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14 KB
  • 2022-06-16 发布

国学小学(低段)经典教案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1课时备课时间:第1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3-4的经典要义;2、P5-6的故事《王泰让枣》;3、P6的古诗诵读——《二月郊行》。教学目标1.背诵主题语和“经典要义”条目。2、引导学生树立学礼立身、以礼待人的意识,养成识礼、重礼、习礼的品性。3、阅读故事《王泰让枣》让学生懂得:礼让是一种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应该养成礼让他人的好习惯。4、通过古诗诵读,激发成都学生的自豪感,提升成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学礼立身、以礼待人的意识,养成识礼、重礼、习礼的品性。2、让学生懂得:礼让是一种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应该养成礼让他人的好习惯。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主题语:不学礼,无以立①。——《论语·季氏》注释:①立:立身。二、学习经典要义壹礼之用①,和为贵②。——《论语·学而》注释:①用:功用,作用。51\n②和:和谐,和睦。礼尚往来①。往而不来,非礼也②;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注释:①尚:崇尚。②非礼:不符合礼仪。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①,博我以文②,约我以礼③,欲罢不能④。——《论语·子罕》注释:①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循序渐进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诱导。②博:使……广博、渊博。文:文化典籍。③约:约束。④罢:停止。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一、听故事《王泰让枣》1、听老师讲故事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礼让方面的表现。3、然后总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怎么办。4、教师小结。四、古诗诵读——《二月郊行》二月郊行刘咸炘①豌豆藤缠麦穗长,林边路湿漏晴光。51\n菜花深处多蒲笠②,一队儿童上学堂。注释:①刘咸炘(xīn):现代学者,今成都双流县人。②蒲笠:用蒲做的斗笠。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主题语和“经典要义”条目给家长听。板书设计第一单元习礼仪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教学反思51\n课题:2课时备课时间:第1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7-9的生活实践;2、P10的经典诵读——《弟子规·总序》;3、P4人文成都——《三绝碑》、成都农谚。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懂得餐饮礼仪:尊重长者,顾全大家;明白社交礼仪:宽容有礼。2、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总序》;3、通过人文成都的阅读,激发成都学生的自豪感,提升成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实践学生综合理解文明礼仪。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经典诵读——《弟子规·总序》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51\n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讨论学习P7-9的生活实践。1、引导学生体验情景,请同学在横线上填上自己的答案。2、对情景三中“我”的行为作出评价。3、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是怎样做到的。4、师根据“经典要义”作正确引导。5、教师小结四、学习P4人文成都——《三绝碑》、成都农谚。三绝碑位于成都市武侯祠二门前右侧亭内,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元和四年(809年)刻建。由著名政治家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蜀中名匠鲁建镌刻。因碑文、书法、刻石俱佳,被后世誉为“三绝碑”。节令物候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公历4月4日,或5日,或6日。物候清明之日,桐始华①;又五日,田鼠化为鴽②;又五日,虹始见③。——《逸周书·时训解》成都农谚清明风从南方至,定主田禾大丰收。注释:①桐:白桐树。华:通“花”,开花。②鴽(rú):鹌鹑一类的小鸟。古人认为鼠是属阴的动物,鴽是51\n属阳的动物。“田鼠化为鴽”表明,清明之后,天地之间阴气渐衰,阳气渐盛。阴为阳所化。③虹始见:虹乃开始看见。彩虹乃阳光与水结合的产物,以此说明清明后,阳光与雨水皆开始增多。清明以后的物候特征:阳光与雨水增多,气候变得和煦、温润起来。1、听老师介绍成都三绝碑、成都农谚。2、生自由谈学到了什么3、教师小结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弟子规·总序》家长听。板书设计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学反思课题:3课时备课时间:第2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51\n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11-12的经典要义;2、P13的故事《曾子避席》;3、P12的古诗诵读——《又于韦处祈大邑瓷碗》。教学目标1、背诵主题语和“经典要义”条目。2、引导学生树立学礼立身、以礼待人的意识,养成识礼、重礼、习礼的品性。3、阅读故事《曾子避席》让学生懂得:恭敬谦虚地听讲是一种礼节。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中也要注意礼仪规范。4、通过古诗诵读,激发成都学生的自豪感,提升成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学礼立身、以礼待人的意识,养成识礼、重礼、习礼的品性。2、懂得:恭敬谦虚地听讲是一种礼节。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中也要注意礼仪规范。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学习经典要义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论语·颜渊》注释:①动:做。人有礼则安①,无礼则危②。——《礼记·曲礼上》51\n注释:①安:安宁。②危:忧惧,不安。该句意在指出礼仪关系到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安危。君子不失足于人①,不失色于人②,不失口于人③。——《礼记·表记》注释:①失足:举止不庄重。②失色:容貌不庄重。③失口:言语不谨慎。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听P13的故事《曾子避席》1、听老师讲故事2、让学生讲一讲读了故事以后的感想。3、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礼让方面的表现。4、然后总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怎么办。