈妈同孩子的良好关系,是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适应社会的基础。为了使孩子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妈妈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  如何判断孩子同母亲的关系呢?这就要求母亲在生活中,对孩子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  偶然中我发现了爱丽丝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枯叶从树枝上落下,在地上随风翻滚的情景。在读诗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感觉到一丝酸楚。  现在,我和孩子们已经成为一家人了,但是爱丽丝仍然没有完全信任我,这使我心里非常不安,怎样才能使孩子向妈妈敞开心扉呢?  读懂了孩子的心思后,晚上我对爱丽丝说:“爱丽丝,今天晚上和妈妈一起睡好吗?”  彼得和南希听到这句话后,也大声嚷嚷着要和妈妈一起睡,我故意大声对他们说:“不行,今天就我和爱丽丝两个人一起睡。”爱丽丝骄傲地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去睡觉了。\n  孩子不像成人,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经常把这种感情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坐在街上哭、无理取闹、突然不说话、行为反常,这些都是信号。作为妈妈要能从这些信息中,看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妈妈不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孩子同妈妈的关系,对孩子今后步入社会是否有信心、能否健康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孩子的坚强超乎妈妈的想象  每天早晨,我总是在上班的时候顺便开车送三个孩子去幼儿园和学校。自从南希上幼儿园后,送他们的时候,三个孩子总是一起并排坐在后座。送三个孩子上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三个孩子也很喜欢坐在车上嬉笑打闹。  但是没过多久,有一天,南希在幼儿园门前下车后突然说讨厌去幼儿园。  当时南希所去的幼儿园是一所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因为家里没人照顾南希,而我上班可以顺便送孩子,于是就让南希提前一年上了幼儿园。  面对无理取闹的南希,我也无可奈何,不管怎么劝说她也不听,最后她抓着我的裙摆开始大哭起来,看着大哭的南希我感到很为难。  “是不是带着南希去上班呢?幼儿园里出了什么事了吗?”  我的脑子里产生了很多念头,但最后我还是坚决地对南希说:“\n南希,其他小朋友不是都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了吗?南希再怎么哭,妈妈也得上班去。你为什么讨厌去幼儿园呢?告诉妈妈好吗?”  南希听了我的话后,依然不停地哭,我想她只是不想去幼儿园罢了。我又看了看南希,叹了口气对她说:“妈妈要走了”,然后把她交给了幼儿园的老师,转身上班去了。  到达学校后,我接到了南希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她说南希现在还在哭。我问老师南希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电话一端传来了笑声,老师说,孩子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肯定会不太适应,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担心。  在那之后,又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过程。每次心软的时候我都想把南希带走,但是,每次我又强忍了下来。我想,如果破例一次,再想开始就困难了。  南希不久就不再哭了,也不会无理取闹了,她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她明白了无论自己怎么闹妈妈还是会将她送到幼儿园的,于是她开始自己去寻找其他能够带来欢乐的方法。从此以后,南希不仅可以从妈妈这里,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欢乐,她也开始享受这种欢乐。  南希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她不再是爱撒娇的小孩子了,在小朋友里,她成了一个孩子王,和小朋友们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使我明白了,以前只不过是我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她最小,应该得到格外的照顾。\n  妈妈总是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总觉得孩子柔弱娇嫩,应该待在妈妈身边。只要孩子一哭就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担心孩子受到什么委屈。其实,孩子比妈妈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对事情的反应能力也很快。孩子又哭又喊,不愿离开妈妈的怀抱时,妈妈可以试着挣脱他们的小手。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练习同别人单独打交道  现在我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相聚,聊起往事的时候,总有一些话题要被反复重提。尤其是孩子们小时候旅行的事情,总要被反复地说上好几遍。  由于丈夫工作的原因,我们不止在美国本土,而且在日本和夏威夷等地也生活过。那时,一到周末我们就出去旅行,孩子们在旅行的开始总是要接受一番考验。  “彼得,现在你去订房间。”  孩子中无论是谁,只要一到宾馆,就要有一个人把行李交给妈妈,然后直接去前台订房间。我要求孩子们直接同那些穿着整齐的服务员去交涉。对孩子来说,直接同素未谋面的大人单独交涉,是一件需要胆量的事情。  第一次,彼得不停地回头望着站在大厅的我,脸上露出不安的表情。但是我一动也不动,只是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  “CanIhelpyou?”\n  看孩子总是望着我,已经猜出来意的宾馆服务员亲切地询问彼得。面对笑脸相迎的服务员,彼得结结巴巴地对起话来,对话结束后,服务员将彼得领去看房间。几分钟后,还红着脸的彼得向我跑了过来。  “妈妈,我订完房间了。从窗户能看到外面的大树。”  我总要求孩子们直接面对面地同陌生的大人交谈,渐渐地,他们克服了畏惧心理。他们可以大方地同别人交谈,有时候甚至还开些玩笑。现在经营公司的彼得,一想起这些往事总是说:“我现在做生意时使用的谈判技巧,都是从那时候学来的。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进行商务谈判了。”  彼得的话不是在开玩笑,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彼得在同陌生人谈话时不再紧张不安了。而且他总是主动同别人交谈,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孩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社会的。  同陌生人接触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通过这些细小经验的积累,可以更加有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同外面世界的接触,在同陌生人的交谈中获得交往的经验,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在同社会的接触中,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后,妈妈可能还会担心孩子,但是,孩子应该迈出面向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后,孩子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n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每个人都有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理性认识需要进行逻辑思考,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逻辑思维考虑该如何解决问题就是理性认识。在通过理性思维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就是感性,感性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最近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感性认识能力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几年前韩国开始流行“感性指数”这一说法。报纸和电视上连篇累牍地宣称“感性指数”低的人将不适于社会生存。敏感的妈妈们害怕孩子的“感性指数”低于别人,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到可以培养感性认识能力的学校去学习。  在学校培养感性认识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思考的多样化。培养感性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孩子在面对一个事物时,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是培养感性认识的核心。但是,强迫性的思考是不可取的。孩子面对不关心的东西,如果要求他去思考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才是培养孩子感性认识的捷径,而这个捷径就隐藏在生活中。\n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提问是没有答案的。“人为什么会死?”、“人们为什么要进行战争?”孩子类似的问题无穷无尽。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真的令大人们很为难。  不知道您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天孩子忽然问:“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这种问题虽然有答案,但是却十分难以回答。“爸爸和妈妈,在晚上相爱,就生出你来了。”即使直接这样和孩子说,孩子也不会真正地明白。妈妈面对这种问题不知道该怎样应付过去,最后只能回答:“因为爸爸和妈妈结婚了。”  这样回答完后,妈妈暗自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的回答很巧妙,但是没有想到孩子的问题接踵而来。  “爸爸为什么和妈妈结婚?”  “因为爸爸和妈妈相爱。”  “爸爸和妈妈为什么相爱?爱是什么?”  这时候孩子连最初问的是什么都忘了,妈妈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最后妈妈用生气的语调终止了对话:“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虽然孩子还有很多问题不明白,但是却不敢再问了。因为他已经觉察出妈妈有些不耐烦了。  在回答了几次孩子荒唐的问题后,妈妈就开始故意避开孩子的提问,而且还会觉得这样的对话是在哄小孩子玩,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n  这样想就是妈妈的错误了,孩子是因为真的很好奇才会问这样的问题,而妈妈回答他们也绝对不是在浪费时间。阻止孩子的提问就是主动放弃了培养孩子感性认识的机会。  培养孩子感性认识的方法,就在这不停回答孩子的提问当中。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实在想不明白才向妈妈求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中,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孩子的思路也在不断扩展,这是孩子感性认识的基础。  在孩子问“为什么”的同时,也要问孩子“为什么”。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有一天正在吃晚饭的时候,南希突然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当时南希刚上幼儿园不久,对她突然的提问,我只有用常理来解释。  “人的年龄大了,身体就会衰弱、生病,衰弱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死。”  南希似乎不满意我的回答,反问我:  “不是的。人不是神创造的吗?”  “是的。”  “那么神为什么让人死?”  这时候,我明白了南希问这个问题的初衷。小孩子是不会明白为什么神创造了人类,又会让人死的。我没有回答南希而是反问孩子们:  “你们都是怎么想的呢?神为什么会让人死?”  孩子们没有想到我会这样反问,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最后,三个孩子都说不知道。\n  我听了孩子们的话后,笑着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想一想,再回答吧。”  几天后,我再次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已经记不清孩子们具体是怎样回答的了。爱丽丝好像回答:“如果人不死,一直生活下去就会越变越懒。”彼得说:“如果人不死地球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不管他们的回答多么可笑,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寻求答案经过了不断地思考。  妈妈们总是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显得手足无措,以为必须得给孩子一个答案。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能让孩子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就足够了。反过来问孩子“为什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和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让孩子们为了寻找答案而开动脑筋,经过这样不断地思考,孩子们的思路就会逐渐扩展开来。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和一个公主。国王只有这么一个公主,因此视她为掌上明珠。有一天,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国王为了达成公主的愿望,把所有的大臣都叫来,一起商量办法。大臣们都说月亮离地面太远了,而且又很大,摘下来是不可能的。\n  一个小丑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示能够完成公主的心愿。他来到公主面前问公主:“公主殿下,月亮有多大,怎么才能摘到?”公主回答说:“你这个笨蛋,月亮只有我的指甲那么大,只有我窗前树梢那么高,顺着树爬上去就可以够到了。”  于是国王就给公主做了一个只有指甲大的月亮,公主满意地笑了。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不如成年人,但成年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爱拘泥于固定思维模式,对一个事物不会再有更多的想法。对成年人来说月亮就是月亮,但对公主来说,月亮只是一个梦想。只要能够实现梦想,即使只有指甲大小的月亮也是可以的。  孩子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提问,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如果妈妈对孩子的想法和提问只停留在固定的思维中,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受到限制。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感性认识丰富的人,妈妈首先要改变传统认识。不要总为孩子上什么培训班而苦恼,应该先听一听孩子提出的问题,然后经常问一下孩子“为什么?”以开拓他们的思考空间,“为什么”的提问中隐藏着孩子的感性认识的灵光。卷尾语\n还没说完的话  如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我经常会想“现在是该整理人生的时候了。”、“我为什么而活着?”、“上天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我的使命?当然,这些都是无法回答的。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回顾我的人生。但是,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却不知为什么心里忽然有种空荡荡的感觉。现在,似乎还有很多要说的话没有说完,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于是,在本书的最后,再补充一些想说的话。  在我的事业生涯中,不断有人问我:“教育是什么?”  我的一生似乎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向我询问“教育”问题。  我把我们生活的时代分成三部分,即人、空间和时间。  这个时代的“人”,在21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被称为社会的“空间”内。这个时代不断地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构成社会的人也在不断变化。因为这三大要素的不断更新,一个时代谢幕后,另外一个新时代就会来临。  在时代变迁中,教育也是瞬息万变的。随着人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教育也在不停变化。例如,信息社会的到来,产生了与信息相关的教育;全球化的到来,外语教育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这种变化中,也有亘古不变的东西。教育的中心无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都是以“人”为主的。也就是说,“人”\n永远是教育的中心,这意味着人性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教育怎样变化,人性教育的基本范围是不会变的,当然,也不能变。  我在成为妈妈之前,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我的教育哲学,就是首先教孩子怎样做人,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  我在家里从来不教孩子英语、数学等在学校可以学到的内容,而是教孩子们在人间应有的生活姿态。每个星期我都会制定几个主题对孩子们进行人性教育。  星期一是对人类认识的教育。让孩子认识人类为什么要生存下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家庭的概念是什么等有关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  星期二的主题是自然。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公园、湖边等可以接触到自然的地方散步,并给孩子们直接观察自然的时间,让孩子们去听鸟鸣、闻花香、看昆虫,直接感受大自然。  我之所以认为接触自然非常重要,是因为孩子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听鸟啼声、雨滴声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丽的风景,可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感性认识。孩子们对自然的感觉是人类感性认识中重要的一部分。  星期三的主题是科学。我一贯认为“人类所有的发明都来源于自然”。我教给孩子们的不是学术上的科学知识,而是我们自己可以感受到的科学,我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来源于自然。瓦特从烧开的水壶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气机,牛顿从落在地上的苹果上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都是从自然中得来的。\n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也帮孩子们养成了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习惯。  星期四的主题是对超自然的讨论。话题从神是什么到我们所知道的神话、传说等。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也是很好的话题。这样对孩子们畅想美好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很大帮助。  星期五搜集一周以来其他的话题展开讨论。比如从自然规律里诞生的科学,这种科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谈话的主题。而这个就是我毕生追求的“整体教育(totaleducation)”。  对人类来说,一个人需要掌握知识、感性认识和社会关系。但是,如果只进行知识的教育,人就会失去了感性认识和社会性。对这三个方面全面的学习,就是整体教育。  我认为我的孩子各自走向成功并不单是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人文、自然、科学、哲学等人性教育。如果孩子们没有这样的基础,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对孩子们来说,人性是基础,在此之上再学习知识才能够成功。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只教人知识而不教育其品德,对社会是一个威胁。”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授品德,即人性。没有人性的教育,只会给社会带来威胁。  纵观韩国的现代教育,总感到有些缺陷,仔细分析下来,这个缺陷正是教育脱离了人性。  虽然所有韩国人都在强调:“学校应该是人性教育的地方。”\n但是,真的来到学校您会发现,这里更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品德的教育。  