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31 KB
- 2022-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数学2-5年纪教案(考试版)第一章《长度单位》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三、编排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四、具体编排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①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②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四、教学建议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38页-----------------------\n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第二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第三章《进位加》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教学设计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目标: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38页-----------------------\n在已有口算知识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笔算减法,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基本概念:数位对齐;掌握好竖式计算的法则:从个位减起。虽然学生也说到了不退位减法也可从十位算起,但我还是强调笔算时从个位算起,以免后面的学习受影响。在老教材中对笔算方法是提出了3条要注意的地方,其中一条是从个位算起,我想:本节课教学必须强调从个位算起?第五章《退位减》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在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的算理。第六章《连加、连减》教材分析《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72页。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初步学会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的方法。第八章《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教学难点】正确画角。第九章《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3、学会观察和独立思考。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二)教学策略选择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38页-----------------------\n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发继续学习的需要,这是教和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生成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捕捉这些资源的生成点,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实际调控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在教学中重视数形的有机结合,提供具体情景,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1、了解起点首先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然后从学生的谈话中找出值得质疑的问题,从而引入新知的探究。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2、探究验证这个环节以情景引入,直接出示小棒图提供同数相加的学习素材,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讨论中理解乘法的意义。3、解释应用精心设计的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2的意义,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第十章《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口诀,较熟练地口算5的乘法算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编制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第十一章《2,3,4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经历归纳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②熟记2、3、4的乘法口诀。③使学生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2.能力目标:①会用口诀进行解题和计算。②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发展。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②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与乘法的《6的乘法口诀》学生分析:学生的问题意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2至5的乘法口诀,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他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61页的《7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写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38页-----------------------\n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第十四章《8的乘法口诀》二、教材及对象分析:“8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意义,会运用1—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学习8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教材处理“8的乘法口诀”的口诀引入,不是抽象地直接搬出口诀,而是先通过小狗在数轴上跳,一次跳8,二次跳几,三次、四次⋯⋯这样形象的例子,进而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学生在有了1—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已有基础,学生学习并不抽象,比较容易理解。我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感知操作、讨论尝试等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探索新知,帮助学生逐步悟出8的乘法口诀的由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过程中穿插一些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3、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掌握8的乘法口诀第十五章《9的乘法口诀》一、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主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9的乘法口诀。学生在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在亲身经历了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真真实实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为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后,及时地巩固练习,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其中1、4、5、7题是为了熟练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第二题为了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基本含义的理解,设计了一个搭积木的比赛,第三题通过扫雷游戏提出了9的2倍,3倍,4倍,,9倍等倍的概念,让学生更进一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特征。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掌握了“1~9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乘法计算的练习,比较容易掌握。但要更进一步地理解运用,并熟练地计算,对于记忆力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容易出错,如6×9=54,容易背成6×9=56等。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规律,实践应用,在合作交流中,讨论互联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能正确地运用9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38页-----------------------\n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数学思考:通过9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运算规律。3.解决问题:建立9的倍数的数学模型,用图像语言来刻画数学本质特征的过程,利用这些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教学难点: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理解“倍”的概念。第十六章《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第十七章《数学广角》教学任务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解决问题》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章《平均分》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38页-----------------------\n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第三章《除法》教学《锐角和钝角》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第五章《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的学习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平行线和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作铺垫。对象分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38页-----------------------\n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第六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第七章《解决问题》第四单元(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具体的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主题图,引出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再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2、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计算思路,放手让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运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并形成用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3、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例题和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概念进行分析,推理,培养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38页-----------------------\n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第八章《1000以《10000以《克和千克》单元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必须用秤来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38页-----------------------\n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第十一章《万以内的加减法(一)》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蜜蜂王国豪华皇宫的情境图。通过王国各种不同的岗位分工,呈现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导入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学习。这部分的口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口算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难点:(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第十二章《找规律》教材分析:教学时,既可由教材的情境引入,也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儿童的情境。如,先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知识,再过渡到新课,出示动物运动会这样一个情境,来探究动物们的排列规律,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单独出示墙面、地面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的规律可能很多。如,竖着看,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其他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其他各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从右上方往左下方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样的。学情分析: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教师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38页-----------------------\n三年级上册第一章《毫米》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第二章《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第三章《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页测量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单位中的克与千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首先创设了生活中“过桥”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探索有关质量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分析“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使用人教版教材两年多,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第四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一、教学内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和原通用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38页-----------------------\n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建议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第五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加法和减法(一)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巳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重点和难点。