5、教师小结。四、古诗诵读——《又于韦处祈大邑瓷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①杜甫②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③。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④。注释:51\n①韦:指涪城县尉韦班。乞:求。②杜甫:唐代诗人。③扣:敲。哀玉:如玉声般凄清的音响。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成都别称。④茅斋:茅屋。可怜:可爱。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赞美“大邑瓷碗”,为后世了解蜀中著名的瓷窑——邛窑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经典要义”条目给家长听。板书设计第一单元习礼仪经典要义——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上》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表记》教学反思51\n课题:4课时备课时间:第3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14-15的生活实践;2、P16-17的经典诵读——《弟子规·入则孝》3、P15古诗诵读——《辛亥暮春游丹景山》。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学会礼貌大方的待客之道;懂得外出的基本着装礼仪。2、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入则孝》3、通过古诗诵读,激发成都学生的自豪感,提升成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养成“先学后玩”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懂得学习中“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经典诵读——《弟子规·入则孝》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51\n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51\n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讨论学习P14-15的生活实践。1、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2、针对情景一,指出正确的做法,并说明理由。3、针对情景二,回忆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4、活动拓展:关于待客与着装礼仪,还应该有哪些?同学们应该怎么做?5、教师小结四、学习P15古诗诵读——《辛亥暮春游丹景山》。辛亥暮春游丹景山①贺维翰②丹景山横县治西,奇花怒放耀山溪③。深红浅白多仙态,不许人间凡鸟栖。注释:①丹景山:位于成都彭州市丹景山镇,为牡丹花观赏地。②贺维翰:现代诗人,今成都彭州市人。③耀:照亮。县治:本指县政府所在地,这里指彭州。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51\n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弟子规·入则孝》给家长听。板书设计《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教学反思课题:5课时备课时间:第4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51\n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18-19的经典要义;2、P20-21的故事《孟尝君请学》。教学目标1.背诵主题语和“经典要义”条目。2、引导学生树立学礼立身、以礼待人的意识,养成识礼、重礼、习礼的品性。3、阅读故事《孟尝君请学》让学生懂得:向他人求教要注意礼仪。让学生懂得求学的正确态度及应该注意的礼仪。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学礼立身、以礼待人的意识,养成识礼、重礼、习礼的品性。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学习经典要义叁礼以行义①,信以守礼,刑以正邪②。——《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释:①行义:施行正义。②正邪:改正邪恶。入竟而问禁①,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②。——《礼记·曲礼上》注释:①竟:通“境”,边界。禁:不允许做的事。②讳:忌讳的事。51\n毋侧听①,毋噭应②,毋淫视③,毋怠荒④。游毋倨⑤,立毋跛⑥,坐毋箕⑦,寝毋伏⑧。——《礼记·曲礼上》注释:①侧听:歪着脑袋听。②噭应:粗声大气地答应。③淫视:斜眼而视,不正眼看人。④怠荒:懒惰放荡。⑤游:行走。倨:傲慢。⑥跛:站立时重心偏于一足上。⑦箕:两脚岔开坐着,形如簸箕。⑧寝:睡觉。伏:俯卧。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P20-21的故事《孟尝君请学》1、听老师讲故事给学生讲清楚孟尝君的身份。2、让学生讲一讲读了故事以后的感想。3、让学生牢记: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向别人求教,就必须注意相关的礼仪。4、教师小结。五、教师总结,下课。②鴽(rú):鹌鹑一类的小鸟。古人认为鼠是属阴的动物,鴽是属阳的动物。“田鼠化为鴽”表明,清明之后,天地之间阴气渐衰,阳气渐盛。阴为阳所化。③虹始见:虹乃开始看见。彩虹乃阳光与水结合的产物,以此51\n说明清明后,阳光与雨水皆开始增多。清明以后的物候特征:阳光与雨水增多,气候变得和煦、温润起来。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经典要义”条目给家长听。板书设计第一单元习礼仪经典要义——叁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礼记·曲礼上教学反思课题:6课时备课时间:第5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22的生活实践;2、P23的经典诵读——《弟子规·出则悌》;51\n3、P21的古诗诵读——《锦城写望》。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让学生综合理解文明礼仪。2、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出则悌》3、通过古诗诵读,激发成都学生的自豪感,提升成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让学生综合理解文明礼仪。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经典诵读——《弟子规·出则悌》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①,弟道恭②。兄弟睦③,孝在中④。注释:①兄道:指做哥哥应遵循的准则。友:友爱。②恭:恭敬。此二句讲兄弟之道,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哥哥。③睦:和睦。④中:其中。财物轻①,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②。注释:①轻:轻视,看轻。②忿:怨恨。泯:灭,消散。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51\n长呼人①,即代叫②。人不在,己即到。注释:①长:长辈。呼人:叫人,找人。②代叫:替长辈或年长者去叫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①。注释:①见能:显能。