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学校中,在家庭里也是一样。在学校里被灌输知识的孩子在家里也被强迫学习知识。缺乏人性教育的教育,就像没了顶梁柱的房子,表面上看着富丽堂皇,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韩国的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孩子,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在瞬间崩溃,这一点令我异常不安。为了摆脱这种不安,现在就要展开以人性为主的教育。而人性教育的出发点正是家庭,这一点,希望家长们一定要牢记。支撑我生活的力量  人最终是脆弱的,但即使是再脆弱的人,如果有某种目标和力量支撑的话,也可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对我来说,就有很多力量支撑着我。  第一种力量来自于我的父亲。父亲的以身作则,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应当怎样生活。父亲的信念、学习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映射到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留学的时候,我每天只吃一顿饭,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身心疲惫不堪。坦白地说,当时,我也产生过放弃学业回国的想法。当时,父亲来过一次美国,但是,由于他日程安排得太紧,我们只在机场见了一面。父亲看着我憔悴的脸庞半天没说出话来,最后,他用力地说了一句:“\n炳慧呀,一个人只有知道了饿肚子的滋味,以后才能做大事。”  父亲的这句话使我重新振作起来。父亲经常像这样给我力量,直到他过世,他的话还支撑着我的人生。  第二股力量来自于我的孩子们。现在,我一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爱丽丝、南希和彼得的样子。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样子,他们上学的样子还有成家立业后的样子。  和孩子们的相遇,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生活的中心从自己转到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让我明白了付出的意义,通过付出换来的是欢乐。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没有这三个孩子,你有可能会拥有比现在更幸福的生活。我笑着回答,遇到三个孩子时,我的生活才真正开始,没有比现在更幸福的生活了。  最后的力量是因为我是一个韩国人,身体流淌着韩国人的血脉。韩国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列强控制过。我去美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能够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但是,祖国还是被人为地分裂了。  我的父亲为祖国奋斗了一生。为了寻求独立,父亲将祖先们留下的财产全部奉献出来。解放后,他在政治的最前沿孤军奋战,我继承了父亲的信念。\n  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韩国人,要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在美国的生活,使我这种想法变得更加迫切。每一个身在外国的韩国人,都代表着韩国。旅美侨胞棒球选手金炳贤、朴赞浩的优异表现,时刻牵动着每一个韩国人的心,就因为大家都是韩国人。  如今,我们依然在列强的压迫下保持沉默,但是,我想总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会成为强国。通过教育振兴我们的国家是至今支撑我的动力之一。  一个人的前进要有引导生活的动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韩国的妈妈们已经有了“孩子”这个生活的动力。  在韩国,作为一名女性生活是很辛苦的,除了要照顾孩子,还要背负很多东西。  在找到支撑生活的动力之后,妈妈要克服所有困难,将这种动力转化为力量,这是妈妈生活的基础。  对已经成为父母的孩子们的话  有时我的孩子们会问我:  “妈妈,您为什么甘心为我们付出那么多?”  在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他们开始明白了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艰辛,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孩子们说:“我们绝对比不上妈妈。”但是我明白,就像我是踏着父亲的足迹,把所学到的东西教给我的孩子一样,我的孩子们又踏着我的足迹,把学来的东西教给他们的子女。他们已经体会到了为孩子牺牲所换来的欢乐,他们已经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  平时虽然很少干涉孩子们如何教育他们的子女,但是,现在我一定要对他们说一句话:  “\n教育孩子的方法,并没有从我这里失传。我的努力已经延续到你们的下一代了……”  每一代人都是桥梁,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先进文化的桥梁……这不只是对我的孩子,也是我对所有母亲的希望。既然成为母亲,再苦再累也要满怀信心地承担下去。如果别人还没有做到,就请读这本书的您去实现吧!给孩子一个空间我念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小说,直到现在这本小说还常引起我的思考。这本小说就是阿尔贝·加缪写的《局外人》。  在《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包括自己。  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也无动于衷,糊里糊涂地参加完母亲的葬礼,第二天他去了海滨浴场碰到了从前的女同事玛丽,两人一起游泳,晚上又看了一场滑稽电影,电影的情节使两人笑得前仰后合。莫尔索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不是什么重要的事。”\n  他对想升他职的老板说:“您也和别人一样,不愿意改变生活吧!”当恋人问他爱不爱她时,他回答说:“这有什么关系吗?”在海边他用枪杀了人,法庭上法官问他为什么杀人,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阳光太刺眼了。”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妈妈会怎么做?是给他一个玩具,还是跟他说别浪费时间了?妈妈不要一看到孩子发呆就一副忍无可忍的样子,至少也应该关心一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妈妈似乎最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待着没事干的样子(即使只是短暂的发呆)。  彼得就格外喜欢沉浸在空想中,特别是什么都不做,自己一个人沉浸在遐想之中。大多数人肯定会认为他不会在想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我看到彼得这样,却非常想知道这个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我没有干涉彼得。其实,不只是彼得,爱丽丝和南希在做完功课后,我也让她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情。彼得经常发一会儿呆后,就开始捣鼓一些组装品,还会掏出书来,在纸上画着什么。爱丽丝和南希则喜欢编织一些东西,有时画画玩。  他们有的时候就是呆呆地坐者。但是,不管孩子们做什么我都不会去干涉,只是偶尔我会引导他们做一些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画画,看书,还是玩玩具,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们也有了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n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除了一些规定的事外,绝对不干涉我们,给我们的时间就彻底由我们自己支配。小时候我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这么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这样做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压力,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示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有那时,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个性。  爱丽丝、彼得、南希的思考方式、喜欢做的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各不相同。小时候我就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时间。没有别人的干涉,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可以自由地思考,这培养了他们自己的性格。  白天大家一起听的音乐,他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后会自觉地再听一遍,这样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画画的时候,他们会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未来。通过涂鸦似的乱画、编织东西,他们对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象有了更新的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时间也越来越紧张。但是,越是这样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自由的时间就越多。因为孩子需要自己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妈妈们总津津乐道于那些学习起来废寝忘食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吗?大概学习好、听话的孩子会这样。但是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课本上的孩子,就失去了在自由时间发现自我的机会。  我相信在给孩子的自由时间里,孩子们会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自由时间越多,孩子越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n  彼得小时候总喜欢拆东西。上高中时,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发明奖,这都是因为我给了他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如果只是一味地督促彼得学习功课,不要浪费时间,恐怕连彼得自己都不会发现自己有那方面的才能吧。  韩国的妈妈们都有奇怪的强迫症,他们希望孩子不停地学习,从早到晚跟在孩子们后面,每一件事都要指指点点。为了能超过同龄的孩子,妈妈们把自己的孩子像牛一样,在各个培训学校之间赶来赶去。  妈妈无法忍受孩子有空闲的时候。孩子失去了仰望蓝天,享受阳光的快乐,甚至学习的时候,笔一停都要招来妈妈的批评。这些妈妈们根本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自己思考的时间是多么重要。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用说树立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才能了,恐怕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吧。处在这种没有喘息之机的生活中,孩子们早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就不会有发展的机会。  不只如此,总是处在妈妈的监视之下,孩子会变得做事畏手畏脚,对世界有着极端的看法。  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给了孩子适当自由的时间,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父母不能剥夺孩子的自由,更不能去强加管制。无论谁都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如果真的为孩子的人生担心,就要给他们属于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一个没有任何人干涉,可以自己思考、享受、塑造自己的世界。\n交流--全身心地去感觉妈妈您不知道”、“妈妈别管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听到这种话时,心里一定有些酸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开始有了一层隔膜。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孩子到了青春期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对于这种陌生感越来越不知所措。于是,总是尝试着通过谈话来消除这层隔膜。“今天学校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和朋友们相处得好吗?”但是,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  妈妈平时不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经常对孩子唠叨:“你是我生的,我还不了解你?”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了。发生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妈妈。  “我一直在努力和孩子交流,为什么说错误在我呢?”  让我们来听听在孩子学习时妈妈同他们的对话吧。“作业做完了吗?”、“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在培训班学的内容复习了吗?”这种关于学习的内容占了谈话的80%~90%。\n  如果从妈妈的立场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妈妈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所以妈妈张口闭口都是在和孩子谈学习。但是孩子却不认为这是交谈,对孩子来说,这只是妈妈在命令自己去学习。  这样周而复始,孩子就不愿再同妈妈进行交流了。如果同妈妈的谈话都是令人厌烦的“学习”,孩子宁可自己一个人深浸在空想之中。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妈妈仍在试图同孩子进行沟通。但是,“同妈妈无话可说”的想法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的脑海里。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孩子会拒绝同妈妈对话,甚至回避同妈妈的接触。怎样才能做到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呢?妈妈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同孩子进行沟通的习惯。为了同孩子进行友好的沟通,妈妈在认识上必须做一些改进。妈妈不是老师  在韩国,妈妈总是想成为孩子的老师,于是她们会为孩子检查功课、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复习在学校和培训班的功课……而这些都应该是学校老师的职责。  为了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妈妈第一个认识上的转变应该是意识到“自己不是老师”。  妈妈要履行的职责和老师的职责是不同的。老师的职责是授课,老师在学校里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而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老师讲课。如果妈妈在家里也像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话,孩子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家里,孩子更希望有人听听自己的想法。\n  我是一名教授,但在家里我不会教孩子们在课堂上应该学的知识,我通常是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去学习。在家里,我的身份不是一名教授,而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妈妈。孩子们也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孩子。我在家里努力忘掉自己的教授身份,使自己更像一个妈妈。我的责任就是听孩子们说话,将家庭营造成一个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妈妈总觉得孩子在回避同自己的谈话,但我认为孩子其实很愿意找人交流。但遗憾的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培训班,甚至在家里,孩子只能充当一名倾听者,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同别人交谈。所以妈妈不能像老师一样,总是不停地说给孩子们听,而是要经常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可以交流的对象。由孩子提出谈话的主题  韩国的妈妈们在同孩子交谈时,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这成为同孩子交流的一块绊脚石。  一般情况下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比妈妈差很多,无论孩子多么善于表达,也说不过妈妈。妈妈不要总想通过对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孩子会认自己是在被迫听妈妈讲话,没有交流的诚意。  交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在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的同时,首先要听取对方的想法,同孩子的交谈也是如此。  孩子在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地方时,就很难再对别的东西感兴趣。举个例子,孩子想看漫画,但是妈妈却让孩子去学习,孩子能听妈妈的话吗?这种情况下,对妈妈的话孩子只会“左耳进右耳出”。\n如果妈妈愿意坐下来倾听,孩子才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孩子才会有兴趣听妈妈讲话。他认为自己已经表达完了自己的意见,应该听听妈妈的想法了。在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妈妈同孩子的沟通就容易多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相信交流的话题不是以妈妈而是以自己为主的。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我的孩子直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第一个寻求我的意见。但是,我从来不会给孩子答案,而是通过同孩子的交流,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  我们家在吃完晚饭后,有1个小时的对话时间。说是对话,其实就是随便地聊天。聊天的主题多种多样,聊同班的朋友、所看的书、听的音乐……总之,和自己有关或者关心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聊天的话题。  在这段时间内,我通常什么也不说,只是饶有兴趣地听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他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这时候他们就要征求我的意见。通常我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只会给出一些提示,最后的结论还是要由孩子们自己得出。  习惯了这样交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把问题藏在心中。他们感到无论是什么问题通过交流都可以解决。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在事情恶化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同家人的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n  有趣的是,在习惯了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后,孩子们有些不便说的问题,也可以大方地说给别人听了。爱丽丝就连找异性朋友的事情都来找我商量。  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美国,和异性交往都是很敏感的话题。但是,爱丽丝却主动寻求我的意见,这是因为她没有经验,所以她觉得有必要听取一下我的意见。我对爱丽丝说出了我的想法,当然,最后还是由她自己来做决定。让孩子认识自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经常和他们一起玩一种提问游戏。实际上提问并没有正确答案,但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我们先假定一种情况,然后大家一起思考如果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应对。例如,有时候我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急需钱用,于是向我借10美元,可是我只有5美元,而且这5美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做?”  