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2-06-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的标志是 (B) A.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C.乌申斯基的《教育心理学》 D.鲍尔文的《教育心理学》2.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A.彼得罗夫斯基 B.赫尔巴特 C.桑代克 D.布鲁纳3.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称之为( C)。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4.当前在心理学中,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 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 C.自然实验 D.问卷调查5.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 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个案法6.“蔡加尼克效应”的发现,所采用的方法是( )。 A.个案法 B.实验室实验 C.自然实验 D.教育经验总结法7.下列方法中可称为自然实验法的是( )。A.教育经验总结法 B.个案法 C.观察法 D.教育性心理实验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由 编写的。A.房东岳 B.潘菽 C.陆志韦 D.廖世承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 、 、 三者相互作用时的 及其规律的科学。2.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于 年,以 所著的《 》为标志。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有 、 、 。4.心理实验有 和 两种主要形式。5.目前最常用的心理现象量化的调查是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心理学 2.观察法 3.自然实验 四、简述题 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特色?第一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C 4.C 5.A 6.B 7.D 8.D二、填空题1、教师 学生 环境 心理活动 2、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3、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4、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5、问卷调查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验证的方法。3.是指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既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的人为气氛与观察法的被动性,又保留着实验法的固有特色。四、简述题 1.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n②“教”即教师按社会要求对学生教书育人。③“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或群体给予的影响而获 得知识、技能,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④教师、学生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制约下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这种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环境。 ⑤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中存在许多特殊的心理现象。2.教育心理学有两大任务: ①理论任务,即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印证与发展科学的哲学观。 ②应用任务,即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育改革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3.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色: ①不断引进和出版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文献与教材。 ②正式出版了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与资料。③全方位地升展了比较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的研究- ④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对教育心理学从理论到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社会心理学及其他人文科学的发展又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第二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闻—见—知—行”这一早期的学习过程的观点是( )提出来的。A.荀子 B.孟子C.孔子 D.老子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属于( )。A.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B.认知派的学习理论C.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3.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 )。A.R-S联结 B.S-R联结C.S-O-R联结 D.R-O-S联结4.强化是( )中的核心成分。A.操作性条件反射 B.经典性条件反射C.认知目的说 D.认知同化说5.个体通过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而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这种学习是( )。A.试误 B.强化 C.顿悟 D.发现6.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强化理论 B.试误理论 C.顿悟理论 D.潜伏理论7.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发现理论 B.认知同化理论C.试误理论 D.强化理论8.认知发现理论是由谁提出来的?A.斯金纳 B.奥苏伯尔 C.班杜拉 D.布鲁纳9.托尔曼认为,学习所建立的联结应是( )。A.R-S联结 B.S-R联结C.S-O-R联结 D.R-O-S联结10.潜伏学习的概念是由( )提出来的。A.班杜拉 B.托尔曼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11.在学校情境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类型是( )。A.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C.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二、填空题1.荀子将学习过程分为 四个环节。2.加涅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把学习分为 、 、言语信息、 和 5类。3.巴甫洛夫提出的是 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的是 条件反射。\n4.桑代克提出了 、 和 三条学习主律。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 、及其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 、和 四个子过程。7.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8.有研究者提出,小学生学习活动具有 、 和 三个基本特点。三、名词解释1.学习2.接受学习3.发现学习4.意义学习5.潜伏学习6.顿悟7.强化8.最近发展区四、简答题1.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学习有什么作用?2.简述和评价联结派的学习理论。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析。4.简述联结—认知派的主要观点。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小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7.人类学习有什么特点?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五、论述题论述学习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二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B 4、A 5、C 6、C 7、B 8、D 9、C 10、B 11、A 二、填空题1、闻—见—知—行 2、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运动技能 态度 3、经典性 操作性 4、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5、信息的获得 信息的转换 评价 6、保持 动作复现 动机 7、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演阶段 具体运演阶段 形式运演阶段 8、直观—操作性 指导—模仿性 基础—再现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3.发现学习: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4.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5.潜伏学习: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个体将已产生的学习潜伏于记忆中,当强化物出现时,才通过外在的操作表现出来。6.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7.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核心。8.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在独立活动中所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n1.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表现出来。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学习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过程; ②学习可以通过相应的外在的行为变化而得以体现;③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也并非所有的学习都直接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首先,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其次,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学习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学习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就离不开学习,而人类将来的发展、演化更需要学习。2.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强调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具体有下面三种代表性的研究: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②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联结的建立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规律。 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联结派的三种学习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外在的刺激与外在反应及其外部强化,而忽视了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内部因素,因此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 第三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倒U型曲线关系 B.线性关系C.U型曲线关系 D.倒U型直线关系2.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力量是( )。A.成就需要 B.成就动机C.动机 D.学习动机3.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归因是( )。A.能力归因 B.难度归因C.运气归因 D.努力归因4.从宏观、自上而下研究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代表人物是( )。A.阿特金森 B.麦克里兰德C.勒温 D.库克拉5.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成就动机实质的代表人物是A.麦克里兰德 B.库克拉C.阿特金森 D.勒温 二、填空题 1.从学习动机的来源上可以把动机分为 和 。 2.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有 和 。3.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因素可以分为 、 和 三个维度。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常见的归因因素主要有 、 、 和 四种。5.在运用新颖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注意避免 和 两种倾向。三、名词解释1.动机 2.学习动机3.成就动机 4.归因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四、简答题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n2.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及意义。3.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4.简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五、论述题教师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B 5.C 二、填空题1.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2.学习成绩 家庭教育方式 3.原因源 稳定性 可控性 4.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5、兴趣主义 形式主义 三、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4.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工作的成败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的过程。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四、简答题1.强化理论认为,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报偿,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强化理论曾在教育领域中盛行过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它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2.阿特金森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的。他认为:动机是个体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个体的成就动机都是由追求或希望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相反的动机组成。所以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都同时存在着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的两种行为趋向,只是程度上各有不同而已。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到底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取决于争取成功和回避失败两种行为趋向的合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行为趋向和成就动机看成仅仅由于内部因素激发而来,而没有充分看到外部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是不完善的。不过这——理论对于解释与预测人们的成就行为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对推动人们进行深入地研究,编制出各种新的测量工具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也具有启发意义。 3.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工作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断时,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推断可归纳为三个维度和四项因素;三个维度是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四项因素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成败的归因方式,并依据归因理论的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积极的影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帮助他们形成“努力归因”,即恰当的努力可以导致成功。4.