路遇长,疾趋揖①。长无言,退恭立。注释:①疾:立即。趋:快步上前。揖:行礼。骑下马①,乘下车②。过犹待③,百步余。注释:①骑:骑马。②乘:驾车。此二句意思为,遇到长者,骑在马上的晚辈要下马,坐在车上的要下车,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③过:经过,走过。犹:还。待:等待。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①。注释:①命:(长辈对晚辈)指示。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①,却非宜②。注释:①不闻:听不见。②宜:适合。进必趋①,退必迟②。问起对③,视勿移。注释:①进:进见。趋:快步上前。②退:告退。迟:缓慢。51\n③起对:起身回答。事诸父①,如事父。事诸兄②,如事兄。注释:①诸父:叔父、叔伯等父辈人。②诸兄:堂兄、表兄等平辈兄长。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讨论学习P22的生活实践1、该活动容易落于空泛,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以及身边的文明礼仪事件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能空谈道理。2、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文明礼仪的故事,以启发学生。3、老师要从礼仪的各个方面作出解释,比如餐饮礼仪、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等。4、教师小结四、学习P21的古诗诵读——《锦城写望》。锦城写望高骈①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②。不会人家多少锦③,春来尽挂树梢头。注释:①高骈:唐代诗人。51\n②匝(zā):环绕,围绕。③会:计算。不会:数不尽。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弟子规·出则悌》条目给家长听。板书设计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教学反思51\n课题:7课时备课时间:第6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27-28的经典要义;2、P29的故事《隔离偷学》;3、P28的古诗诵读——《成都曲》。4、P33的古诗诵读——《成都》。教学目标1、背诵主题语和“经典要义”条目。2、引导学生树立博学善思、精习笃行的意识,积累“学真知、习品行”的方法与策略。3、阅读故事《隔离偷学》让学生懂得:学习要勤奋刻苦。让学生从古人勤学的故事中受到熏陶、教育和激励。4、通过古诗诵读,激发成都学生的自豪感,提升成都文化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博学善思、精习笃行的意识,积累“学真知、习品行”的方法与策略。2、让学生懂得:学习要勤奋刻苦。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学习经典要义学不可以已①。——《荀子·劝学》注释:①已:停止。经典要义壹51\n子曰:“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②?”——《论语·学而》注释:①时习:按时温习。②说:通“悦”,愉悦。博学而不穷①,笃行而不倦②。——《礼记·儒行》注释:①穷:尽。②笃行:切实履行。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道③。——《礼记·学记》注释:①琢:雕琢。②器:用具,器具。③知道:明白道理。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听P29的故事《隔离偷学》1、听老师讲故事2、让学生讲一讲读了故事以后的感想。3、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博学而不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含义。51\n5、教师小结。四、古诗诵读——《成都曲》、《成都》成都曲张籍①锦江近西烟水绿②,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③,游人爱向谁家宿?注释:①张籍:唐代诗人。②锦江:成都市南护城河。传说古时锦织成后,在其中经过漂洗会更加鲜艳。锦江因此而得名。③万里桥:位于成都市南面,跨锦江两岸。成都胡曾①杜宇曾为蜀帝王②,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③,似向春风诉国亡。注释:①胡曾:唐代诗人。②杜宇:古蜀国国王,传说死后化为杜鹃。③桃花月:农历二月的别名。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成都》吟咏古蜀杜宇神话,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在讲授此诗时,可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古蜀神话传说。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1\n5、全班齐读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经典要义”条目给家长听。板书设计第二单元重学习经典要义壹子曰:“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②?”——《论语·学而》博学而不穷①,笃行而不倦②。——《礼记·儒行》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道③。——《礼记·学记》教学反思课题:8课时备课时间:第7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31-33的生活实践;2、P34的经典诵读——《弟子规·谨》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让学生养成“先学后玩”的良好习惯;懂得学习中“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2、背诵本单元的《弟子规·谨》。51\n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让学生养成“先学后玩”的良好习惯;懂得学习中“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经典诵读——《弟子规·谨》弟子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①,兼漱口。便溺回②,辄净手③。注释:①盥:洗脸手。②便溺:大小便。溺:同“尿”。③辄:立即。净手:洗手。冠必正①,纽必结②。袜与履③,俱紧切④。注释:①冠:帽子。正:端正。②钮:纽扣。结:扣好。③履:鞋。④俱:都。紧切:穿好。置冠服①,有定位②。勿乱顿③,致污秽④。注释:①置:放置。②定位:固定的地方。51\n③顿:安顿,安放。④致:导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①,下称家②。注释:①循:遵循。分:名分,等级。②称:相称,符合。称家:与家庭的地位条件相称。对饮食,勿拣择①。食适可②,勿过则③。注释:①拣择:这里指挑食。②适:适量。③则:标准,准则。过则:超标,过量。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①,立端正。揖深圆②,拜恭敬③。注释:①从容:不慌不忙。②揖:作揖行礼。深圆:对作揖的要求,曲身,低头,双手圆拱。③拜: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这里指问候,拜见。勿践阈①,勿跛倚②。勿箕踞③,勿摇髀④。注释:①践:踩,踏。阈:门槛。②跛倚:偏倚,站得不正。③箕:两脚岔开坐着,形如簸箕。踞:蹲或坐。④髀:大腿。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①。注释:①棱:有棱角的东西。