孩子们歪着头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也很需要钱,我不能借给朋友。”有的说:“朋友比我急需用钱,应该借给朋友。”还有的说:“朋友比金钱重要,我应该想办法帮朋友凑10美元。”最后,我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n  一个人应该怎样做,要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来决定。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哪一种做法是错误的。  我经常向孩子们提一些类似的问题。在这种“如果是我,该怎样做的”假设中,孩子们对自己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当年,我离开了关爱我的父母,宠爱我的哥哥,只身来到美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从铺床睡觉到洗晾衣服,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我慢慢地摸索着。  无论什么事情,一旦做习惯了,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但是,在许多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人必须自己做出判断,恐怕这一点是最困难的。在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我总在问自己:“我究竟应该怎样做?”为了找到最正确的答案,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上学期间,就有很多难题摆在我的面前,需要我去用心思考。有的时候,我甚至会考虑到,如果在美国生活我应该如何为孩子申请美国国籍;孩子在这里生活将来可能遇到怎样的机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些事情都需要我自己思考。  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如果不相信自己,在面对岔路口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时,人很容易产生不安感,使自己陷入彷徨之中。幸运的是,我的孩子们在我的提问游戏中,渐渐地认识到了自我,明白了自己希望做什么,怎样做最好,并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领悟。21世纪——发挥个人能力的时代\n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全球化的步伐正在一天天地加快。每天的新闻,大部分内容都与国际形势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韩国而要从全世界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当中。从小学开始,英语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互联网发展更加迅猛。以前感觉很遥远的外国,现在就像隔壁的邻居一样,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外国发生的大事要闻。因此,现在不能只把孩子关起来闭门读书,应该让他们放眼于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也让父母们变得不平静起来。因为,人们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加宽阔,选择的方向更加多样。  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在机遇里也暗藏着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可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个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谓的机会也就不能成为机会了。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面临选择时,就难以做出正确判断。一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将会影响人的一生。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孩子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从认识自己的处境开始  和丈夫结婚前,我总和三个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渴望母爱的孩子们对我十分依恋,总是紧紧拉着我的裙摆缠着我和他们一起玩。  在与孩子们共同生活的第一天,我把孩子们叫到跟前问他们:\n“你们觉得自己可怜吗?”  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似乎有些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后,三个孩子都点了点头。我又平静地问他们:“你们觉得爸爸呢?”  “爸爸也很可怜,妈妈那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我们。”  听完爱丽丝坦率的回答后,最后我又问他们:“那么我呢?”  孩子们含着泪水,哽咽着说:“和爸爸结婚后,要照顾爸爸和我们三个,妈妈也是可怜的人。我们家全都是可怜的人。”  我一边流着泪一边拉起孩子们的手说:“对,我们都是可怜的人。可怜的人在一起就要更加珍惜生活,对吗?我们在一起就要努力好好地生活,变成幸福的人。”  孩子们在遇到我之前,足足有3年时间是生活在别人的家里。和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们所经历的痛苦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收养彼得的那家人,连给孩子吃一粒阿司匹林也要孩子的爸爸先签字同意,他们不想负任何责任。  我在有着痛苦回忆的孩子面前,残忍地说出了“我们都是可怜人”这句话。这是我们成为一家人的第一天。  我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轻易说这种让孩子心里难过的话。不过,我在心里斟酌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说出来,因为说出这句话虽然会勾起孩子们痛苦的记忆,但这种痛苦只是瞬间的,而这句话对孩子们的成长却有着深远的影响。\n  我们应当忘记过去,畅想未来的生活。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应当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虽然这未免有些痛苦,但是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认识,今后的计划、目标不过是空中阁楼罢了。  我们现在的家庭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孩子们还没有断奶就被分别寄养在陌生人家,彼此之间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感情;我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爸爸,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要在外参加各种学术会而不能回家;而我,作为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却是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外国人。  共同生活之前,我和孩子们相处得很好,但是成为一家人后,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发生矛盾、摩擦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不能正确面对现实,那么今后一旦出现问题,矛盾很可能进一步激化。  我很了解自己的处境,之所以要求孩子们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处境,是因为我们的家庭和其他普通家庭不一样。如前所述,在充满机遇的美国,为了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我必须这么做。  孩子们考上大学离开家的时候,我都要给他们一双毛袜,那不是一般的毛袜而是他们小时候穿过的毛袜,而且这些毛袜都是曾经补了又补的。  “在穿这双袜子的时候,要仔细体会脚底粗糙的感觉,这样,无论你身在何方、处境怎样都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n  我想让孩子们去体会自己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己在美国还非常弱小的现实。然后让他们做出一个计划,怎样超越这个现实,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最终,我的孩子们都考上了美国一流大学,并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学业,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冷静地把握机遇,人就能够开拓出一条超越实现、实现梦想的光辉之路。如今,我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而且都有了自己的儿女,但我依然经常告诫他们:“对现实没有认知的人是无法描绘未来的,因为未来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成功地开创未来,那首先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认识现实。帮孩子树立国家观念  2002年的6月份,整个韩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群星荟萃、举世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上,韩国国家足球队神奇地打入了四强,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在世界杯期间,大街上掀起了红色的浪潮。就连还不知太极旗是何含义的小学生也脱口而出:“作为韩国人我而感到非常自豪。”所有国民对自己的祖国有了重新的认识。  但是,当世界杯留下的兴奋渐渐冷却后,面对韩国目前困难的经济状况,金融危机给人们造成的恐惧再次悄无声息地袭上国民心头。如果再问:“作为韩国人,你会感到骄傲吗?”此时又有几个人还能点头呢?也许,有人会嘲笑我的看法,在这个已经趋于全球化的世界上,还分什么国家?\n  我认为越是在国家困难的情况下,越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候,国家的概念越重要。我属于哪里,我流着哪个民族的血,这是一个人幸福和情结所在。当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时,国家才能富强。  深谙此道的美国,正在外国市场暗暗地实行着它的新殖民政策。他们宣扬全球化,“地球村”的提法正是为了让人们在脑海中淡化国家的概念。而孩子们受这种影响,也渐渐地不知道国家为何物。孩子们从小就喝着可乐,吃着汉堡,穿着国外名牌,这样下去怎么会爱自己的国家呢?  当然,我所说的国家观念决不是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所提倡的那种国家观念。我希望韩国的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为自己是个韩国人而感到自豪。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让所有韩国人都陷入水深火热的金融危机。当时国家无力偿还外债,可是很多韩国孩子却依然在街上吃着麦当劳汉堡包、喝着可口可乐、穿着耐克运动鞋。在那段经济生活相当艰苦的时期,以特许经销方式进入韩国的每一个外国名牌,不知道卷走了我们多少外汇。  我们不能单纯去指责孩子,作为家长的我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重新树立国家观念,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心。  我的孩子还很幼小的时候,当时美国人很歧视在美国生活的东方人。在这种氛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东方人对自己的血统很模糊,造成了很多内心上的矛盾。  为了让我的孩子在美国能够健康地成长,不失去作为中国人的根本和自豪,我倾注了很多心血。\n  我找到了一张可以一目了然的世界史图表,让孩子首先了解中国在世界史中所处的位置。我还把学校中被美国歪曲的中国历史部分一一加以指正和说明。  当然,我也让他们了解了韩国的历史,使他们对韩国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根在中国,了解了养育妈妈的韩国是个什么样子。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真正地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在高中毕业时,他们在毕业证上的名字分别写的是南希·张杨、彼得·张杨、爱丽丝·张杨,这是他们自己提出这么做的。  虽然他们起的是美国的名字,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是属于中国和韩国的,所以他们决心把爸爸和妈妈的姓氏都加在名字上。实际上,他们同韩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他们表示,从妈妈那里学到东西,就相当于是韩国所馈赠的,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韩国的烙印。  孩子们的国家观念,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成人,他们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保持着这样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成为他们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动力。  在数十年前,国家观念等同于爱国主义。近年来,尽管随着国家间界线的逐渐模糊,现在连民族的区分都已经不是很明确了,但是国家观念是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必须拥有的要素。越是全球化,国家观念就越重要。\n  随着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政策,现在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吃的穿的都几乎相同。在中国,肯德基的牌子随处可见,去俄罗斯你也可以吃到麦当劳的汉堡包。这种现象使人们淡忘了自己的国家,忽视了自己的血统。这样一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每个人的多样性都被埋没了。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走向一致。  明确树立自己的国家观念,明白自己的归属地,有了国家做后盾,你才会建立起自信。在某种角度讲,这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发展、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妈妈们不要总是通过教科书和伟人传记去帮助孩子们建立国家观念。应该让您的孩子行动起来,让他们对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大声说出:“我是××国人!”这样有助于使国家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脑海里。即使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景况下,都不会动摇他们的国家观念。  有一个童话是这么讲的:  小象非常羡慕爸爸的长鼻子和粗壮的象牙。“我为什么这样难看呢?没有爸爸那样漂亮的象牙,也没有妈妈的高个头。我为什么这样矮?吃不到野果,也不能在瀑布下戏水……”  小象向过往的其他动物询问:“我怎么样才能和爸爸一样呢?”  过往的动物这样回答它:“不要到处徘徊,好好想一想你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仔细去体会这其中的价值吧。”  对自己的认识是教不来也学不会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创造。\n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认识自己,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感觉,父母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让孩子自己学习我们经常会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看到这样的情景:  “说过多少遍了,这道题应该这样回答!昨天刚教你的,怎么又错了?”  “妈妈,我讨厌做作业,让我玩一会再做行吗?”  “不要吵!你今天不把这些题目都做完就别想玩!”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会说话会走路的孩子,使妈妈烦恼的事也就随之而来了。韩国妈妈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教育”。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妈妈们有很多的疑问。  “应该在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教育什么?”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曾经听身边的一些母亲这样说过:“首先,数学和英语是必须学的,在感性教育上,美术和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最后母亲们做出了决定:“能学的都要学。”\n  但是,妈妈让学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学的。对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厌倦。而完全把孩子托付给老师,妈妈又心有不甘。  将孩子这样来回折腾,妈妈也总是心神不安。刚一听说邻居家的孩子已经学完了日语,正在学英语,妈妈们就又开始坐不住了,也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学各国语言,最终将一个和气的家变成了争吵的战场。这样,妈妈也变得疲惫不堪。在孩子的脑海里也形成了“学习没意思”的印象,同时会打上“妈妈很可怕”的烙印。那么,妈妈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学习  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下决心绝不能因为我的原因和孩子们产生矛盾。孩子们对新的生活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期间即使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也不能给他们带来负担。  如何引导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孩子们作为东方人在美国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在美国,作为少数人种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美国人的认可。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和孩子们融洽相处之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学习呢?”\n  这个问题,每天我都会问自己好几次。为了找到答案,下班后,无论在家里做什么事,我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想通过一起做事情,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在刷锅洗碗的时候,我也特意把他们叫到身边。每次去市场买东西,我也带着孩子们一起去。  经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每次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做事的时候,都显得很开心。即使去超市买调料,孩子们也像是外出旅游一样充满好奇心。  有一天,和往常一样去一个大型超市买食品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忽然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学点什么呢?  这时我正好看到陈列在货架上的牛奶,而南希就站在我的身边,于是我问她:“南希,一大盒牛奶和两小盒牛奶相比,哪个量更多?”  正兴致勃勃看这看那的南希听到我的问题后,拿起牛奶看了一会儿,嘴里嘟囔着:“看一看包装马上就可以知道了……”这时,一旁的彼得走了过来,他拿起牛奶说:“这里不是标明了重量吗?把两小盒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盒的重量进行比较了。”  南希和彼得举着牛奶算了一会儿高兴地说:“妈妈,一大盒和两小盒牛奶的量一样多,您别担心,买哪个都可以。”  他们似乎以为我是为了省钱才这么问的。趁机会,我又把爱丽丝叫到了跟前:“你们都知道,我们家一天的伙食费是5美元,现在你们就帮我挑选5美元的食品回来好不好?”\n  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兴奋的光芒。他们马上装出一付老成的样子,把脑袋凑到一块开始商量起来。需要的东西很多,但是只有5美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一边琢磨哪些是必需的东西,一边计算价钱,最后用5美元买了一大筐东西。从那以后,每次去市场的时候,我都会让孩子们计算价格。算得最快的孩子,我就奖励他几枚硬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找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意义。在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过程中,我可以很自然地了解到孩子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当作一堂教育课。  