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主要有:①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③从内部动机人手,培养学习兴趣;④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⑤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⑥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⑦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 五、论述题 1.学习动机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主要有: ①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内容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激发求知欲。 \n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组织一定的活动,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③从内部动机人手,培养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勤奋钻研。第一,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第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第三,提高成功机率,让愉快的情感体验,强化和巩固其学习兴趣。 ④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经验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并且进步较快。这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一方面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时的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⑤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否则会使学生盲目骄傲或灰心失望。 ⑥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只要自己比过去努力是可以把握成功的,从而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⑦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优良成绩和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有很大的作用。但过度地强调竞争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利的。 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概念获得的方式可以把概念分为( )。 A.一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B.合言概念和选言概念 C.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D.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2.根据概念定义的严格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 )。 A.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B.合言概念和选言概念 C.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D.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3.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 A.辨别关键属性 B.发现学习 C.接受学习 D.概念同化4.小学生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分化与整合 D.辨别关键属性5.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是( )。 A.认知技能 B.动作技能 C.智力技能 D.技能6.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是( )。 A.技能 B.认知技能 C.一般认知技能 D.动作技能7.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储存形式( )。 A.直接从感觉系统输入的 B.组块 C.言语听觉方式 D.意义编码8.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奥苏伯尔 C.加里培林 D.艾宾浩斯 二、填空题1.概念同化的有 、 和 三种模式。2.概念形成的过程要经历 、 和 三个阶段。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把技能分为—3.概念学习由低级到高级的四种不同层次发展水平是: 、 、 和 。4.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个体因素是 、 、 和 。\n5.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概念本身的因素有 、 和 。6.规则学习的方式有 和 。7.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把技能分为 和 。8.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可分为 、 和 三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概念 2.规则 3.技能 4.认知技能 5.动作技能 6.概念同化 四、简答题1.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有什么特点?2.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有哪些?3.规则的发现学习有什么特点? 4.规则的接受学习方式有什么特点? 5.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6.认知技能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五、论述题论述如何运用记忆的策略提高学习的效果。第四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3、B 4、A 5、D 6、B 7、D 8、B二、填空题1.类属性同化 总括性同化 并列结合性同化2.抽象化阶段 类化阶段 辨别3.具体水平 认同水平 分类水平 规范水平4.年龄 年级 智力 经验5.概念类别 概念的属性6.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7.认知技能 动作技能8.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三、名词解释1.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2.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这里讲的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 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 4.认知技能: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又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 5.动作技能: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又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 6.概念同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讲述新概念的关键属性,学生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某些有关的概念相结合,来同化这个新概念,从而掌握这个新概念。 四、简答题 1.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①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 ②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 ③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④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n2.在小学生的概念学习中,教师的教学与辅导起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多用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实例在细节方面的变化。多使用变式有利于突出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使学生学习的概念更精确,更稳定,更容易迁移。其次,多用比较。比较是理解的基础,在教学和辅导中,将概念实例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概念。再次,使用肯定实例和否定实例。肯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了。概括的关键信息,而否定实例给学生掌握概念传递了用于比较的鉴别信息,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就会更容易、更精确。 3.规则发现学习的特点:规则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事物意义、关系和规律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规则发现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的发现学习方式更带有问题解决的性质;规则的发现学习的认知过程比概念形成的发现学习要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更需要应用策略,也更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创造潜力。 4.规则接受学习方式的特点: ①学习内容是固定的教材内容; ②学习的规则一般是以命题的方式或以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 ③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规则的意义; ④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规则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信息内化,与原有的观念融为一体储存,以便用的时候提取;⑤接受学习在发现学习之后,规则发现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规则的接受学习则能扩大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小学阶段,规则的接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方式。5.菲茨和波斯纳把一般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认知阶段,也叫动作定向阶段。学生首先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对动作系统有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用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有了动作定向,学生就能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②联结阶段。这是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阶段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学生尝试把分解动作联结成程序动作,通过不断练习,逐渐熟练,动作定向阶段的表象的调节和有意识控制也减少了。③自动化阶段。肌肉骨骼动作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意识的参与减少,只在出现动作偏差时才起作用。6.认知技能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①从范例中学习。就是学生从教师讲解的具体解题事例中学习。首先教师通过例题示范来演示解题程序,把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接受学习,分步骤把握解题条件和程序操作步骤,通过练习去解决同类问题,也就获得了一种认知技能。 ②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也称为从干中学习。教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地思索解决问题的线索,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获得认知技能。 ③策略选择。学生获得的每一种认知技能都包含着不止一套产生式系统(即一题多解),这些产生式系统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需要进行策略选择。策略主要有目标递归策略、模式策略、知觉策略和机械记忆策略四种。 五、论述题 记忆的策略主要有: ①复习。对不同性质的材料复习的方法要有所不同,对机械识记的材料用保持性复述来巩固,即对所学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复述,反复学习以达到知识保持的目的;对有意义的材料可通过整合性复述来完成,即对材料加以组织,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达到更多的理解。同时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及时地进行复习,但复习要适量。 ②积极的遗忘。奥苏伯尔认为遗忘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这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并且减轻了记忆负担,学生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③过度学习。这是指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反复强化,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小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则和动作技能时,都是采取过度学习的方法,教师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反复强化。但如果过度学习的量太大,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影响学习效率。 ④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它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经过加工,学习材料层次更加清楚,从属关系更加明确,并且分级储存、就更有利于记忆,不容易遗忘。 \n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第五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知新”属于(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普遍迁移2.学生在学习了英语之后对汉语拼音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特殊成分迁移3.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贾德C.沃尔夫 D.奥苏伯尔4.“经验泛化说”是由( )提出的。 A.武德沃斯 B.贾德 C.沃尔夫 D.桑代克5.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的决定因素是( )。 A.相同要素 B.认知结构 C.顿悟 D.心灵的官能6.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迁移理论被称为( )。 A.经验泛化说 B.关系转换说 C.认知结构说 D.相同要素说7.奥苏伯尔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是( )。A.相同要素 B.心灵的官能 C.顿悟 D.认知结构1、A 2、B 3、C 4、B 5、C 6、D 7、D 二、填空题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 和 。2.根据迁移的内容,可以把迁移分为 和 。3.根据迁移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 和 。4.奥苏伯尔提出,影响迁移的三个主要的认知变量是 、 和 。5.贾德提出的“经验泛化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 。6.心理学家沃尔夫提出的迁移理论是以 心理学为基础的,被称为“ ”说。7.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主义的迁移理论认为,两种学习或活动能产生迁移,主要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 。 三、名词解释1.迁移2.正迁移3.负迁移 4.横向迁移5.纵向迁移 6.顿悟7.认知结构 四、简答题1.迁移在教育上有什么作用?2.相同要素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5.简述认知结构说关于迁移的的主要观点。五、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n第五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C 4.B 5.A 6.C 7.D二、填空题1、正迁移 负迁移 2、特殊成分迁移 非特殊成分迁移 3、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 4、可利用性 可辨别性 稳定性5、泛化的共同原理 6、官能 形式训练说 7、相同要素 三、名词解释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2.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3.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4.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层次(抽象和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两种。 5.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层次(抽象和概括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可分为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两种。 