执虚器,如执盈①。入虚室②,如有人。注释:51\n①执:拿着。盈:满,这里指装满东西的器具。②虚:空的。事勿忙,忙多错①。勿畏难,勿轻略②。注释:①忙:忙乱。②轻略:轻慢,草率。斗闹场①,绝勿近②。邪僻事③,绝勿问。注释:①斗闹场:打斗的场所。②近:接近。③邪僻事:邪恶的、不正当的事。将入门,问孰存①。将上堂②,声必扬③。注释:①孰存:谁在房子里。②堂:堂屋。③扬:升高。人问谁,对以名①。吾与我,不分明。注释:①对:回答。用人物①,须明求②。倘不问③,即为偷④。注释:①人物:他人之物,别人的东西。②明求:公开提出要求。③倘:假如。④偷:偷窃。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①。注释:①悭:吝啬,小气。51\n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讨论学习P31-33的生活实践1、针对情景一,调查班上“先玩后学”的同学,帮助他们列一个自我检查表,凡是自己做到了“先学后玩”,就给自己一朵红花。一个月检查一次,进行评比,做得好的给予奖励。2、对学习毅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如上策略。3、针对“习”的培养,老师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做一些练习,如背诵课文、反复演算、反复听写。4、教师小结四、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回家后背诵《弟子规·谨》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9课时51\n备课时间:第八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37的经典要义;2、P39的故事《盲童成诗人》;3、P41的有关春熙路的介绍;4、P42-43的生活实践。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盲童成诗人》让学生明白:学习,既要好学,还要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2、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3、通过学生的择业应聘活动,唤起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从而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4、通过介绍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的由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这一篇目,还可使学生对道家经典《道德经》留下初步的印象。教学重、难点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听故事1、听老师讲P39的故事《盲童成诗人》2、回答问题:(1)唐汝询是如何从一个盲童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的?(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习,既要好学,还要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51\n3、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听到的类似的故事。三、讨论学习P42-43的生活实践。1、听老师介绍场景:招聘会现场演示之后,扮演考官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自己选人的要求、标准。扮演应聘者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介绍应聘成功的经验,总结应聘失败的教训。2、讨论会:谈自己的职业理想。3、座谈会:谈自己如何为理想而努力。4、教师小结四、学习P41的《春熙路》1、听老师介绍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的由来。2、回答问题:师:春熙路名称的出自哪里?3、适当补充《道德经》对成都的影响及春熙路的今昔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把《盲童成诗人》的故事讲给家长听。板书设计51\n教学反思课题:10课时备课时间:第九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43的《锦城竹枝词》;2、P44-46的经典诵读;3、P46的陆游《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锦城竹枝词》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成都的移民情况。2、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信》。3、诵读陆游《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了解天彭牡丹素有美名,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信》。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51\n一、学习《锦城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锦城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写一个成都家庭成员籍贯的构成情况,是四川各地移民大融合的生动写照。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6、让学生作家庭调查,以便他们进一步了解古今成都的移民情况二、学习P44-46的经典诵读《弟子规.信》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学习P46《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岂知身老农桑野,一朵妖红梦里看。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51\n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背诵《弟子规.信》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1课时备课时间:第十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47-48的经典要义;2、P48的彭用华《观音阁纳凉》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经典要义让学生在“学”与“习”的辩证关系上,主张两者应该统一。学,即获得新知识;习,有复习、演习、练习等涵义。前者强调了“学”要通过“习”来巩固,后者强调了实践的重要。2、通过诵读彭用华《观音阁纳凉》增加学生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使他们热爱国学,自觉弘扬国学,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51\n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经典要义让学生在“学”与“习”的辩证关系上,主张两者应该统一。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诵读经典要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意思: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51\n——《朱子语类》卷二○(意思:学习既包括“求知”,也包括“求能”,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既包括“致知”,也包括“力行”。