有趣的是,这在妈妈看来也许是在学习,而对孩子来说则是一场游戏。去市场的时候,孩子们会把商品一样一样地拿起来观察,了解一下产地是哪里、怎么生产出来的、都含有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得出最终答案,即使没人提醒,孩子们回家后也会主动去翻书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且这样得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人们很容易记住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  我将厨房也变成了最好的教学场所。即便是一种食物原料,也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就拿土豆来说,食用的是哪一部分、含有什么成分、人吃后对身体有什么作用等等,通过这样的问答,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n  在观察蔬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我只要对他们加以适当的指导,他们就可以自己找出答案来。  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人们很清楚地知道:自然给予人类一切、人类是怎样生存的、人类为了生存要怎样同自然和谐共处……但是,由于这些思想比较抽象,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抛在脑后。不过,通过和妈妈在厨房里的对话,孩子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义。  从那时候开始,通过这种方法,我的孩子们掌握了许多课堂上根本没法接触到的知识。有一位教育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厨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当只是坐在那儿又读、又背、又写。而应从生活中获得知识,这样教育孩子岂不是更容易?  妈妈经常错误地把孩子看作一张白纸,而自己则充当可以在纸上绘画的画家。为了画好一幅画,妈妈在上面涂上各种不同的色彩。  孩子也不是计算机,他们不会像计算机那样将输入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存储起来。当妈妈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接受所有教育时,孩子只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同时,对本来信任的妈妈也产生不信任感。\n  有一个事实我们绝不能忘记,教育不是让孩子无条件地学习。强制性的学习,只会使家长与孩子产生矛盾。现在,父母应该立刻停止这种行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在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孩子。通过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过程,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舞台。孩子有很大的潜力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反应很慢?”特别是孩子在两岁以后,身体比别人差,能力不如别的孩子的时候,妈妈总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而且总把他和兄弟姐妹相比较,恨不得孩子一下就成为天才。  我的孩子就有这样的情况,爱丽丝经常在全校大会上接受奖励,各方面都很优秀,南希则具有很强的艺术天分,而彼得同姐姐妹妹比起来则显得过于平庸。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长处。他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尤其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就可以制造出精巧的小东西来。  在发现他的长处的同时,我的心里也产生了不少压力和负担。如何弥补彼得的缺点和不足呢?彼得是一个做事小心谨慎、性格内向的孩子。在他这个年龄,正应该是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可是他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沉浸于空想之中。他在学校的成绩也不是很好,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精力,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在和姐姐爱丽丝比较之下,他总是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n不要催促孩子,耐心等待  每次看到彼得,我都在想怎么才能让他改掉消极的性格,走出爱丽丝的阴影呢?怎样帮助他树立起信心呢?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安慰自己“彼得并不比别人差,他一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同时又为彼得担心,他会不会被别人欺负?在学校会不会因为被批评而更加畏缩不前呢?我甚至希望每天都能够守候在他的身旁。  这样焦急的心情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彼得看到我这样子反而会更加不安。  于是,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的时候我都会叮嘱自己:“不要管孩子的缺点,只鼓励他的优点。”  从此以后,即使爱丽丝考满分,我也不会在彼得面前表扬她。而对于彼得的成绩,我也只表扬他考得好的科目,对不好的科目我视而不见,“真不错,彼得。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行的,我为你感到自豪。”  在表扬彼得的同时,我不断叮嘱自己,彼得真的能做好,我不要为此不安。  在这种想法下,彼得在学校的成绩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开始考虑如何弥补在我看来彼得存在的不足。  彼得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语言方面却相对较弱。因此,他非常讨厌写作。  “彼得,从今天开始你用这个本子记录一下每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怎么样?”\n  我没有给他孩子们常用的那种大日记本,而是给了彼得一个巴掌大小的本子,让他慢慢来。  彼得在我的劝说下开始练习写作,但是并没有什么显著效果,他在语言方面还是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是,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对我的信任,在这一点上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在彼得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彼得在长句子上的表达比较弱,但是却善于写简短、概括性的句子。也就是说他适合于写诗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自己开始写起诗来,并且还给它们谱上了曲子。  彼得开始消除了在语言方面的心理障碍,并找回了自信。他语言方面的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虽然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但是,现在对于这一点我终于可以放心了。我不知道彼得的变化是写作练习的结果,还是以前我根本没有发现他的才能。但是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始终没有去催促孩子做什么。在漫长的等待中破茧而出  就在这时,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不得不回韩国治疗一段时间。结婚后,我一边照顾三个孩子,一边还要学习,一天的睡眠不超过3个小时。最终由于过度疲劳,我吐血晕倒了,经医生诊断,我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得到消息的父亲命令我放下所有的事情立即回韩国。我正在犹豫该怎么办时,病情恶化了,我不得不回韩国接受治疗。\n  这时丈夫恰巧被派往日本工作。韩国和日本距离相对比较近,我回到韩国,和他在日本还可以互相有个照应。丈夫在驻日本的美国部队里作教师。孩子们也转到了美军部队内的一个外国子女学校。在我身体康复后,我也来到了日本执掌教鞭,这样我们正式开始了在日本的生活。  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后的一天,彼得从学校回来,把期末考试成绩单递给了我。当时,我对彼得在学校的成绩还停留在以前的印象中。于是,坦然地接过了成绩单。但是当我看到成绩单的一瞬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所有的成绩都是A+,坦白地说,我还以为自己产生了错觉。  于是我背着孩子给彼得的班主任老师打了一个电话。  “您的班里有几个叫彼得的孩子?”  老师回答他们班只有一个叫彼得的。于是我直接对老师说:“据我所知彼得不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他的成绩忽然一下提高这么多,我有点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他的成绩单,或者是不是老师搞错了?”  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到电话里传来班主任老师的一阵大笑。  “我没有搞错,那就是彼得的成绩。彼得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停顿一下后,老师继续表扬着彼得:“彼得不但上课充满热情,而且做每件事都很积极,是其他学生的榜样。”  曾经被认为比别的孩子反应迟钝的彼得,在小学毕业前夕,居然所有科目都得了A+,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彼得自信的微笑。\n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彼得担心了。并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好成绩,而是因为他找到了自信。  在离开日本来到夏威夷后,彼得进入了普纳胡高中。彼得在这个学校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  在童话《花的渴望》中,主人公小毛毛虫想离开大地,去一个离蓝天更近的地方。同伴们为了接近天空,纷纷踩着同伴的身体向上爬,结果形成了一个用身体垒成的塔,于是他也踏着同伴的身体,拼命地往塔尖上爬。但是,无论怎样用力都爬不上去,最后他放弃了努力,又回到了地面上。  后来,他听到一位老前辈说,如果自己做一个虫茧,在里面经过漫长的等待,最后就会变成一只蝴蝶,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蓝天。于是小毛毛虫从正在拼命向上爬的同伴中脱离出来,开始为自己编织虫茧,经过漫长的等待,他终于破茧而出,成为有着一双美丽翅膀的蝴蝶,自由地遨游在天空之中。  彼得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寻找自信。10年的时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就像小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10年的时间,是彼得寻找自己翅膀所必须经历的时间。如果彼得选择放弃、踌躇不前,或者急于求成,他将永远摆脱不了反应迟钝、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评语。  通过彼得的经历,我明白了孩子所蕴藏的力量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想象。而现在一些妈妈往往只看到孩子的一点表现,就妄下结论,急于求成。\n  人们在种树的时候,为了让树苗能够深深地扎根,会施一点肥料,然后等着树苗去适应土壤和肥料。如果给树苗一下子施很多化肥,即使是再好的肥料,树根也会整个烂掉。别说长大成材,连小树苗都会干枯而死。  所以妈妈们不要只看到孩子现在的样子,就产生不安与急躁。要相信孩子们的才能,多给孩子鼓励,更加耐心地去等待他们的蜕变。      品尝自己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有一天,从小就身体虚弱的彼得突然对我说:“妈妈,请您同意我从明天开始去送报纸。”  当时,彼得在夏威夷最有名的普纳胡高中上学,在那里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学校的功课相当繁重。  但是,彼得为什么忽然想起要去送报纸呢?在这么重要的时期,彼得提出这个要求让我很为难。经不住彼得诚恳的请求,最后我同意了他的想法,不过我给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如果你真的喜欢,那就去做吧。但是,既然决定做了,你就要坚持到底不能中途退出。”  几天后,彼得真的去送报纸了。其实,送报纸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每天凌晨3点别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就要去报纸配送站领报纸,然后骑着自行车将报纸送到各个居民点。送完报纸后再去学校上学。\n  那时候恰巧孩子们的奶奶住在我家,奶奶很担心孙子,彼得起床后,她也一起起床,一定要为孩子准备早餐,否则她自己也睡不着觉。而且在孩子不在的时候,她还责备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指责我让一个刚刚15岁的孩子做这么辛苦的事情。我是这么回答她的:“妈妈,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彼得以前身体很虚弱,通过送报纸,他现在身体变结实了,精神也很好,这不是什么坏事。”  我虽然对孩子的奶奶这么说,其实自己心里也非常担心。爱丽丝和南希也非常担心彼得,每次下大雨或者刮大风,他们都悄悄地跟在彼得后面,看着他离开家门。  在一边学习,一边送报纸的过程中,彼得从没有说过放弃。在彼得送报纸的时期,我没有开车送过他,也没有劝他:“别干了。”彼得送报纸一直到中学毕业,足足坚持了3年。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每次心里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安慰自己说:“这将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彼得就像了解我的心思似的,在高中时期,他的成绩没有一点退步,身体却越来越强壮。送报纸也是一份需要讲信用的工作,彼得在结束这份工作时,被评为“最优秀报纸配送员”。我现在还经常想起,彼得像演杂技似的握着车把,踩着脚蹬送报纸的样子。  在彼得中学毕业后不久,我的病频繁发作,不得已需要住院。正在我收拾东西时,彼得递给了我一沓钱:“妈妈,用这个钱住最好的病房,不要用别的钱,一定要用这个钱。”  彼得递给我的钱是他3年送报纸挣来的,我对他说:“这是你辛苦挣来的钱,你自己留着用吧。”彼得摇了摇头,“\n如果只是想着这是3年送报纸挣来的钱,这钱没有一点意义,妈妈用了的话,我才会高兴。”听到孩子的话,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在彼得的带动下,放暑假的时候,南希也突然要求去夏威夷近郊的一个菠萝农场去打工。  对于南希去菠萝农场打工的事情,我没有任何犹豫,通过彼得送报纸的事情我明白了,这绝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而是一种体验、一笔财富。我只是叮嘱她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要用心去做。  在阳光的暴晒下,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菠萝地里工作,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假期结束后,南希说:“比起辛苦的劳动来说,能在这种漫长而又令人厌烦的工作中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南希来说,这是一份难以想象的工作。但是,南希最终坚持了下来。南希在工作中得到了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我为她感到自豪。不要担心孩子会有危险  在外国人眼里,韩国人有些法令他们很吃惊。第一是支配韩国社会的大男子主义,另外就是妈妈们为孩子的献身精神。几乎所有家庭中,孩子在结婚前都生活在父母家,还是由妈妈做饭,照顾生活起居。对美国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在美国,高中一毕业,孩子们就宣布独立了。因此,他们对韩国的家族文化很难理解。\n  我倒是觉得韩国的家族文化更有人情味。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我的孩子们很早就离开家去独立生活。但是,如果有机会,我很希望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  但另一方面,我更为我们这种独特文化感到担心。如果把美国20岁的孩子和韩国20岁的孩子作比较,就会发现我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  美国20岁的孩子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即使身无分文,也绝不会令人担心。他们会直接找附近的加油站或者饭店去打工,就算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们也会向主人直接说明自己的情况,寻求帮助。  而韩国20岁的孩子呢,他们会马上向家里人求助,要求赶快把他接回家。  我们的孩子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困难面前,吝惜身体,缺乏冒险精神。妈妈应该明白,这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却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时代的废人。  在彼得和南希打工结束后不久,他们相继离开了我的身边。当时,爱丽丝正在上大学。彼得在高中毕业前接到了耶鲁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之后不到一年,南希也去了耶鲁大学。  现在,我一点也不担心走上自己道路的三个孩子。他们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他们有坚持到底的毅力,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完成了作为妈妈该做的事。\n  我相信我的孩子们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面前,不会轻言放弃,也不会感到挫折,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面对一切困难。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每到发成绩单的那天,家里都要举行一场家庭晚会。随着孩子们的年级越来越高,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与其说晚会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好成绩,不如说是对他们一个学期中努力学习的奖励。  所谓晚会,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零食,做一些想做的事情,放松一下。孩子们最喜欢看电影,为了那天能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孩子们准备了好多平时想看却没时间看的录相带。到了那天晚上,一下要连续播放好几部。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每看完一部电影,我总要对孩子们提出一些问题。  “孩子们,刚才的电影有意思吗?”  在他们各自说完自己的感受后,我又接着问:  “人物演得好吗?”  “情节不够紧凑是吗?”  “导演为什么会选那个场景?”\n  我不只问他们看电影的感觉,还要问他们电影中具体的场面。就像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一样,我让孩子们在看完电影后自己对电影情节进行分析。  最初,孩子们只是单纯地去看电影,对妈妈的提问随便地回答一下就完了。后来因为每次看完电影后我都要提问,孩子们的态度也开始认真起来。他们为了能够回答我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地看看热闹而已了,而是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在脑海里进行一番思考。  孩子们没有任何负担,享受着看电影、分析电影的乐趣。他们也逐渐明白即使是看电影,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这种提问不只在看电影,每次电视中插播广告时,我也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思考。  “这个商品这样做广告,厂商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宣传效果呢?”  “那个商品含有什么成分?”  无论什么样的提问,只要孩子能说出自己对广告的看法就足够了。  家长们请尝试着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习惯吧。这种思考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买东西时,也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转转就完了,可以让孩子思考一下货架是怎样的构造、为什么这样做,来这里顾客的年龄层,类似的问题无穷无尽。  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思考习惯。但是,小小的提问所带来的效果着实令我大吃一惊。具备了思考与观察能力的孩子们,在学校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应该怎样最快、最准确地解决?……\n孩子们总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能力不仅仅停留在解决学习难题的方面,当孩子们因为小事打架,事情过后,他们也会思考一下打架的原因,审视一下自身有没有错误。