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2册教案 10页

  • 49.50 KB
  • 2022-06-16 发布

小学语文12册教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语文实验版教材第十二册第6单元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1篇精读课《黄河象》,2篇略读课文《索桥的故事》《废墟的辉煌》,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以及新词,认读10个字,读读指定的15个词语。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4.继续学习准确地使用关联词语。5.体会句子的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6.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索桥有什么故事,完成课后练习题1题的填空。7.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8.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参观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9.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10.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三、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3.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四、单元教学难点1.理解《黄河象》一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六、教学安排:16.《黄河象》2课时17.《索桥的故事》1课时18.《废墟的辉煌》1课时“语文实践活动6”4课时\n25黄河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字音易错的: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3)区分字义:“趾”和“指”。“鸵”和“驼”。3.检查读书情况。(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默读标画。第一部分(1):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第二部分(2-8):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9):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第四部分(10):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5.互相修改。6.集体交流。第一部分:陈列化石第二部分:假想来历第三部分:地壳变化第四部分:发掘化石\n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想看看吗?2.投影出示: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高大)仅仅是高大吗?(完整)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读读书。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可以出示投影: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7.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4.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为什么这样假想?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天气极为炎热。)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天热——干渴——喝水——\n失足落水)6.指导细读: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重点点拨:(1)热:投影: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水流缓,有淤泥沉积)(2)渴: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3)陷: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四、引导推想、创新:科学家门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                16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课后反思:学生了解了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n17*索桥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读2个字。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索桥有什么故事,完成课后练习题1题的填空。3.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教学重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教学难点:懂得“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都江堰、安澜桥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一)检查预习情况。1.读读下面的句子。“有的木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鱼嘴”依然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散文中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二)同桌共同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完成后面的填空练习。(三)理清脉络这是一篇游记,全文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几部分?师生共同完成。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说说索桥有什么故事,“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1)李兵父子的故事。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n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四、小结: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课后小结:学生懂得了“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是什么,让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18*废墟的辉煌教学目标:1.认读8个字,读读指定的15个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参观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3.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理念: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追求教学实效。2.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查找一些关于古罗马的材料和其他一些设计知识背景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废墟”?废墟怎么是辉煌的?)随机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二、检查预习:1.谁来将课文的生字准确地读给大家听?(读课后生字表)2.再读读这些词语,将字音读准确。囚犯阿房宫断壁残垣横亘凯撒神庙斑驳退榫艾米利亚殿堂马森齐奥殿堂帝奥斯库雷神庙萨图尔诺农神庙\n3.读读课后的四字词语。4.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课后的四字词语。5.将下面的句子读正确。A.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B.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孤零零的3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8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和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光秃秃得庙墩基座。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C.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1.看看课后的思考题,自己读一读。读明白后自己默读课文思考,圈画。2.汇报交流。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由最初的失望、迷惑不解,变为最后得惊叹和钦佩。)