“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朱熹强调学与习必须兼顾,知与行应该统一。)三、学习《观音阁纳凉》观音阁纳凉〔清〕彭用华云山叠叠锁长空,高阁凭临四面风。日映碧波清见底,恍疑身在玉壶中。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四、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把今天所学得经典要义背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51\n课题:12课时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49的故事《宋濂苦读》;2、P52-53的生活实践。3、P53《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宋濂苦读》让学生明白:学习要勤奋刻苦。进一步引导学生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2、结合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非学无以广才”的含义。3、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养成“先学后玩”的良好习惯和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4、通过学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增加学生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使他们热爱国学,自觉弘扬国学,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教学重、难点1、结合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非学无以广才”的含义。51\n2、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养成“先学后玩”的良好习惯和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教学方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听故事1、听老师讲P49的故事《宋濂苦读》2、回答问题:(1)宋濂是如何刻苦求学最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的?(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习要勤奋刻苦。进一步引导学生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听到的类似的故事。三、讨论学习P52-53的生活实践。1、听老师介绍情景:情景一针对经典要义“夫学须静也”设计,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情景二与情景一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要把学习放到第一位,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讨论会:谈自己在学习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3、座谈会:谈自己今后应该怎么做才能搞好学习。4、教师小结51\n四、学习P53《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听老师介绍《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介绍纪念碑的由来此文如实反映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基本情况及其重要影响。在讲授这一篇目时,可补充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能结合本地人士在保路运动中的表现,效果当更好。2、回答问题: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得吗?3、小结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把《宋濂苦读》的故事讲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3课时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54-55的经典诵读;51\n2、P56的《西蜀景》。教学目标1、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泛爱众》。2、通过学习《西蜀景》增加学生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使他们热爱国学,自觉弘扬国学,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教学重、难点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泛爱众》。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学习P54-55的经典诵读《弟子规.泛爱众》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泛爱众」用现在的名词叫做人际关系学,如何把人际关系处好?就是落实《弟子规.泛爱众》的教诲。其实要能爱护众人,也必然是从孝悌的基础开始扎根,有没有人瞬间就开始可以爱护一切人?一定是从家庭开始学习对人的关怀,对人的付出。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学习P56的《西蜀景》51\n一进东门天涯石,二出南门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唐家寺有八阵图,德阳孝泉出安安。摇亭碑动金铃响,汉州河水照连山。好山好山真好山,枪打凤凰炮连天。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四、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把今天所学的经典诵读背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4课时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59-60的经典要义;51\n2、P61的节令物候、农谚;3、P65的《弟子规·亲仁》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P59-60的经典要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与习惯。2、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亲仁》3、通过诵读P61的物候、成都农谚让学生明白物候部分是从我国的传统出发,对时令节气作进一步阐释。成都农谚,既是对时令节气、物候的具体落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由家及乡、由乡及国的文化特征。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与习惯。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学习P59-60的经典要义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二、节令物候、农谚51\n1、节令物候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5日,或6日,或7日。