在看事物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它的表面,而且要看透事物的本质。在平时的观察思考中,就可以培养出孩子这样的才能。具备了这种才能,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大的问题时,才可以正确把握情况,想出好的对策。让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彼得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有一天,他忽然面色沉重地对我说:“妈妈,现在公司的工作不错,但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我想有必要再去进修一下,我想辞去现在的工作。”  我支持他的想法,于是,彼得辞掉了工作,为自己更高的目标去奋斗。不久,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哈佛大学商学院。经过2年的刻苦学习,彼得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现在,彼得在曼哈顿开创他的事业。大学时期所学的会计学和在商学院所学的经济管理学使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在经济不景气,许多公司倒闭的情况下,他的公司依然屹立在曼哈顿的市中心。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辞职再进修的话,恐怕现在还在那家公司过着平庸的日子。他辞职进修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而他当时的判断完全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不能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总是一味地说:“是”或者“不是”,应该多问他们一些“为什么”\n,在想问题的时候,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的习惯。脑子里存的疑问越多,思考的问题也就越多。因此,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在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说“是”或者“不是”。  孩子们如果能够问出大人们出乎意料的问题,或者做出出乎意料的行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时候不要对孩子说:“你才多大,问这个干嘛?”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自己首先会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多角度观察新事物的能力。因为经常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而被早早赶出了学校的爱迪生,以及从小就与众不同甚至被别人看成傻瓜的爱因斯坦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平时只知道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孩子最后会受到思维的限制。孩子年幼的时候,一切按照妈妈的意思去做,也许还不会显现出什么问题,一切看起来似乎还挺顺利。但是随着学习越来越需要思考能力和应用力时,孩子的思维就逐渐跟不上了。不只是学习成绩,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现在的世界是思考者的世界。只知道按照别人的话去做,没有自己思想的人迟早会被淘汰。当今世界是一个没有规律、时时充满变数的世界。  我希望那些只会培养孩子说“是”或者“不是”的妈妈,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那么想?”……  妈妈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思考,自己找出答案,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n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五个法则  一个人只有具备诚信的品格才能获得成功。当然,也有人依靠权术和旁门左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这样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俗话说:“玩火者必自焚。”玩弄权术和旁门左道的人,最后还是会掉进了自己挖的陷坑之中。从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我想这就是自作自受的结果。  在21世纪的共同体社会中,具备领导能力的人才会成功。没有领导能力,只靠阴谋权术欺骗他人的人,迟早会遭到社会的淘汰、众人的唾弃。培养孩子用阴谋权术周旋于这个世界,还是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选择。想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就应当同孩子们约法五章。第一·制定规矩\n  结婚后没有几天时间,我就开始感到很为难,因为孩子们在家里没有一点规矩。孩子们的爸爸不是去参加学术会,就是去参加讨论会。孩子们以前都是分别寄养在别人家里,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兄弟姐妹的感情,更不懂得关心别人。我们在一起生活后,就像几个陌生人住在一起的感觉。我是为了抚育这三个孩子才决定结婚的,但是,究竟该怎样做,我一点头绪也没有。  于是我开始寻找办法,计划制定一些“规矩”。冷不防就向孩子们宣布“规矩”,肯定会招致孩子们的反感。在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在必要的时候,一点一点地提出来。  首先,我从吃饭的问题上开始。以前,在准备饭菜的时候,孩子们什么都不管,于是我要求他们一起来准备,并规定了吃饭的规矩。在吃饭的规矩之后,又宣布了就寝和起床的规矩。在给了孩子们足够的适应时间后,规矩又扩展到自己清扫房间、整理衣物、打扫厕所等日常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逐渐明白了制定规矩的重要意义,教他们慢慢去适应,这比一下子宣布好多规矩,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孩子们接受这些规矩后也会自觉去遵守。当他们不遵守规矩的时候,我也会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  通过制定规矩,可以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妈妈总是想让孩子们自由地生活,因此在各个方面对孩子都加以袒护。如果看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有的妈妈甚至会大声喊:“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在孩子面前耍什么威风呀!”\n  有些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无论孩子要什么都会满足他们的要求,她们以为这样做就是给了孩子自由。在妈妈的庇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以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当别人超过自己的时候,只会充满嫉妒。  不对孩子进行任何约束,就是给他们真正的自由吗?事实上,自由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有节制的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  想一想,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任何规范和法规,还有自由可言吗?犯罪率会急剧上升,普通人在晚上都不敢出门,没有了规则反而失去了自由。我们生存的社会正是有了某种程度的约束,才能维持现在的自由。  一个家庭也是同样的道理,家庭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也有自己的规范和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孩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会使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得散漫。想给孩子真正的自由,那么就要制定适当的规矩。在这一系列规矩中,让孩子自由地生活。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孩子也必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在制定家庭规矩的时候,要区别于一般的规矩,应当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制定,如果孩子们接受不了,强迫孩子们遵守,就会给孩子们带上无形的镣铐,令孩子们无所适从。第二·不要轻易改变规矩  孩子们上学期间,不管发生什么事,晚上9点必须上床睡觉,这是我对孩子们就寝所做的规定。有一天,到了该睡觉的时间,爱丽丝怯生生地对我说:“妈妈,明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今天晚睡一会行吗?”  我很坚决地回答:“既然知道明天有考试,今天白天就应该好好地复习功课。为什么要占用睡觉的时间复习呢?快点关灯睡觉去吧!”\n  爱丽丝的眼泪都快落下来了,但是我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第二天,爱丽丝没有复习完功课就去参加考试了。  我坚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因为我很了解孩子们,如果没有休息好的话,第二天上课就会打瞌睡,不注意听课,还会降低免疫力,容易得感冒,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是要学习,有必要这样小题大作吗?我却不这么认为。在美国,学生除了上课的时间之外,还有很多自由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学生们有很多的复习时间。我问爱丽丝在自由时间干什么了,她却回答不出来。  “爱丽丝,如果明天考试没有考好,不是因为晚上没让你复习,而是你今天白天没有复习。我们在很早以前就约定好了睡觉的时间。没有时间复习是你自己的责任。”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爱丽丝那次考试的成绩了。一直以来作为优等生的爱丽丝,在没有充分复习的情况下去考试,还是第一次,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当然,如果我让爱丽丝占用睡眠时间去复习也未尝不可。不过,这样做就等于给了爱丽丝一个心理上的借口,没准下次考试之前她还会在课余时间和朋友们去玩,而耽误了复习。  幸运的是爱丽丝在这之后再也没有因为要复习功课而要求晚睡过。  有些妈妈在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只简单地警告他一句:“下次不要再犯错了。”\n而当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却大发雷霆,甚至体罚孩子,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这会使孩子感到十分困惑,他们会在心里想:为什么妈妈两次的态度截然不同呢?为什么我犯相同的错误,第一次可以幸运地躲过去,第二次却要受到训斥。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发现规定之外还可以法外施恩。妈妈的心情不同,规矩也不同,这样的规矩还不如没有。在孩子心里,就会没有了规矩的概念,只会去揣摩妈妈的心情,也就是说要看妈妈的眼色行事。因此,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规矩,一定要坚持遵守下去。要让孩子明白规矩的重要性,就一定要坚决地执行规矩。坚决地遵守规定是帮孩子打好根基的基础。第三·必须遵守约定  在夏威夷生活的时候,爱丽丝、彼得和南希放学的时间不一样,我们总是约一个时间,然后由我开车把他们一起接回家。  有一天,我等了很长时间,他们也没有出现。透过车窗,我看见他们正在和各自的朋友聊天。一时聊得高兴,都忘记了妈妈还在等着他们。  当时的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还没有移动电话,也没有网络聊天,孩子们在一起总是聊个没够。但是,每天在约定的时间大家一起回家是我们制定的规矩。  我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们的跟前用平静的语调说:“我先回家了,你们和朋友们尽情地聊吧,聊完了自己回家。”\n于是我抛下三个孩子自己一个人开车回家了。从学校到我们家,如果走路的话,足足需要2个小时。我虽然对孩子们自己走这么长的路也很担心,但是我想这是他们违反了约定而应该受到的惩罚,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破坏了约定。  几天后,孩子们对我说:“妈妈为我们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我们却只想到自己,真对不起!”  “约定最重要!即使是家里人的约定,也一定要遵守。因为家人之间更需要信任。”  有人也许会认为家人之间,不必这么小题大作。但是,我认为越是家人之间,越需要信守约定。因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需要用彼此的信任来连接,彼此间的信任正是通过信守承诺来实现的。父母要履行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这样孩子才会信赖父母。孩子遵守向父母的承诺,父母才会相信孩子。如果不遵守承诺,也就没有信赖可言,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痕,破坏家庭的稳定。第四·学会关怀别人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外出的时候一般都乘坐地铁,因为既快捷又省钱。  在乘坐地铁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小孩子穿着鞋在椅子上跳来跳去,妈妈却不管不问,有时候弄脏了旁边人的衣服连抱歉都不说一声。我常想,如果这样教育孩子的话,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n  不只是在地铁里,在饭店里也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孩子们大呼小叫、跑来跑去地妨碍他人,父母们没有一点制止孩子的意思,只顾忙着自己吃饭。  可以看出,这些父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多少不便呢?孩子长大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需要和别人建立各种关系,抚养孩子的妈妈也是,在妈妈怀抱中长大的孩子也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以后很难再融入社会。只顾自己的孩子,很难处理好同别人的关系。家庭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实际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以及如何同别人和谐相处并不难。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知道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很多人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这样,当孩子在同别人打交道时,就不难建立良好的关系了。第五·养成好的语言习惯  通过一个人的言谈,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素质和地位。在美国有高级英语和低级英语之分。高级英语是指有知识的人用的语言,低级英语则是在曼哈顿黑人聚居的哈林区最常用的。低级语言里充满了低俗的俚语和骂人的脏话。\n  在美国,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区分很明显,通常情况下,通过使用的语言可以评价一个人。即使知识渊博的学者,如果说一口低级的英语,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会一落千丈。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才能,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语言习惯,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没有素质的人。语言习惯的重要性不仅在美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可是,现在韩国人的语言习惯如何呢?近些年来,韩国人在说话的时候,脏话满天飞。在大街上,人们的对话基本上都是以脏话开头,以脏话结束。  不只男女老少,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是满口脏话。我一直很担心孩子们会学到这些难以启齿的脏话,但是,大人们整天脏话连篇,怎么能保证孩子不去学呢?  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一个人的书法好,往往能反应出一个人的素质高。而语言也有同样的功能,因此也有“言如其人”之说。  一个人的言语,不但能反映出他的知识水平,还能反映出他的修养与为人。再漂亮的女孩,如果满口粗话,人们也会认为她是一个低素质的人。一个人学问再高,如果一口粗话,人们也会说他有能力没修养。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语言习惯,并试图去改正。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  俗话说“三岁看老”,小时候的语言习惯将决定一生的语言习惯。孩子在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所听到的话将决定他的语言习惯。培养孩子的修养,要从语言习惯开始,而且最好在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开始。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n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和我的丈夫是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的前妻为他留下了三个孩子,因此,一结婚我就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我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功课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20~30岁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如同打仗一样,过得十分辛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辛苦并没有白费,孩子们如预期的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大女儿爱丽丝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儿子彼得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小女儿南希16岁的时候在众人的赞叹声中进入耶鲁大学,她是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两个女儿现在正在美国有名的法律商会担任国际律师(南希正在休产假)。儿子彼得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正在纽约曼哈顿忙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  三个孩子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有人都认为我肯定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遇见我的人通常都会请教我如何将孩子送进哈佛或者耶鲁大学,甚至有人问我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令我很为难,我只有对他们说抱歉了。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能令这些父母们满意,尽管他们十分热衷于这一点。\n  在我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时间像普通的父母那样,读一些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面对众多育儿理论和教育方法,我实在不敢奢望能有时间去拜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不久前我经过市内的一家大型书店时,看到有许多年轻的妈妈在争相看一本书,出于好奇我也上前拿了一本。这本书的书名是《父母必读》,打开书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  “婴儿出生3个月后大脑就已经相当发达,这个时期父母如何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智力的高低。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聪慧的大脑,父母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开发。”  