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2-06-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08年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考试《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写在前面的话资阳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初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考试,其中教育理论(含教育学、心理学)占20分。2008年9月24日市教科所发(2008)36号文件指出“1、复习参考书。可参考同等水平的其它版本教材或其它年份出版的同一教材。2、考察重点。重点考察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体现时代特征和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的知识(常识)。3、复习内容。重点复习以下内容(章节):小学教师复习参考书: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黄济、劳凯生、檀传宝主编。1999年12月第1版):教育、学校、学生、教师、教育目的、教育的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学校咨询、教育测验与评价。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1998年12月第3版):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小学儿童的思维,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另外,听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考5分.请老师们按照教科所的要求进行复习准备,以下练习题仅供参考。谢谢!提纲撰写者:翁国顺2008年12月5日第一部分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一、教育起源的三种主张:(13)(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它是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n(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是大都认可的观点。二、教育的功能:(14)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9)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20)(一)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实施科教兴国;(三)推进素质教育。五、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27)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六、结合从事教育工作和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教育”总是包含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他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为“教育”。七、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的认识。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教育者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2、学习者: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使用“学习者”与使用“受教育者”、“学生”不同。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n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第二章学校一、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32)二、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34)三、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具有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称为学校文化(39)(二)(如果从形式来看)学校文化分类:(40)1、物质文化(建筑、校园布局、设备设施等);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仪式、规章)3、精神文化。(校风、学校精神等)四、学校管理(42)(一)什么是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43)1、什么是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44)(1)信息传递;(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2)非正式沟通六、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47)(一)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二)教学工作管理;(三)教务行政管理;(四)总务工作管理。七、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49)(一)行政方法(二)法律方法(三)教育(四)经济方法(五)学术方法八、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52)(一)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n(二)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三)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章学生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62)遗传决定论;(62)环境决定论;(63)辐合论(又称二因素论)。(65)二、儿童发展的内涵。(一)正确的儿童发展观。(67)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69)(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既变化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以表现为进步,也可以表现为退步。(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不断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70)三、儿童发展的特点:(71)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四、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应遵循的原则。(76)1、要尊重儿童的感受2、要尊重儿童的选择3、要鼓励学生的创造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生发展观(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表现在三个方面(78)1、终身发展成为了主导价值,将普通教育阶段的发展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追求的发展目标;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第四章教师一、教师的社会作用:(84)\n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86)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三、教师素质(88)(一)教师的一般素质1、文化素质(1)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2、教师的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92)(1)爱岗敬业;(2)热爱学生;(3)严谨治学;(4)团结协作;(5)为人师表。(二)21世纪对教育素质的要求(95)1、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的观念;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4、要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善于开展国际教育交流;5、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96)1、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2、学生有无限创造潜能;3、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97)1、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n2、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3、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六、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98)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08)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10)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三、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17)(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四、什么是全面发展?(120)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我国的教育目的:(126)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26)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n七、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128)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德育(一)什么是德育?(133)德育即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或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作用);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36)(三)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138)1、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内容:(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以上是德育内容的重点,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上。(141)(四)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141)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2、班主任工作;3、校会和班会;4、少先队活动;5、各种课外活动等。(五)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际锻炼、4、表扬与批评、5、奖励与惩罚。二、智育(149)(一)什么是智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二)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154)\n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3、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三、体育。(157)(一)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二)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59)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三)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163)1、教学卫生保健(主指学生的用脑卫生和用眼卫生)2、个人卫生保健3、环境卫生4、合理的作息制度四、美育(166)(一)什么是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二)美育的任务:(168)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境界的能力。(三)美育的类型。(170)1、艺术教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172)。