6.顿悟: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7.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四、简答题1.迁移在教育上的作用主要有: ①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当前的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产生影响。 ②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间接作用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2.相同要素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单独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能使其他通常所谓有同一名称的那些机能的能力得到改善,也可能会损害它。”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而任何一种官能的改善也只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只能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3.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①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②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③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④智力水平;⑤定势。 4.知识应用于学习迁移的关系极为密切,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学生只有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才会使之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知识的应用与学习迁移又是有区别的。“知识应用”是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学习迁移”则是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知识的应用过程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 5.认知结构说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迁移理论,其主要观点: ①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他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来理解学习迁移的。一方面强调先前的学习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认为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而间接发生的。他的认知结构有助于迁移,而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的加强能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n②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主要有三个,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可利用性是指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这个观念对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可辨别性是指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越清晰就越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稳定性与清晰性是指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加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认知结构不同或认知结构中不具备上述三个变量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去促进学习迁移。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把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别有关的方面联系起来,以便能有意义地学习这些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先行组织者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是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前者用于不太熟悉的学习材料中,后者则用于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 五、论述题迁移是通过教学而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及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1.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 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的顶端,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及具体知识,因此,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向在的关系和联系。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是彼此依赖的,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后面的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处。 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课题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教学次序要合理,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复习旧的,知道新的。前面的学习是基础和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发展和提高。知识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组织好的教材程序本身,就可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最佳的序列要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原则,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技能发展水平。教师选择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促进概念、原理的学习迁移作用。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许多优秀教师往往使用了最佳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内容包括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都包含某些一般原则和共同成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能力。就知识的结构来说,不过是概念和概念、原理和原理间所形成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说,它们就是知识结构的“骨干”,是教材的中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已经把有关的经验全部概括化,比个别经验和事实更具普遍性,更有实现正迁移的可能性。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n②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还必须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或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方式。学生将已学过的概念、原理应用于实际课题的具体化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解决具体的、接近实际的课题比解答抽象问题要难得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掘其所隐含的抽象概念和原理,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会反过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只有与本人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互相印证,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把基础知识同化于认知结构中。如何加强应用呢?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布置练习时,要有接近实际的作业量,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进行适当练习;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更一般的迁移。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等。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技能。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观察技能、解析技能、构思技能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监控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叫做(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C.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2.“学会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A.斯金纳 B.布鲁纳C.哈洛 D.尼斯比特3.使学习的材料记住并保持在头脑中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 )。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与复习策略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4.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策略。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习策略 D.无认知策略5.著名的SQ3R五步阅读法是( )提出来的。 A.托马斯 B.布兰斯福德 C.皮连生 D.鲁滨逊6.在学习时采用形象联想、谐音法进行记忆,这是运用了( )策略。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习策略 D.无认知策略7.采用写标题、列提纲等方式进行学习,这是运用了( )策略。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习策略 D.无认知策略1、A 2、C 3、B 4、B 5、D 6、B 7、A(二)多项选择题1.尼斯比特根据学习策略的不同功能认为学习策略主要有( A.提问 B.计划 C.监控 D.检查 E.矫正2.丹瑟洛认为学习策略分为A.普通策略 B.基本策略C.支持策略 D.检查策略E.理解策略3.尼斯比特根据策略的不同适用范围,把学习策略分为(A.通用策略 B.微观策略C.一般策略 D.加工策略E.宏观策略 、4.在进行形象联想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A.形象化 B.系统化C.具体化 D.组织化E.联想化5.“概括”这种组织策略所包含的方式主要有A.摘录 B。勾划重点\nC.划线 D.写标题E.列提纲6.鲁滨逊设计提出的SQ3R五步阅读法包括的步骤有A.概览 B.提问 C.阅读 D.复述 E.复习7.PQ4R阅读法的具体步骤是A.预习 B.提问 C.阅读 D.反思 E.复述8.布兰斯福德等人提出的一般解题策略包括A.识别 B.界定 C.探索 D.实施 E.审查9.根据有关的研究,应用题解题策略一般包括的步骤是(A.审 B.提 C.判 D.选 E.找10.以下做法中,说明学习者使用了元认知策略的是A.经常对困难的学习任务花较多的时间B.反思自己的学习 C.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D.当学习中分心时,能意识到并采取措施及时克服E.常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二、填空题1.按照学习策略的不同功能,丹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 和 两类。2.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是 和 。3.按概括程度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尼斯比特把学习策略分为 策略、 和 三个层次。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 和 。5.组织策略主要包括 和 。6.目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采用 和 两种方法。7.元认知训练方法中较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教学生学会 ,以促进学生 。8.学习策略的形成是一个由 逐步向 转化的内化过程。9.成功地训解决问题,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 ,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 。三、名词解释1.学习策略 2.认知策略3.元认知4.元认知策略5.精细加工策略 6.组织策略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学会学习”这一概念?2.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3.学习策略在学生的学习中有何意义和作用?4.简述托马斯和鲁滨逊提出的PQ4a阅读理解策略。5.布兰斯福德等人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哪些?五、论述题 1.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水平? 2.以问题解决策略为例,论述怎样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第六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B 4.B 5.D二、填空题1、基本策略 支持策略 2、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3、通用策略 宏观策略 微观策略 4、形象联想 谐音法5、群集 概括 6、调查法 实验法 7、自我提问 反思 8、外部的实践活动 内部心理活动 9、相关知识 解题策略 三、名词解释\n1.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2.认知策略 是指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监控的、内部的认知技能。 3.元认知 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元认知策略 是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并调控各种认知策略的选择与执行的高级学习策略。5.精细加工策略 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 6.形象联想 把头脑中的栩栩如生而又奇特的形象与眼前要记忆的内容人为地联系起来,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的学习策略。 · 7.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的学习策略。 8.阅读理解策略 指综合利用各种学习策略,并应用类比、推理等手段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和策略。四、简答题 1.学会学习(1earningtolearn)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low,H.P.1949)提出。他训练猴子辨认几何图形,随着训练的不断进行,猴子的辨别能力不断提高。他将这种通过连续解决类似问题的练习而促进对以后的相似问题的解决的现象称为学会了如何学习。哈洛的学会学习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指的学习定势,即解决某类问题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以某种方式进行学习、解决问题的倾向。但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学会学习这一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赋予了学会学习以新的含义。也就是说,学会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具体表现在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善于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规划和学习目标,善于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2.有效的复习取决于所使用的复习策略。具体讲,对于应牢记的材料应注意复习的时间、次数与方法,以采用恰当而有效的复习策略。 ①复习的时间。应注意及时复习。由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应注意系统复习。及时复习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的不断的复习。刚开始复习的频率快些,以后逐渐减慢,即先密后疏;应注意适当分散复习。每次复习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这样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②复习的次数。学习完某一新内容后,应注意过度学习,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以加深记忆痕迹,增强记忆效果。