这些宣称父母必读的书,都有一套如何使孩子头脑发达的理论,它们详细地教你如何培养孩子;还有不少书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每个年龄段甚至每个月应该如何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当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参考一些信息或者教育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现在大多数年轻的夫妇都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对于一些初为人母、毫无经验的母亲来说,书本上传授的育儿理论无疑给她们带来了一线光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接受的教育理论、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当你按照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也不禁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又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在别人的后面……我想,作为父母应当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去。\n不要盲从于理论  “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育过程分阶段进行教育。”  大多数父母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原来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时,他们就会认定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  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M公司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的幼儿教育理论是这样的:  “幼儿期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幼儿潜力的开发,决定了他将来学习能力的高低。根据韩国幼儿的特性和发育状况而制作的教学工具可以针对幼儿的每个年龄段进行教育。”  和M公司并称为幼儿教育界双雄的P公司也有类似的主张: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创造力,据研究,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100个儿童当中有30人最后成为精英。本公司通过临床试验创造了一套认知教育理论,根据每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M公司和P公司的幼儿教育理论都是以外国儿童专家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这一理论主张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以每个月为时间单位进行阶段性教育。孩子的教育被细分为语言、数理、探知等几个方面。\n  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没有这些所谓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被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父母一般会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姨妈、姑妈或者向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邻居请教。  当人们走出了朝鲜战争的阴影后,迎来了韩国的一个生育高峰。年轻的父母们纷纷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来到了大城市,曾经的大家庭生活模式自然解体。面对呱呱坠地的孩子,这些年轻的父母身边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于是,那些所谓的经过长期研究和试验的教育理论学说很自然地代替了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  这些理论经过数年的研究和验证,最终被父母们当作一种正确的方法所接受。根据这些理论,曾经因为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产生的不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现在,由于这些教育理论浅显易懂、使用方便,因此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准备的年轻父母来说,这些理论就成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但是,这一切却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  父母们都深信“无论谁只要努力就能将事情做好”\n。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还有一些孩子天生个性就很倔强。有些父母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盲目照搬所谓的理论,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上了。  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过我发现,相同的种子种到相同的土壤里,长出的幼苗却各不相同。但不管哪一种种子,只有当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无法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它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在好位置扎根的种子要比其他种子长得快些。同一种树,有的树枝很多,修整时需要将多余的树枝剪掉;而有些树的树枝很少,只是一个劲往上长,修整时应尽量剪断其顶部的枝芽,促进其枝叶横向发展。另外,施肥也不可采取同一标准,需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分别对待。种植花草树木尚且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修整,更何况是教育人呢?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的三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善于操纵机器,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感觉,书法和逻辑思维与众不同。  三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自然要因材施教。作为母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n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是对一些普遍理论的全盘否定,从这些理论中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情况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学习这些理论学说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说,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变化  “彼得孕期未满就出生了,是一个早产儿,他比别的孩子反应稍微慢一些,你对他一定要有耐心。”这是结婚后丈夫叮嘱我的话。当时,彼得刚上小学,做起事来比姐姐和妹妹还小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很积极。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起脾气来。这令我们十分惊讶,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的话听起来令人很沮丧,他说彼得小时候心理受过打击,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创伤。  从那时开始,我为如何教育彼得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女儿已经按照我的想法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转变,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轨,但是彼得却始终不能融入其中。因此,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判断出了问题。  在长时间的苦闷之后,我开始不断地对彼得进行观察。但令我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n  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中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彼得的看法。当时我在厨房里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认真地看我做事。当我从橱柜的高层将餐具拿出来的时候,彼得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将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怎么能说他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观察力不是很敏锐吗?  而就在那不久之后,我对彼得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次放学后,我看到孩子们在房间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玩着什么游戏,我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回答说在玩一个彼得发明的游戏。  “彼得,你是怎么发明这个游戏的?”  “妈妈,您知道我喜欢看科幻小说,前不久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我从小说中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这个游戏。妈妈您不和我们一起玩吗?”  丈夫经常为彼得沉浸于空想的科幻小说而感到担忧,但我却从中发现了彼得与众不同的一面,我觉得他看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我看来,彼得不是那种脑子里充满各种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龄人更加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孩子。  于是,我将丈夫对彼得的担忧和我先入为主的看法统统抛弃。与同龄人相比,彼得具有出众的观察力,他还可以自己发明游戏。他并不是一个比别人发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心理受过打击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  从那以后,只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我都会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我也不再一味地将他锁在家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他出去,让他直接去听、去看、去做。\n  无论到哪里,我都会选择这样做,而且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也是另辟蹊径、不拘泥于经验的结果。这样做使我了解了彼得喜欢做什么、善于做什么。彼得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天分越发明显。上高中的时候,他曾作为学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学大会上领奖。可是,又有谁会相信,10年前,他还是一个被人认为先天不足、放学后需要补课、时刻处在父母保护中的孩子呢?相信你自身蕴藏的力量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因为他的理论是将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来的,这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他关于孩子的理论,在他得出理论之前,他对孩子就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  幼儿期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内在原因。每当谈起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话题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书本上的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种变化中都蕴藏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育儿理论和原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大多数孩子,但对我的孩子却恰恰不适合。理论性教育方法的出现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僵化地去生搬硬套,就如同强迫孩子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样,结果会令孩子很不舒服。\n  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  在我发现彼得的特点并加以训练之前,我一直对彼得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先天不足、反应迟缓、心理存在缺陷的孩子。当时,我对彼得的特点、才能简直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的母亲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次: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按照书本和电视中介绍的方法,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结果就像给干渴的孩子喂面包,而面包只能让孩子更加口渴。  我想奉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们,在倾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之前,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n  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      别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  不久前,我接到一个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在日本时所教的学生×××的妈妈,您还记得我的孩子吗?”  我努力在记忆中搜索着,很快,一张清晰的脸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日本生活期间,曾经有人委托我负责一所学校的管理事务。由于已经从教育一线退下来很久,所以我决定先考察一下再做决定。不过很快,这所学校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里的学生非常特殊,他们不是经受过高考落榜的打击,就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进入正规学校。他们在这所学校里做留学的前期准备,他们都准备去美国留学。这一次,已经年过半百的我再次站到了教育的第一线,我非常重视和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它可以给经受过失败的孩子们再来一次的机会。  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这些孩子为了考上大学,被迫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费尽心思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们不知今后何去何从,心中充满沮丧和迷惘。照料这样的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n  在枯燥的学校里,孩子们像鹦鹉学舌一样接受着教育,已经筋疲力尽的孩子们早就丢掉了他们的梦想。失败的经历使他们心中羞愧不安,而且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戒备,他们默默忍受着失败带来的心灵创伤。  其中有一个报考一流大学落榜的孩子,内心的压抑和心灵的创伤使他关闭了心灵之门。而且,因为父母的离异,他甚至找不到可以倾诉衷肠的对象。但是,我看得出,这个孩子身上还有重新找回自信的希望。于是我抛开师生的身份,开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他谈心。他渐渐地敞开了心扉、恢复了自信、找回了梦想、重整旗鼓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学习中来了,最后,他终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真不知道这位母亲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她告诉我现在孩子已经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并且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泡沫经济大崩溃的恶劣条件下,他被一家外国著名银行录用,可以说有个不错的前途。他的母亲表示这都是我当年耐心教导的结果,并再三向我表示感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无比自豪。但在欣慰之余,我又为那些没能重新振奋起来的孩子们感到惋惜。尽管有的孩子克服了众多社会上的偏见,实现了再次飞跃的梦想。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将自己封闭起来,与教育制度的格格不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使他们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n  乔治·奥威尔在小说《一九八四》中这样描写道:一切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定去做,绝对不允许有个人的思想,因为这会妨碍统一规划的社会;因此,可以唤起个人思想的读书、写日记等学习行为被彻底禁止。  1984年已经过去,乔治·奥威尔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集权社会并未降临到我们身边,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真的很担心那个令人恐怖的社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今,年迈的我依然坚持每天读报纸和看电视,每当在报纸或电视中看到韩国父母和他们孩子的生活状况时,我总会全身泛起一阵凉意,这跟我数十年前在日本亲眼目睹的父母和孩子的情形实在太相似了。  不久前,听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从小就很聪明伶俐的孩子因为拗不过父母,被迫进了一所所谓的一流医科大学。  然而这个孩子十分厌恶这种用刀割开皮肉,再用针缝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父母的心愿。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医生。  在这种强逼之下,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业,这似乎终于可以完成父母的心愿成为一名“有好出路”\n的职业医生了。但是,他最终没能忍受父母选择的这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脱去了医生制服,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学医曾经耗费了他10年的青春时光,但是抛弃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医学知识他没有丝毫的眷恋,他说那10年简直就像生活在地狱。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坦率地说,我觉得韩国所有的父母都怀有这样的心情,只要能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大学,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因此,每次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调整时,总会引起这些父母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不得不东奔西走、想方设法地去突破新制度的缺口。但是,他们从不考虑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实际上,对考试制度调整异常敏感的人不仅有高考考生的父母,就连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也会为此感到紧张。政府正在讨论“英才教育法”的消息一经传出,孩子们的父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行动起来,好像新的教育法马上就要颁布实施一样。  被夸大其辞的舆论迷惑的年轻妈妈们立刻将孩子送到各种英才教育学校。随之而来的英语、计算机、才艺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由于不堪考试的重压,自杀、放任自流的青少年数量与日俱增,因为怕影响太大,现在连新闻都在限制刊登这类消息了。虽然我没有详细的资料,但是,各大医院精神科病房的学生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就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性了。婴幼儿的状况更加严重。在小儿精神科,即使预约,也要排上6个多月才能看上病。