第七章课程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74)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综上所述,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二、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77)(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18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n四、课程的基本结构:(187)(一)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教科书。l五、课程结构的改革。(192)l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l式最为适宜。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个部分。l第八章教学l一、什么是教学?(199)l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l二、在小学阶段,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l(一)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l(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200)l1、学习能力;l2、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l3、人际交往能力;l4、思维能力;l5、实践能力;l6、创造能力。l(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202)l三、教学活动的本质:(202)l(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l(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l(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l(四)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l四、教学原则l(一)什么是教学原则?(208)l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l(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209)l1、直观性原则;l2、启发性原则;l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l4、巩固性原则;l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l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l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l8、因材施教的原则;l(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216)l1、充分了解学生;l2、尊重学生的差异;l3、面向每个学生。l五、教学组织形式(217)l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nl(一)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l可用班、课、时三个字概括。l(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20)l1、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l2、小组合作学习;l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221)l(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l(2)设立小组目标;l(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l(4)个人责任的明确;l(5)均等的成功机会。l3、小班教学;l4、复式教学;l六、教学方法。l(一)小学常用教学方法:(227)l1、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l2、谈话法;l3、讨论法;l4、实验法;l5、实习作业法;l6、练习法;l7、参观法。l(二)20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232)l1、发现法;l2、探究-研讨法;l3、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l4、暗示教学法;l5、非指导性教学法。l(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中的探究—研讨法的特点l(233)l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l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l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l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l(四)教学手段:(237)l1、传统的教学手段;l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l七、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240)l(一)备课(做好三方面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l(二)上课(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五一节);l(三)作业布置和批改;l(四)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l八、一堂好课的标准:(242)l(一)教学目的明确;l(二)教学内容正确;l(三)教学方法适当;l(四)教学过程紧凑;l(五)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l第九章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l一、班主任工作\nl(一)班主任的特殊责任(或角色定位)(262)l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l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l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管理者。l班主任的具体责任(265)l(二)班主任的任务。(266)l1、思想品德教育;l2、文化学习指导。l(三)班集体形成的主要特征(264)l1、班集体就是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l2、班集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特征: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l(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267)l1、了解和研究学生;l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l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l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l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教师、少先队、家长);l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l(五)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271)l1、确立目标;l2、建立班委;l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②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③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④奖惩强化。)l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l二、少先队工作l(一)少先队的性质:(287)l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l(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290)l1、内容:l(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l(2)劳动教育;l(3)科学教育;l(4)体育和美育活动。l2、形式:(291)l(1)队会;l(2)礼仪活动;l(3)阵地活动;l(4)参观访问;l(5)夏(冬)令营活动。l(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292)l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l2、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nl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l第十章学校咨询l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简称学校咨询)(298)l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l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工作:l(一)基本任务(300)l1、缺陷矫正l2、早期干预l3、问题预防l4、发展指导l(二)主要工作(302)l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l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l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l4、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心理测验工作;l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l6、小学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l三、咨询的基本原则:(305)l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l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l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l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l四、咨询的主要方法:(310)l(一)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l1、鼓励;2、传达共感;3、身体放松。(二)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1、设立行为步表达骤;2、提供强化;3、引导模仿。第十一章教育测验与评价一、测验的功能:(324)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区分和选拔的功能;评定功能。二、良好测验的标准:(328)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三、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336)(一)相对评价及其优点和不足。\n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大优点在于评价的客观性,它不易受评价者主观标准差异性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局限性是它无法给被评价对象以绝对的水平评估,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同时遵循正态分布的原则,不易满足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上进要求。(二)绝对评价及其优点和不足: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最大优点是易于使被评价者能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明确目标,主动学习。局限性是由于客观标准的制定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它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评价的信度。(三)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这种评价对改进教育工作质量很有帮助。