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50 KB
- 2022-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课时2主备人杜团结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情感与态度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教学重点::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二.初读课文: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2.自由读,教师巡视。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6.学生点评。76\n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9.指名读,评价。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四.学习生字。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写《习字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文录音。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那“青山碧岭”呢?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二.学习三-七自然段: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①“煎熬”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②“林涛”76\n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3.齐读。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五.朗读全诗:1.齐读。2.尝试背诵。板书: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荒山野岭———————青山碧岭裸露、煎熬林涛、动物的家教后反思76\n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时3备课人冯瑞妮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情感与态度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习生字。指名读词语3.学生质疑。76\n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4.练习有感情朗读。四.课堂练习1.写字指导。2.学生描红,临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投影片.课件资料.及朗读课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76\n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过程: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76\n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教后反思76\n课题早课时3备课人冯瑞妮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情感与态度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教学准备: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论“早”1.教师板书:2早设问:想到什么?3.揭示课题,齐读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早”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三.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教学过程:76\n一.复习导入二.选读课文,感悟“早”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四.精读课文,品悟“早”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①.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②.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④.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⑤.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B.学生汇报第六节:①.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②.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③.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④.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五.联系实际,深化“早”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六.图文对照,联系“早”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教后反思76\n课题古诗两首课时2备课人冯瑞妮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过程与方法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与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游园不值》。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教学准备: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2)指名画出停顿。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应怜/屐齿//印苍苔,篱落/疏疏//一径深,小扣/柴扉//久不开。树头/花落//未成阴,春色/满园//关不住,儿童/急走//追黄蝶,一枝/红杏//出墙来。飞入/茶花//无处寻。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76\n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课堂交流。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五.配乐齐诵全诗第二课时76\n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4.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76\n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4.理解三、四句: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教后反思76\n课题梦圆飞天课时3主备人冯瑞妮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请感与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3.师生谈感受。二.初读课文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3.提出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2)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3)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76\n三.交流感悟1.听写部分词语。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3.质疑问难:(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四.安排写字练习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投影文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二.精读感悟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76\n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3.朗读2-5自然段。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三.合作探究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3.指导方法:(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4.全班交流。四.课堂练习1.朗读练习。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总结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76\n二.课堂表演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片段: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0师:为什么激动?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生大声读10、9、8、7、6、5、4、3、2、1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零号指挥员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生:倒计时。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实行生:重重地敲打。生再读。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三.资料交流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2.小组进行交流。 教后反思76\n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时2备课人冯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情感与态度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76\n?(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三.小结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二.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二段。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76\n3.齐读第3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二)学习第二段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四.作业选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教后反思76\n课题奇妙的克隆课时2备课人冯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自读自悟情感与态度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教学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二.初读课文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四.分段指名读课文76\n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准备: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二.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76\n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2.教师引读学习第九自然段: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7.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教后反思76\n课题海伦。凯勒课时2主备人史玉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情感与态度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理清脉络 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76\n分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三、指导写字 出示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提出难写的字。指导书写。生临写。四、布置作业1、反复的朗读课文。2、练习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二新课导入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课文第二段 a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B.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c.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d.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76\ne.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同桌互读并讨论。 全班汇报。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通读全文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读读说说。 你有什么启发吗? 四、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反思76\n课题二泉映月课时2主备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过程与方法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情感与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感知大意。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哭泣泯灭抒发委婉(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概内容。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76\n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激愤:激动而愤怒。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赏月的情景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4、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感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小组讨论。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76\n(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②乐曲表现了什么?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2、第1自然段。(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3)指导读出美感。3、第2自然段。(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4、第3自然段。(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什么?