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精神类疾病,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n一起寻找孩子喜欢做的事情  在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后,日本人开始谋求教育上的改革。他们将统一僵化的教育改为培养学生才能的教育。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更具人性化,他们将教学的内容更加专业化。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的培训学校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韩国,社会各界也开始声讨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大家纷纷要求学校改革目前落后的教育方式。  但是,这些小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韩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单凭《教育法》的几次修改并不能彻底改正几十年来形成的恶习。我认为,改变教育现状应当循序渐进,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来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改变韩国落后的教育状况,请孩子的母亲们首先从自我做起吧!我并不清楚什么时候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但我却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原地不动地等待,不能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而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去寻找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教育方式。日本教育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其原因就是因为本该成为教育核心的父母,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希望做什么。我们经常会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去寻找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给孩子制造一个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思考领悟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n  大概所有的妈妈都有些小瞧自己的孩子。妈妈总觉得孩子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只不过是个年龄尚幼的孩童,还需要妈妈的呵护。假如你是一位妈妈,请千万不要这么想,其实,孩子要比妈妈想象中聪明得多。只是因为妈妈不相信孩子,才将孩子培养成了“妈妈的心肝”、“妈妈的宝贝”。  我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精神,每当他们放假的时候,我都会把他们赶到外面去。要么去工厂里打工,要么去远足,总之不能待在家里。我对他们只有一点要求:“通过观察和尝试获得经验,然后再用心去体会你所收获的一切。”  这样做对孩子认知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在开放的空间里通过尝试和感觉,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善于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爱丽丝通过这一过程,发现自己在辩论和与他人打交道方面有特长,因此她考取了法学院,走上了律师的道路;彼得沉醉于操纵和发明机器,因此他专攻物理;南希对事情的判断很敏锐,在她16岁时,就宣布要成为一名律师。孩子们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磨炼,最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孩子们在探索、磨炼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事情,或者像我所担心的那样,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们将做得更好。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叫孩子去体验,只教他们一味啃书本,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再说:“这个不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已经定型,哪里还有改变的余地?\n  我认为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寻找自己的方向。这样,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选择。与其盲目地追随潮流,费尽心思去琢磨不断变化的教育制度,不如把精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如果妈妈总是跟着潮流摇摆不定,那么孩子也会跟着摇摆不定。  孩子的教育不同于挑选时装,时装可以跟着流行时尚不断更换,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旦选定就要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决不可以换来换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孩子找到一种适合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最流行的,但它一定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作为妈妈一定要有这个勇气和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妈妈。父母对自己的要求通过孩子可以看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从孩子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品、怎样教育孩子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通过模仿,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的。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医生世家,会出很多医生,学者家会出很多学者。孩子从小学到的东西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n  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占据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在学校或幼儿园接受多么好的教育,如果父母没有一个好的表率,那么孩子就会在现实与所学到的东西之间徘徊,最后很可能选择现实中所看到的、听到的。  但是,韩国的妈妈们不注意自身的行为,而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却很敏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妈妈首先应当起到正确的表率作用。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妈妈不是教孩子知识的老师,而是中孩子行动的榜样。通过妈妈的行为,孩子可以学习到在学校和幼儿园学不到的东西。第一·小事也要尽心  韩国人十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丈夫对妻子连“我爱你”都羞于启齿,妈妈和孩子也是这样。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孩子可不一定这么认为。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可能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妈妈是一个只知道督促学习、训斥自己的人了。  但是,也不要以为只说一句“孩子,我爱你!”就可以让孩子理解妈妈的苦心。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句话,不如一次行动更有效。说一句“妈妈很担心你,有什么问题跟妈妈说”不如采取一次可以表达这种心情的行动更能让孩子理解妈妈。  结婚后,如何获得孩子们的信赖,成为困扰我的最大难题。即使我无数次地表达:“我是多么爱你们!我的孩子!”也不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特别是爱丽丝,她已经到了可以思考问题的年龄,对我充满了戒备之心。\n  于是,我决心用行动代替语言,来获得孩子们的信赖。有的妈妈处在我这样的情形,很可能会通过给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来获得他们的信任。而我采取的方法是,让他们从最细微的环节能感受我的关心。  所谓关心,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好,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着手,我经常和孩子们聊天,尽可能多地和他们待在一起,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首先消除孩子们对我的距离感。  在同孩子们聊天的时候,我自然地了解了孩子们最喜欢做什么、有什么不满、有什么烦恼……在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会直接替他们解决,而是帮助、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反复中,孩子们开始信任我。在获得充分的信任之后,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孩子们总是首先来寻求我的意见和帮助。  孩子信任妈妈,意味着孩子拥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后盾。有了这样的后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害怕失败。即使失败了,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战胜失败,重新站起来。通过行动来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效果。第二·妈妈也要读书  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韩国的学习气氛更差吧,否则为什么韩国电视台会有“读书吧”这种号召国民读书的节目呢?  对于妈妈们来说,似乎读书是一件异常苦恼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精力读书,看不到10分钟就开始走神了。”  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n的问题时,妈妈们总是这样抱怨,于是我问她们:“你们自己喜欢看书吗?”  几乎没有哪个妈妈能够很干脆地回答我,10位妈妈中有9位会这样回答:  “我们得做家务事,还得照顾孩子,没有时间看书。”  这些话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看起来没有比韩国的妈妈们更忙碌的人了。全职家庭主妇一天累积起走路有5公里之多,而上班的妈妈则更加辛苦,她们简直希望自己有分身术。但是,忙碌不能成为不读书的借口。  在家里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在学校里我是学生们的教授,工作生活十分紧张繁忙。尽管如此,每天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我也从来不看电视。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我来说,看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我看电视,孩子们也会去看电视。因此,我宁愿把看一本有趣的书当作休息。  孩子们看到我的样子,也会去看书学习,不知不觉中,这成了他们的习惯。我问他们看电视和看书哪个更有趣?他们总是回答:看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  当然,这样要求韩国的妈妈们未免有点强人所难,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但是,请想一想,在打发孩子去做作业或写日记之后,妈妈们做些什么呢?是不是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呢?\n为了放松一下紧张了一天的神经,看电视休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明白一点,妈妈为了放松看电视,孩子也会产生一起看的念头。结果,孩子和妈妈一样,总是惦记着电视的内容,或者把看电视当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结果影响了学习。  如果真的想让孩子读书,妈妈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孩子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当读书成为妈妈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们也会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第三·让孩子看到妈妈是遵守秩序的表率  在道路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和孩子准备一起过马路,可是离人行横道还很远,妈妈看了看四周的车辆后,抓着孩子的手从机动车道上穿了过去。平时在学校或者幼儿园里,老师们一直教孩子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而妈妈的举动会使孩子产生疑问:“为什么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呢?”有些无言以对的妈妈为了掩饰自己,只能闪烁其词地说:“妈妈过马路的时候可以这样。”  妈妈的解释真是太荒唐了,简直令人发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妈妈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价值观。学校和幼儿园教育孩子们要遵守秩序,社会上在轰轰烈烈地开展遵守秩序的运动,而妈妈的一个行为,却让孩子失去了遵守秩序的意识。  不知道读了这本书的妈妈们会不会审视一下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呢?在一个大型的折扣超市,如果买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推着购物车横冲直撞,还总是把购物车推出规定的范围,孩子看到这种情形,自然也不会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n  我们要成为一个遵守秩序的发达国家。据调查,在加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中,韩国是遵守秩序意识最差的国家。看看下面这句话吧:“错误的秩序意识有可能夺去您孩子的生命。”可以这么说,父母们遵守秩序是为了孩子更平安地成长。第四·不要经常使用“累、辛苦、生气”这样的词汇  韩国人有两种病,一种是“辛苦”病,一种是“抱怨”病。当然,人们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确实会很累,每天辛苦地工作还买不起一套房子,心情当然不会好。尤其是家庭主妇,每天重复着单调而繁重的家务劳动:打扫卫生、洗衣服、买菜、做饭……为数不多的收入还要给孩子准备名目众多的培训费。物价每天都在上涨,生活越来越艰苦,自己的生活入不敷出,还要给自己的父母、公婆买这买那,因此,年轻的妈妈们经常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现在,“累、辛苦、生气”几乎快成了她们的口头禅。  但是,脱口而出的话对孩子的教育却是致命的。父母的牢骚,会使孩子们以为世界就是一个生活艰辛、劳累、让人充满牢骚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社会会产生一种畏惧感。而事实上,抱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孩子以为使妈妈又累又生气的对象还包括爷爷、奶奶、爸爸、甚至自己时,他们就不会认为家庭是一个乐园,而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地方。第五·不要和别人比较  “邻居家的孩子早就开始学英语了……”  “姐姐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你是怎么学的?”\n  这是在韩国家庭中经常听到的话,韩国有很严重的语言暴力现象。所谓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过分的语言或在和他人比较时所使用的过激语言。对孩子而言,语言暴力比体罚更容易造成伤害。  有人认为通过比较可以激发人更大的潜力,这是毫无根据的。在把孩子和别人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不一定会产生竞争心理,反而会有失败感和羞愧心。因为失败感,孩子会失去自信,不只是成绩,在生活中也会处处碰壁。  一般情况下妈妈们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和别人比较的尺度。因为其他的才能(如绘画或音乐等)不容易比较,因此父母总把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同别人进行比较。如果学习成绩好,就是能力出众,成绩不好,则被认为没有能力。  这一点令人怀疑,学习成绩好,真的就代表孩子能力出众吗?这只是大人们自己制定的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能力。但是,单凭学习成绩这个标准来衡量孩子们的能力是不正确的。  单纯凭借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能力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即使是双胞胎兄弟,能力也各不相同。怎么能仅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能力呢?  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是父母是否善于发现孩子的能力。父母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的人,而韩国的父母们总是拿邻居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比,却把自己的职责抛到了九霄云外。把自家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就好像拿自己家的苹果树和邻居家的梨树做比较一样没有意义。\n  现在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上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和孩子在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等待着孩子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韩国,妈妈们十分辛苦,尤其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可以说不辞劳苦。但是,只有满腔热情、盲目地辛苦并不能保护孩子和正确培养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妈妈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血汗。我也有这么一句话:孩子的成功是1%的天性,加上妈妈99%的教育。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在有孩子的家庭,妈妈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晨,为全家人做早饭,送丈夫出门上班后回房把孩子们叫醒,准备送他们去幼儿园。孩子们早上总是贪睡赖床不起,连哄带吓地把孩子叫起来送去幼儿园后,又得回家收拾被孩子们弄得乱七八糟的被褥,然后打扫房间卫生。  不知不觉又到了下午,该去幼儿园接孩子了。如果稍微晚一点,这群调皮的孩子不知道会闯下什么祸。\n  在幼儿园没有妈妈的看管,孩子们通常会吃一大堆零食,而到了晚饭时间他们就不好好吃饭了。不管妈妈说什么孩子们都听不进去,最后只得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到处跑,对调皮的孩子们来说,吃饭就像吃药一样痛苦。  好不容易一口一口把晚饭喂到孩子嘴里,接下来又要看着孩子们写作业。然后,还得监督孩子们刷牙洗脸。所有这一切都结束后,又得逼着赖在电视前的孩子们回屋去睡觉。  妈妈抚养孩子就像上战场一样,妈妈不但要送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在家还要看着孩子学习、打扫房间、整理被褥、洗衣做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韩国一样,妈妈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韩国的孩子只能按照妈妈的话老老实实地去做,否则就被视为“坏孩子”。孩子要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事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妈妈总会说:“这个你别管,你只管学习就行了,剩下的妈妈给你做。”不要阻止孩子做事  我小的时候,在家里必须遵守几条原则:每天早晨起床必须自己整理房间,如果不整理,就不能去上学。我们每个房间都有一个铃,是父亲用来叫我们起床的。一听到铃声,我们马上就得起床整理被褥,简单地打扫一下房间,然后在门口等待父亲的检查。  “炳慧吃完早饭去上学,你们继续打扫房间。”  如果哥哥们偷懒,没有把房间打扫干净的话,父亲就会训他们。如果整理不好房间,就不能按时上学了。\n  还有一条规定就是内衣等小的衣物要自己用手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能找别人代洗。