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量以超过恰能背诵程度的50%为最佳限度。如学习20遍达到刚能背诵的材料,刚再读10遍保持效果最好。 ③复习的方法。应注意读背结合。即一边读,一边试着背诵,又叫尝试背诵法。这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应注意调动多种感官。眼、口、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与记忆,多种编码形式增加了储存信息的途径,因此,也就增加了以后提取回忆信息的线索。 此外,复习策略还应该与其他的促进理解的学习策略共同使用,因为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否则只能是呆读死记,且容易遗忘。 3.掌握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经验。比如,应用精细加工策略可以将新旧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所学的新内容变得有意义,易于掌握。应用复述与复习策略可以牢固记忆所学的知识经验。有些学生表现出知识基础薄弱,这实际上是学习策略缺失的一种表现。 掌握学习策略可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受到学习策略的调节与控制。某些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致使知识的应用与问题解决常常受阻。 学习策略是构成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学习者所拥有的知识水平,也依赖于学习策略的掌握程度。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可避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盲目尝试,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策略既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4.托马斯和鲁滨递提出的PQ4R阅读法理解策略由下面六个步骤组成:\n ①预习 快速浏览学习材料,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基本论点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预习时应注意着重浏览大小标题、小结、主题句、加重点标志符号的部分。 ②提问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提问。所提的问题一般是阅读材料中涉及到的、并且能够回答的一些问题。通常的提问方式是将标题句改成疑问句,如"PQ4R代表什么?”“PQ4R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③阅读 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快速阅读或者仔细的精读、阅读的速度可以自行调节,但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搜寻材料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相关论点,并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但应注意,在阅读中不宜泛泛地做大量的笔记。 ④反思 阅读时应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来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理解。 设法将目前阅读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设法将有关的概念、原理、各种论点、论据联系起来; 设法处理、解决阅读材料中的矛盾和无关的内容; 设法应用所理解的信息去回答有关问题,去解决联想到的其他的类似问题。 ⑤复述 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自己的语言叙述材料中的主要观点与思想,反复练习,并努力去记住这些内容。复述时可以用标题、关键词与关键句等作为标识来加以提问。 ⑥复习 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复习应该将前面的有关内容加以整合,形成对材料的整体认识。 5.布兰斯福德等人(Bransford,J.D.&Stein,B.S.1984)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英文字母编写为IDEAL)包括下面几步: ①识别——注意到、识别出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注意到内容中的不一致、不全面之处;或者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 ②界定——确定问题的性质,对问题产生的过程、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该过程直接影响着以后所确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探索——搜寻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该过程受到前面的问题界定的影响。④实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付诸实施。⑤审查——考察问题解决的成效,搜集有关反馈信息,以便为进一步改善解决方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打基础。 6.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教师的有关特征。教师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教学方式是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原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监督和评估学习策略的主导者,知识经验丰富、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者的需要,选择和教授一些被证明为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各种心理品质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其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掌握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比较典型的关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有三种:一是通用的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即单独开设的教授一般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策略训练课。二是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即根据具体学科而教授的适合特定领域的方法与技巧。三是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方式。即前两种方法的结合,先教通用的学习策略,再与具体学科结合,让学生把新学的策略用于具体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应用广,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教师以何种方式教授学习策略直接决定着学习策略的掌握水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学习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五、论述题1.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比如在做完某一作业后,要求学生自己先行进行检查与纠正;阅读完某段文章后,让学生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理解了吗?…”“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我能记住吗?”这些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一些活动,它们实际上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反思意识即元认知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这些活动,并养成习惯,那么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元认知策略。 ②鼓励学生评价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使用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并鼓励他们用大声言语将这种体验表述出来,以提高其使用学习策略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n③引导并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使用元认知策略。比如,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前做好身心与学习用具上的准备,并要求学生监督、评价自己的准备情况;让学生练习着自己来安排课余的学习时间;提示学生平时对困难的、重要的学习任务多花些时间;在测验时先做简单的,暂时跳过某个难题;指导学生用自我言语来提醒自己应用策略等等。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水平是较低的,但教师不能迁就其原有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2.以应用题解题策略为例,要有效地教授这种策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确定要教授的学习策略。根据有关的研究,并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解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时所使用的解析策略,即提、判、选、找。 第二,遵循由外到内的顺序教授解析策略。首先要给学生明确地解释提、判、选、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提即在对应用题进行审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判即判明问题性质,判断要求解的问题是总数还是部分数。选即选择加、减、乘、除等各种算法。找即找寻已知数是否具备,如果具备,则可以列式进行运算。其次,通过举例来演示如何按照提、判、选、找的顺序来解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再次,让学生模仿、练习具体的操作步骤。先要求学生在按顺序操作每一步时都进行出声的言语复述,然后逐步将外部的出声言语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并且用内部言语来调节策略活动。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以使策略的使用达到熟练化与自动化。 第三,给学生提供元认知指导。通过强烈解析策略的重要性、适用的条件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何时、何处应用这种策略。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大声思维,对照提示单等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比如让学生经常分析自己是否应用了解析策略,这种策略是否有用。 第四,鼓励学生使用解析策略。对学生应用策略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让一些优秀的、解题成功的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习策略的动机。 第五,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解析策略的使用并不能完全保证成功地解决问题,还应该注意使学生拥有必要而丰富的知识经验,比如要掌握各种算法规则及其内部联系。第七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问题解决的“试误说”是由( )提出来的。A.苛勒 B.纽厄尔C.杜威 D.桑代克2.问题解决的“顿悟说”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华莱士 B.苛勒C.邓克尔 D.格拉斯3.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叫做( )。 A.试误说 B.顿悟说 C.信息加工论 D.定位说4.最早对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西蒙 B.苛勒C.桑代克 D.布鲁纳5.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达到目标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叫做( )。 A.信息加工论 B.完形理论 C.联结说 D.顿悟说6.信息加工论者把从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操作称作( )。 A.手段—目的分析 B.算法式 C.算子 D.问题空间7.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子搜索,逐渐缩小当前问题情境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主法称( )。A.算法式 B.启发式C.问题空间 D.手段—目的分析8.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划分法的教育家是( )。A.华莱士 B.杜威 C.戴维·卡茨 D.克劳斯梅尔9.在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时,华莱士提出的理论被称( )。A.五步模式 B.范围缩小汇综模式C.四阶段模式 D.认知派模式10.用两个相反的词来描述同一对象,以此反映出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类型叫( )。 A.个人类推 B.直接类推\n C.间接类推 D.强迫冲突11.南加利福尼亚创造力测验又叫做( )。 A.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 B.劳德塞"简易测试" C.托兰斯人格自陈量表测试 D.卡特尔人格测试12.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叫做( )。 A.隐喻训练法 B.局部改变法 C.多重策略法 D.脑力激励法13.用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来对不同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的方法叫做( )。 A.拓展问题法 B.隐喻训练法 C.局部改变法 D.比拟法 二、填空题1.每个问题必须包含四种成分,即 、 、 和 。2.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先要有 ,因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 开始的。3.问题教学的两个基本步骤是指 和 。4.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 。5.最早对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提出的假说被称作 。6.试误说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由 与 间的联结完成的。7.顿悟说强调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 和 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地经验的积累。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顿悟和试误二者缺一不可,试误是顿悟的 ,顿悟是试误的 。 9.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去研究问题解决的研究者中,最有名的是 和 。 10.信息加工论者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 达到 的过程。 11.信息加工论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搜索,一系列的算子,搜索算子的途径包括 和 两种。 12.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 和 。 13.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即 、 和 。 14.威特金森认为人的认知风格有 和 两种。三、名词解释1.问题解决 2.问题教学 3.表征 4.手段—目的分析法5.功能固着6.反应定势7.创造性8.认知风格9.创造性思维10.发散思维 四、简答题1.解决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2.问题教学有哪些优越性和必要性?3.信息加工论如何解释问题解决过程?4.现代认知派设想的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是怎样的?5.顿悟说是如何解释问题解决过程的?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n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8.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五、论述题1.结合教学过程论述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七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C 5.A 6.C 7.D 8.B 9.C 10.D 11.A 12.D 13.B 二、填空题1.目的 个体已有的知识 障碍 方法 2.问题 提出问题 3.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4.创造性 5.桑代克 试误说6.刺激情境 适当反应 7.全部问题情境 认知结构 8.前提 结果 9.纽厄尔 西蒙 10.操作 目标11.算法式 启发式 12.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13.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14.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问题教学:指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3.表征:即表象,指人脑中产生的各种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奥苏伯尔提出的表征学习,是指单个符号(如词)或一组符号意义的学习。表征在此既指形象,又指词义或语义。 4.