(四)总结性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其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题1、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C)A、班主任工作B、政治课教学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D)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C)A、授受关系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相互制约关系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C)\n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6、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班级教学7、《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作是(B)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8.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9.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1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B)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12、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C)A.全面发展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统一要求13、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是(C)A.教学目的B.教学计划C.教学原则D.教学大纲1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辅导D.成绩评定1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D)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D.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16、教育目的不仅具有导向功能,还具有(A、C)A、调控功能;B、激励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17、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除说服教育外,还有(ABCD)A、榜样示范B、实际锻炼C、表扬与批评D、奖励与惩罚。\n18.教育生物起源论和教育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B)A.阶段性B.社会性C.永恒性D.继承性19.教育起源于(C)A.无意识的模仿B.本能C.劳动D.心理意志20.教育心理起源论的创始人是(B)A.利托尔诺B.孟禄C.涂尔干D.沛·西能2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A.促进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促进或延缓作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23.学校教育产生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4.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A)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经济制度D.意识形态2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26.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让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A.遗传B.环境C.教育D.教师2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2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29.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A.道德认识B.活动和交往\n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0.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C)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31、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ABC)。A、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的可能是消极的;B、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C、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D、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E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32.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D)A.质量观B.素质观C.教学观D.学生观33.课外校外活动经常在教室和校园以外开展,是为了(B)A.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B.扩大学生活动领域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D.利用校外教育资源34.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C)A.教学原理B.教学程序C.基本要求D.教学模式3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ABCDE)。A、政治课教学;B、班主任工作;C、劳动;D、共青团活动;E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是(ABCD)。A、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B、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C、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D、是班级的教育者;E、是班级制度的贯彻者。37、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需要做到(ABC)。A、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B、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C、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D、建立班级管理制度;E、减弱班主任的领导。38.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nC.自我教育D.社会教育39.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40.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象力C.思维力D.判断力4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42、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D)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成熟、环境D、遗传素质43、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如果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B)A、儿童中心论B、遗传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44、“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5、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ABC)A、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的可能是消极的B、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C、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D、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E、环境对人发展没有影响46、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B)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D、教育权利平等化47、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B)表现出来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48、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A)和(B),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C)\nA、质量标准B、规格要求C、总方针D、具体规规范49、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B)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长教育D、继续教育50、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是(ABCD)A、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D、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E、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5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生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侵犯了学生的(C)A、人生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52、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BC)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B、要达到规定的学历C、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D、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E、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B)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54、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因为学生享有(D)A、身心健康权B、人生自由C、人格尊严D、隐私权5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5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D)A、权利B、威严C、权威D、人格力量57、“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n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二、判断题1、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2、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师道尊严”是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受到了责难,新课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平等关系。(√)5、学校课程就是在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6、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能力就越强。(×)7、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8、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9、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0、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11、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12、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13、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14、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三、简述题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2、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哪些?