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2 KB
  • 2022-06-16 发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泉水》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泉水》教案是一个老师为一堂课所做的准备,一个好的教案将会是一堂好的课,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泉水》”,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出国留学网,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泉水》学习目标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词不达意、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鼓欢的部分。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②出示生字卡片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①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②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③谁能说一说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①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②你先自己练习一下吧。(自由读)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④老师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至五自然段①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同桌互读,把答案画在书上。谁来提示一下,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同学边读边画。②不知你们读懂了没有,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谁来帮老师贴在黑板上。\n③提问:你读懂了什么?④在我们读书时,有一名同学向我提出了问题。谁来读一下。⑤谁能告诉她不明白的问题吗?⑥读第三、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谁来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⑦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但是,得想办法,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3、激趣说话(1)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2)人们说得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一写,在展示台上展示。第六至七自然段(1)自己先读一读。(2)与学生对话。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致电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三、指导背诵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四、指导书定要求掌握的生字词。(1)引导学生观察字体。(2)让学生指出每个字要注意的地方。“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五、扩展延伸你们喜欢泉水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向泉水学习?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吗?六、板书设计水池多(来打水)平地清(照镜子)→奉献自己果园甜(喝个饱)山谷美(为你伴奏)乐于助人《泉水》说课一、说教材\n第四册第二单元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文章,它呼吁我们,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用爱心引导学生感悟爱、奉献爱。《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二、说目标认知目标: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词、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词。理解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情感目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三、说重点在朗读中感悟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四、说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五、说学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极富童心童趣,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配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让他们发现我们成人不能发现的美,让他们纯净的心灵感受到事物的美好,享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六、说教学过程本课为第二课时,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上节课掌握生字词的情况,也起到复习的作用。第二环节为品析课文,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在教学中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读,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到齐读,先后共读了四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第三环节为指导写字,在这个课时中安排了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词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范字,分析其特征,再而教师范写,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写好字;最后一环节为拓展延伸,让他们在朗读感悟中所学会了的这篇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练习说话,学以致用,以便学生在第一时间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从而巩固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