手段--目的分析法 是指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个小的子目标,然后进行手段搜索,逐渐缩小当前问题情境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解题方式。 5.功能固着:指人在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被其惯常的用途束缚,很难想到它的其他方面功能的心理现象。 6.反应定势:简称定势,指人由于先前影响造成的以最熟悉的固定方式做出迅速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 7.创造性:指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的个性特征或倾向。 8.认知风格 是个体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即理解、记忆和思维等不同的认知方式。 9.创造性思维 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思维形式,它应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0.发散思维 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 11.聚合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同思维和辐合思维。 四、简答题1.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如果问题不是第一次遇到的,而是第二、第三次、或多次遇到且解决过的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只能称其为练习。练习与问题解决有性质的不同。. 其次,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已掌握的简单规则(包括概念)的基础上辨认出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再选用适合于当前问题的一些素材,使其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目标的过程。 最后,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问题一旦解决,人的知识结构、能力和倾向(态度)也会随之变化。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高级规则,便会贮存下来,构成学生"知识宝库"中的财富,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情境时便可调用。 2.①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在"问题"的刺激下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增高;②能使储存状态的已知规则被检索出和参与当前的学习任务;③学习中思维目标方向性比较明确,也易于展开; ④当学生发现了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他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也学会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新的高级规则,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认知策略和态度,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和自豪。\n4.信息加工论者把人脑比拟为计算机,又根据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即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 信息加工论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达到目标的过程。从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操作被称为“算子”。5.现代认知派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以格拉斯模式为代表,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 ②制订计划; ③重构问题表征; ④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这四个阶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阶段中都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问题解决的进程可能是迂迥曲折、跨越或合并一些步骤,不会是线性发展的。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可归纳为客观的课题本身的因素和解题者的个人因素。课题因素包括: ①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会对寻求解题方法起到启发或干扰作用。 ②问题的具体性。问题越具体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③问题中提供的信息的多少。过多的信息会扰乱正确思维线索;信息太少,又不足以提供寻求解题的线索。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个人因素包括:①功能固着。当问题解决涉及改变某件制品的用途时,思维常被制品的惯常用途所束缚,因而会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作用。②反应定势。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受习惯的有效解题方法的影响。习惯的解题方法对解决当前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③知识储备。一般来说,知识储备越多,越有组织,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④智力水平。智力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⑤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如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认知方式上的依存性和独立性,以及思维的冲动性和反省性,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⑥个性特征。个人的动机,气质和人格特征都与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有极密切的关系。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智力 ②知识经验 ③左右脑的优势 ④认知风格 ⑤人格和动机因素 ⑥社会环境 8.①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②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 ③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包括; A.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 B.容忍异议; C.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 D.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E.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刺激。 五、论述题 1.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中很难的问题,它不像知识的传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去完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较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至少有三方面问题:首先是有关解决问题最基本条件的培养和储备;其次要结合各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训练;最后,应有较为特殊的长期而深入的训练程序。 \n解决问题最一般的基本条件的培养和储备又涉及三方面:第一,熟悉有关课题的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法。对有关课题的知识越多、越结构化,对解决问题越有帮助。除具备相应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该学科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和解题策略。第二,需要认知方面决定因素的培养。这涉及一般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特殊原则,等等。最基本的能力有:善于产生新看法、改变定式,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能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能注意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和条件,关键时刻能决定行动方针等。第三,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人格特性的培养,如一定强度的内驱力、焦虑、坚持性和挫折耐力等。 2.创造性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课题,因为创造性不仅涉及人的智力、知识储备、认知技能、左右脑的开发和利用,还涉及人的情绪、动机和人格特征等,更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直接关联,所以创造性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学、言传身教直接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问题明显地体现为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使用多种具体的训练方法。如奥斯本的脑力激励法,戴维斯和豪特曼的训练法等。吉尔福特的多种策略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思维策略,经常使用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极为有益。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带领和帮助学生掌握和使用这些策略。当然,教师本人首先就应该掌握和运用这些策略,先把自己培养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第八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那些由舆论力量与人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称为( )A.品德 B.公德 C.道德 D.贤德2、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叫( )A.理智感 B.道德感C.道德性 D.理智性3、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叫( )。A.态度定势 B.情感定势C.思维定势 D.内部定势 ,4、人的自尊感、荣辱感、集体荣誉感、友谊感、人道感、同志感等等,统称为 ( )。A.责任感 B.道德感C.崇高感 D.理念感5、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束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 D.伦理的道德感6、每当想起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想象性的道德感 D.伦理性的道德感7、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认识不足C.道德意志力不够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8、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 )的培养。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 D.道德判断9、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C.问卷法 D.观察法1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道德行为可以通过( )获得和改变。A.行为训练 B.移情训练 C.道德观念学习 D.观察学习 \n二、填空题1、一般认为,品德包含有 、 、 和 等四种心理成分。2、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 、 和 三种。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性发展从2岁至12岁可划分为 、 、 和 等四个阶段。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把儿童得到的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这“三水平”分别是 、 和 。5、我国学者章志光提出,品德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 、 和 三个层面或维度加以认识。6、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 可以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7、斯陶布认为,使儿童产生助人意愿,至少有两个因素是关键,其一是 的能力,其二是掌握 的知识和技能。8、社会行为理论认为,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动机源,一是作为 的动机源,二是以 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9、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 和 。10、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就称之为 ;价值观的培养有许多方法,目前在西方较为流行的是 。 三、名词解释1、品德 2、道德性 3、态度定势 4、移情 5、价值观 四、简答题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4、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5、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五、论述题 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谈谈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第八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A 4、B 5、A 6、C 7、D 8、C 9、B 10、D 二、填空题1、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3、\n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或互惠阶段、公正阶段 4、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5、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6、观察学习 7、移情 有效助人 8、利他的无私行为 规则9、社会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 10、价值取向,价值澄清法 三、名词解释1、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显示的某些稳定特性或倾向,是个人道德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2、道德性: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称为道德性。3、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所持的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或状态。4、移情: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体验(即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5、价值观:是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1、(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②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道德与品德是相互联系的两种现象,因为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与制约下形成的;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或风气。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皮亚杰认为:(1)研究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应采用对偶故事法。 (2)儿童(2~12岁)的道德性发展与智力发展成正相关,同样有阶段性和规律性。这些阶段是: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不懂规则的含义,常不按游戏规则行事或以自我为中心判断是非和胜负,其道德判断能力很低。 ②权威阶段(6-7岁)。儿童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变的,遵守成人提出的要求与规则是义务,谁违反规则谁就应接受惩罚,谁受到惩罚一定是犯了错误。 ③可逆阶段(8-10岁)。这时的儿童认为规则是保证人们共同利益的,是平等的,人人(儿童与成人)都应遵守。并认为互尊、互惠、诚实与公平的行为都是善行。而且开始意识到儿童受惩罚不一定都是违规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成人不公平所致。 ④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不仅从平等观念,而且会从公正的角度判断人与事的好坏。皮亚杰在研究中发现两个规律性的事实。其一,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是从客观责任(从行为的客观后果追究责任)到主观责任(依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向追究责任)发展的;其二,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服从他人的规定)渐向自律(服从自己内心规定)按阶段发展的。 