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n3、教师劳动哪些具有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5、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是什么?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有无限创造潜能;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6、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不是教育新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7、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8、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哪些?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活动等。9、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1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11、教学工作实施的几个环节是哪些?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构成。1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3、学校文化如果从形式来看包括哪些内容?物质文化(建筑、校园布局、设备设施等);制度文化(学校传统、仪式、规章)精神文化。14、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n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15、教师的教育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16、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1)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17、什么是美育?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2)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境界的能力。18、讲授法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优点: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不足: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不利学生个性发展。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言语素养依赖较大。1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008年12月5日08年小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考试《心理学教程》知识要点与练习题安岳教师进修学校翁国顺第一章绪论(没作考试要求)\n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注意:(一)注意及其外部表现:(14)1、什么是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2、注意时的外部表现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的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二)注意与心理过程(15)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所共有的特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注意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三)注意的种类(15)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第一、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剌激物的强度;剌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剌激物的运动变化;剌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第二、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6)\n第一.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4)培养间接兴趣。第二、有效的实际活动必须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二、小学儿童的注意(17)(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1、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无意注意的效果也要比运用有意注意的效果好。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在高年级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用超过了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17)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等四种。1、注意的广度。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扩大;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是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小学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女生的注意广度高于男生。2、注意的稳定性。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7-10岁:可维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可35分钟;一堂课中只要教师组织得好,二年级以上的学生的注意可保持45分钟。小学生中女生的注意稳定性高于男生。3、注意的分配。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较幼儿有了明显的发展。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它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小学儿童正值注意有意性迅速发展阶段,注意的转移能力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9)(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n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激发学习动机(20)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2)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四、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试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2、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工作?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1.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于(C)状态。A.真正的注意B.表面上的不注意C.表面的注意D.真正的不注意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B)。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B)。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4.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B)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动摇D.注意的转移二、判断1.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2.刺激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相反,弱小的刺激不能引起注意。(×)3.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这是注意的转移(×)\n4、小学低年级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很好,我们可以每节课上50分钟。(×)三、简述1.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有哪些?剌激物的强度;剌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剌激物的运动变化;剌激物的新异性。2.怎样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1)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3)培养和激发间接兴趣;(4)培养学生抗干扰与分心的意志力。3.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1)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2)几种同时进行的活动,应形成动作反映系统。4.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2)坚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抗干扰能力是注意保持的重要条件;(3)社会需要和间接兴趣也是保持条件;(4)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利于注意的保持和集中。5、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①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③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①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②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第三章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21)1、概念的定义。感觉: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2、感觉和知觉的相互关系与作用。(21)关系:\n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二、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27)1、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已占主导地位。表现为视敏度和颜色视觉的发展。2、小学儿童听觉的敏感度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3、运动觉的发展。刚入学的学生能自如地做各种基本动作三、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29)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已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四、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30)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密切联系。2、发展观察力的意义:(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3)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3、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水平的特点:(31)(1)小学低年级儿童属于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2)小学中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3)高年级儿童属于认为“对象总体”阶段。4、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31)(1)观察的目的性。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2)观察的精确性。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3)观察的顺序性。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做系统观察;(4)观察的深刻性。