从《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来看,计算教学不再是对学生单纯的技能训练了,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计算教学与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是我们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如何处理计算与问题情境的关系,使这节课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先提出让学生仔细观察主体图,看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在昆明、大理、丽江这三座城市之间的行车路线图上用手划一划,之后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三座城市之间里程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比划、多媒体演示着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都能列出减法算式,解决到丽江有多远这一问题。根据问题情境,设计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策略与方法。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计算教学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为了让估算教学落到实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并把估出的结果写在本子上,然后汇报估算结果并说出是怎样估算的,教师小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再练习时我设计了一道“814-598”,学生说出估算结果后,我说出我估算的结果是“214”,想想老师是怎样想的?以此提醒学生在估算时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减法的计算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加法和减法(一)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巳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生独立尝试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说算理,互说算理,相互指正,在充分说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练习的设计,重点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38页-----------------------\n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时先让学生集中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纠正计算中的错误。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以旅游线路路程之间的关系来引入减法计算的,虽然旅游学生很熟悉,线路路程之间的关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策略与方法,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加上学生的口算不够熟练,所以整节课显得练习量不够。(2)动态生成的(一)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连续退位减法。(二)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减法估算,培养估算估算意识。(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重、难点分析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加减法的验算》【设计思路】本节课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识的过程,认识验算的必要性,掌握验算的方法。教学例1时,创设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决策。再通过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引出“加法的验算”这一课题。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也许会出现计算正确而验算错误的情况。因此,在练习时,设计了“数学医院”,让小大夫为“患者”治病(改错题)等多种形式的习惯,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要仔细认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的最后设计一道实践性作业,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加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验算。2、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学生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第七章《四边形》四边形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提供的是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请学生找出四边形并涂一涂,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时学习和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并掌握了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的特征。四边形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虽不陌生,但如何去概括它的特征,利用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去区分它们还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角度看,虽然已学过分类的方法,也直观的认识过一些图形,可是要将众多四边形按严格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有多种方法,也会超过了部分学生实际。但学生的思维活跃,所以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通过摆一、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38页-----------------------\n能力。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第八章《平行四边形》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第九章《周长》教学目的1.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第十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展目标(1)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重、难点]: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第十一章《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都是在人们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前面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研究的是“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目标】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4页,共38页-----------------------\n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第十二章《秒的认识》教材简析:《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第十三章《时间的计算》《时间的计算》是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一年级就认识了时针.分针。并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比较复杂.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2、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2)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学习难点: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贴近实际的情景教学,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教师启发.点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好的方法。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第十四章《口算乘法》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最合理的口算方法。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口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类推的能力。3、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5页,共38页-----------------------\n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第十五章《几分之几》教学目标: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第十六章《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设计思想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打算用学生过生日分吃蛋糕的情景引入新课,因为学生过生日的情感体验大都是愉悦的,采用这一情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过“过生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会,利用这一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成知识、掌握知识。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五、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三年级下册第一章《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第二章《口算除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6页,共38页-----------------------\n【教材及学情分析】:这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除法。这是学生已经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同时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把整十或几百几十看成一位数或两位数进行口算,第三单元中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作了铺垫。同时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笔算过程中试商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会用合适的方法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并能应用口算的方法求解。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计算方法;并能以此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第三章《笔算除法》一、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的。其实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一)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二)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三)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试商的原理。第四章《简单的数据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是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的统计内容与上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由纵向条形统计图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那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销售矿泉水,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表现的领域和机会,从原有纵向条形统计图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在新问题和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再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和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鼓励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按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重、难点:会看两种统计图,和起始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7页,共38页-----------------------\n第五章《平均数》《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第六章《年、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2.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判断闰年的方法。第七章《24时计时法》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1日=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2.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经历观察、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有与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教学重点:认识1日里钟面上的时针走两圈,1日有24小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教材分析2.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24时记时法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预报的场景,引入新课,这样安排主要是提供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与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在“想想做做”中,主要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观察银行的营业时间、公交车站牌上的营运时间及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然后向学生介绍古代人的记时方法,以及记时工具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简单历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激发他们的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学情分析: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安排,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课他们并不陌生。第八章《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8页,共38页-----------------------\n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第九章《笔算乘法》教材、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的乘法教学。