我的母亲平时心肠很软,但是在这一点上,不知道父亲对她说了什么,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母亲居然也没有帮我们说过话。  还有一点就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没有人去叫你。一到吃饭的时间,不管你在干什么,都要赶紧去餐厅吃饭。如果过了吃饭的时间,就只有饿肚子了。父亲的方针是: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给别人带来麻烦。  刚开始,父亲还总是说:“如果晚了,就不给饭吃。”,但是,有了几次挨饿的经历后,不用别人叮嘱,我们就都自觉地按时间自己盛饭吃了。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我,更加明白孩子自立精神的可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讲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和父亲一样我也给自己的孩子们订下了规矩。孩子们要自己打扫房间、洗内衣。晚饭时,爱丽丝和彼得负责端菜和洗碗,收拾餐桌,最小的南希负责在饭桌上摆筷子和勺子。  南希从小就喜欢撒娇,直到现在还经常像个小孩子似的。记得有一天,南希从幼儿园回来后,悄悄地跟我说:“妈妈,幼儿园留给我们的作业太难了,您帮我完成行吗?”  孩子寻求妈妈的帮助怎么能拒绝呢?而且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当我翻阅了南希幼儿园所发的课本之后,我又改变了主意。我完全可以帮助南希完成作业,不过,我认为老师不会留超出孩子们能力范围的作业,老师留的作业有难度,肯定有老师的道理,所以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完成。\n  于是我对南希说:“妈妈也不太会。你一定能想出比妈妈更好的方法。而且,老师也希望你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你实在做不出来,可以去问老师,老师比妈妈解释得更好。”  南希立刻露出了不高兴的表情,我则故意装作无动于衷的样子。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南希不停地翻着厚厚的书,绞尽脑汁思考着老师留下的难题,看着她辛苦的样子,我不禁心软了起来。看着表针,我正在犹豫是不是帮她一次,孩子忽然长出了一口气,说道:“终于做出来了。”  “妈妈,我都做完了,不过还有几个不明白的地方,我明天去问老师。”  南希一边喝着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一边嘟囔着:“比我想象的容易嘛……”  从那之后,南希从来没有因为作业向我求助过。她总是通过翻百科全书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自己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她就会直接去问老师。她明白了如果尽了最大努力还没有把问题解决,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从不拖累别人。即使没有人督促,他们也会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这是他们自立的关键。  美国的父母们让他们刚会走路的孩子自己穿鞋系鞋带。不管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父母们从来不会去帮助孩子。只是默默地等孩子自己穿好。他们认为父母帮助孩子做事,是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n“父母有什么权利去剥夺孩子做事的机会呢?那是越权行为。”经历成功与失败  一天,彼得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走到我身边,这个本子是我让他写日记用的,用来锻炼他的写作能力。但是,拿着小本子的彼得表情十分低落。我悄悄地看了看本子,上面什么也没写,还是一片空白。  “妈妈,我真的写不出来。我实在无法把我的想法写下来。”  一行也没写出来,我有些失望,孩子也叹了口气。我微笑着对彼得说:“没关系,彼得,经过几次失败,也许比第一次就成功更好。等你能写出来的时候,也许会更高兴呢。”  彼得比爱丽丝和南希做事更容易失败,他的心里有一种自卑感,和优秀的爱丽丝比起来,他始终缺乏自信。  现在我的头等大事就是帮助彼得找回自信心。如果害怕失败,无论如何也不会找回自信心的。经历失败之后获得的成功,才能使人够获得更强的自信。  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彼得的写作水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而他露出的笑容则更令我欣慰。他现在已经具备了自信心,不再害怕失败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基本的母性是必须的。如果一位母亲连最基本的母爱都没有,那么她很难战胜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是,有时母性也会蒙蔽妈妈的眼睛。\n  有一个和同龄人比较起来格外迟钝的孩子,从小时候起,他就经常遭到同龄人的戏弄,甚至连老师也瞧不起他。为此,孩子的妈妈非常痛苦,她想:怎样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呢?于是,她不让孩子接触任何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或挫折的事情。她帮助孩子做作业;当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时,她不让孩子和其他人去竞争;当孩子羡慕邻居家的小朋友会骑自行车时,妈妈不是让孩子也去学骑车,而是说“妈妈给你买更好的玩具。”  不久前,我见到了这位妈妈,她的眼里含着泪水说:“我的孩子现在什么事都不会做,等我死了之后,他可怎么办呀?”  这个妈妈就是从孩子那里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  对于那些生活在妈妈的怀抱里,从未品尝过失败滋味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会缺乏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今社会,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异性或金钱等问题而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且案件数字有上升趋势,恐怕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就是,在碰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他们从小就一直处于父母的庇护之下,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滋味。  问题总是会突然出现的,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会发生一些连父母也不便知道的问题。从未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孩子,这时会很痛苦,而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手足无措,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有可能选择极端的方法。\n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不要事到临头时,再后悔当初对孩子过于宠爱。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经受失败的磨炼吧,只有这样,在今后遇到因难时,他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孩子生活的配角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在孩子的生活里,妈妈无论任何时候,都只应充当配角,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妈妈应当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生活。并不是说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过失败就什么都做不成,而是应当在失败后,妈妈能够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孩子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妈妈总担心孩子会跌倒、磕着、碰着,或者走到危险的地方去。但是,只有越过障碍,经过碰撞,孩子才能越走越快。不让孩子经过磕磕碰碰的练习,孩子只会在原地打转。  在抚养孩子时,要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孩子背后推着他前进,不让孩子经历风雨,孩子只知墨守成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再埋怨孩子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那就为时太晚了。这说明妈妈没明白作为一位配角的意义。  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妈妈只是一个配角。在主角尽力做自己的事情时,配角的作用就是助孩子一臂之力。孩子在自己亲身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会变得坚韧与自信,孩子在日后会明白这才是妈妈赐给自己的最好礼物。\n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  “我的孩子英语非常好”、“我的孩子正在学钢琴”……我们经常会听见妈妈们谈论类似的话题。妈妈们总是认为让孩子学这学那才算是一个好妈妈,并且以孩子的多才多艺而感到满足。  但是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呢?当然,世上所有的妈妈都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说她们把孩子当作“展示品”,她们一定会暴跳如雷的。  但不幸的是,韩国的大部分孩子都成为了妈妈的“展示品”。不知道妈妈们是否知道,许多孩子因为情绪上有问题,需要去小儿精神科接受治疗,而大部分治疗过程都需要妈妈一起参与,只有通过妈妈的参与才能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疾病。接受小儿精神治疗的孩子还算是幸运的,治疗后,妈妈对他们的态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却因为妈妈的虚荣心而成为牺牲品。不要把孩子当作借口  韩国的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一看到新学校的广告或者英才培训班的消息就闻风而动。  在妈妈的要求下,孩子们不得不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英语、数学,写作、计算机、美术、音乐……\n妈妈们恨不得每一样都让孩子学。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多才多艺,可是却很少有孩子精通其中一门技艺。面对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如果孩子稍有微词,妈妈就会说:“这全都是为了你呀!”孩子只得无条件地服从妈妈。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怀疑这些妈妈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才逼孩子学这学那的。  除了极少数的人外,韩国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一种受害的潜意识。因为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抚养孩子、操持家务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女性份内的事。结婚前,作为一名女性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喜欢做的事情,可是,一旦结婚生子,成为妈妈的女性就会被家庭所束缚,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梦想。潜在的受害意识就渐渐地显现出来了。  有的妈妈经常心理很不平衡。当看到朋友或者姐妹嫁给一个有钱男人的时候;当看到别人装修新房子的时候;每到节假日看着别人出国旅行的时候;当看到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由于家庭富裕而衣着光鲜的时候,她们的心理都会非常不平衡。最触动这些女性神经的,就是看到电视剧里的医生、律师、老板和职业女性等所谓的精英们都过着富足自在的生活。别人在高档的西餐厅优雅地就餐,而自己却为了一分钱在市场上同人砍价,两相对比,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同别人的比较中,所产生的受害意识逐渐转化成了“恨”。“要是我当初学习再努力一点……”、“如果当年我努力考取律师资格……”,可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n  在妈妈的眼里,年幼无知的孩子的前途尚未确定,妈妈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身上得以延续。于是,孩子们只剩下妈妈给他们选择的一条路了,那就是要过上令别人羡慕的生活,补偿现在的贫穷。不知不觉中,妈妈迷失了自己,也扼杀了孩子的自由成长。妈妈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孩子的愿望VS妈妈的心愿  我在抚养三个孩子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培训学校。这里只有为具备特殊才能的孩子设立的专门学校,相当于韩国的艺术学校。  南希在艺术方面似乎很有天分,她曾经想去专门学校学习。但是,最终我还是把孩子们都送到普通学校去了。因为,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南希并没有超常的天分。如果盲目地送她去专门学校学习艺术,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可能被淘汰,这样将会给她的一生造成巨大的伤害。  南希并没有放弃她的爱好,她对艺术方面的东西仍然很着迷。我虽然没能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艺术培训,但是,作为感性教育的一个方面,我决定让他们去学习钢琴。家里恰巧有一架钢琴,而我们还有一位会弹钢琴的邻居。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直接用钢琴弹出你们喜欢的音乐呢?弹钢琴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哟!”\n  孩子们使劲地点头。开始的时候,他们学得很认真,可是没过几天,孩子们就开始看我的眼色行事了。有一天,又到了学钢琴的时间,他们总是磨蹭着不想去,互相交换着眼神。终于,爱丽丝鼓起勇气对我说:“妈妈,我们一定要学钢琴吗?”  我很意外,我以为孩子们会喜欢弹钢琴。我问他们原因,他们说非常讨厌弹钢琴时的气氛,有这时间不如去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而且,他们对教钢琴的老师也不太满意。我问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这种想法的,孩子们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太喜欢。”  “那你们为什么不早说?”  “妈妈不是希望我们学钢琴吗?”  刹那间,我被惊呆了。我一直把为了孩子们当作借口,其实是我强加给他们的。孩子们看我没有说话,不安地对我说:“妈妈,如果您想让我们学钢琴,我们接着学。我们不学钢琴是不是让您伤心了?对不起!妈妈。”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孩子们希望妈妈总是开开心心的,即使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妈妈他们也会去做。  我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无意中强迫他们做了不喜欢做的事情。  “孩子们讨厌做的事情,我有什么权利强迫他们去做呢?”\n  于是,我立刻不再让他们去学钢琴了。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作为妈妈应当给孩子指明方向,但是不能强迫他们去做什么。  正在抚养孩子的妈妈往往错误地认为,不管什么,孩子只要认真去做就可以成功。因为现在孩子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应当由妈妈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当然认真做事情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这件事情应当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决定。  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一定要考虑这件事是孩子喜欢做的,还是不喜欢做的。不要自以为对孩子前程有好处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同时,妈妈不要认为自己努力了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多么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拼图游戏,可以一块块尝试着去拼。如果妈妈一味地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孩子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妈妈心力憔悴,孩子疲惫不堪,而且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会出现裂痕。  南希告诉我最近她正在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学钢琴的初级教程。以前南希很讨厌学钢琴,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忽然又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尽管年龄已经偏大,而且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南希说她好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听了南希的话,我心想幸亏当初没有强迫他们学钢琴,否则的话,现在怎么能看到南希像孩子一样学初级钢琴的可爱的样子呢?避免不必要的牺牲\n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为父母经常会用错误的眼光去看孩子,认不清自己应当起到的作用。  父母以为供孩子吃、穿、上学,就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了。  其实父母应尽的义务还远不止于此。在孩子面临未来的选择时,孩子应该有权力自己去选择。然而,有的父母觉得已经为孩子做得够多了,现在孩子应该按照父母的愿望去成长,相信每位妈妈都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我给了你多少,你就要报答我多少”的等价交换关系。  我觉得父母在为孩子尽义务时,需要具有一种牺牲精神。牺牲是指不求任何回报、无条件地给予。要求回报的给予就不是牺牲。父母在为孩子付出时,不要为孩子划定路线,尽管这并不容易做到。  其实,我也想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爱丽丝想成为文学家、医生或者律师;南希也希望成为医生或律师;彼得想成为物理学家或发明家。彼得小时候在理工方面有很高的天分,所以他的想法和我相同。但是,爱丽丝和南希作为东方人,在美国如果想平稳地生活下去,医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而律师这种职业经常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因此我也不太赞成。  但是,对孩子们的选择我没有过多的干涉。虽然我想让他们听听我的意见,但最终我还是忍住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的做法是明智的。\n  我对爱丽丝和南希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长大后她们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成为两名正义的律师。彼得也按照自己的梦想,在人生道路上满怀信心地前进着,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如果我当初干预了孩子们的生活,现在也不会看到孩子们幸福的笑容了。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生活,同样,孩子也不能再给父母一次人生。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  父母养育子女,就像培植一棵幼苗一样。要想让幼苗长成栋梁之才,需要有足够的养分、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风雨。父母的作用就是当幼苗需要水时,给它们浇水;遇到风雨时,为它们抵挡。但是,幼苗不会按照人的想法想成为苹果树就成为苹果树,想成为梨树就成为梨树。孩子和幼苗一样,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成长。  纪伯伦(KahlilGibran)在他的《先知》一书里有这样的描述:  你们可以给孩子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学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n    抚养孩子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选择自己的路,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身旁给予帮助。  现在,我想问一下读到这里的妈妈们,你们还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寄托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