五、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32)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n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六、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例说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2、小学低年级儿童对描绘在纸上规程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辨认,这是为什么?(图形知觉水平不高,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题1、已有研究指出,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A)A、2岁B、4岁C、6岁D、8岁2、已有研究指出,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B)A、2岁B、4岁C、6岁D、8岁3、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A、0-2岁B、2-7岁3、7-11岁D、11-15岁二、判断1、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3、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高,教师不必过多组织和指导他就会认真观察学习。(×)4、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三、简答题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n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①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②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③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什么是记忆(34)(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回忆则是识记、保持结果的表现和加强。(二)记忆的种类。(35)第一、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下列三种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的:(1)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间记忆;(2)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迅速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3)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第三阶段——长时记忆。第二、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分为:(1)形象记忆;(2)情绪记忆;(3)运动记忆;(4)词语-逻辑记忆。(三)记忆表象。(36)表象分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讲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1、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2、表象的特征\n(1)形象性(2)概括性3、表象的作用(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的桥梁;(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37)(四)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和再现)1、识记。什么是识记?识记就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一步。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或机械识记;意义识记。2、保持。就是对识记过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遗忘及其规律。(1)什么是遗忘。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对这个过程做系统研究的人,要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2)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3、回忆(再认和再现)二、小学儿童的记忆。(41)(一)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42)小学儿童记忆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表现在识记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发展,以及在保持和回忆时的不同特点上。小学二到四年级间,有意识记的效果提高迅速,从中年级起有意识记开始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高年级以后儿童的有意记忆趋于成熟,发展速度就减慢。因此,在小学教育中,特别要关心小学低年级、中年级这个有意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注意培养儿童的有意识记,提高有意记忆的能力。(二)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44)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45)(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45\n(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①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②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463、合理地组织复习(46)(1)复习要及时各次复习的安排应“先密后疏”。(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3)复习分量要适当(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48)(1)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学会审题,是正确回忆材料的首要一环。(2)对要回忆的材料作系统搜索,以免挂一漏万,确保回忆材料的全面。(3)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不要停留在用表象来回忆。三、想象(49)(一)什么是想象1、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2、想象的种类。(50)第一、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51)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叫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第二、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照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第三、幻想。(52)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n(二)小学儿童想象力的培养(54)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只有言语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可能从形象的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①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②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③对物做拟人想象。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初中生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四、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请列举四种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2、你认为怎样复习最有效?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记忆是(A)记忆。A.瞬时B.短时C.长时D.运动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中,(B)会发生变化。A.量B.质C.质和量D.不3.考试中因没复习而答不出,想不起的问题,是(B)性遗忘。A.暂时B.永久C.一般D.特殊4.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C)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n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5.记忆表象的基本特征是。(D)A.形象性和系统性B.抽象性和逻辑性C.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D.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6.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词的再认高峰期是。(B)A.小学高年级B.初中时期C.高中时期D.大学时期7.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抽象图形再认的高峰期是。(B)A.小学高年级B.青少年时期C.高中阶段D.大学时期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C)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等速的D.匀加速的10.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1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BCE)A、直接记忆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工作记忆E、长时记忆1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A)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二、判断1.凡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最好。(√)2.中学生机械记忆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3.采用尝试重现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4、根据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所以我们在学习后的复习安排上应做到“先勤后懒”,“先密后疏”。这样才能提高记忆的效果。(√)\n三、简述1.你认为怎样进行复习最有效?及时复习;方式多样;分量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提倡“过度学习”;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形成知识网络;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2.请列举四种提高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回忆;将所学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对有意义的材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采用尝试记忆法;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3.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一是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二是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①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②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③对物做拟人想象。(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4.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①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②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容易遗忘。③时间是影响遗忘的重要因素之一。④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或是有干扰,能产生遗忘。⑤情绪和动机影响着遗忘。