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理解算理,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②掌握乘的计算过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第十章《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面积的含义。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9页,共38页-----------------------\n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第十一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直接计量学生卡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学会用字母表示。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第十二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二、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十三章《认识小数》教材分析:教科书第88页上面的插图画了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图下留空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然后由聪聪提出两个问题:你会读小数吗?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第十四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四年级上册第一章《亿以内数的认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0页,共38页-----------------------\n一、教材分析《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四上第2-4页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亿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大数是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当中。大数的认识既是对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二、学情分析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知道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还停留在粗浅的、零碎的状态,所以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对数位顺序表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构建。由于教材是四上的内容,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对数的敏感程度不高。往往表现在对较大数与较小数之间的差距有多少反应较为迟钝,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成为本节课研究的难点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2、在学生经历各计数单位认识的过程中,构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并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构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学难点:学生对大数的感受。第二章《数的产生》第三章、《亿以上数的认识》2、教材分析: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4、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第四章《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1页,共38页-----------------------\n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第五章《用计算器计算》教材分析: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第六章《直线、射线知角》一、教材分析“直线、射线和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直角和钝角,并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射线、直线,进一步认识线段和角。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科研部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手电筒射出来的光作为现实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些感性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三、教学目标1.经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能正确使用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4.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认识射线、直线。第七章《角的度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2页,共38页-----------------------\n(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四、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五、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第八章《角的分类》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掌握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难点:掌握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第九章《画角》设计理念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画角这一操作活动,加强与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并通过容易与量角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步骤,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学习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在学习本节课之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和技能,并且能使用一副量角器拼出已知角的和或差,这些都是学生用量角器画角的基础。本节课是一节技能操作课,画角的方法与度量角的方法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需要学生静上心来仔细地去琢磨,去感悟其中和奥秘。数学动作技能的学习不是独立的、简单的一种动作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的动作技能,首先要了解:角的知识、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还要明确:(1)画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3页,共38页-----------------------\n么样的角?(2)如何画?(3)使用了学具?(4)为什么要这么做?⋯⋯不仅老师心中要有底,而且学生也要清楚。所以在教学时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铺垫,确保学生具备本节课学习的技能。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2.会画指定度数的角。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第十章《三位数乘两位数一一口算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十一章《笔算乘法》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第十二章《垂直与平行》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第十三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学生对直线、角(尤其是直角)、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学习,90%的学生能够准确画出直角。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操作能力都有了提高。2、根据第二单元的教学经验,只有操作得多,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才会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这部分难点:估算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取哪一个数的近似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4页,共38页-----------------------\n第十五章《笔算除法》教材分析1、教材创设了“阅读日”到图书馆借书的情境,把笔算教学置入解决现实问题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小棒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问题。2、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重要基础。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的学习,更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算理,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有的学生能猜测出商是几。2、不能正确地书写商的位置。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2)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探究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明白个位商0的道理。四年级下册第一章《四则运算》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情分析: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教学目标:1.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第二章《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教学主要我班学生73人。学生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协作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5页,共38页-----------------------\n确定位置的方法。第三章《加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观察、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乘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索规律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所发现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第四章《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观察、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乘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体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从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探索规律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所发现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第五章《简便计算》教材分析“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简便计算”这个知识点,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也就是说,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第六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目标分析“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测量明确小数的产生,选用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6页,共38页-----------------------\n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小数的意义第七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目的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正确地读写小数.第八章《小数的性质》【教材简析】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学生分析】学生虽然在三年级时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创设故事情景引发学生猜想、思考,再根据形象直观的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来,最后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什么位置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第九章《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简单的小数大小,一般不得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小数大小的,且小数部分仅限于两位小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给跳远的成绩排名次”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根据课前对本班的调查,学生对于整数和简单的一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得都较好,但是比较的方法较单一。本课以“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意义”为依托,以“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成绩单”的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但是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相比,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会产生“位数多的小数就大”的负迁移影响,所以如何恰当处理好小数同整数的大小比较关系,是本节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的考虑和分析,我将目标做这样的定位:【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7页,共38页-----------------------\n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第十章《小数点移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第十一章《生活中的小数》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第十二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习目标:1、我能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我的迁移能力特别强。2、能够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3、我要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发言,争当课堂上优秀的学习小主人。