3、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了一份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采用两难故事法,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阶段A,惩罚和顺从定向;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n②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阶段C,“好孩子”定向;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③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良心或原则定向。 4、教师应做到:①教育者的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不是口头讲述或劝解不重要,而是教育者按自己说的展示行动。更具有说服力。②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要使道德要求真正成为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力量,必须通过本人或所在群体成员的实践去证实并体验到它的正确性,即执行了就会取得成功或受到众人的赞赏,否则便会出现挫折或受到舆论的谴责。③培养道德评价能力。一个人经常去进行道德评价,不仅可以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准则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及辨别善恶的能力,而且会增强自己的道德体验与支持行为的力量,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5、帮助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应做到: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②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绐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③使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应探讨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便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合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学生已形成的态度定势决定着他们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学生如果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听不进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相反,学生如果对老师具有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接受并努力执行,甚至教师的缺点也可以得到原谅。 ②道德信念的形成。要使学生形成道德信念,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第二,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第三,培养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 ③道德感和“良心”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是渐进的过程,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就会将已有的道德体验在道德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成为自觉的、深刻的道德感。 ④抗诱惑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抗诱惑的能力与榜样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如提供道德意志力锻炼的榜样,给学生创设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克服适度困难的情境,引起他们的内心矛盾,并适当地给予帮助和支持,使他们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等。 ⑤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它使人对刺激的行为应答发生得很容易,它的受阻会引起消极体验,成为一种需要或行为的内部动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某种品德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第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第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第九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班级群体的( )体现为教学和教育功能。 A.维持性功能 B.生产性功能 C.凝聚功能 D.社会助长作用2、学校和班级( )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 A.维持性功能 B.生产性功能 C.凝聚功能 D.社会助长作用3、从众是( )的结果。 A.群体规范 B.群体舆论 C.群体目标 D.群体压力4、班级群体为个人进行( )提供了最全面的信息?\n A.社会互动 B.社会化 C.社会比较 D.群体认同5、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集体 D.小团体6、“随大流”属于( )。 A.从众 B.服从 C.去个性化 D.社会助长7、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儿童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 )。 A.强制阶段 B.强化阶段 C.遵从集体阶段 D.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 E.民主平等阶段8、最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凝聚力领导方式是( )。 A.民主式 B.专制式 C.放任式 D.合作式9、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是最有效的纪律的约束方法是( )。 A.强化 B.强制 C.法律约束 D.集体约束10、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在于( )。 A.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B.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 C.追究违纪学生的责任 D.保持课堂的安静11、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教师 B.教学活动 C.班风 D.目标和规范12、竞争中个体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B.辐合思维 C.逻辑思维 D.创造思维 二、填空题1、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和 两方面。2、人际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和 两种。3、一般来说,集体的形成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即 、 、 和 。 4、群体按其发展水平从低到高可分为 、 、 和 。 5、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一般有 、 和 三种。6、遵从主要有 、 和 三种水平。7、遵守课堂纪律是对 的服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是对 的服从。8、竞争中个人常常采用 思维方式,合作中个人常常采用 思维方式。9、影响学生纪律问题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和 。10、学校生活中应适当强调 。 三、名词解释1、群体 2、社会助长作用 3、社会阻抑作用 4、从众 5、服从 6、去个性化 7、竞争 8、合作 9、纪律 四、简答题1、 简述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2、 建立积极规范的方法有哪些?3、 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有什么影响?4、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要善于抓住那些关键问题?5、 解决班级纪律不良有哪些可行的办法?五、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n第九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D 4、C 5、C 6、A 7、C 8、A 9、A 10、A11、D 12、B 二、填空题1、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2、竞争,合作 3、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4、松散群体 联合体 合作体 集体 5、暗示、模仿和感染,匿名,责任分散 6、服从,认同,内化 7、群体规范,权威个人 8、辐合 发散 9、个人性格因素 家庭和社区因素 10、合作 三、名词解释1、群体:指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2、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3、社会阻抑作用:指群体情境是人的活动减质减量的倾向。4、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5、服从: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6、去个性化 指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7、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8、合作两个或两上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9、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四、简答题1、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社会阻抑作用指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究竟发生社会助长作用还是社会阻抑作用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个人技能熟练的程度。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即社会阻抑作用。简单机械活动中,如果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的技能,群体就对个人产生助长作用。如果个体对活动技能不熟练,那么群体对个体产生社会阻抑作用。 2、要建立并维持积极的群体规范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①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达成对班规的共识,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同时,要规定保证措施,组织落实和奖惩办法等。②班干部以身作则,并形成积极分子队伍,从而利用从众效应使全班同学都遵从规范。③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如果已经存在则要予以纠正。因为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往往比正式的规章制度更大,所以与正式规范相抵触的非正式规范会极大影响正式规范对成员的作用,必须防止与取消。 3、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二者分别指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增质增量或减质减量的现象。②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有助于形成一致行为,完成群体目标。但也容易阻碍创新,不利于个性发展。服从。对群体规范的服从有自觉和被迫两种方式。服从对群体、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③去个性化。这是由于成员间相互暗示、模仿和感染以及群体使个体匿名,责任分散等原因造成的。 4、①集体目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确立正确的集体目标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有关键作用。具体方法有两大类: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和间接过渡的方法。②规范是建设班集体的又一最关键因素。建立并维持积极的群体规范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达成共识,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则并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利用群体压力使其他同学产生从众行为,达到对班级规范的一致遵守。再次,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尤其是对已形成的消极非正式规范要予以纠正。 ③群体内聚力是影响班集体的重要因素。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群体内聚力的增强过程也就是集体形成的过程。 ④心理气氛和士气也影响班集体的形成。确立正确的班风有利于凝聚学生,形成集体的工作精神。 5、解决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要从群体入手,做到以下几点。①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②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③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老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④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自身的榜样的无穷力量来引导全体学生遵守纪律,提高学生。 \n五、论述题答案要点:竞争和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在其中个体的 行为和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竞争和合作通过自我知觉、信息交流、情绪状态等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形成。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使学生的自尊心、精力、注意和思维得到高度激发,学习动机强,效率高;但也使个体动机倾向于外部动机,同时部分自认无竞争力的学生热情减退,动机削弱。合作则使学生的成功期待提高,积极投入,以内部动机为主要学习动机。但也会使部分学生依赖他人。②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竞争可使学生主动培养能力,挖掘潜力,但思维方式以辐合思维为主,不利于创造。合作鼓励创新,以发散思维为主,但由此产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能力发展。③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竞争阻碍个体间交流信息。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信息共享,对双方有利。④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竞争使个体感到不安,怕受人排斥、打击,被嫉妒或受轻视。合作中学生受到他人接受、信任和帮助。有安全感,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⑤对自尊的影响。竞争能激起自尊心,成功可增强,失败容易贬低自我。合作时个人被他人接受多,也有更多的自我接受,可提高自尊水平。⑥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竞争排斥他人,容易造成相互间消极的心态和情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有利于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学生易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第十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个性心理特征2.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校园 B.班风 C.教师 D.课堂3.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A.性格 B.气质 C.个性倾向性 D.能力4.高级神经活动中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兴奋型 B.胆汁质 C.多血质 D.活泼型5.性格的( )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平常所说的品德。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态度特征6.智力就是个体的( )。 A.一般能力 B.创造能力 C.社交能力 D.实践能力7.智商低于( )称为智力落后。 A.100 B.85 C.70 D.658.测定能力最常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D.测验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9.最早出现的智力量表是( )。 A.比奈智力测验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D.斯坦福--比奈量表10.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在心理上称作( )。 A.成就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业动机 D.成功期待11.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 ),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A.理想 D.性格 C.世界观 D.个性倾向性12.属于非文字测验、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智力量表是( )。 A.比奈智力测验 B.