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思维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什么是思维(57)(一)思维的概念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感觉、知觉是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是对具体事物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属于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特性。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n3、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集中思维;发散思维;(二)思维过程。(59)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彼此相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三)思维的形式。(60)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四)创造性思维(又叫创造性的问题解决)。(61)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概括能力、类比能力等。(五)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62)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二、小学儿童的思维。(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63)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十或十一岁),这个“转折点”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完善(二)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68)1、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一切符合概念范围的具体实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而比较则是让儿童在正例与正例和正例与反例之间做对比,便于发现例证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2、解题策略的训练。\n(1)解题过程。审题;题目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2)解题策略。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善于进行双向(已到未,未到已)推理;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解题;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3、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几种品质的训练(71)(1)流畅性训练;(2)变通性训练;(3)独特性训练三、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人有什么不同之处?2、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B)。A.概括性B.灵活性C.间接性D.直觉性2.“灯是照明的工具”反映了思维的(A)。A.概括性B.灵活性C.间接性D.直觉性3.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能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A)。A.具体化B.抽象C.概括D.综合4.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C)想象的形象。A.有意B.无意C.再造D.创造5.下列哪—项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并且是思维的基本形式(B)。A.语词B.概念C.分析D.抽象6.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D)。A.思维的逻辑性B.思维独立性C.思维的灵活性D.思维批判性\n7.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种思维的类型属于(A)。A.发散思维B.集中思维C.形象思维D.形式逻辑思维8.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A)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9.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用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B)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创造性二、判断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的低级阶段无关。(×)2.加强学生的朗读、默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3.“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4.“会飞的是鸟”这是日常概念。(×)5.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6、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三、简述1.什么是思维品质?什么是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就是思维能力的个别差异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的表现,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2.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一切符合概念范围的具体实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而比较则是让儿童在正例与正例和正例与反例之间做对比,便于发现例证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5)注重学生解题策略的训练。①解题过程。审题;题目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②\n解题策略。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善于进行双向(已到未,未到已)推理;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解题;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第六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情感(一)情感及其作用(74)1、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质,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2、情感的功能。(75)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①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②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二)情感的种类。(76)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特性,可以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形式。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二、小学儿童的情感(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79)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成人相比,情感还不够稳定、不够丰富、不够深刻,情感的调控能力还比较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的情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要注意小学儿童发展中容易出现的过度焦虑和恐怖症。(二)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81)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应该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n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知之深爱之切”。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三、意志(一)什么是意志?(82)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2、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82)(1)明确的目的性(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二)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84)意志始终是一个自觉行动的过程。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有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三)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86)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1)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半是由家庭、教师、学校集体提出的。(2)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是很不稳定的,还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为实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而积极地行动。(3)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表现出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更多地受一些有关的具体事件所左右。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强的。面对挫折,小学儿童常常不能正视现实,不善于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而把挫折的原因简单地归因于无关的其他人或事物上。(四)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87)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缺果断性的人表现为优柔寡断或冒失。(一)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89)\n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这个方面,有经验的教师通常采取以下做法。(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3)教师注意以身作则3、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第一,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第二,当儿童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第三,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锻炼。四、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2、阐述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83)3、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1.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感产生的基础(C)。A.生理需要B.需要C.态度D.社会需要2.下列哪项是原始情绪分类(C)。A.心境激情应激B.心境愤怒悲哀快乐C.快乐悲哀愤怒恐惧D.快乐悲哀愤怒绝望3.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感的外部表现(D)。A.皮肤电变化B.呼吸变化C.脑电变化D.言语表情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受下列哪种情感影响(B)。A.激情B.心境\nC.应激D.热情5.“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感状态是(C)。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6.—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状态是(B)。A.愤怒B.激情C.应激D.心境7.人的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A.需要B.动机C.态度D.认知8.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A)A.