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十三章《三角形的特性》学习内容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高的画法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也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学习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会画三角形的高;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发现规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掌握三角形的特性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8页,共38页-----------------------\n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第十四章《三角形的分类》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分类这一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一章《小数乘小数》教材分析:计算方法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类似,区别在于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因此在设计中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引入,让学生的理解还是建立在算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学生充分的思考。教学要求: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第二章《积的近似数》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3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重点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教学难点要根据哪个数位来进行四舍五入第三章《连乘、乘加、乘减》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第四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第五章《小数除以整数》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9页,共38页-----------------------\n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3、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第六章《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分析】教科书首先通过生活情趣,引入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时教师创建了老奶奶编“中国结”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比较的方法,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分析】(1)相关知识及基础:学生已有了,以前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和前一节课学习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经验。(2)学习困难与帮助: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面对新知识的挑战,学生表现很积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0页,共38页-----------------------\n【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正确地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2)教学难点: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第七章《商的近似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2、通过生活实例体会取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发”法截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第八章《循环小数》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与探究小数的循环现象,探索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知道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②过程与方法:经历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③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这些概念应通过学生试算、观察、讨论、归纳得出。第九章《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1、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难点: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2、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第十章《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知识点:第一课时的教学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第十二章《解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1页,共38页-----------------------\n第十三章《稍复杂的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2、学会设未知数,列形如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4、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较简洁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如ax±b=c的方程;教学难点: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第十四章《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简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第十五章《梯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3.结合数学“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第十六章《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在熟悉所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找一找、分一分,并结合生活实际,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的基本图形,计算出面积。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2页,共38页-----------------------\n【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是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难点是理解任意抛一次硬币,正和反的机会是相等的。五年级下册:第一章《轴对称》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找会画对称轴。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合作能力和探索意识。3、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教学难点: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第二章《旋转》本课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一、教学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第六章《长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七章《正方体》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们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过程,有序观察物体并制作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学情分析: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教学目标】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3页,共38页-----------------------\n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⒉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⒊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第八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第九章《体积和体积单位》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两个教学内容,一是体积概念,二是体积单位,未含容积单位。目的是确保重点、分散难点、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因此,教学环节有三:一是建立体积的概念;二是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三是回顾总结。三、设计思想:本节课与上节课“表面积”完全不同,空间观念由二维上升为三维,这是一个极大的发展。《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针对这一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数学试验法和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做两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晰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五、(1)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4页,共38页-----------------------\n第十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积,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1毫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1毫升有多少。2、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关系,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一章《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分数的意义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整套教材在处理上是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对分数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设计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发展实际,在设计上,我以“合作探究、操作感悟”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围绕着分数意义这个主轴开展丰富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次地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和动手操作,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分数的现实需要,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3.在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获得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5页,共38页-----------------------\n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中“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分数与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教学难点: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第十二章《真分数和假分数》内容分析:教材在初步认识分数,了解了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的基础上,以分数的基本单位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情分析:1、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基本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判断分数的大小。2、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简单的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但对难一点的知识就要借助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讨论才能掌握,因此,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至关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教学难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把分数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第十三章《最大公因数》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形成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并掌握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公因数概念的过程。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第十四章《约分》教材分析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三、教学目标(一)理解并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6页,共38页-----------------------\n(二)理解并掌握约分的方法。(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检查习惯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最简分数的概念。(二)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第十五章《最小公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第十六章《通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分数大小比较的意义,会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并形成经验;能运用转化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感知通分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中运用,并掌握通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通分的一般方法。第十七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并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把分数化小数。教学难点: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第十八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目标(一)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二)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三)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算理第十九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方式,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概括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7页,共38页-----------------------\n教学难点:自主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十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8页,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