(2)自由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5、第4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议议:6、第6自然段。76\n齐读。四、背诵课文第4、5段,配乐朗读全文。五、作业:读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并能选用部分词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板书设计:二泉映月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教学反思:教后反思76\n课题郑和下西洋课时2主备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情感与态度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教学重点: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教学难点: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教学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叫郑和。(板书课题)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二、初读课文1、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2)指名读。字音:“瓷”、“撕”是平舌音。“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76\n4、指导读好长句子。5、指导分段。(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5、同座位互读全文。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听写词语。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1段(第1~5节)。(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交流,反馈。(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训练学生朗读。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4)生自学4、5自然段。小组交流。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76\n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训练朗读。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生各抒己见。2、讲读第6、7自然段。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三、回顾全文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四、复述课文。五、课堂总结: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的内容。板书设计:郑和远航扬帆起航友好相处战胜凶险 教学反思:教后反思76\n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时2主备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情感与态度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理解新词: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76\n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1、读生字卡片2、互相提醒: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生字3、指名当小老师范写。4、学生描红、临写。5、反馈6、自纠性练习五、作业设计:1、读课文,请家长评价。2、听写词语,请同学评价。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质疑:1、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还记得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句话吗?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那我们今天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2、学生读书,提问。3、交流:4、教师归纳问题“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何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三、解疑:1、下面,请大家自己认真读书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3、集体汇报学习收获:第一个问题:76\n1、“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指名说)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是什么?“酷刑”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段话还有要补充的吗?(理解“悲愤交加”:他悲什么?愤什么?)师指点:其实,司马迁不仅身体上受到严刑拷打,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上遭到了巨大的羞辱,所以“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当时,他会怎么想?(指名说)3、指导朗读。4、小结:过渡:可是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教后反思76\n课题精读与略读课时1主备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与态度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教学重、难点: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导入: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读书方法。揭示课题。2、审题:(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二、指导自读课文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2、组织交流。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提问:a“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b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提问:a这句话你同意吗?b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c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齐读课文,体会。三、小结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教后反思76\n课题秦兵马俑课时2备课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媒体画面,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情感与态度。4、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作者是如何写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技术,怎样表现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教学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背1、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八大奇迹,是哪八大奇迹?生讲述世界八大奇迹。2、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生齐读课题。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秦兵马俑吧!4、点击视频观赏秦兵马俑录像。学生看录象后谈初步印象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字词。2、了解词语的把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3、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四、初步感知、理清思路1、根据学习要求,初步感知,了解梗概。学生点击“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结合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2、交流。76\n三、再读课文,大胆质疑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整理质疑内容。2、学生在初学文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和有关秦兵马俑进行质疑。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4、引导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进行适当的范写。5、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五、激发鼓励,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媒体画面,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2、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一、师导入: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二、学习第2自然段:师: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师过渡: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他们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呢?三、学习第4自然段:1、出示自学要求(1)读一读,划出描写兵马俑外貌(2)议一议,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为什么?2、交流(指导朗读)其中第一题可不必讲解,学生大多会做。以节约时间师:你可以说说你的体会。你也可以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将军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四、学习第10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几种神态的描写 2、你能读好哪一种神态,就选这一种来读。(可邀请伙伴) 五、学习第11自然段师生接读: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生动地再现亲兵雄伟教后反思;76\n课题埃及的金字塔课时2备课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情感与态度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感知大意。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2、检查自学效果(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3、指导学生书写。三、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1、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76\n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感悟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2、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多媒体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二、指名学生读第二节,其他学生感悟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三、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预案:2、交流汇报: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饶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朗读指导:你想一想,当你站在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76\n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经常10万人,30年: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四: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学生汇报:五、总结教后反思76\n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时1备课人史育斌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过程与方法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情感与态度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教学用具: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1、我国民族乐团已连续两次在世界三大著中音乐大厅之一的“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2、提示课题。3、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①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②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生字词及自己读错的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①指导生字词a.提示学生注意字音:b.字形:卑的第六笔为撇,不能分开。②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a.分小节读课文。b.通读课文。3、通读课文,指导分段。①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②交流。第一段(第1节):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76\n第二段:(第2~4节):维也纳无论是历史、装饰还是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不愧为“音乐之都”。第三段:(5~6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非常宏伟壮观,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4、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2、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3、提出难写的字。4、小老师范写。5、评价6、生临写。7、自纠性练习。四、布置作业1、反复的朗读课文。2、练习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一、复习1、听写。2、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段意是什么?二、精读训练1、默读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一句话,勾划下来。①交流,出示:奥地利首都维出纳人是世界著听音乐之都。