物候立夏之日,蝼蝈鸣①;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②。——《逸周书·时训解》2、成都农谚立夏南风少病疴③,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害虫损稼禾。注释:①蝼蝈:一种蛙,青色,长腿,喜欢聚集在浅水中鸣叫。②王瓜:一种植物,也是一种食物。农历二月发芽,四月开花结果,果实如弹丸,生时颜色为青色,煮熟后是红色。③病疴(kè):疾病。一、经典诵读《弟子规·亲仁》同是人,类不齐①。流俗众②,仁者稀③。注释:①类:种类、等级。不齐:不一样。②众:多。③稀:少。果仁者①,人多畏②。言不讳③,色不媚④。注释:①果:真正。②畏:敬畏。③讳:避讳。④色:脸色。媚:谄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①,过日少②。注释:①德:品德。日进:一天比一天进步。51\n②过:过错。日少:一天比一天减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①,百事坏。注释:①小人:指行为不正派或见闻浅薄的人。进:靠近、亲近。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四、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把今天所学的经典诵读背给家长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5课时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51\n教学内容1、P61的故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2、P63-64的生活实践。3、P75的经典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让学生明白勤劳是一种美德,鼓励学生养成勤劳动的好习惯。2、通过讨论学习P63-64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学会自理,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3、熟读并理解进而背诵《弟子规·余力学文》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勤劳是一种美德,鼓励学生养成勤劳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学方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听故事1、听老师讲P61的故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2、回答问题:(1)怀海大师为什么不去吃饭?(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明白勤劳是一种美德,鼓励学生养成勤劳动的好习惯)3、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听到的类似的故事。51\n三、讨论学习P63-64的生活实践。(1)讨论会: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事是自己做的吗?目前,你还有哪些事是家长帮你做?你打算怎么办?(2)讲自己的故事。让学生讲一个自己做家务的故事。(3)试着回家做一件家务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父母亲的态度学习。(4)教师小结四、P75的经典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不力行①,但学文②。长浮华③,成何人?注释:①力行:努力去做。②但:只,仅仅。学文:读书。③长:滋长。浮华:轻浮不实在。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①,昧理真②。注释:①任:听任,放任。②昧:蒙蔽,遮掩。理真:真理,事情的真相。读书法,有三到①,心眼口,信皆要②。注释:①法:方法。②信:确实,诚然。要:重要。方读此①,勿慕彼②。此未终,彼勿起③。注释:①方:正在,刚刚。②慕:思慕。③起:起头,开始。宽为限①,紧用功②。工夫到,滞塞通③。51\n注释:①限:期限。宽为限:计划读书的期限要宽松。②紧:加紧。五、教师总结,下课。练习设计把今天所学的经典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6课时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66-67的经典要义;2、P68-70的故事《织布说勤》;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与习惯。2、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含义。51\n3、通过了解父母的工作成绩,唤起学生勤劳动的荣誉感。教学重、难点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举一反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学习P66-67的经典要义1、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字2、师教读,并解释其大意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管子.八观》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传.宣公十一年》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鲁语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应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51\n——清.朱用纯《朱子家训》3、分小组读4、分男女生读5、全班齐读三、听故事1、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近在家里和学校的劳动情况及感受。2、听老师讲P68-70的故事《织布说勤》3、回答问题:(1)公父文伯的母亲身为贵夫人为什么还要亲自织布?(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明白勤劳是一种美德,进一步体会“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含义,鼓励学生养成勤劳动的好习惯)4、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听到的类似的故事。四、讨论学习P71的生活实践(1)老师可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从劳动光荣方面讲解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成绩;(2)组织好学生与家长的互动活动;(3)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真填写爸爸妈妈的光荣榜。练习设计51\n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7课时备课时间:第16周地点:办公室集体备课成员:本年级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内容个体修订教学内容1、P71的生活实践2、P70的人文成都——《林思进题成都望江楼联》;3、P69的节令,物候,成都农谚。教学目标51\n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以读代讲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展台课堂教学过程练习设计板书设计51\n教学反思5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