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失望的原因:(早有耳闻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再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所见却截然不同。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得,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2.作者参观完这些废墟后心情有了变化。都参观了哪些废墟?看过之后,作者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再次默读圈画。A.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为这些废墟能够得以保存而庆幸。)B.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残破得废墟正是完整历史得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废墟保存的价值)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C.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得建筑来,残缺得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3.因此作者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生齐读下面内容。4.结合上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5.为什么说“废墟”也是辉煌的,你们明白了吗?四、课后练习:抄写课后的四字词语。课后反思:学生了解了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n语文实践活动6第1课时【单元回顾总结】一、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在这一单元,学习了1篇精读课《黄河象》,2篇略读课文《索桥的故事》、《废墟的辉煌》。二、这3篇课文从选材、内容、表达上各有着怎样的特点?(一)翻阅这3篇课文,进行思考、回忆。(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三)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疏导。(可从以下及点进行总结,仅供参考。)1.从题材、内容上进行总结:《黄河象》一课是科学小品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写作者了解了安澜桥及其传说故事,感受几百年前修桥和几千年前建都江堰得人们得“手和心”。《废墟的辉煌》是刘上洋写的一篇散文。让我们了解了古罗马文明的废墟,感受这个城市千古的绝响、永恒的魅力、不灭的辉煌。2.从表达上进行总结。《黄河象》一课,先写了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接下来写假象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接着交代了地壳的变化;最后写发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依据。课文还有没有其他安排材料的方法?(可以先写2、3部分,再写第一部分,再写第二部分;也可以想写第四部分,最后写第一部分。)课文采用这样安排材料的方法又什么好处呢?(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索桥的故事》全文是按照参观游览得顺序记叙的。首先介绍索桥;然后讲“我”站在索桥之上,看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留下得都江堰工程,想到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再写“我”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受到的“燃烧的心”,引发思考;最后点明“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即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废墟的辉煌》一文,开篇以“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作为本文的开篇,即点题,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三、本单元还要求我们给课文列提纲。1.回忆一下我们列出了怎样的提纲。2.列提纲的方法是什么?独立阅读实践第五题: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1.读通短文。(1)默读短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2)指名读短文,订正字音。(3)自己练习读通句子。2.思考课后习题。(1)默读短文,完成课后习题。(2)组织学生交流。3.答案。第一题:选择2、4句。第二题:初次过乌栗索桥得人都会感到心惊胆战,是因为:乌栗索桥凌空横跨于修文和清镇两山峡谷间得猫跳河上,桥索离水面十多米,两岸悬崖峭壁,河谷幽深,雄奇险峻,水流湍急;而且过桥得人将自己缚于曲木架上,仰面向天空,双手握索,缓缓移动双手慢慢前进。第三题:(要点)之用一根麻索或钢丝索建成得索桥,在藏区和滇西少数民族地区有少量使用,而用一根竹索构成得索桥,目前只有修文的乌栗索桥。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长征时,曾在乌栗索桥渡过猫跳河。\n乌栗索桥最晚在明代就已存在。第2课时【口语交际训练】(一)口语交际的题目要求你快乐吗?你认为什么是快乐?就这个话题大家展开交流。要注意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和语速要适当。听的同学要认真耐心,抓住要点,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二)口语交际课的设计过程1.弄清要求:本次口语交际得要求有三项:(1)口语交际的核心内容是:“你快乐吗?你认为什么是快乐?”(2)要注意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和语速适当。(3)听的同学要认真耐心,抓住要点,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2.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仔细回忆一下,有令你快乐的事吗?举个具体的事例来说说。自己想一想。3.小组交流把你的快乐和小组的同学分享一下。4.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交流。(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发完言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对他人的发言给予评价。)5.教师小结(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针对这次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提高学生认识,并提出希望和要求。)第3、4课时【书面表达交流】一、题目要求补充修改自己口语交际的内容,以“我得苦与乐”为题,写一篇习作。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写出真情实感。二、指导过程1.创设情景,引出题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同学们用自己的真实事例说出了自己的快乐。你们的事例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快乐。可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享受快乐的同时,烦恼、痛苦也总与我们相伴。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感到痛苦的事?2.回忆往事,选择材料。(1)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拓宽选材面。3.揭示习作题目与要求。以“我的苦与乐”为题,写一篇习作。给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呢?自己读一读习作要求。提示:要通过一个事例的描写,表达自己得“苦与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适当地发表一点议论。4.讨论交流,互相借鉴。(1)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2)同学之间互相提出建议。(3)教师可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激发学生的热情。(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交流。5.独立习作。【基础知识练习】第一题:选字填空。\n1.自己看题目要求独立完成。2.在全班订正答案。3.学生领读这些词语。提示:注意引导学生从字义上区分字形。第二题:运用恰当得关联词语把每组的内容连成一句话。1.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这道题呢?(首先弄清楚所给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思考用什么关联词语,同时注意不能够改变句子的意思。)2.自己看题目要求独立完成。3.在全班订正答案。第三题: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你能够把下面得句子换个说法吗?1.自己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第四题:听力训练。1.自己看题,需要填写哪些内容。2.师读内容,生注意听。3.独立完成。4.订正答案。5.说说这样的题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