②你认为什么叫“音乐之都”?③训练朗读。2、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3、学习第1自然段。①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②指导朗读。4、学习第2~4自然段。①读读想想。每自然段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②第二自然段。a.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b.你知道什么叫“摇篮”c.像怎么读懂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的?d.指导写法:把中心句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突出了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6\ne.指导朗读。③第三自然段。a.找出中心句。b.你是怎么读懂:维也纳是一座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c.指导朗读。④第四自然段。a.找出中心句。b.你怎么知道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了音乐?c.指导朗读。⑤指导背诵。5、学习第5、6自然段。(1)自读第5自然段,理清顺序。这一自然段按什么顺序介绍国家歌剧院(2)细读。①从文中哪些地方乍出歌剧院的历史②看录像,读文。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歌剧院宏伟壮观?从整体造型到内部设施。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3)引读第6自然段。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让音乐之都更美。三、总结课文,朗读课文。1、你最喜欢“音乐之都”的什么?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2、指名读,评价。四、指导写作方法,延伸1、这篇课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能谈谈吗?2、交流。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体现特点。五、练习。每小组设计一个中心句,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教后反思:76\n课题爱如茉莉课时2备课人冯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7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情感与态度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1、自学课文。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2、检查交流。(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76\n(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3、梳理概括。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1、练读词语2、趣味记字温柔的手——打一字(揉)3、描红临写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揉(左小右大)四、布置作业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2、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76\n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2、班级交流(预设)。(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引导3:分角色朗读。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教后反思76\n课题月光启蒙课时2备课人冯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情感与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2)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76\n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4、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识记生字。2、交流好的识记方法。3、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请两位同学板演。4、引导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进行适当的范写。5、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五、激发鼓励,课堂小结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的部分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感悟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二、精读指导1、学习1~5自然段(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76\n(4)女生齐读2、3自然段。(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2、学习6~13自然段(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3)自由读10~13自然段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②交流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3、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4、出示:最后三句话(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4)指名读,齐读。三、总结全文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教后反思76\n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时2备课人冯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情感与态度。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教学过程:一、走进萧红 1、师述: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 联系课后作家卡片,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 板书课题读题 过渡: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绕的园子。 [鲁迅先生的话可以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关注,一位作家为何一生对一个普通的园子念念不忘,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走进园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投影) ①读一读,联系课文或经验理解。 ②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读音。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③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三.赏读,看景物之自由 1、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一起走进了园子。轻轻地读第2、13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像画面,体会园中昆虫、蔬菜、花草充满生气,自由自在。并相机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在自76\n由地飞,倭瓜、黄瓜、玉米在自由地长,园子里生机盎然。 二.品读,解“我”之自由 1、自由读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划出有关词句,用心读一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讨论。 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读着读着,脸上就笑微微的了。你看到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那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使你看着看着就想笑了? 交流时说、议、读相结合。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 ②(种小白菜时瞎闹、踢飞菜种。)。 ③(铲地时,爬在地上,用锄头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怎样铲地的呢?引导学生抓住“爬在地上”、“乱勾一阵”看似平淡的两个词,用心读一读,想一想,理解“我”铲地有趣的样子,一边往前“爬”一边“乱 ④(抢水瓢浇菜)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读书联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读书读出了自己。 ⑤(第11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数一数,这段话中有几个“又”字,再轻轻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 四、想像,悟祖父之爱 1、过渡: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我追根究底问祖父园子里的樱桃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果,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 2、在园子里漫步,你们看到了吗?当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再默读3—12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 ①我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很宠爱我。 ②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很耐心,很形象。 教后反思76\n课题谈礼貌课时2备课人赵振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理解课文情感与态度 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一、揭示课题 1、板书:30、谈礼貌 2、学习“貌”,指名组词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嫌、盾、训、逊”是前鼻音; “嗽”是平舌音 “校”课文中读“jiao”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古训矛盾咳嗽粗暴纠纷 安慰情操修养文雅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76\n 五、指导写字 1、指导 2、学生用钢笔描红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君子不失色不失口 (3)重点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4)师小结:从对古训的解释中可以知道:要做到待人彬彬有礼,就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板书:态度、言语、彬彬有礼)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6)想想这一自然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庄重的语气) (7)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4自然段 师: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4自然段写的三个例子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 (1)学生自读,围绕要求同桌讨论。 (2)交流 A、生交流第一个例子:(牛皋问路岳飞问路) 根据生交流,师板书:马上施礼“呔,爷问你” 下马施礼“请问” B、师: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请大声齐读:出示句子:“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板书:人心暖讨人嫌) C、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 D、齐读第2自然段 继续交流(第2个例子) A、师根据学生交流,后板书:连忙抬起脚“对不起”76\n 微笑着说“没关系” B、齐读最后一句板书:避免纠纷架起桥梁 C、指导朗读:(读出平和、高兴的语气) D、齐读第3自然段 交流第3个例子。 A、学生交流,师板书:文雅和气宽容安慰,不能怪你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B、指导朗读 C、齐读第4自然段 (4)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 (5)小结: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5自然段 (7)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三、作业 1、课后练习4 2、熟读课文,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教后反思76\n课题七律长征课时1备课人赵振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与态度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三、范读、教读。四、读句、释词。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五、作业。1.朗读这首诗。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全诗。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6\n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3、学生交流后,汇报。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2)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7、齐读最后两句。用“更喜”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五、总结、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 教后反思76\n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时2备课人赵振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情感与态度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准备彭德怀生平资料、长征故事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出示课题: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生交流彭德怀生平。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二、学习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三、指导写生字76\n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通过学习,能否用一个字代替课题中的“和”,来概括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板书爱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2、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①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一直看着它②彭德怀背过脸去。