美感B.道德感C.理智感D.正义感9.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下列哪项情感(B)。A.美感B.道德感C.理智感D.责任感二、判断1、意志行动是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2、面对挫折,小学儿童常常能正视现实,认真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从中总结和吸取教训。(×)3、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二、简答题1.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1)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半是由家庭、教师、学校集体提出的。(2)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是很不稳定的,还不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为实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而积极地行动。(3)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表现出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更多地受一些有关的具体事件所左右。(4)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强的。但面对挫折,小学儿童常常不能正视现实,不善于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而把挫折的原因简单地归因于无关的其他人或事物上。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n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情感,一般应该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知之深爱之切”。(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05)(一)定义。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理解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107)1、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叫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二、班级人际关系。(108)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称为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的结合是形成良好的班级关系的基础。(一)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1.教师的主导性2.学生的的全员性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二)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109)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除了一般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班级这个集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它们是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三)小学班级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117)1、小团体的形成。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与同学交往,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同伴之间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便发展起小团体。小团体的雏形产生于小学低年级,他们通常有一个核心人物,并有自己的利益、兴趣和行为规则。\n小团体的形成是在共同的活动中完成的。小团体中通常有1~2个核心人物,大多是班干部。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小团体在小学低年级占90%以上,小学高年级占60%左右。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2、对班级中小团体的引导。(118)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班级中的小团体,既要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又要做必要的引导。(1)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及群众对之的评价;(2)教师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3)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于班集体的活动;(4)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5)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三、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调节(110)(一)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同伴、同伴团体(即小团体)和友谊三方面的关系。1、同伴指与一个人共同活动的个体。2、同伴团体指一伙共同活动的人组成的群体。3、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二)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112)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1、一般特点。小学儿童在班级中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择友的同质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择友的趋上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2、性别特点。(113)青春期以前的小学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在小学期间还是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女孩喜欢找女孩的比率高于男孩找男孩的比率,但双方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到五年级时,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直到以后进入初中时才发生迅速改变。小学儿童中男孩找女孩为伴的比例略高于女孩找男孩为伴的比例,表明男孩比女孩具有更高的交往主动性。\n(三)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118)1、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1)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儿童的交往能力;(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小学儿童的交往能力。2、教育儿童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和技巧。1193、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对这些儿童的训练主要有(1)口头指导、(2)角色扮演和(3)正向行为强化三种方法。120四、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心理成分是什么?为什么?(107)2、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共出发点是什么?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1.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C)A.真实坦诚B.互相接纳C.自然、适度D.第一印象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C)A.亲子关系B.朋友关系C.合同关系D.师生关系二、判断1、教师对班集体中存在的学生小团体要坚决的取缔,以免他们影响班级的正常活动。(×)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三、简答1.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交往,提高交往水平;珍惜和发展友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优化自身性格。2.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气氛应具备哪些条件?目标的整合性、个性倾向的一致性、心理的相容性。3、简述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n小学儿童在择友上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1)一般特点。小学儿童在班级中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择友的同质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择友的趋上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2)性别特点。青春期以前的小学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在小学期间还是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女孩喜欢找女孩的比率高于男孩找男孩的比率,但双方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到五年级时,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直到以后进入初中时才发生迅速改变。小学儿童中男孩找女孩为伴的比例略高于女孩找男孩为伴的比例,表明男孩比女孩具有更高的交往主动性。4、教师如何引导班级中的小团体。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班级中的小团体,既要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又要做必要的引导。(1)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及群众对之的评价;。(2)教师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3)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于班集体的活动。(4)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5)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第八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第一部分知识要点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什么是自我意识(136)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n(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136)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1、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尊感(2)自信感(3)成功感与失败感3、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自我掩饰”。(三)自我意识的作用(138)1、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概况(139)1、由低到高。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由低到高的。2、各成分发展不同步。(1)从自我意识的各成分来看,它们之间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中,自我认知的发展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2)小学儿童的自我体验发展与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比较一致。(3)自我监控的发展趋势比较奇特,表现为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权威人物(教师或家长)的控制。他们的自我控制分数较高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实际是“外部控制”的结果。