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C.斯坦福--比奈量表 D.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3.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 )。 A.内部原因 B.偶然性 C.外部原因 D.必然性14.智力是一种以( )为核心的认识能力。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二、填空题1.个性包括 和 两个部分。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 和\n 。3.所谓长善救失就是调动其心理上的 ,消除其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 ,并按教育要求发展 。4.具有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称为 型,其气质类型为 。5.常用的性格测验有: 、 和 。6.智商在全人口种基本呈 分布。7.能力测验可以分为 、 和 三类。8.性别差异的形成具有 基础和 基础。三、名词解释1.个性 2.个性倾向性 3.个性差异 4.气质 5.性格 6.能力7.性别差异心理 8.智力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师的责任是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适当的学习环境。2.简述气质的类型及相应特点。3.简述性格的特征。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如何?5.简述能力的分类。6.试述男女生的心理差异。五、论述题 1.教育和教学上如何因材施教? 2.如何针对学生的能力和性别差异进行教育?第十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A 7.C 8.D9.A 10.C 11.C 12.B 13.B l4.A 二、填空题1.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 2.气质,性格,能力 3.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 学习效率 良好品德4.安静,粘液质 5.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测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和投 射测验 6.正态曲线7.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综合能力倾向测验 8.生理 社会文化三、名词解释1.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2.个性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3.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4.气质在心理学上指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5.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6.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7.性别差异心理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男女间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8.智力是一种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综合的认识能力,也就是一般能力。 五、简答题 1.首先,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的个性的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教师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由校园、课堂、班级风气构成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是操纵者,而且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环境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活动。再次,教学就是一个为适应学生和促进学生的适当反应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学生与教学、教师二者之间应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最后,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的行为受其个性和环境二者共同制约。因此,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使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n2.气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其特点是行动迅速,强而有力,但情绪易爆发,难以控制。多血质,特点是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表现明显但易变化。粘液质,特点是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抑郁质,其特点是行动迟缓,情绪反应极慢又不表现于外,一旦情绪反应发生则深刻而持久;能体验到别人不易觉察的事件。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性格的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分为以下几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如爱国、利他或利己;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如勤奋或懒惰、有创造性或墨守陈规;对自己的态度如谦虚、自尊或骄傲、自卑。性格的意志特征,指在个体的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独立性或依赖性、自制或散漫等。性格的情感特征,是个体在情绪反应的快慢、体验的深浅、表现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如乐观或悲观、热情或冷漠。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主观性与客观性、严谨性与轻率性。4.气质和性格是互相渗透,彼此制约的关系。每种气质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的性格品质发展的可能性。如多血质易形成活泼、有同情心的优点,但也易形成不踏实、感情不真挚的缺点。不同气质的人,同一种性格特征的形成和表现不同。如自制在粘液质的人很自然,容易形成,而胆汁质的人需努力克制,形成慢一些。良好的性格可以克服气质弱点,性格可以掩蔽,改造气质。多血质的人为了实现理想,也会埋头苦干,持之以恒,改掉兴趣多变的弱点。年龄越小,气质的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逐渐形成,气质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5.能力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第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表现,是基本的,也即智力;后者只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如音乐能力、创造力。第二,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前者是指顺利地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或按所供式样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后者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独特的东西的能力。第三,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如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指调节外部动作以作用于外界环境的能力,如生产劳动能力;社交能力是个人参加群体生活时与他人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6.男女生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智力的差异。在智力成分上,女性在感知、人的注意、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形象思维、言语流畅性等方面优秀,男性则在视觉、物的注意、理解记忆、抽象记忆、抽象思维、言语的逻辑推理性上优秀。男性在智愚上悬殊而女性的智力发展均匀。女性智力发育早于男性,也比男性发育终止早,所以先是女性优于男性,随后男性赶上并超出。兴趣的差异,男性兴趣偏于理科,爱好科技、体育和国内外见闻;女性则爱好文科,对文艺作品感兴趣。成就动机的差异,女性成就动机低于男性,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社会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差异。女性在同情他人、关心集体等方面的认识和情绪体验都明显强于男性。意志品质上男性勇敢刚强、开朗但急躁粗心,缺乏自制,而女性安静怯懦、心胸狭窄、认真踏实、责任感强。 六、论述题 1.教育的对象是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在分析学生的差异心理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学习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在学生的心理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才能被他们接受而转化自己的需要,构成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环境要求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学生的心理获得发展。要提出适当的要求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其知识能力的水平。 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长善救失。每个学生的个性中都存在不同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教师的培养就在于调动起心理上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品德。因此,教师要首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其发展性即可改造性,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扬长处,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 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需 要、兴趣和价值观。然后才能针对需要进行激励,充分调动积极因 素;并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发展高级需要,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学 习动力。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教育塑造人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是制造"标准件"。因此,教师需了解学生的个性,扬长抑短,培养能适应社会的有良好个性的学生。2.针对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教育。首先要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及早发现其不同水平,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其次,需树立对能力差异的正确认识,形成这样的观念,绝大多数儿童智力处于正常状态,只要方法得当,都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儿童处于发展之中,能力的优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最后,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使其得到发展。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评价学生,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各种机会,使全优生和特长生都得到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规格要求。 \n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教育。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个性的性别差异。承认差异的存在并了解其产生的客观因素,提高对其教育的责任心。其次,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男女性的心理优势,培养特长,如在运动、科技方面表现突出的男生和在文艺方面优秀的女生,学校和教师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再次,对男女生易于出现的弱点注意予以补救。如针对女生抽象逻辑思维差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品德教育要注意对女生进行"自尊、自立、自强和自信"的教育,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之,针对性别差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可以使男女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全的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第十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连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这句话反应了心理健康的( )。 A.相对性 B.绝对性 C.动态性 D.静止性2.“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概念是( )提出的 A.黄坚厚 B.弗洛姆 C.马斯洛 D.罗杰斯3.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以及个人社会适应性作为出发点,以社会行为规则来判定其心理健康水平,这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是( ) A.常模比较法 B.生活适应评定法 C.症状判定法 D.社会离差法4.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发展家庭教养方式是( )。 A.过度保护型 B.控制型 C.放纵型 D.民主型5.预感将要发生不良后果时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体验和情绪状态称为( )。 A.应激 B.焦虑 C.抑郁 D.激情6.某大学生毕业生,既想早日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又想报考研究生,以求深造,此时该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属于( )。 A.双趋冲突 D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7.在学校里,有的学生既不想努力学习,考试时又不想不及格,这类学生面临的矛盾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8.当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称之为 ( )。 A.焦虑 B.心理冲突 C.应激 D.挫折9.下面解决冲突的办法中,哪一个属于不成熟的方法? A.重建 B.封闭 C.选择 D.轮流10.“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处于( )时的心情。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11.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批评后,有时会无故欺侮别的孩子或摔打门窗,这属于挫折后的( )。 A.直接攻击 B.转向攻击 C.自我攻击 D.自杀12.当儿童遭受挫折后,感到无能为力而紧张时,一再重复同样的行为,尽管多次毫无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行为,这属于挫折后的( )反应。A.固执 B.退化 C.冷漠 D.幻想13.儿童在失败和错误面前,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冠冕堂皇的解释,这种心理防卫形式为 ( )。 A.文饰作用 B.投射 C.认同 D.补偿14.孔子厄而著《春秋》,司马迁腐而《史记》出,都是( )的范例。 A.合理化 B.投射 C.补偿 D.升华15.盲人的触觉、听觉特别敏锐,自幼瘸腿的人心灵手巧,这种常见的心理防卫形式是 ( ) A.反向作用 B.投射 C.转移 D.补偿16.“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 )。A.升华 B.投射 C.补偿 D.合理化17.一个人把所不堪忍受或能引起内心矛盾、冲动的念头,情绪或行动,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以不至于时时干扰其心境。这种心理防卫形式是( )。 A.退化 B.压抑 C.隔离 D.认同18.“此地无银三百两”反映的心理防卫机制是( )。 A.文饰作用 B.反向作用 C.转移 D.否认19.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是( )的表现。 A.退化 B.转移 C.补偿 D.投射\n20.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方式造成的,治疗必须改变和矫正那些使学生情绪和行为失调的信念或假设,形成新的认知模式。这种方法是( )。 A.系统脱敏法 B.行为契约技术 C.认知重建技术 D.惩罚疗法二、填空题1、心理卫生积极的方面指 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消极的方面是指 心理疾病。2、应激反应分为 、 和 三个阶段。3、动机冲突可分为四种型式,即 、 、 和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主要有 、 和 。5、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要有 、 、 和 。6、一般来说,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积极的防卫机制。