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④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3、学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2)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4、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掉?2、读课文,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用“燃眉之急”造句。“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6、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们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8、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76\n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三、小结。彭德怀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竹板声里”?(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1、读课文最后一节2、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教后反思;76\n课题大江保卫战课时2备课人赵振华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情感与态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组织学生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和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音乐欣赏,揭示课题。1、音乐欣赏:欣赏《为了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齐读。2、师生交流背景。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三、学习第一段76\n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指导朗读。3、画出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日夜兼程”、“挺进”)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主要内容。二、学习第二段。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1)默读。(2)交流概括。(3)板书小标题: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①交流所画的句子。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四百多名官兵……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官兵们肩扛……全然不顾……”(意志坚强、奋不顾身)☆“一个个奋然……却是伤痕累累。”☆“狂风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体会战士们的心情。(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4)指导朗读,读出面对险情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76\n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同桌说,再集体交流。(4)体会“在那几十个……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6)再次朗读这句话。(7)齐读第四节。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②再集体交流。☆“战士们的冲锋舟……的电杆。”(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哪里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2)在心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写下来。再交流。(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5、总结,引读第六节。三、回顾全文。1、概述全文的思想内容。有感情地读文中令你感动句段。2、再听《为了谁》。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后反思76\n课题古诗两首课时2备课人左联社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理解含义情感与态度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二、初读指导。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堂交流。76\n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二、自主学习古诗。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76\n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再次学习交流。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四、深入研究学习。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作业设计】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3、朗诵并背诵古诗。【教学后记】教后反思:76\n课题望月课时2备课人左联社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情感与态度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准备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1、交流积累: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2、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顺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2)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76\n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思考:课文单写月亮吗?除写赏月外还写什么?2、指导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四、学习第一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2、学生交流。引导:月光下江景太美、美丽如画。3、这画上有那些景物、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画出来?4、出示图画,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五、指导书写。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2、用钢笔描红。第二课时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学生练习。2、读词语。二、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二)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这特点?交流。(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愉快的事情。)2、质疑:“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怎么会把我叫醒呢?3、分角色朗读课文。4、了解诗句的意思。(1)学生解释。(2)教师点拨理解。5、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6、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鼓励积累。7、出示句子、引入情境:“和月光一起……的气氛中。”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8、小结。(三)、学习第三段。76\n1、过渡: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2、学生自由读课文。3、讨论交流。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⑴“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瞪大眼睛……小月亮闪闪发光。⑵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细细品读。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三、学习第四段。1、齐读课文。2、播放录音,展开想象。师: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学生闭目遐思、幻想。)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四、指导背诵课文。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教后反思:76\n课题灰椋鸟课时2主备人左联社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观察、观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3至5自然段情感与态度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15、灰椋鸟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二、自读课文。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2、读一读这些句子及句子所在的段落。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四、讲读第一段。1、默读,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76\n4、齐读第1、2自然段。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二段。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4、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5、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一开始”“几分钟”。“一小群一小群”“先回来的鸟”……)(2)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3)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6、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1)指名读。(2)“树林内外,……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7、指导背诵第二段。二、讲读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2、出示“我”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壮观场面呢?76\n(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三、总结课文。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2、朗读课文。【作业设计】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板书设计】25、灰椋鸟辛勤劳动,植树造林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爱护鸟类,爱护自然教后反思76\n课题水课时2备课人左联社修正补充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情感与态度1、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及为我们村里人带来的欢乐,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教学准备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研究文章中心,初知珍贵。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而这篇课文又是写“水”的什么?2、浏览课文,交流:本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贵的?2.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1.学习第一段。(1)“珍惜”76\n是什么意思?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或者是说水缺乏)的句子。(2)交流、逐句引导理解。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3)再读全段,反复感受水的缺乏,体会水的珍贵。2.学习第二段。(1)默读该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哪些句子描写出那里因缺水而过得很苦。(2)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着重理解:①“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很长一段时间使用。”②“只有在下雨日子里……洗上一回澡。”③“在雨中奔跑踊跃……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为什么会这样呢?)(4)学习“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5)朗读体会。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读课文,你从哪里地方感受到这儿的“苦”?2、交流。重点研究:“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①齐读这句子。②说说自己的理解。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默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2、用“▲”标出第四自然段中妈妈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76\n3、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三、学习第六自然段。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是什么意思?2、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缺水,而“饿”表现出极度的缺水。)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总结、拓展延伸。1、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因缺水带来的“苦涩”,这样更能深刻体会到水的珍贵。)2、简介、交流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3、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珍惜水资源?【作业设计】1、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课的感受。教后反思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