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2-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蒲公英支教教案——科学目录蒲公英支教教案——科学1第一课时食物2第二课时静电3第三课时水3第四课时温度和温度计3第五课时人类认识宇宙及地球的历史3第五课时太阳系3-.word.zl.\n-.第一课时食物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展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展记录。 -.word.zl.\n-.注意: 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屡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卡片上(每人20,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要求: (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 (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进展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 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 (3) 你们还有怎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 按喜欢吃的分类; 按味道分类; 按生活习惯分类; 按食物构造分类; 按食物来源分类; „„ -.word.zl.\n-.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 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多还是植物类食物多。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1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植物类: 动物类: 主食: 副食: -.word.zl.\n-.【教学后记】第二课时静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展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word.zl.\n-.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教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枯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word.zl.\n-.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枯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3、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word.zl.\n-.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展观察比照,对观察结果进展分析,根据物质的一样点确立分类标准进展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word.zl.\n-.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展观察比照。【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展分析,根据物质的一样点确立分类标准进展分类。【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容进展简单记录。-.word.zl.\n-.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展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根本特点等。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展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翻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方法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想的根据是什么。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展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3、交流讨论:你们猜想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拟难区分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区分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翻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生实践-.word.zl.\n-.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请大家把袋子都翻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展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展交流,人们这样进展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温度和温度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word.zl.\n-.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拟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答复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word.zl.\n-.〕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拟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装的是温水,4号杯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以下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拟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拟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拟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拟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教学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word.zl.\n-.、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局部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教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局部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播送、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word.zl.\n-.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局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稳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教学后记】第五课时人类认识宇宙及地球的历史【教学目的】: -.word.zl.\n-.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根底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展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word.zl.\n-.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对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对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一样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存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反思】:-.word.zl.\n-.第五课时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展处理,并在此根底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展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word.zl.\n-.【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先进展交流。【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展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展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word.zl.\n-.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一样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展处理,该如何处理?-.word.zl.\n-.〔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展建模:〔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方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上下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word.zl.\n-.假假设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拟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假假设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太阳系-.word.zl.\n-.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后记】:-.wor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