(二)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140)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140)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3、适当的评价三、提高儿童自我评价水平,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一)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141)\n1、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2、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优势、闪光点)(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纵向、成功)(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横向、参照标)(二)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143)1、原因。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中形成和校正的。2、培养社会视角转换技能(144)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用下列具体方法。(1)命题作文(设计两个对立的人物;一三人称;亲历与旁观)(2)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3、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144)(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难于与人交往的特征。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如委托社会任务等,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以此帮助他们分析讨论,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变得平和起来。(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时时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四、本课教材后的思考题:1、为什么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对于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2、你认为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第二部分练习题一、选择\n1.在个体心理发展中,(C)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A、兴趣B、需要C、自我意识D、动机2.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的是(C)。A、家长的态度和评价B、同学的态度和评价C、教师的态度和评价D、亲戚的态度和评价3、构成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是(BCD)A、自我观察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二、判断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由低到高的。(√)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低年级儿童比较懂事(×)(权威、外控)三、简述1.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有哪些?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纵向、成功)(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地评价和对待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乐于接受自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己。2008年12月5日以下为赠送的简历模板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n性别:女民族:现居地:广东省出生年份:198*9政治面貌:党员身高:164cm教育经历2006-09—2008-07广州医学院所学专业:护理学类获得学历:大专工作/实习经历2008-07—2009-07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单位规模:1000人以上单位性质:国营助理护士工作地点:广州市盘福路下属人数:1工作内容:在护士长和护师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和付治疗,协助医生护士抢救,完成病人的输液和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及心理健康宣教,根据医嘱完成病人的输血工作,病人进行化疗时要负责心电监护仪的操作。人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充满自信心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女孩,经过1年多的临床工作,强烈认识到爱心、耐心和高度责任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血液内科一年的锻炼,让我学会了很多血液科及大内科的知识,临床护理和急救更加磨练了我的意志,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操作能力和水平。自信这一年的工作让我实现了从护理实习生到内科护士的飞跃,有信心接受一份全职护士工作。当然一年的时间不可能完全达到专业护士的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为护理工作尽职尽责!专长描述1.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变能力强,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学习,因而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2.擅长对常见血液病、多发病进行观察和护理;3.熟练掌握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的操作,对急救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以及危重病人的护理、病情监测的技术重难点基本掌握;4.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的基本技巧有一定地认知。目前就读于广州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一年级。暂未命名意向职位:护士期望薪资:2000-3000工作地点:广东省语言能力英语读写:★★★☆☆(良好)听说:★★★☆☆(良好)相关技能计算机★★★☆☆(良好)兴趣爱好看书、听音乐、滑旱冰、\n张卢良性别:男邮箱:qqjianli_l90@qq.com民族:汉族婚姻状况:未婚体重:74kg出生年份:QQ:123456现居地:上海身高:174cm教育经历2010-09—2013-07人民大学所学专业:网络工程获得学历:本科工作/实习经历2013-08—现在XX公司网络工程师相关技能网络工程相关★★★★★(精通)自我评价积极乐观,观察能力强,能够理智思考问题;个性开朗,适应新环境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良好人际关系。求职意向意向职位:网络工程师期望薪资:7500工作地点:上海语言能力英语读写:★★★★☆(熟练)听说:★★★★☆(熟练)兴趣爱好爱好看球、滑冰扫一扫,手机查看本简历**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乡党委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统一部署,在县委第3督导组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密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活动主题,紧密聚焦“四风”\n突出问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完成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活动总结报告如下:一、主要做法自活动开展以来,全乡444名党员,共16个党支部全部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参与覆盖面达100%。乡党委在严格执行上级党委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立足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整个活动“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截至目前,整改工作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续整改工作也已作出有序安排。(一)高度重视,深入部署,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乡党委把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在上级部门的部署下迅速召开党委会议学习中央精神,围绕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开展周密部署,为活动整体有序开展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集合全部力量,确保统一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强化实施保障。制定下发全活动工作方案和联系点工作方案,确保在组织推进、活动内容、进度安排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精神;各党支部分头制定活动开展计划并报领导小组审核,建立起层层落实的机制保障。\n(二)深入学习,广泛听议、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质量过硬。乡全体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作为基础环节,从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入手,为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一是思想动员“全统一”。乡党委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和上级部门党委的部署要求上来。会后,各党支部进行再动员。二是学习培训“全覆盖”。在深入带头学方面。乡班子领导自觉做到带头记学习笔记、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到联系点授课,在认真研读中央指定书目的基础上,组织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10余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张德江委员长在上杭、尤权书记在长汀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专题纪录片,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会议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在集中交流学方面。以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为主,通过集中学、自主学或讨论学等方式,先后邀请挂县乡领导、县纪委、县党校到我乡作群众路线专题讲座和集中辅导,组织领导干部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群众观”、“践行焦裕禄精神”等主题召开学习讨论交流会3场(次),乡领导班子撰写心得体会10余篇,进一步提升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在对照反思学方面。\n乡党委把学习焦裕禄、谷文昌、李彬精神纳入重要学习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焦裕禄》、《谷文昌》等影片,积极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焦裕禄精神演讲比赛,以焦裕禄、谷文昌精神为镜子,通过一轮一轮的学习、一次一次的反思,进一步增强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思想基础。三是听取意见“全方位”。乡党委积极探索创新“自选动作”,在全乡推行“二清单三部曲四台帐”工作,累计召开座谈会15场次、参加人员超过150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450余份,开展谈心谈话20多人次。(三)从严要求、深刻查摆,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达成目标。在县委的帮助指导下,乡党委深刻严肃地进行查摆、开展批评,确保活动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预期目标。一是找准“四风”问题。乡党委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聚焦“四风”,拓宽意见建议征求渠道,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切实把问题找出来、理清楚、聚准焦、分到人。收集到“四风”及各类社情民意435条,通过整理分类后共318条,已办结244条,正在督办74条。二是充分谈心交心。乡党委按照“四必谈”的要求,安排了10天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谈心交心,力求把问题谈开谈实,把思想谈深谈通。对存在问题的支部