7、影响儿童情绪抑郁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 和 三种情况。8、林格伦(1976)曾把儿童的问题行为分为 、 和 三大类。9、挫折后的攻击行为主要有 、 和 三种。10、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进行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称之为 。 三、名词解释1、心理卫生 2应激 3、动机冲突 4、挫折 5、心理防卫机制 6、学习疲劳 7、心理咨询四、简答题1、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2、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有哪些?3、 心理防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4、面对学习困难的儿童,应注意哪几方面?5、如何防治小学生的抑郁情绪? 五、论述题1、为帮助新入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应做到哪些方面的工作?2、试述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及形式。第十一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D 5.B 6.A 7.B 8.D 9.B 10.A 11.B 12.B 13.A 14.A 15.D 16.D 17.D 18.B 19.D 20.C二、填空题1、引导和保持 防止和治疗 2、警戒抵抗 衰竭 3、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 4、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 5、学生的心理发展 应激 动机冲突 挫折 6、升华 7、失落 自尊心受损 攻击冲动的“内射” 8、行为问题 性格问题 未成熟问题 9、直接攻击 间接攻击 自我攻击 10、心理评估三、名词解释1、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包括两层含义:消极的方面是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的方面是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 2、应激:是指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 3、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的目标与动机。 4、挫折:是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5、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n6、学习疲劳: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 7、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当前关于一般人包括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与社会协调一致。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2、答案要点:(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家庭(父母之爱、家庭的不完满、家庭的教养方式等),学校(教育思想、教师、学校类型等),社会环境(社会形态、文化等)。(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心理发展,应激,心理冲突,挫折,心理防卫机制。3、答案要点:心理防卫机制的类型主要有:合理化、投射、否认、压抑、反向作用、转移、认同、抵消、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使用得当有利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使用不当则可形成某些心理病的症状。4、答案要点:(1)对儿童的困难给予理解。(2)应及早发现,寻求专业人员的训练矫治。(3)教师应给予耐心、细致、具体的帮助,多表扬,少批评,不能伤害儿童的自信心。(4)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发展感觉统合能力。5、答案要点:(1)老师和家长应该允许儿童表现他们的情绪。(2)鼓励儿童把他们的感受说出来。(3)使用运动疗法。(4)个别辅导、深入了解引起儿童抑郁的原因。(5)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6)加强与儿童家庭的联系,帮助其改善家庭关系。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为了帮助新人学儿童的心理调试和维护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①如同父母般的对儿童表示关切和爱护。②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地位。③培育学生对学习的兴趣。④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喜欢。⑤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 2、答案要点:(1)一般说来,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针对不同年龄、年级的学生给予普遍性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指导,重在发展性和预防性的服务;②对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及时、科学地解决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异常;③要与家长、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与共识,从家庭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2)学校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①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②心理评估;③建立心理档案;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第十二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叫做( )A.角色冲突 B.角色偏差C.角色学习 D.角色意识2、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称为( )A.角色 B.角色期待C.角色偏差 D.角色紧张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责任感、自尊感或自卑感等属于( )A.角色认知 B.角色体验C.角色期待 D.角色紧张4、教师常常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 )。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C.“心理调节者” D.“学生楷模”5、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的实验是(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观众效应C.安慰剂效应 D.光环效应6、教师在观察中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善于捕捉转瞬即失的现象等,这体现了教师观察力的( )。 A.客观性 B.系统性 C.敏锐性 D.精确性\n7、能够根据不同学生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反映了教师思维的( )。 A.逻辑性 B.创造性 C.敏锐性 D.精确性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注意讲授内容又能观察学生,维持课堂纪律,这体现了教师注意力的( )。 A.分配能力 B.转移能力 C.集中能力 D.保持能力9、善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随机应变等体现了教师的( )。 A.表达能力 B.组织管理能力 C.独创能力 D.教育机智10、提出把“真诚”、“接受”、“理解”作为构成师生关系要素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马斯洛C.布鲁纳 D.米德.二、填空题1、角色是由人们的 所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 。2、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 认知和体验和。3、教师的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通常包括 、 和 。4、教师的观察力的具有的特点是 、 和 。5、教师的思维能力应具有的特点是 和 。6、教师的情感应表现有如下特点:① 和 ;②强烈的 和深刻的 。7、教师的意志品质应表现出如下特点:①实现教育目的的 和 ;②选择教育决策的 ;③处理师生矛盾的 。8、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 和 。9、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和 。10、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的构成要素是 、 和 。 三、名词解释1.角色 2.教师的角色意识 3.教师的心理特征 4.师生冲突 四、简答题1.教师角色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2.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角色冲突?3.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哪些方面?4.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点?5.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五、论述题1.试述罗杰斯师生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其给你的启示。2.联系实际谈谈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处理策略。第十二章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D 5.A 6.C 7.B 8.A 9.D 10.A二、填空题1、社会地位 行为模式2、社会角色规范3、角色认知 角色体验 角色期待4、可观性 敏锐性 精细性5、逻辑性 创造性6、成熟性稳定性 道德感 理智感7、自觉性 坚韧性 果断性 自制性\n8、言语表达能力 表情能力9、组织教学的能力 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10、真诚 接受 理解三、名词解释1.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2.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3.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使其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4.指师与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②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③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④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⑤角色内部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2.答案要点①适当分离,缓解冲突;②分清角色的主次,教师对角色冲突要保持适当的适应性;③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④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 3.答案要点 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要巧妙地因势利导;②要能够灵活地应变;③要注意“对症下药”;④要善于掌握分寸。4.答案要点 教育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劳动成果也是学生。因此,在教师的诸多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 ①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人际关系。 ②师生之间是一种有主导方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③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④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5.答案要点 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力避采用惩罚,尽量化解矛盾,即使有必要采用惩罚,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惩罚只针对问题,对事不对人,不进行人身攻击,以避免对学生的人格伤害;②不因一人犯错而惩罚全班;③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④只解决问题而不穷追过失的责任;⑤为犯错误的同学保留一点面子,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与性别差异。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 罗杰斯对教学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视。认为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决定性因素。罗杰斯认为同治疗中的人际关系一样,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也是"真诚"、"接受"和"理解"。这些构成因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成,共同组成一个有机体,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①真诚。罗杰斯认为教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该坦诚相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坦率地显露出来。同学生建立关系时,要抛弃丝毫的虚伪和欺诈,以促进学生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教师品质,以真为先。 ②接受。接受有是也称“信任”、“奖赏”等。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的先天潜能是优越的,人性的发展和先天潜能的实现是以良好的心理气氛为条件的。这种心理气氛的形成,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无条件地加以接受,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③理解。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移情性理解。移情性理解是更深一层的、能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要素。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2.答案要点 师生冲突是指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究其原因如下:\n①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他的期望要求与学生自发性生活愿望常常不尽相同。因此,一旦教师和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就容易发生冲突。②由于年龄“代沟”产生冲突。客观上,师生之间存在着年龄差距,年龄差距越大,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差异也就越大,从而导致沟通上产生一定的困难,出现互不理解、互不协调的矛盾冲突。 ③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师生价值观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好学生"的标准上。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自己的"好学生"的标准不符时,就往往运用自己的权威去同化和规范学生,而学生往往并不接受、认同教师的价值观。 ④奖励与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奖励与惩罚往往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不当的惩罚会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会引起双方情绪上的紧张与不快,影响课堂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效率。而且对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均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地加以对待和处理。其主要方法有: ①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师生冲突往往因为双方的思想认识、兴趣、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而产生。因此,解决师生冲突的首要原则就是设法加强师生双方的思想沟通,消除隔阂,促进双方心理接近和互谅。 ②角色转换,形成宽容的心理气氛。角色互换也称心理互换,是指人们通过扮演冲突中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 ③避免滥用惩罚。滥用惩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屈从者,或者是表面顺从暗地里憎恨老师、力图报复的人。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采用合乎逻辑的冷静的态度去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先分析,后处理。 ④适当调整任课教师。如果某一任课教师长期不适应某班学生,冲突频繁发生,甚至是靠“高压”来掩盖冲突,使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此时,在保护教师威信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任课教师是解决冲突的一种较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